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家軍鴛鴦陣裡的狼筅到底是什麼樣的?

胡椒大神二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狼筅其實就是大毛竹,安裝了槍頭而已。

這是對付小股倭寇的殺器。

倭寇不是日軍正規軍,強於近距離長毛和長刀肉搏,但遠距離火力較差,基本只有射程很近的弓箭和極少量的火繩槍。

以往明軍以普通陣型和倭寇交戰,也就是長槍在前,刀兵在後。

但倭寇也有長槍和長刀,尤其倭刀還相當厲害,經常可以直接砍斷長槍,明軍沒有絲毫的優勢。加上倭寇是職業亡命徒,作戰兇悍,技術較高,明軍則是打醬油的,經常慘敗。

戚繼光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研究了鴛鴦陣對付倭寇。

其中狼筅是非常重要的,他起到的是遠距離攔阻和殺傷倭寇的任務。

因為3米的狼筅遠遠長於倭寇的長槍,所以可以在敵人控制範圍之外刺殺敵人,同時破壞敵人的陣型。還有,即便倭寇繞過狼筅突進,手持狼筅的強壯明軍士兵也可以橫掃將倭寇打翻,讓長槍手將他們刺死。

一般狼筅後面是盾牌兵,主要用於防禦倭寇的弓箭和長槍,擋住第一波攻擊。

稍後則是長槍兵的鏜鈀兵,負責具體殺傷倭寇。

最後則是多名鳥銃兵或者弓箭手,負責使用遠程火力殺傷倭寇。同時,在較大規模交戰中,鴛鴦陣還有佛朗機這類輕型火炮助陣,但大炮基本用不上,因為倭寇看到就會跑。

其實倭寇並不難破,針對其弱點作戰就行了。



薩沙

首先,應用狼筅這種武器的是明代儒學大師和軍事家唐順之。

他放棄了之前明軍以二十五人的隊為基本單位,把最小的編制改成只有五個人的伍。唐順之的伍有三種不同兵器,伍長持防牌在最前,其後是一把狼筅和三支長槍。這種陣型又被成為鴛鴦伍。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改進。明軍士兵在猝然遇敵之時,對抗倭寇精銳刀手的不再是格擋不便、重量偏輕的長槍,而是頗有分量的盾牌和狼筅。這些重量通常在六斤以上,而且遮攔面積大的盾牌和狼筅,不是重量四至五斤的雙手劍能輕易推動的。有陣列在前的刀牌手和狼筅手作為安全壁障,明軍的陣型就能保持完整,站立在刀牌手和狼筅手身後的長槍手就可以放心殺敵。其中狼筅由於其橫出的枝椏,有著阻礙物體前進的作用。所以可以把其看作為一個網狀的,中間帶一個槍頭的異型盾牌。對陣狼筅的敵人,由於橫枝的阻攔,並不能像類似對付長槍一樣,直接搶進槍手身側,而狼筅的橫枝,卻不妨礙自己的戰友在背後從橫枝的縫隙中挺槍前刺。狼筅與其他兵器相交的時候,還可以轉動槍柄,用橫枝鎖住對方的兵器,讓已方持槍士兵,能夠有機可乘。至於刀牌手則是為了防備倭寇的重弓重箭,在較近距離上的巨大殺傷力,同時也為了封死敵人任何有可能滾入的通路。

戚繼光則是完善了唐順之的鴛鴦伍,組成了鴛鴦陣。

他將唐順之的兩個鴛鴦伍併為一個鴛鴦隊,然後去掉了伍中的一個長槍手,改為鏜鈀手。鏜鈀同樣是一個帶有橫枝的兵器。在戚繼光鴛鴦陣中,鏜鈀手與長槍手一起出擊,但是鏜鈀手並不是用來殺敵的,而是用來保護長槍手的。

