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週末的傍晚,天空泛著微藍,位於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半山上的“遠山•有窯”亮著橘黃的光,有人談天說笑喝著茶,有人牽著孩子,手捧剛剛製作完成的陶器回家……

看著這樣的畫面,52歲的劉中華一臉喜悅。誰曾想到,兩年多前,這裡是一個衰敗的土窯廠,到處破舊不堪,一家人的生計都快維持不下去。直到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教師田琦的出現,他用一年時間對其改造,一個老窯廠由此迎來了新生,鄉村產業得以發展,這傳承了百餘年的鄉村手藝方能留傳。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夜幕降臨,屋內桔黃色的燈光與天空的微藍相互映襯。劉國暢 攝

老窯廠陷入破落窘境

曾年產近10萬件陶器

29年前,從父輩那些習得製陶手藝的劉中華在陳家橋鎮三河村的半山上建立起了一座窯廠,用來燒製土陶。

這是一種舊式龍窯,依據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而建立的山地階梯式窯,俗稱“梯坎窯”。其由下自上,形呈條狀,如龍似蛇,故名“龍窯”。窯廠就地取土為材,全程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以生產水缸、酒缸、油罐、泡菜壇等各式日用生活容器為主。

從劉中華的高祖父算起,龍窯之火已經燒了幾輩人不曾熄滅。在當地被稱為“劉窯罐”。10多年前,劉中華的龍窯一年可以燒9窯陶器,每窯可出上萬件產品,銷售額高達七八萬元,產品甚至遠銷上海。“每次陶器出窯時,前來拉貨的大車排滿了狹窄的盤山公路,非常壯觀。”當地一村民這樣回憶。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老窯廠內,工人在手工製陶。

不過,從2010年開始,龍窯就陷入了困境。

在日用陶瓷採用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今天,仍然保留手工製作傳統的龍窯不再被青睞。不甚精美的外觀、良莠不齊的工藝、單一老套的產品等,導致銷路漸窄,雖然出窯率已經從鼎盛的一年9窯下降到一年2窯或者3窯,但仍然供大於求。這期間,劉中華也嘗試過改良材料改變產品樣式,但收效甚微,收益每況愈下。

“有一年只燒了一次,賺的錢一家人喝稀飯都不夠。”劉中華感嘆道。

近年,鄉村民宿和農家樂開始流行,劉中華尋思著要不要把窯廠改為農家樂。要放棄自己熱愛並且堅持多年的謀生技能嗎?這“雞肋”的土窯廠要徹底倒閉了嗎?百餘年的手工製陶技藝,要從此消失了嗎?劉中華不停地問自己……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2015年12月,窯廠改造前。

建築師帶來新生希望

改造老窯引入新業態

進退之間,重慶大學的建築師田琦出現,徹底改變了老窯廠的命運。田琦是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教師,也是頗有名氣的人文地理攝影師,多年來對老街、文物、傳統手藝尤為關注,經常在各地採風。

2015年6月的一天,當他驅車路過看到老窯廠時,對到處擺放的罈罈罐罐很感興趣。幾番來往,與劉中華也熟絡了起來。劉中華知道田琦是重慶大學的教師後,就想找他幫忙,看能否把這個老窯廠改一下,改為農家樂。

“農家樂?”田琦細想之後,搖了搖頭。劉中華以為不行,有些喪氣,難道真的沒出路了嗎?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田琦

在田琦看來,這裡有老窯廠,有傳承百年的手工製陶手藝,如果僅僅是改為農家樂,意味著這兩種東西都要消失。“這種老手藝,斷了就太可惜了。”他說。

懷著對傳統制陶手藝和手工藝人的敬重,田琦提出了一種構想:將其改造為一個依託陶藝文化的複合型公共文化空間,將鄉村產業與文化創意充分糅合,會不會有意想不到的火花?

