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海口著名的椰雕村富道村邻村保明村的吴名驹,少时赶上了椰雕发展的好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海口著名的椰雕村富道村邻村保明村的吴名驹,少时赶上了椰雕发展的好时代。

上初一那年,吴名驹到富道村去玩,看到村里惟一懂得全套椰雕技艺的老艺人文传述挥刀如笔,把一个个椰子壳在手中幻化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时,他就再也忘不了那刻刀的神奇,对这门手艺着迷不已。

吴名驹成了文传述最后一名徒弟,老人将全套椰雕技艺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司空见惯且价格低廉的椰壳,经过选料、造模、雕刻等几道工序,便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均出自吴名驹之手。

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目前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

《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贡品”的雅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

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

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吴名驹,1975年9月出生;2009年,获海南省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12年,《江山如此多娇》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

2013年,获第一届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3年,《中兴四灵图》获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2013年,获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吴名驹是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椰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受邀参与制作海南省人民政府为庆祝97回归赠送香港政府的礼品———大型贝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