所以很多人所認為狼筅是戚繼光發明的,其實是個錯誤,狼筅最早是處州兵的武器。如果把其作為通常意義上的“掃把”,那就大錯特錯了。筅並不是用來對方刀劍的,而主要是用來交槍的。狼筅由於其橫出的枝椏,有著阻礙物體前進的作用。所以把其看作為一個網狀的,中間帶一個槍頭的異型盾牌來說比較好。對陣狼筅的敵人,由於橫枝的阻攔,並不能像類似對付長槍一樣,直接搶進槍手身側。而狼筅的橫枝,卻不妨礙自己的戰友在背後從橫枝的縫隙中挺槍前刺。狼筅與其他兵器相交的時候,還可以轉動槍柄,用橫枝鎖住對方的兵器,讓已方持槍士兵,能夠有機可乘。


冷兵器研究所

狼筅就是大毛竹,此是戚繼光獨創的“鴛鴦陣”之重要組成部份,負責影響和掃倒敵人後,由後面的戰士撲上去補槍。


針對明朝東南沿海倭寇作亂,戚繼光創設鴛鴦陣對抗倭寇,該陣由十二名步兵組成,有一隊長一夥夫十戰士。十名戰士是攻擊主力,分別手持藤牌,腰刀,狼筅和長槍,二人一組分成五列。(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右一士兵手持長方五角形藤牌,負責護住陣腳。左一士兵持小型圓藤牌,負責擲出標槍,引誘敵人脫陣;右二左二士兵各持一丈三尺長的大毛竹,即狼筅,負責把脫陣敵人掃倒在地,這二人不需要特別技能,但要求膂力過人;右三右四及左三左四士兵各持長槍,四把長槍跟在狼筅後面,等大毛竹掃倒或干擾到敵人後,衝上去捅槍和補槍。


最後二名士兵手持“鏜鈀”,鏜鈀是山字形的鐵製火器,長七八尺,可掃可捅,還能在上面凹陷處放置火箭,點燃後直衝敵陣。這二名士兵負有保護本陣後方,警戒側翼任務,並隨時準備構成對敵人的二次攻擊。

針對敵人弱點發揚自身優勢的陣法,讓部隊戰力飈升。從1559年開始,戚家軍屢次對敵倭寇,攻堅解圍追擊,從未在戰鬥中被倭寇擊潰。(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方鵬

狼筅其實就一種比較獨特的“盾牌”


“乃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武備志

嘉靖大倭亂時期,南方明軍軍紀散漫,士兵往往缺乏馴訓練和裝備,面對刀技精良倭寇經常大敗。

“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戚繼光。

倭寇的刀術非普通明軍士兵可敵,容易讓士兵心生畏懼,所以要讓用長兵器剋制倭刀,長槍的確可以壓制倭刀,但是要結陣才行,南方多水田丘陵大規模的長槍陣非常的不靈活,單隻的長槍又不能壓制倭刀,所以才要用狼筅來做活動的"盾牌“

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狼筅解

有了狼筅這樣的活動”盾牌“倭寇不能驟進,後面的明軍士兵自然才能氣定神閒的使用手中的長槍鏜耙進攻倭。

長槍和鏜耙才是殺敵的主力。

狼筅之為器也,形體重滯,轉移艱難,非若他技之出入便捷,似非行器也。殊不知乃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如人之居室,未有門戶扃鍵而賊能入者。雖然,得人而用之則可以制人,不得其人則制於人矣。干將、太阿之利,使童子而持於國門之外,則必有袒背而奪之者。何也?其所能乖其所使矣。凡用狼筅,須要節密枝堅,杪加利刃,要擇力大之人能以勝此者,勿為物所使矣。然後以牌盾蔽其前,以長鎗夾其左右,舉動疾齊,必須釵、鈀、大力接冀。然筅御而不能殺,非有諸色利器相資,鮮克有濟。兵中所以必於用此者,緣士心臨敵動怯,他器單薄,人膽搖奪,雖平日十分精習,便多張皇失措,忘其故態,惟筅則枝梢茂盛,遮蔽一身有餘,眼前可恃,足以壯膽助氣,庶人敢站定。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練兵實記

