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那麼窮,希特勒哪來的資金髮展軍隊和發動戰爭?

gzye

其實德國在擺脫了經濟危機後並不窮,失業率也從60%下降到1.3%左右,二戰前的德國民眾其實是很富有的。對比一下同時期美國和英國的失業率就知道了:美國的失業率為1.89%,英國的失業率為8.1%。顯而易見,德國在發動戰爭之前其實很富有。

在一戰過後。到納粹上臺之前的這段時間內,德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窮二白,就拿當時德國內部的通貨膨脹來說,當時德國馬克就和現在津巴布韋幣的匯率差不多。德國內部的經濟情況就和前兩年希臘債務危機差不多。而且猶太人掌握著德國的絕大部分財富,往往在咖啡館中有很多猶太人在喝咖啡,但外面的一大群人連麵包都吃不上。


雖然在一戰過後納粹上臺後德國經過改革迅速崛起,但也不至於強大到有多餘的資金來發動戰爭,那麼德國人到底是怎麼找到閒錢來發動二戰的呢?

1939年希特勒發表了一篇演講,他說:“1933年之前的德國是怎樣的國家,那是一個被國外的政客和國內的政治制度搞得瀕臨崩潰的國家,但是我來了,我在短短六年間讓這個國家的公路運河得以修建,並且修建了大量的工廠;我讓700萬德國人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我們這個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我讓德國在政治上重新團結起來,我讓德意志在軍事上被重新武裝起來,我把1919年被分割出去的那些土地讓他們重回祖國的懷抱,我把幾百萬流落在歐洲各地被外國政府欺凌的德意志民族的人領回到了祖國。”


但他說的全是實話,希特勒就是那個時代德國人民的偶像。

1933年,希特勒上臺,但不難發現希特勒和羅斯福使用的手段也幾乎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羅斯福那個叫新政,希特勒這個叫新計劃,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容差不多:都是通過修建大量的基礎設施,讓失業工人迅速地回到工作崗位上解決失業問題,但是因為納粹德國是個極權國家,所以在這方面走的遠比羅斯福新政遠的多,效果也更好。

在1933年底,德國已經解決了三分之一的失業人口,羅斯福到1935年底才解決了近一半的失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到了1935年,德國已經基本上解決了失業問題;甚至到了二戰爆發前,德國甚至已經出現了過分就業,滿大街都找不著勞動力,而這時候英國和法國還有大量的失業人口在大街上舉著牌子要求工作。


說到德國在當時的經濟奇蹟,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沙赫特,希特勒上任後馬上任命他為國家中央銀行的行長和經濟部部長,這個沙赫特不愧為金融天才,他有兩個妙招:一是賴賬,賴的就是協約國的帳,第二就是借錢,穿過大西洋找美國人借錢。

(圖為沙赫特)

當然希特勒能在這麼爛的基礎上用六年時間做準備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從金融的角度出發,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特別讓人哭笑不得的結論:1939年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時候,是拿美國人的錢,英法的裝備和技術,甚至是蘇聯培訓他的軍官和坦克部隊,海納百川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段子手

其實希特勒自己本身並沒有制定出什麼“舉措”,因為他自己對經濟發展也一竅不通。1933年,納粹黨正式獲得大權,亞爾馬·沙赫特被希特勒任命為德意志帝國銀行的老闆,次年又被任命為納粹德國的財政部長。對於第三帝國的經濟復甦,他才是關鍵人物。

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走上凱恩斯那條道路,也就是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開展公共工程來降低失業率,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所謂的舉措無非就是: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比如說縱橫德國的高速公路網,在極大地便利交通的同時還可以減少失業人員的數量(當然也是為了戰爭期間能夠更好地調動軍隊);配給制。德國開始擴軍後由於所需軍備資源不夠,於是政府就採用配給制,限制供應比如油料、食物等(後果就是德國在30年代的農業水平後一戰時期相比並沒有絲毫的進步);沒收充公。在反猶太人運動開展後,大量猶太人的資產被納粹沒收,變成了納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沙赫特是很鮮明的國家主義者,儘管並不認同希特勒的一切,但沙赫特認為德國必須通過強人政治走出歐洲的叢林法則,而因此沙赫特也在1931年前後開始支持希特勒稱為元首。上臺後,他的政策其實與羅斯福新政無異——鐵公雞上馬

