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敢叫日月換“新顏” ——汝州市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紀實

初夏時節,汝州廣成東路景觀大道兩側,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汝河溼地公園內,水天一色,風景旖旎;汝河沙灘公園內,塑木棧道,遊人如織……昔日的“百里煤海”,正在從“半城煤灰半城土”,蝶變為“一城青山半城湖”。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百城提質效果初顯的汝州城全貌

近年來,汝州市以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為抓手,全面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圍繞著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一段精彩紛呈、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躍然紙上,一個鳥語花香、清新美麗的文明城市芳容初現。

百里煤海優勢與短板並存

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鄰古都洛陽,東望黃淮平原,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汝州,是河南省中西部的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這裡文化底蘊豐厚。“兩山夾一川,汝河流中間”。汝河自西向東進入汝州後,綿延幾十公里,造就了一方物產豐茂的沃土,中山寨遺址、煤山遺址、閻村遺址等諸多遺址承載著華夏文明。

這裡是汝瓷之都。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的汝瓷,在這裡曾有過“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這裡是曲劇之鄉。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劇,曲調多樣,形式豐富,並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俯瞰汝州城市夜景 張軍平攝

這裡是“百里煤海”。汝州市礦產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礦產資源46種,有豐富的原煤、鋁礬土、水泥灰岩等礦藏,其中原煤預測儲量35.5億噸。

得益於煤炭資源優勢,汝州成了經濟發展的佼佼者,不僅是中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全國50個重點採煤縣(市)之一。

然而,煤炭的優勢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有汝州市民坦言,過去的汝州只有兩種顏色:白色和黑色。白色的是石灰,轄區內共有石灰窯27家,窯體40座,石灰窯一開工,整個麥田馬路都鋪上了白茫茫的粉塵;黑色的是煤炭,採煤廠、洗煤廠和煉焦廠,黑煙瀰漫,氣味刺鼻。

曾經,汝河北岸,因長期河道採砂,造成植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南岸的虎狼爬嶺地區,土地瘠薄,佈滿鵝卵石,“種樹樹不活,種草草不生”。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高大上的立體化停車場 王丹濤攝

“過去,走到河邊都得捏著鼻子,快走幾步。到了晚上,蚊子嗡嗡亂飛,睡覺都不敢開窗戶。”回憶起昔日的場景,市民王佔國深有感觸,他也一度萌生了搬家的想法。

經過長期的過度開採後,資源枯竭、優勢不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逐漸凸顯,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公園少,綠地缺;交通堵,出行難;如廁難,停車難……汝州,面臨的一系列的歷史欠賬問題亟待解決。

如何立足資源優勢,補齊發展短板,解決“歷史欠賬”難題,改變“半城煤灰半城土”的狀況,汝州市圍繞百城提質工程,開始了轉型提質發展的新型城鎮化的探索之路。

百城提質修復與修補齊下

整潔的地板、綠意盎然的植物、舒緩的音樂……公廁內不僅環境優美,手紙、洗手液、烘乾機等一應俱全。目前,在汝州,這樣的星級公廁共有101座。

小廁所,大民生。汝州依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在廁所這件“小事”上抓實抓細,用釘釘子精神推動“廁所革命”,大力推進公廁建設,盡顯人文關懷、滿足群眾多元需求,補齊城市發展的短板。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汝河沙灘公園 郭景洲 攝

這只是汝州市百城提質建設中,提質改造服務供給短板,尤其是老城區服務供給短板的重要一環。

為化解城市公共空間少、功能不完善、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城市病”難題。汝州市不斷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雙修”工程,打造合理城市空間,提升城市承載能力,通過提質改造,還廁所於民、還車場於民、還綠地於民、還服務於民。

以“水”潤城,扮靚城市家園。汝州市按照“以水潤城”理念,加快推進全長6.8公里的北汝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在中心城區形成了10公里的連續水面景觀,圍繞北汝河、洗耳河、廣成河三條城市內河,打造出了一條環城水系景觀帶;實施治水蓄水和環城水系景觀帶工程,實現了河湖渠庫互聯互通,形成了近50公里的循環型水系網絡;實施植綠補綠工程,讓森林進城、鮮花圍城,完成植樹造林12萬畝,新建63個公園遊園,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8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73平方米,實現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雙提升”。

傍晚時分,在被稱為“馬爾代夫”的汝河沙灘公園內,疏軟細膩的白沙灘和水面拂來的習習涼風,讓這座內陸城市打造出了一片濱海美景,眾多市民紛至沓來,納涼遊玩……作為汝州市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加強北汝河深度治理的重點工程之一,這裡有2個生態島以及河岸綠化亮化、親水平臺、塑木棧道等眾多項目。

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重在提質,難在老城。汝州市堅持把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重點放在老城區,精心打磨,著重城市修補,力爭老城舊貌換新顏。通過聚焦解決規劃滯後、公共空間少、功能不完善等“城市病”,大力實施供水供氣供暖,改路、改水、棚戶區改造,環境淨化、生態綠化、地下管線優化,智慧信息網、精細管理網、便民服務網等“三供三改三化三網”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省田園綜合體碩平花海 陳克彥攝

