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口絃琴西安首展

4000年前口絃琴西安首展

即《詩經》中的“簧” 被譽為人類音樂“活化石”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一座包含皇城臺、內城、外城三重城垣的超大型史前城址,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其中皇城臺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區域”,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即大型宮殿、宗廟、池苑及作坊的分佈區域。石峁遺址考古隊在皇城臺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考古隊員甄別出一批重要樂器——口絃琴。

據介紹,石峁遺址骨制口絃琴均出土於皇城臺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為皇城臺使用期間由皇城臺頂部棄置而來。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絃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釐米-9釐米、寬逾1釐米,厚僅1毫米-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製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絃琴製作於距今約4000年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表示,口絃琴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是中國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在古代,口絃琴最早被用於宗教祭祀,古人認為吹奏口絃琴,可以溝通人神天地。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口絃琴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樂器”。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石峁遺址皇城臺發現的骨制口絃琴是目前內地所見年代最早、出土數量最多的口絃樂器,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