之前的元首和經濟部長的基建投資不僅得到延續,且得以擴張,以至於德國建築工人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而納粹德國也開始著手動工興建Autobahn(德國高速公路網絡)。希特勒任命納粹軍官托特擔任德國公路建造總指揮,至1936年已經有多達13萬人直接從事興建公路,另外27萬人參與到整個供應鏈中,包括鋼鐵、建材、運輸等。整體建造速度十分驚人,從1935年的108公里到戰前的3300公里。

儘管這些公路的建造對德國軍事運輸體系毫無作用(主要使用火車進行軍資運送),但也解決了就業問題,並且建成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高速鐵路網。另外在納粹德國時代高速發展的行業還有汽車。汽車業事實上在大蕭條和全球保護主義的陰影下在德國已經陷入絕境。但希特勒在上臺後高

舉“Motorisierung"大旗,認為德國人民有車是納粹時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表現。在這種背景下,“甲殼蟲”大眾汽車得以風靡德國,因其便宜的價格和符合德國家庭的設計。費迪南保時捷的團隊設計了這一款汽車。保時捷被誇讚為“德國的大工程師”,但他也被希特勒要求放棄捷克國籍稱為德國公民,他也迫於壓力答應了。(1939年,保時捷博士與新款甲殼蟲汽車亮相)

但與此同時身居高位的沙赫特並不贊成反猶主義行為,他在經濟政策上也主張保留私有企業,因此與極端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如戈林)等人形成了制衡的局面。在他的影響下,德國儘管不少企業幾乎完全國有化,但銀行,如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等都維持著民營企業的地位。除此之外,諸如德國鐵路和聯合鋼鐵等公司都是股份制企業,也沒有完成國有化。

然而,納粹經濟仍要為軍事服務,在1936年,軍事開支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而企業家們開始擔心這樣的道路會最終拖垮德國經濟,希特勒對沙赫特的建議還是比較重視的,因此他採取了平衡沙赫特和鷹派軍官的做法,當然戰爭肯定還是最後的歸宿。當時對德國經濟不利的條件是,原材料價格開始復甦反彈,而德國的軍工製造業需要大量原材料進口,導致德國的經常項目赤字與日俱增。希特勒也發現“鳥籠經濟”或者自給自足在德國並不現實,因此也開始放開一些貿易,包括與東歐和東南歐的貿易往來。最終這些也都讓路給了軍方來解決。

沙赫特後來的命運也頗有意思,在水晶之夜之後,他極力反對排猶,並幫助協調德國猶太人移民至國外,然而最終也沒能避免悲劇。沙赫特在1939年正式辭去了經濟部長一職,儘管他還保留了一個顧問頭銜至1943年。在德國戰敗後,沙赫特也作為被告參加了紐倫堡審判,他辯稱自己39年就已經失去權力,並一直以來致力於幫助猶太人以及接觸德國反法西斯組織領袖。參與審判的英國法官希望他無罪釋放,而蘇聯則希望判處他有期徒刑,最終紐倫堡審判宣佈沙赫特無罪,他也因之被釋放。他後來建立了自己的銀行,致力於幫助不結盟國家獲取發展所需的資金,最終終老於慕尼黑。


四月是你的謊言

我個人暫時想到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打白條,政府給各個軍火公司不是實際現金來採購軍火,一種負債關係,許諾以回報,而這個回報以未來戰爭來回報,這也是德國日後發動戰爭掠奪了整個歐洲,掠奪的鉅額回財富來回報!當然不會這麼直白的說是打白條,各種金融名稱,債券也好,貼票也好,說白了就是一種軍火公司和政府之間的負債關係,政府暫時欠軍火公司債務,將來連本帶利償還!

第二,外部資本,許多人總看表面,二戰德國和美國是處於戰爭狀態,可誰又能知道,希特勒上臺到發動二戰這期間,美國向德國輸入大量資本,這些美國資本進入德國各行各業,帶來經濟繁榮,當時貌似是通用總裁還被希特勒授予貴族榮譽勳章,以感謝對德國的幫助,後來通用總裁迫於輿論壓力把勳章退還給了德國!甚至德國和美國已經爆發戰爭了,雙方士兵戰場打的你死我活了,可美國的戰爭物資一樣大量在進入德國!

要不說很多人還在可笑的在戰後到處找納粹寶藏,認為德國掠奪了整個歐洲的財富,可戰後盟國找到的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一定有大量納粹寶藏被德國藏起來了,如果找到就發財了!其實壓根就沒有什麼納粹寶藏,那些財富其實早就被德國在戰爭中花光了!

