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代周時,為什麼鮮卑人當時沒有強烈的反抗?

馮煜林

一個剛成立國家是一個利益集團的結合體,而開國皇帝則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在這個集團中,誰是利益的既得者?誰是利益的損失者?誰的利益多,誰的利益少?這些才是反抗與否的關鍵,而不是民族因素。

民族因素和民族感情在歷史上從來不是戰爭的主要因素,戰爭的因素只有一個——利益。

說起隋朝就避不開關隴集團,楊堅出身關隴豪族弘農楊氏,加分,娶妻獨孤伽羅,為大統十六年八柱國之獨孤信之女,加分。有人說他的這些政治本錢沒幫到他,政治本錢的用處是需要時間才可以看出的,不能說你娶了富家女,馬上就能獨當一面了,因為同時代比你能的人太多了,比你有政治本錢的人也太多了。

楊堅最後上位最大的政治本錢是外戚身份,也就是說他是皇后他爹。

當時關隴集團的統治核心宇文泰以及他的親信,原本宇文泰與鎮勢力同盟、元魏勢力、關隴河東豪族是一綁在同一架利益戰車上,鞏固統治後,宇文泰就不帶皇帝他們玩了,他想自己搞定,他專權二十多年,但始終沒敢稱帝。

宇文泰死前將政權交給早年隨他輾轉作戰,屢立戰功的宇文護手裡,宇文護上位後就忙著剷除異己,三年內連殺宇文覺、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名臣趙貴、獨孤信因想除掉他,事敗,被殺。

後來他立了宇文邕(周武帝)為帝,結果宇文邕比他還精明,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設計將他殺死。

楊堅一直不服宇文護,加上老丈人被他殺死了,又是漢人豪族,在北周沒什麼存在感。宇文護死後,楊堅才凸顯出來。

可惜宇文邕沒能將權臣勢力滅得更徹底,也沒能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就倉促死去,即位的宇文贇(周宣帝)猜忌多疑,沒什麼能力,大肆誅殺宇文家族的人,排除宗室力量,想把所有權力抓在自己手中,可惜用力過猛,直接破壞了宇文氏在關隴集團的核心地位。

周宣王病重又想起自己的人,想召五王回國,但這個願望沒實現,近臣劉昉等以矯詔拉攏鄭譯故舊、有後父之戚的楊堅輔政。

所有楊堅得這個帝位,非常僥倖,因為周宣帝娶了很多媳婦,每個媳婦背後的勢力都很強大,那為啥別的岳父沒趕回來掌權呢?一是楊堅人緣好,二是楊堅離得近,其他人都遠離政治核心區,有的還在外面打仗。

“得國之易,未有如堅者”,說得就是“楊堅得國”的偶然性。

至於為什麼鮮卑人不反,就很好解釋了。楊堅的支持力量裡有一大半是鮮卑貴族,貴族也需要選一個利益代言人,是他們選擇了楊堅。

韋孝寬、柳機、李穆、梁睿、蘇威、楊素、高熲、竇榮定、元胄、長孫平等,這批人關隴河東豪族和鮮卑貴族兼而有之,漢人豪強都是北周最不得志的一群,而他們手裡又有較多的兵權,鮮卑貴族是北周既得利益最大方,可北周也重用漢臣,內核搞什麼“漢化”。

在北周,在關隴集團這個利益旋渦中,漢人和鮮卑人已經很模糊,界線模糊到看不出來,因為關隴集團本來就是一個雜糅的集團,有漢人豪族,有鮮卑貴族,胡漢糅合,不倫不類,作為一個貴族軍事集團,集團裡的人關心的不是民族因素,而是扶持誰繼位,自己的利益能最大化。

所以楊堅的上位,是關隴集團經過協商後,一致的決定,這與關隴集團的集團利益有關,跟民族矛盾無關。


靜說歷史

要不要反抗,關鍵要看自己的利益有沒有受到傷害。

相比曹操、劉裕一手打下半壁江山,楊堅此前並沒有顯赫戰功,唯一拿得出就是557年和齊王宇文憲擊敗北齊任城王高湝,但此戰楊堅還是宇文憲的副手,並沒發揮決定性作用。

楊堅能夠得政,主要是有兩個好助攻。580年五月初五,上柱國、大前疑、隋國公楊堅外任揚州總管,但是由於足疾沒有立即出發(或者聽到什麼風聲留了下來)。十一日,周宣帝宇文贇駕崩,小御正劉昉和御正中大夫顏之儀進宮,想讓他倆輔佐幼主。而劉昉和內史上大夫鄭譯商量叫上楊堅三人一起輔政,楊堅為大冢宰,鄭譯為大司馬,劉昉為小冢宰。

於是劉昉、鄭譯一面封鎖宣帝死亡消息,一面假傳詔書以楊堅都督內外諸軍事。二十三日,又假傳詔書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以上五王都是宇文泰子)入朝,限制他們的活動。直到二十五日才公佈宣帝死亡的消息。這十幾天裡楊堅和劉昉、鄭譯將反對他們陰謀的顏之儀趕至外地,控制宮內禁軍。發喪的時候,楊堅又聽從御正下大夫李德林的話,自己當了左大丞相,讓鄭譯當自己的長史,劉昉當自己的司馬,二人本來是想和楊堅一起輔政的,結果卻成了楊堅的幕僚,如今騎虎難下,憤怒的種子已經埋在心中。