劉中華起初聽了,半信半疑,但眼前沒有其他選擇,在與田琦多次溝通後,他認可了田琦的方案。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2016年3月,工人在上架。

一個鄉村的公共文化空間是田琦最初的設想,但當他了解到老劉一家嚴峻的生計狀況後,對這個老窯廠的改造就加入了更深的考量。

“開始是想把這個老窯廠的改造當成自己的一個作品,但是到了後面就發現,也需要幫劉中華想想辦法,怎麼經營下去?”田琦說。

為此,田琦為老窯廠設計了咖啡、茶飲、簡餐等業態,找了朋友幫忙開發點餐系統,還把劉中華的兒媳介紹到了一家咖啡館學習製作咖啡,劉中華的兒子劉思路就摸索學習著如何經營。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西側山石延伸至室內,改造的房屋依山而建。

依山就勢斬獲建築大獎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6年初,老窯廠著手改造,1年後完成,田琦將其命名為“遠山•有窯”。通過田琦的微博、朋友圈宣傳後,不久,就吸引了大批攝影愛好者、文藝青年、大學師生和青年白領慕名而來,很快就成為了“網紅”。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遠山•有窯入口的石牆

如此的高人氣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遠山•有窯”的設計。

站在入口處,你會驚訝地發現,房屋的坡度與遠處的山脈平行,入夜時,天空、山、房屋、燈光等景色融合為一體,視覺效果非常震撼。

其整體設計體現了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採取依山就勢的方式,使整個空間呈現階梯層次感,與一旁的階梯窯互為呼應。將山石、草木作為“維護結構”延伸至室內,有機地串聯起自然、空間與人之間的直接對話。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各式陶罐成了新的裝飾品

原來廢舊沒有賣出去的罐子也成了重要的裝飾品。大小各異的罐子嵌在山體裡,種滿花草,是最具特色的裝飾物。有的陶罐被做成地燈,入夜時猶如一隻只螢火蟲,照亮著前行的路。

把一個廢舊的窯廠改造為“網紅”有多難?“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儘可能省錢又達到藝術效果。”田琦說,它的設計跟其他很多空間不一樣,不是靠錢堆出來的。其設計改造採用的都是當地的鄉土材料,比如舊瓦片、木樑、老木板等。

2017年9月,“遠山•有窯”拿到了第九屆威海國際建築設計獎,一個鄉村空間的改造得到了建築設計業界的高度認可。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遠山·有窯”裡,視野開闊的茶室。

復活傳統工藝帶動鄉村振興

文旅融合亮點多

在對老窯廠的改造中,田琦一直思考著如何讓劉中華手中的土陶技藝重新得以傳承。於是他設計了一處陶藝空間,讓遊客和藝術專業大學生,可以在這些學習製作陶器,劉中華負責指導教學。原來的龍窯也保留了下來,可跟以往一樣燒製大型窯器。

每逢週末,都會有成群的大人帶著孩子來這裡製作陶器。2017年7月,劉氏土陶傳統手工技藝也正式被納入了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週末,前來學習做陶的母子。

鄉村振興的東風讓“遠山•有窯”有了更大的發展,融合了文創、民俗等多種業態的二期已經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三河村的基礎是農業,文創是引領。”沙坪壩區豐文街道辦事處主任李代林說,“遠山•有窯”已經被納入了沙坪壩區文創產業重點項目,成為了產業升級轉型的標杆。豐文街道將圍繞其開展森林步道、旅遊公路等建設,同時對周邊節點進行風貌改造,使周邊景色與之渾然一體。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用破舊陶罐做的地燈。

在三河村的鄉村振興計劃中,“遠山•有窯”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 “附近有個草莓園,很多人來‘遠山’的路上還會順道去摘個草莓。”田琦說。

不僅如此,“遠山•有窯”附近的螢火蟲農莊項目也正開工建設,兩者將形成豐文街道的文旅融合亮點,共同壯大。據瞭解,下一步當地將深度挖掘“遠山”的內涵,形成“遠山”文化體系,打造遠山有茶、遠山有屋、遠山文化大院等系列文化項目,帶動鄉村產業的大發展,讓更多村民參與到鄉村產業的建設中,共享鄉村振興的成果。


重慶沙坪壩一老窯廠面臨倒閉,型男建築師將其改造成網紅!

主辦單位: 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沙坪壩微政務整理於重慶發佈,攝影:田琦、採寫:黃軍 盧圓媛 姚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