為啥德國征服了那麼多歐洲大國,可小小的瑞士卻能安然無恙!德國需要這個中立國來和各方做生意,購買戰爭物資,德國戰敗也是他資金和物資枯竭了,實在是打不下去了,如果他還有錢,一樣可以輕鬆買到他想要的!戰爭就會繼續打下去!這也驗證了西方一句古話,金錢面前沒有祖國!資本家在堆積如山的黃金面前,他才不會去管來買東西的是盟友還是納粹!

可以看看,德國雖然征服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很多戰略物資歐洲是不產的,比如橡膠,熱帶水果等等,可德國整個戰爭期間並不缺這些物資,他從哪搞到的?沒有橡膠,他連汽車和坦克都生產不了,德國潛艇部隊供應熱帶水果和香蕉,空軍還供應巧克力和咖啡,可這些都是歐洲不產的,處於戰爭期間,德國商船也不可能平安無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盟軍強大海軍眼皮底下自由通行,他只能靠花錢買,在中立國,交戰雙方大做生意!

也能明白為何戰後世界百分之八十的黃金儲備在美國,兩萬多噸黃金,美國人在戰爭中發了大財,註定可他戰後世界超級大國霸權的雄厚基礎!還扯神馬納粹寶藏,其實德國掠奪了整個歐洲的財富,甚至連猶太人嘴裡的金牙都不放過,那麼多的黃金早就流入美國去了!

第三,強迫義務勞動,德國沒錢,但一樣可以讓生產繼續下去,希特勒上臺後,各種五花八門的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神馬勞工陣線,神馬婦女協會等等,這些都是不用給開工資就可以免費幹活勞動的,看看希特勒全國大修高速公路,主要就是青年大軍和勞工陣線去做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數以百萬德國青年扛起鐵鍬去工作,由於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恐怖的失業率的人們,他們迫切要求的不是工資不是錢,而是有口飯吃有張床睡覺,所以這些勞工陣線只要給他們提供食物,不用給開工資都一樣乾的熱火朝天,特別賣力,還對希特勒崇拜的五體投地,把德國從飢餓邊緣拯救回來,再加上煽動鼓吹愛國主義情緒下,人們自願勞動就是愛國象徵!三六年德國納粹慕尼黑黨代會期間,希特勒還接見勞工陣線的代表們,當時拍了部紀錄片叫意志的勝利,裡面就有希特勒接見勞工陣線代表的鏡頭!代表們還狂熱的歡呼,雖然我們的武器是鐵鍬,但我們仍然是軍人!狂熱的愛國主義和軍國主義氛圍下,人們認為這麼做就是愛國!已經沒有人會用理性去思考!

正是由於納粹恢復經濟的手段是空手套白狼,沒錢還可以去大搞投資和建設,在短期狂熱狀態下還能勉強維持,但時間久了,人們熱情冷卻或者軍火公司債務越積越多,不兌現回報,他們自然也沒有動力繼續給政府免費提供產品,所以德國必須在三九年發動戰爭,哪怕三九年德國並沒有做好戰爭的任何準備,希特勒也一意孤行強行推動發動戰爭!希特勒心裡清楚,如果在不發動戰爭,一切謊言就會破滅,納粹和元首的威望威信都會降低到谷底!

這就如同龐氏騙局,總有謊言破產的一天!所以希特勒必須要儘快發動戰爭,通過戰爭掠奪來給國內輸血!

要不說,希特勒這個街頭乞丐,一戰小下士,就通過一張嘴就把整個國家所有的人都騙的神魂顛倒,簡直就是傳銷的鼻祖啊!就算希特勒不去做帝國元首而去經商,他也絕對能成為世界最大的傳銷組織頭子!

希特勒自己親口說過,街上小偷小摸算個屁,有本事就做竊國大盜!

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手腕確實很厲害!不過,再厲害的手腕,光靠騙局也不可能持續永遠,破滅是早晚的事,最終德國也為此付出慘痛代價,不光德國,德國自己毀滅也就算了,還拖累整個歐洲都傷筋動骨,遭受重創,本來是世界中心,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衰落了,歐洲傳統帝國都完了,新的帝國蘇聯帝國和美帝國取而代之!當年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橫行天下的時候,美國還不知道在哪嘎達呢,俄國還只是歐洲最貧窮最落後的農奴制國家呢!

