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學的創世論思想

道教神學的創世論思想

漢魏六朝的道教神學,繼承和改造了道家的宇宙論。他們將《老子》書中所說的“道”,改造為有人格意志的至上神,稱作“大道”或“太上道君”,並且宣稱老子就是大道的化身。進而將史書記述的老子生平故事,以及某些歷史傳說糅合為一,編造出上起宇宙初始,下及秦漢以後,太上大道君開天闢地,化形降世,輔助帝王,傳經授戒,教化生民的系列故事。這套神化老子之道的故事,是道教的“創世記”。它的用意是說天地萬物的化生,人類社會的王朝更替,道教經書教義和方術的傳衍變化,都可用一個縱貫古今,超越時空的神秘本源即太上道君的演化和不斷地降世來解釋。

對老子的神化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東漢黃老學者已開始編造老子神話。漢順帝時,李尤撰《函谷關銘》,稱老子是“真人”。桓帝時益州太守王阜撰寫的《老子聖母碑》宣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分。”稍後問世的《老子變化經》中,出現了老子化形降世的故事。經文宣稱老子自古已存,在天地之前,後托胎李母腹中,孕育七十二年降生楚國。老子生有異相,“顏有三五大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羊,手把天關”。又宣稱老子“隨世沉浮,退則養精,進則為帝王師”,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楚秦漢,歷代皆變易名號降生人世,為帝王之師。

漢順帝時,張陵客居蜀郡,學道於鶴鳴山中,假託太上道君降臨,授他“天師”稱號及“正一盟威之道”。用符咒巫術為人治病,創立五斗米道。相傳張陵或其孫張魯為便於教化信徒,撰寫《老子想爾注》。該書對老子所說的“道”加以神化,認為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勸導民眾應奉守道誡,施惠散財,競行忠孝,修善積德,積精服氣,保養精神。宣稱按道的意志行事,可以致國太平,獲得天福仙壽。相傳張魯後裔在曹魏末年發佈的《大道家令戒》中稱:

“大道者,包囊宇宙,系養群生,制御萬機者也。無形無象,混混沌沌,自然生百千萬種,非人所能名自天地以下,皆道所生殺也。道授以微氣,其色有三玄、元、始氣是也。玄青為天,始黃為地,元白為道也。三氣之中制上下,為萬物父母,故為至尊至神。自天地以下,無不受此氣而生者也。諸長久之物,皆能守道,含氣有精神,乃能呼吸陰陽。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皆由三氣而生。三三如九,故人有九孔九氣,九氣通則五藏安,五藏安則六府定,六府定則神明,神明則道親。是故人行善守道,慎無失生道,生道無失德,三三者不離,故能與天地變易。《易》稱: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父子者,欲系百世,使種姓不絕耳。下古世薄,人多愚淺,…………道乃世世為帝王師,而王者不能尊奉”。

這是天師道關於宇宙萬物及社會人倫生成發展的典型說教。它以漢代元氣生成論思想為本,將《老子》書中所謂的“道”人格化,作為化生元氣及天地萬物的至上神,並且還編造了大道在五帝三王以來代代降世為帝王之師,垂世立教的神話。這種宗教創世神學是六朝天師道經典中反覆論述的主題。例如《三天內解經》《太上老君開天經》、《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等,都有一套太初宇宙混沌,玄元始三氣化生天地萬物的說法,而對老子降世傳教的故事則編造得更為神奇。

如果說天師道派主要是通過神化老子而形成其神學的話,那麼六朝以來江南葛玄、葛洪一系的神仙道教,則另創了元始天王開天闢地,創世傳教的神話。葛洪《枕中書》說:昔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經歷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繫,下無所根,天地之外,遼屬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水之中,出而表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遊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封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天皇生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聖真出見,受道《三皇天文》,能召請天上大聖及地下神靈。

道教神學的創世論思想

在這篇神話故事中,葛洪綜合秦漢以來流行的宇宙生成論思想、三皇五帝古史傳說、天文學渾天說,以及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的盤古王開天闢地故事,塑造了與天師道所奉“太上大道君”不同的道教尊神元始天王。講述了元始天王開闢天地,三皇五帝治世及道書《三皇文》傳世的神話。這在道教神學的演變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東晉南朝新出的《上清》、《靈寶》系道經中,太上大道君名號仍然經常出現,但其至上神的地位卻逐漸被“元始天尊”所取代,元始天尊成為傳教說經的最高尊神。

隋唐時代,道教已形成了以元始天尊為首的信仰體系並且以元始天尊的“開劫度人”來解釋道教經書的淵源和傳授次序。《隋書·經籍志》說:

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之人皆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諸仙官,轉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說之經亦稟元一之氣,自然而有,非所造為,亦與天尊常在不滅。天地不壞則蘊而莫傳,劫運若開則其文自見。凡八字,盡道體之奧,謂之天書。推其大旨,蓋亦歸於仁愛清靜,積而修習,漸至長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與道合體”。

由此可見,隋唐道教的元始天尊信仰,綜合了道家元氣生成論、陰陽家的災異說和佛教的劫變說。以元始天尊開劫度人,傳教說經的神話來解釋道教經書教義體系的建立過程。這種宗教神學較之天師道宣揚的老君降世傳教說略有不同,但實質上都屬於神創論的世界觀。

道教神學的創世論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