如何理解“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這句詩?

黃泰然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這一句,很多人都很喜歡,為什麼呢?我認為這首詩瀰漫著一種歷史滄桑感和淡淡的傷感。一般來說,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心穿透靈魂。不管是什麼人,都是追求離苦得樂的。而悲劇就是你心底不想說不想提起但偏偏被別人提起的那種情感,所以,悲劇比喜劇更加滲透靈魂。

談到這首詩,我們為什麼要講到悲劇?因為,這首詩寫的是金陵,是一個歷史上很悲情的城市。南京,靠長江而懷抱鐘山,有虎踞龍盤之勢,曾是六朝古都文物繁盛之地。但是在歷史上,南京又是一個悲情的城市。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哪一個朝代是強大的輝煌的?只有山河破碎和滿目血淚。所以,金陵成為古代詩人和詞人最喜歡的地方,因為,金陵黯然消散的王氣,最能引發他們思古之幽情。

我們看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這首千古絕唱,簡直就寫出了金陵的性格和氣質。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六朝的繁華已經隨著流水遠去,歷史留下什麼呢?一篇寒鴉衰草而已。

再來看看元代曲家薩都剌的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這首曲子更加悲傷,完全寫出了金陵的悲劇地位和歷史上一個孤獨的背影。

看了這兩首詞,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詩,就能很好地理解這句話了:

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翻譯成現代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著浮動的雲,也在秋聲裡陪著落日。

這世上有無數的丹青聖手,可都畫不出內心的傷感。

前兩句是完全寫景。但是我們說過,詩歌的寫景不僅僅是寫景,而寫的是詩人自己心靈的情境。詩人對金陵的印象是傷感的,他眼裡的景筆下的色,就被蒙上了一層傷感之色。日暮、浮雲、秋聲、落日,四種意象都是悲傷的。因此很自然地引出下一句: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一句話,金陵是一座傷心的城市!


好玩的國學

詩是人類內心情感的外化。

這首詩的作者是高蟾。高蟾是晚唐詩人,那個時候李唐的國運已經一瀉千里,不再有往日的輝煌了。

全詩一共有四句: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詩的名字叫金陵晚望。

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金陵城頭,看著落日,心中泛起了一種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首詩。

曾伴浮雲歸晚翠。日暮時分蒼翠的景色伴著浮動的雲籠罩著金陵城。

猶陪落日泛秋聲。在秋聲之中只有落日伴著金陵城。

世間無限丹青手。世上那麼多的丹青聖手。

一片傷心畫不成。卻無法臨摹出我內心的傷悲。

為什麼會如此傷悲?因為對這個國家愛得深沉。

這首詩表達的情感和李商隱的登樂遊原有異曲同工之妙。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古代的讀書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他們不會因為處江湖之遠就不再對這個國家前途與命運擔憂。

相比於李商隱的詩,高蟾的這首詩更加的直抒胸臆,但是更有蒼涼感。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之一就是明明看到一件事將要失去,卻無能為力。


詩書君

此詩句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全詩如下: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翻譯成白話,大意就是:我在一個秋天的傍晚,登上金陵城頭,遠遠望去,只見浮雲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滄桑之感頓時湧上心頭。縱是世間最好的丹青妙手,也難以畫出我的“傷心”。

詩詞賞析是相對專業的一個話題,從簡單的字句,分析出詩人要傳達的情感或情緒。雖說“詩無達詁”,但大致的思想應該是相同的。要想正確、全面地賞析一首詩詞,除了要理解“詩語”,還要深入地瞭解詩人、詩人所處的歷史時代,以及創作背景。

賞析高蟾這首《金陵晚望》,就要如此。據載,高蟾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中和初前後在世。家貧,工詩,氣勢雄偉。性倜儻,然尚氣節,雖人與千金,非義勿取。十年場屋,未得一第,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薦,始登進士。而其所處的時代,唐朝已處於末期,氣數將盡,詩的結尾兩句,便是對時局的深沉感慨。詩人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但卻無能為力。就在此時,詩人登上金陵城頭,看到眼前的景象,生出無限滄桑之感。而眼前的浮雲落日是有形之物,莫說丹青妙手了,一般的畫家畫出來也是輕而易舉;但是詩人的“一片傷心”,屬於抽象的情感範疇,所以縱使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這種對比,更強化了“傷心”的程度,進一步渲染了情緒。