希特勒不僅毀了德意志帝國,也毀了整個歐洲,就算到如今,歐洲也無力重新崛起!希特勒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子,一個光靠嘴皮子就可以把整個世界攪的天翻地覆!

更可笑的是,如今還有那麼多的傻瓜在崇拜希特勒!要不說騙子的騙術千百年來都不高明,但就是從來不缺乏市場,世世代代始終都會有人上當受騙!數量還不少呢!在將來,也肯定還會有無數人繼續被騙!


齊天小聖143432292

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的時候,德國經濟狀況並不好。他要獲得德國人的支持,不但不能提高稅收,反而承諾降低失業率,給德國人更好的生活,如家家戶戶的早餐桌上都有牛奶、每個家庭都有付得起汽油費的轎車,等等。同時,他要大規模地備戰,那麼,他的錢從哪裡來?

在希特勒當上德國國家元首之前,他就已經在謀劃戰爭,以及戰爭所需要的大量軍費。關於納粹財富的來源,多年來,人們談得最多的,是納粹如何霸佔猶太人的財產,將他們的金錢、財富一律充公;開發和利用所佔領國家的資源;拒絕支付一戰賠款;等等。這誠然也是事實,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另一面,即二戰真正爆發前,希特勒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的。比如斯大林個人和蘇聯政府,都在經濟上支持過希特勒。

英法等國,不但沒有堅持讓德國支付一戰賠款,反而向其貸款。從1930年代初開始,希特勒就收到一些跨國公司的援助,如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華爾街的金融家,羅斯柴德家族等等。美國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為了確保其在德國的市場份額,曾著力與納粹政府搞好關係,為德國採購了大量軍工生產的原材料。

美國銀行在德國工業界投下巨資,其中投入最多的是美國聯合銀行。老布什總統的父親、小布什總統的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正是這家銀行的發起人之一,並曾任銀行總裁。因此有一種說法,希特勒登上權力之巔並毫無顧忌地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老老布什功不可沒。

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是最早的國際金融機構。它建於1930年,目的是處理一戰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1939年至1946年間任銀行主席的美國人托馬斯·麥基特里克,以及他手下的幾位主任,都是納粹的同情者。而麥基特里克更是在國際金融界對希特勒的支持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他遊說歐洲各大銀行支持希特勒,向德國發放了許多無息或低息貸款。

納粹搶來的大量黃金不僅存放在該銀行裡,其國際匯兌業務,也由銀行操辦。不僅如此,銀行使納粹從猶太人、從佔領國搶來的所有財富合法化,以致人們諷刺國際清算銀行是德國唯一的國外分支機構。甚至在二戰結束前的幾個月,盟軍正跨過歐洲打掃最後的戰場,麥基特里克還頻繁地與德國實業家們見面,確保他們在盟軍佔領德國後仍有好的收益。


世界真的很大

一、對沖邏輯/兌換邏輯

如下圖,公眾需要企業的產品與服務;企業需要公眾的勞動。

兩者都需要的都不是貨幣本身。貨幣只是記錄價值的尺子,就如同記錄長度的米。

德國經濟在一戰後,徹底破產,馬克崩盤,成為金融資本家洗劫德國人,廉價收購德國的工具。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路自然就出現了。德國人發現:為什麼要把信譽寄託在不誠實的黃金(被操縱的黃金不誠實)身上?為什麼不能以勞動為價值標尺呢?

為了理解以勞動為價值標尺。我們做一個大膽的假設:

假設中國製造做一套APP記賬系統,隨後,每個企業按照上年納稅額向該記賬系統內打白條。當打完白條,該系統內就會產生與上年納稅總額相當的貨幣。這種貨幣屬於誰?答案是誰打的白條就屬於誰。錢就這樣造了出來(中國製造的白條=每個企業的錢)。同理,德國人一旦無路可走,放棄對黃金(票子)的執著,他們也很容易發現:德國製造的白條=德國新馬克。根本不需要黃金背書。企業有了錢,自然可以僱傭勞動者,使公眾開始生產滿足自身需求,併產生剩餘價值。

二、自強化的剩餘價值與資本積累

如上圖,公眾要生產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與服務,必然要同步生產機器,流水線、廠房、車輛、設備、房屋、高速.....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因此不斷迭代與進步,更先進的機器設備因此不斷迭代舊機器與設備,社會效率開始進入自我強化的循環。