戚繼光的總結也就是狼筅是用來給給新兵們壯膽用的,如果是給膽氣足 技藝精的強兵來用反倒是累贅了。


倫敦上空的噴火

戚家軍之所以能夠達到百戰百勝的戰績,不僅僅在於士兵紀律嚴明,更在於武器裝備的先進。除了火器的大量使用之外,還有一種武器:狼筅

狼筅,形狀奇特,彷彿一杆多了許多丫杈的長槍。其設計來源也是有一番故事的。在戚家軍和倭寇交戰時,倭寇的倭刀能夠有效剋制住明軍使用的長槍,而且鋒利的倭刀能夠把長槍的槍桿砍斷,這也是令士兵頭疼的問題。《紀效新書》中記載了戚繼光表達長槍武器很難對付倭刀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戚繼光就地取材研製新武器。狼筅也由此誕生。

實際上它是以東南沿海的大毛竹作為材料製作的。雖然形狀怪異,但是它的製造卻比較簡單。把竹子的枝弄彎曲,然後綁上鐵質的尖頭然後再竹子主幹尖端也裝上尖頭,這種枝枝叉叉的武器便誕生了。狼筅非常長,但它的枝丫並沒有殺傷力,但是對付倭寇的倭刀卻非常的好用,起到了防守了作用。狼筅的研製,

本質上是讓幾乎沒有防禦能力的長槍提高了防禦能力,下面具體說明。

實際上在早期方陣隊列的使用中,狼筅並沒有發揮它的最大威力。同時撤退時這種枝枝叉叉的武器在戰場上也阻礙自己前方士兵的撤離。但是,當戚繼光把這種武器用到鴛鴦陣時,它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以鴛鴦陣作為兵隊時,手持狼筅和盾牌的士兵處於陣列前方,主要輔助倭寇上步的砍擊,狼筅的枝枝叉叉此時就能夠很好的研製住倭刀,鋒利的倭刀此時砍擊的是紛亂的竹枝。倭寇必須砍斷枝丫才能前進砍斷狼筅的主幹。此時,鴛鴦陣中手持火器的士兵能夠開火射擊倭寇。這也就是狼筅位於前方,憑藉它的多枝丫作為一道屏障和盾牌兵一起穩住陣型。

比起普通長槍,狼筅防禦能力大大提升,倭刀需要幾組的砍擊才能斷掉狼筅,明軍爭取的這點時間,足夠陣裡的其他士兵進攻了。鴛鴦陣的使用,很好的發揮了明軍武器的特點,使得戚家軍百戰不敗,掃清了東南沿海倭寇。


品讀武器裝備

我們知道日本武士的刀是非常鋒利,在明朝的時候侵入東南地區以後,往往在和明軍作戰的時候,近身砍殺,對明軍造成大量傷亡。後來,戚繼光針對這個問題,使用了狼筅,成功扭轉了這一劣勢。這是由於戚繼光使用狼筅,才使得這一冷門兵器被很多人熟知。

狼筅是誰發明的,其實說法不一,但是目前的資料的表明狼筅廣西壯族創造的武器,最早是狼兵專門習筅。在倭寇入侵以後,壯族的狼兵進入了抗倭前線,因而在戰場上出現了狼筅。狼筅的特點在於防禦面積很大,能夠有效遮擋住人的身體。特別是在倭寇作戰中,狼筅可以有效的增加敵我雙方的距離,使得倭寇近身作戰的的優勢無法發揮。


壯族的狼筅原本是用特殊的竹子製造而成。但是由於浙江等地常見的是大毛竹,這種竹子容易不結實,容易直劈破裂。因此,戚繼光將其進行改造,從而製造出了鐵狼筅。早期的時候,很多士兵並不會使用狼筅,常常在戰場是被遺棄,反倒阻礙了自己的兵馬。因為狼筅其實還是挺重的,不是一般人能夠使用的,所以使用狼筅的人往往需要選擇力氣大的人來擔負此任。狼筅使用之後,使得明軍有效的剋制了倭寇的武士刀。但是由於狼筅過重,移動不方便,加上如果長期使用,會使得體力消耗過快的問題。因此狼筅必須和其他兵器進行協同作戰,這就是後來有名的鴛鴦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