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海口著名的椰雕村富道村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少時趕上了椰雕發展的好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出生在海口著名的椰雕村富道村鄰村保明村的吳名駒,少時趕上了椰雕發展的好時代。

上初一那年,吳名駒到富道村去玩,看到村裡惟一懂得全套椰雕技藝的老藝人文傳述揮刀如筆,把一個個椰子殼在手中幻化出栩栩如生的立體畫面時,他就再也忘不了那刻刀的神奇,對這門手藝著迷不已。

吳名駒成了文傳述最後一名徒弟,老人將全套椰雕技藝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司空見慣且價格低廉的椰殼,經過選料、造模、雕刻等幾道工序,便成了一個個精美的工藝品,這些精美的工藝品均出自吳名駒之手。

海南椰雕歷史淵源悠久。最初利用椰殼的,應是海南島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會製陶器和獨木舟,但相比複雜的製陶技術,荒野裡隨手可得的椰殼耐酸耐鹼,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簡單而隨性。

但是椰雕雛型的出現,後人目前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當時民間有傳說,椰殼有“有毒即裂”的特點,唐代詩人陸龜蒙還留有“酒滿椰杯消毒霧,風隨蕉葉下瀧船”的詩句。

《粵東筆記》也載,唐代大臣李德裕貶居崖州時,曾將椰殼鋸製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清兩代時,椰雕常被官吏作為珍品進貢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貢品”的雅號。在清宮大宴乳茶碗的資料中,也發現了有關椰雕的記載。

清宮飲用乳茶,需配以品質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當時,廣東就進貢了用椰殼做的乳茶碗,碗外壁為椰子殼,藝匠在薄薄的椰殼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紋飾,內壁嵌銀裡。

歷代椰雕藝人使椰雕技藝日臻完美,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藝品。

吳名駒,1975年9月出生;2009年,獲海南省民間藝術大師稱號;2012年,《江山如此多嬌》獲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金獎。

2013年,獲第一屆海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13年,《中興四靈圖》獲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銀獎。

2013年,獲第五屆中國民間藝人節“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家”。

吳名駒是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椰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曾受邀參與制作海南省人民政府為慶祝97迴歸贈送香港政府的禮品———大型貝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