舉例來說,按照傳統手工方式生產汽車,需要消耗一個數量汽車工人2000多個工時,而按照流水線生產方式,生產一輛汽車則只需要100多個工時(目前已經降至16個總工時)。在當時,所有經濟體都備受“猶太人—金本位”的巧取豪奪,德國人的社會機器的啟動,得到了全球產業資本家的認同與幫助,譬如,被授予鐵十字勳章的福特先生,無償的將流水線技術送給了德國人,使德國人的生產和運輸效率獲得躍升。而德國人的生產與運輸效率躍升,又反過來促使德國人獲得建設高速公路的能力。高速公路建成,又進一步強化了德國整體運輸效率的提升。

資本是什麼?在普通人眼中,只有貨幣才是資本。但客觀看待,真正的資本並非貨幣本身,而是能夠用更少工時和能耗,創造更多產品與服務的機器設備(更優技術)。

舉例來說,一輛汽車的出行服務價值幾乎為零,因為它不能滿足大家一戰式出行的需求。但1000萬汽車被一個打車軟件鏈接起來,就能夠滿足任何人一站式出行的需求,就會產生500億美元的價值(資本)。

回到問題本身,當民用已經獲得滿足,更進一步的生產能力釋放,自然可以生產飛機、大炮、坦克和武器。

三、為什麼德國模式最終失效?

市場是高度分工與協作的市場,但外部依然實施金本位

這對德國經濟形成嚴重製約(德國上游資源匱乏)。因此,要麼德國回到過去,要麼選擇強迫他人和自己一樣擺脫金本位(以勞動為資本),擺脫金融資本對工業資本的洗劫。但德國以一國之力,希望改變整個社會談何容易?

二戰後,解決問題的藥方:

1、1971年,超級大國美國被擠兌的不行,把金本位幹掉。

2、戰後,全球發達經濟體建立了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這兩個藥方實際和納粹德國的藥方有什麼本質區別?

如果沒有二戰,黃金會向美國集聚嗎?美國會獲得廢掉黃金的權威地位嗎?

如果沒有德國(美國)經驗,全球會有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嗎?

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三、對當前全球經濟的啟示

1、為什麼每個經濟體一定要拼命用最好的產品兌換其他經濟體的白條?

把美國看成一個小白胖子,中國看成一個大黃瘦子。

貿易戰是什麼?小白胖子對大黃瘦子的要求:您看您這麼瘦(對自己省吃儉用),你生產的好東西,還是自己消化吧,我要鍛鍊鍛鍊。我瘦一點正合適,您自己多吃點,胖一點不是更好嗎?何必非要勒緊褲腰帶,換我的白條呢?您也清楚,我根本還不上。

大黃瘦子對小白胖子的要求:您看我自己省吃儉用,把最好的東西都給您享受,只要您給我打點白條,您不僅不領情,還天天沒事挖空心思給我搗亂.....

微觀很變態的情況在宏觀領域發生,且大家都覺得合理,這說明底層金融機制出了大問題。如果這種問題不能獲得根本性調整,很容易引發災難性衝突。

2、我們是否考慮過,我們應該獲得健全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實際是大部分人認為:不是每個人都應該獲得,所以就沒有下文了。

而沒有下文的結果是:內需無法啟動,群體玩命出口換取別人的白條。產生一個白胖子和一個黃瘦子——雙輸結果。


高金波

首先德國不窮,1870—1890年,德國的工業發展迅速。到一戰前,德國經濟已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的歐洲老大,1914年到1918年,一戰,德國是戰敗國,割地賠款,但是整個一戰,戰場都不在德國境內,西線德國挺入法國境內,把英法猛揍,東線突入俄國境內,把俄國打的崩潰,德國是支撐不下去投降了,但是把英法打的心驚膽戰。



人們常說,軍隊國家化,德國是國家軍隊化,德國的容克貴族,是世襲的,世代的將軍,軍事素養極佳,隨便一個家庭聚會,就跟參謀部開會的感覺,你千萬別認為官二代,潛規則什麼的,一戰一個衝鋒下來,軍官全部戰死,士兵陣亡70%,