後來韋莊的《金陵圖》也寫到了“傷心”,或是反其手法而用之,但詩意同樣蒼涼沉鬱。全詩如下: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清納蘭性德《南鄉子·為亡婦題照》,直接引用“一片傷心畫不成”的原句,但表現的是愛情,非家國之情。全詞如下: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簷夜雨鈴。


豫齋詩詞

1 《花千骨》中痴情的秋水寫下一句“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出”,告慰她對孟玄朗愛而不得的傾慕,痴心令人動容。然而這首詩並非形容失戀。

《金陵晚望》(唐)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南京城,六朝古都,繁華一時。晚唐某個不出名的畫家畫了六幅金陵圖,高蟾見了,題了這首詩在人家畫上,這是首題畫詩,估計是嫌畫家畫得不好,輕描淡寫而已。

高蟾,晚唐詩人,很不出名,曾科舉十年才中第,科舉達人。這是個位卑官微的落魄書生感慨晚唐繁華不再,國勢衰微,國家危亡的哀嘆,雖不及杜甫“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那麼驚歎,但詩人的這份赤子之心,愛國熱情與責任意識是一樣的,可贊可泣。


2 借古諷今,憂時傷世。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由題目可見,登高遠望金陵城所見,也曾隨浮雲歸入暮色蒼翠中,隨落日消盡在深秋天籟之音中。

日暮中的金陵城晚翠一片,秋聲一片,顯得沉寂而靜謐,曾經六朝古都的繁華喧囂,都不見了,六朝早已滅亡,金陵城儼然成了“潮打空城寂寞回”,蕭條滄桑,歷史無常,勝敗不定,誰能道明白呢?“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畫家多無辜,想不了那麼多,怎知詩人的傷心?畫家只能畫出所見的,詩人的傷心無形無相,又如何畫出?任憑畫技再高超,都無法描摹出詩人看到金陵城感慨盛衰無常,國家危亡的憂傷,“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詩人雖一介書生,面對國家衰落卻無能為力,多麼無奈,多麼沉痛,多麼憂傷!這份赤子之心,愛國之情,匹夫之責,很是打動人心。


一綠浮芳

全詩見此:

金陵晚望

[ 唐·高蟾 ]

曾伴浮雲歸晚翠,

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

一片傷心畫不成。

見解如下:我,剛伴著浮雲經歷了蒼涼的春天,還得陪著殘陽度過這蕭瑟的秋天,這天下呀,有無數的丹青畫手,卻描不出、道不來這蕭瑟的時節和悲嗆的世道的蒼涼苦楚。金陵城啊,我為你心痛!


伊克576

反正我輩時至今日,已經沒有評判詩人的資格了。晚唐在朝黨爭頻仍,在野藩鎮割據反覆。一片淒涼,大分裂已在所難免。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這個被秦始皇洩了王氣的地方。歷史上一直都被文人騷客刻寫淒涼感。更何況深秋登上殘破的城頭,看到浮雲和落日,傍晚餘暉灑向瑟瑟秋水,秋風一起,寒意瘮人。

這樣的景色,世間再多丹青大師(畫家),也無人能畫出詩人此刻的傷心感。

為什麼”傷心”?那是金陵六朝古都的淒涼晚景正映示了衰敗的唐王朝,而詩人卻無能為力,那種“無力感”,才是“傷心”的根源。


炒米視角

不惴才疏學淺,試給以解釋。題主的兩句詩句中省略了主語一一我。題主對第一句的解釋應該是對的,就是我陪伴著浮雲在晚色中歸來;後一句似可接著翻譯為落日霞光中似乎吟唱著秋聲。這樣,歸譯為歸於;泛直意是充斥,氾濫,這裡意譯為吟唱。當否,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