對外公佈假遺詔後,朝中官員大多數是不服的。楊堅就將百官聚在一起,說:“欲求富貴者宜相隨。”同時讓司武上士盧賁在附近佈置士兵,脅迫百官跟自己走,初步控制了長安局面。(想想仁壽末年楊廣的做法,如出一轍,都是報應啊。)

但是,地方上就不一樣了,反抗不可謂不強烈。宇文泰的外甥,相州總管、蜀國公尉遲迥率先舉兵,所轄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各州紛紛響應,其弟青州總管尉遲勤隨後舉兵,所轄齊、膠、光、莒諸州紛紛響應,眾至數十萬。接著,滎州、申州、東楚州、潼州、兗州起兵,河北、山東、河南大半都響應尉遲迥。就連楊堅父親楊忠的老朋友鄖州總管司馬消難也加入了討楊隊伍。這還不算完,益州總管王謙也起兵了。南方的陳朝和南梁也都躍躍欲試,準備插一手。

然而,他們都失敗了。不是楊堅太厲害,主要是由於派出去的韋孝寬、梁士彥、宇文忻等人比較能打,沒辦法,如果這時不出力替楊堅搞掉尉遲迥,等尉遲迥成功了他們這些當初沒反對楊堅的人也很可能被清洗。設想一下,如果韋孝寬帶大軍出關後,反戈西向,那就好玩了。

到了十月,尉遲迥、王謙敗死,司馬消難投陳,反對勢力基本平定,朝中的宇文皇室成員被楊堅隔三差五地搞死幾個。十二月,楊堅封相國、隋王,距皇位又近了一步。但要想稱帝,就不能不考慮關隴集團的態度。這個集團裡,反抗最激烈的已經被搞死,剩下的作出妥協,畢竟宇文家當皇帝還是楊家當皇帝對他們的利益並沒有什麼大的影響(這時候他們不會想到楊堅父子後來的作為)。當時關隴集團中資歷最老的大左輔、幷州總管、申國公李穆帶頭上書勸楊堅稱帝,楊堅自然就放心地稱帝了,還回信對李穆說:“敬惠來旨,義無有違。”

但是,和曹操、劉裕不同,楊堅稱帝前沒有大功可稱,沒能形成自己的核心團隊,和司馬家一樣一定程度上是各方妥協的結果。於是,從楊堅到楊廣,對關隴集團殺了又殺,又不能籠絡山東、江南士族,導致各地一起義,沒人願意出力,繁榮昌盛的大隋王朝很快就崩了,被另一位關隴集團成員取而代之。


閒語

楊堅出身於關隴集團,他的父親楊忠被封為大將軍。這個職位,在北周立國之根基,鮮卑風格明顯的府兵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個緣故,十二個大將軍和八個柱國將軍一道,佔據了北周政權金子塔的頂端。為了鞏固權利,金子塔頂端的這幾大家族相互通婚,姑且算楊堅身上流淌著漢族血液吧,但這種環境下長大,他和鮮卑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楊堅代周,與其說鮮卑人強烈反對,不如說是宇文皇族強烈反對吧,不過這個強烈反對,都被楊堅用各種手段一一化解了,所以看起來也就不算“強烈”了。

先是在掌權後,運用政治手腕,把有實力的宇文皇族們各個擊破,保證了自己大權獨攬。威脅最大的宇文泰侄子尉遲囧,楊堅依靠著當世名將韋孝寬,也順利平定了兵禍。

在即位之後,開始大殺宇文皇族,甚至到爛殺的程度。魏晉南北朝那個時代,朝代更迭頻繁,新的政權趕盡殺絕舊的王族,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楊堅這麼幹雖然殘忍,但也徹底斷了宇文家復辟的想法。所以在這種情形下,宇文家想有強烈的反對也難了。

不過楊堅能順利得手,一部分原因還是在於自己的女婿,北周宣帝宇文贇,多疑的他其實已經意識到楊堅的存在,會威脅到北周的政權,但卻沒有下決心徹底除掉他。然後自己還沒來得及佈局身後政局,便突然一命嗚呼,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這也給了楊堅機會。


王朝的廢墟

經過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對當時民族融合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雖然客觀說這次改革並沒有完全成功,但之後西魏和北周的政策模糊了漢鮮民族的差距,北周滅亡時的鮮卑族已經可以叫做漢化鮮卑了,甚至他們只是名義上的鮮卑族了,實質跟漢人無異,對於楊堅代周,已經快認為自己是漢人的鮮卑人當然對此無所謂了,更何況楊堅還有個普六茹那羅延的鮮卑名字。而元末的時候蒙古人始終沒有漢化更別提把自己當成漢人,清末滿族人雖然有一定漢化程度,但不可能認為自己是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