我們轉入正題,一戰雖然戰敗,但具有相當強的工業實力與素質很高的國民,產業工人,工程師,還有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與人員。真正使德國陷入困境的是1929年的經濟危機,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老老實實的賠款,經濟危機的爆發,魏瑪的財政減少,為了還帳,濫發紙幣,才造成惡性膨脹的。



外國人,特別是那些猶太人,拿幾美金就可以為所欲為(自行腦補),而民眾沒有工作,沒有吃的,當時民憤極大,當時德國的民眾認為,所有的人都在致德國與死地,這時絕望的民眾把希特勒推了上去。

德國首先很強,民眾群情激奮,萬眾一心,要復興,這是根本,其次是希的雄才大略,怎麼對待德國,英法美俄各懷鬼胎,英美是大陸均衡,怕把德國給玩壞了,法國是要削弱德國,俄國呢是不想惹事,1929年英國拉攏美國,等好多國家,向法國施壓,同意貸款給德國扶植德國經濟,從1929年到1931年華爾街總共給德國1300多億馬克的貸款,德國支付戰爭賠款860億馬克,實際是獲得520多億的支援。

希特勒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弄了很多好處,他利用英美對蘇俄的恐懼,向英美要資金,技術,原料,甚至武器裝備,他利用蘇俄給予得到世界承認的心理,結好蘇俄,從蘇俄那裡也撈到了很多的好處,兩國甚至簽訂友好條約。

外交形式一片大好,希特勒對內實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我們把希特勒的經濟理順一下1,討好大企業大銀行家,他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讓那些大企業家賺取高額利潤,以國家信譽向這些大銀行,大企業下訂單,讓他們給他瘋狂的造飛機大炮,從而把德國的經濟綁在他的戰車上去,

2,對待底層人民,實行國家社會主義,強制勞動,大搞城市建設,興建高速公路,

3,加強輿論,控制,用納粹的那套強行給全民洗腦,也包括學校,從幼兒園就,一直到小學,初中,大學,所以後來出現那麼多的娃娃兵

4,我們分析了那麼多,都有一個疑問,錢從哪來,他跟英法美說要打替他們收拾蘇俄,他跟蘇俄說,要報仇打英法,他跟華爾街的那幫猴精說要收拾英國(經濟美國老大,但架勢上英國還是老大,世界的金融牢牢的控制在倫敦),結果是他從所有的人的手裡都騙來了錢,華爾街的那幫人,把黃金成船成船的拉給希特勒,英國的技術,蘇俄的裝備與資源要大炮不要黃油,最後沒錢了,直接去搶猶太人。

你不得不佩服希特勒的天才他1933年上臺到1938年德國經濟年增長20%,的工業總產值達到英法兩國的總和,一躍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城市人口率達到70%,

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佈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軍事裝備比戰前增長了7倍,對了他那素質極高的百萬大軍在哪呢,嚴格的洗腦的同時,他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和在國內的榮譽地位,當時德國的年輕人都以當兵為榮,他把徵兵入伍的條件設的極高,能進入軍隊的基本就是軍官級別了,他通過這種手段,把他那精良的百萬大軍藏於民間,只待戰爭打響,


百悅軒

因為當時希特勒身邊主管德國經濟運作的是一位名叫耶馬爾.沙赫特的奇才。

其實比起他在魏瑪共和國時用的那些手段,這次沙赫特所用的策略要簡單得多了。他成立了一家註冊資金僅為100萬馬克的冶金研究股份公司(縮寫為MEFO,因此又簡稱梅福)。具體來說這個計劃是這樣滴:

將這家空殼公司所發行的梅福匯票支付給那些軍火承包商,然後承包商會拿著這些匯票找一家德國私人銀行進行“貼現”,銀行是很樂意給他們現金的,因為他們知道德國中央銀行到時一定會對這些梅福匯票貼現的。源自:《耶馬爾.沙赫特,梅福匯票及德國的經濟復興 1933-1939》。

這個方案還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內容,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好好看看上文提到的文章。

據推測,希特勒匆忙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出於經濟方面的原因:因為有大量的梅福匯票即將到期貼現(通常梅福票要在五年後貼現),但是德國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兌現這些匯票。他們能夠獲取金錢的方式就是入侵和掠奪其他的國家。其實,沙赫特曾經在重整軍備所需的資金額上和希特勒發生過分歧,並於1939年,被希特勒解除了中央銀行總裁的職務。


小鴿子看世界

在人類史上,日耳曼民族同斯拉夫民族一樣,都是也勇武強悍著稱於世,上陣廝殺向來都是男人的事。自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的人數更是被限制在了十萬之內,因此,德國女性似乎與戰爭無緣了。

但是這種情況在希特勒執政德國後被改寫了,參加過"一戰"並且有戰爭經驗的希特勒,深知以德國現有男人的規模,根本不可能完成他稱霸歐洲和東擴疆土的夢想。一旦開戰,德國即使是傾全國男丁之力,必定會出現在兵源上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尋找更多的兵源已是他迫在眉睫的難題。

1935年5月,希特勒頒佈了德國"國防法",在重新修訂的"國防法"第一條第一款中規定:"每個德國的男人都有義務服兵役。",同時在第二款裡又增加了:"每個德國男人和女人在戰時均有超越兵役為國服務的義務。"。這就是說,德國的女性從此也有了義不容辭的服兵役義務,凡女性勝任的非作戰類軍中崗位,應由女性佔據,希特勒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能夠從中解放出更多的德軍男兵,用於前線作戰。

雖是如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女性並不存在於德軍的編制之中,女人在軍中的身份只是協助者,沒有軍職和軍銜,也不佩帶武器,而且基本上只在自願者中間徵召。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德國共計徵召了德國婦女達多50萬人,而這些應徵的德國女性,也有一個非常神氣稱呼"國防軍女助手"。

希特勒為了解決兵源的不足,他一方面是徵召女兵,而在另一方面則是鼓勵德國人多生孩子,而且是多生多獎。

在當時的德國,生4個孩子的母親能得到一枚銅牌的獎勵,生6個孩子得銀牌,生8個就將得到最高榮譽金牌,那將是精神與物質上的雙豐收。一位二戰時期的德國“國防軍女助手”,她曾介紹過她的從軍經歷,她們家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他的父親於1889年生人,1917年應召入伍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傷退伍。

1944年,德軍在東線的蘇德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55歲的父親再一次穿上了軍裝,但是時間不長,他就在守衛但澤(現屬波蘭)時被蘇軍俘虜了,後來父親死在了蘇軍的戰俘營裡。一個從蘇軍戰俘營回來的人,對我母親說“你先生是在戰俘營裡餓死的,在死之前他已經沒有了飢餓的感覺,只是一遍一遍地說他非常非常的想家。”這就是戰爭,殘酷的戰爭。

1943年2月18日,隨著德國宣佈進入了全面戰爭,德國的民眾全部被動員了起來,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個目標,那就是為了戰爭!為了填補前線的兵源損失。

德國本土的防空部隊,大多都被調去加強前線的步兵師,而這些空出的崗位則由婦女和學生替代,我和弟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防空陣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參戰時還不到15歲,為了使這群中學生在作戰期間仍然能夠學習,而老師們也隨從童子軍進入了軍隊,以便在戰鬥的間隙為他們上課。

1943年,我被徵入國防軍的海軍助手,任務是海岸放空高炮部隊,當時剛18歲。我們的制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軍制服則是深藍色,這是海軍的陸地支援人員和海上作戰部隊的區別。我操作過3種防空器材:探照燈、防空監聽器和導向儀,主要任務是為高射炮指引敵機目標。操縱這些沉重設備的工作,以前這都是男兵乾的活兒,但現在必須由女人來承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曾大規模地徵召女兵加入軍隊,蘇軍共徵召了80多萬名女兵,德國也徵召了近50萬女性。

但蘇軍參戰的女兵是真正的軍人,除了常規的醫療和通訊工作之外,她們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樣,當狙擊手、偵察員、坦克兵、飛行員甚至面對面的於德軍作戰。而德國的女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人,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也沒有派女性去前線廝殺,這應該就是日耳曼人的底線。


刀墓手札

我是“智化冰川”,對德國曆史有過深刻的研究,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在德國納粹執黨人希特勒上臺後,為了擺脫一戰之後經濟崩潰的局面,希特勒採取了以下措施來挽救戰後滿目瘡痍的德國,並進行軍隊的建立發展,及以戰養戰。創造出一個第三帝國的經濟奇蹟。


希特勒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並大力發展民族工業。

由於上臺後國內經濟萎靡不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迫在眉睫,並且此時國庫虧空,而且還不能提高賦稅,由此希特勒借此加強政治教育,呼籲建立強大軍隊,致使大量失業人員入伍參軍。並且大量修建公路和工廠,創造許多工作崗位,解決失業問題贏得人們的支持。為人民謀福利成為全民偶像。

執政力度強硬有效,野心勃勃。

在希特勒執政以來,其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即是與美國財團的合作,主要是美國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為其採購軍工原材料。而且蘇聯也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由此獲得大筆資金。希特勒還沒上臺時,就已經是狼子野心,執政後便謀劃戰爭,以戰養戰,大量屠殺猶太人並搶奪他們的財產,並不償付任何戰敗賠款,充分開發利用所佔國的資源。並將所有物資財產用於擴軍備戰。


贏得國民普遍支持,使得國人團結一致地為國出力。

從二戰後德國快速恢復發展就可以看出德國人力量是強大的,為了到達計劃可以不惜一切,簡直算是拼命三郎。而且希特勒經常性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以其出色的個人魅力和強硬有效的政治手段獲得德國人支持和追隨。只要頭帶好了,後面的還不是水到渠成。

大家如有獨特見解可以到評論區留言討論!歡迎你的來訪!


智化冰川

1939年希特勒發佈了一篇演講,他說:“1933年之前德國是怎麼樣的國家?那是一個被國外的政客和國內的政治制度搞得瀕臨崩潰的國家,但是我來了。我執政的短短六年期間,我讓這個國家的公路運河得以修建,並且修建了大量的工廠,我讓700萬事業的德國人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我讓這個民族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我讓德國在政治上重新團結起來,我讓它在軍事上被重新武裝起來,我把1919年被分割出去的那些土地把它們重回祖國的懷抱,我把幾百萬流散在歐洲各地,被外國政府欺凌的德意志民族的人領回到了祖國。”

如果1939年你是一個德國人,你不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你面對這樣的演講,你作何感想?因為他講的全是實話,希特勒就是那個時代的偶像。

1933年,希特勒跟羅斯福幾乎同時上臺,他跟羅斯福用的手段也幾乎是差不多的,尤其是前半段。只不過羅斯福那個叫新政,希特勒這個叫新計劃,但實際上它們的內容差不多。比如通過修建大量的新建設施讓失業工人迅速的回到工作崗位上解決失業問題。但是因為納粹德國是一個極權國家,所以在這些方面走得遠比羅斯福新政要遠的多,成效自然也見效的快。比如說1933年希特勒,到年底的時候,就解決了1/3的失業,到1935的時候羅斯福剛剛解決近一半的失業問題,而希特勒已經沒有失業問題了。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甚至已經出現過分就業,滿大街都找不著勞動力。而這時候英法還有大量的失業人口在街上舉著牌子找工作。至此希特勒的執政能力凸顯無疑,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經濟動亂之後,跌落谷底之後,一個基本的回升態勢。到這個時候希特勒跟羅斯福其實做的都是一樣的。

但是後面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說希特勒的人才儲備當中有一個叫沙赫特的,他是德意志民族的金融天才,希特勒一上任馬上任命他為國家中央銀行的行長和經濟部的部長。這個沙赫特不愧為金融天才的稱號,他有兩手絕活,第一是賴賬,賴的是協約國的帳。第二就是借錢,他把手伸過了大西洋,找美國人借錢。當然你會覺得美國這時候也是經濟危機,他哪有錢借給德國人?這個我們就要先了解什麼叫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恰恰是資本它沒有辦法擴張,沒有投資機會的一個現象。這個時候德國人來借錢,它無疑是乾柴烈火一點就著。

亞爾馬·賀拉斯·格里萊·沙赫特

但是華爾街可不吃這一套,華爾街一切以經濟為考量,我們的資金往哪兒流會有收益?所以沙赫特在美國和德國之間,就打通了這樣一次資本的通道。他的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從美國華爾街借到錢,然後在美國買很多比如軍事裝備、軍火甚至是技術,結果美國人的就業問題,然後在德國大量興辦軍火工廠,辦這樣的實業解決解決德國的就業問題,打通了這個循環。所以當時美國很多大資本家和納粹德國親的跟一家子似的。

當然你憑什麼說希特勒在這麼爛的基礎上用六年時間的準備,就能夠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僅從國際金融的角度你似乎能得出一個特別讓人洩氣的結論,就是1939年德國發動大戰的時候,實際上用的是美國人的錢、英法的裝備和技術,甚至是在蘇聯培訓的他的軍官和坦克部隊,海納百川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