以“業”興城,促百業興旺。百城提質,沒有產業支撐,“興”城難以持續。汝州市堅持以產城融合為方向,培育現代化經濟體系。牢固樹立產城融合的理念,立足資源型城市實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戰略,推進城市和產業互促共進、融合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打造“原煤—煉焦—有機化工”完整產業鏈條,推動傳統能源化工產業提檔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圍繞發展機繡紡織產業,深入開展全產業鏈招商活動;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汝瓷小鎮、溫泉小鎮、雲禪森林小鎮建設。目前,全市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8.7∶41.9∶49.4,第三產業佔GDP比重超過二產,實現了產業轉型的重大突破。

汝河南岸,昔日土地瘠薄、“種樹樹不活,種草草不生”的虎狼爬嶺,如今已成為汝州市重要的產業聚集地。按照“產業集聚、佈局集中、用地集約”的原則,汝州市打造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科教園區等7大園區,引導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將虎狼爬嶺變成一個“金窩窩”。

文明城市“面子”與“裡子”並舉

“去年我們村評上了二星級文明村,今年我們要力爭達到三星級。不僅要把門前屋後的環境衛生都搞好,還要爭當好媳婦、好婆婆。”5月23日,汝州市星級文明村邢村村民丁曉麗說。

百城提質,不僅要建好馬路、廣場等“面子”工程,也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設等“裡子”工作。汝州市把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城市創建與百城提質工程共同推進,實現了城市人文氣質、社會道德風尚、居民文明素質共同提升。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汝州洗耳河舊貌換新顏 陳克彥攝

以“德”潤城,建設崇德向善之城。近年來,汝州市從“育”字上下功夫,加強對市民文明意識和行為習慣的教育,用榜樣的力量引領城市道德風尚,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小滿時節,汝州好人園內,模範人物的宣傳欄與綠蔭幽草交相輝映,引人注目。該園以傳承好人文化為主題,目前已有多名汝州好人入園,既有誠實守信的模範,也有返鄉創業模範,正以一群好人帶動更多好人。

不僅如此,伴隨著星級文明村、文明示範鄉鎮的創評,及“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表彰活動,汝州在城鄉公園、溼地公園等地打造出了汝州鄉賢、汝州好人、汝州歷史文化園等主題公園,並將市區主幹道打造成“核心價值觀一條街”等特色街道,引導市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同時,累計向中國文明網推薦身邊好人40餘人,並推選“誠實守信”宋兆普、“敬業奉獻”王二長等人為第五屆全國及河南省道德模範候選人。

如今,漫步於汝州城鄉公園、遊園內,桂花、海棠等榮譽樹上懸掛的榮譽牌引人注目;市區主幹道的文化牆上,孝親敬老傳統文化故事圖文並茂,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文”化城,建設文化厚重之城。汝州從“融”字上下功夫,注重發揮文化的滋養涵育作用,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產業發展、文化生活中,挖掘城市精神,傳承文化基因,增添城市魅力。

始建於明代的中大街,是汝州最古老、最繁華的一條街道,內有張公巷汝窯遺址、鐘樓、文廟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1處。在對這條街道的改造提升工程中,汝州市堅持“修舊如舊、復古如古”,並結合汝瓷“天青色”色調,對沿街建築物進行全面色彩改造。同時,修復鐘樓、保護和復原望嵩樓、“國寶”法行寺塔等文化地標,啟動張公巷汝窯遺址考古發掘,保護性開發16個國家級和省級古村落、古山寨,在傳承延續了千年古城的厚重歷史文脈的同時,留住城市文化根脈和歷史記憶,讓優秀文化得以傳承。

碩果累累顏值與幸福同升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隨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深入推進,汝州的生態環境在改善、“顏值容貌”在提升。微風拂過,綠色植被更顯蒼翠欲滴,汝河愈加清澈動人,乾淨整潔的環境,和諧宜居的城市,讓汝州市民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我打小就在後火神廟街上住,看著街道從又老又破,變成了現在的整潔漂亮,每天不去街上溜達幾圈,總覺得少點什麼!”汝州市民程勇提起城區的變化,總有說不完的話。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 國家級特色小鎮——汝瓷小鎮 郭亞偉攝

近者悅,遠者來。百城提質的累累碩果,不僅提升了汝州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吸引了眾多城市前來觀摩學習,一項項榮譽紛至沓來。

——汝州市“廁所革命”工作被中央電視臺專題報道,海綿城市項目獲得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連續三屆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成功入選2018年—2020年創建週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汝州市先後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市、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市、全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市等20餘項國家級、省級試點和示範試點。

百城提質結碩果,滿載希冀再出發。一幅生態宜居的新畫卷正從容運筆,一股文明和諧的新風尚蔚然形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魅力之城正在崛起。

“我們聚焦未來三年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市、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持續鞏固提升全國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不斷推動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向縱深發展,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城市。”汝州市委書記陳天富說。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汝州牢固樹立“經營土地、經營城市”理念 喚醒“沉睡地”發展添活力

據汝州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塊面積達508畝的土地,原規劃為一家技師學院建設用地。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多年以來土地一直閒置。去年,汝州市重新為該學院劃定了新的項目用地後,在這裡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大型商業綜合體和道路遊園建設等項目,使這塊“沉睡”的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汝州市山地丘陵面積佔比高達78.1%,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近年來,該市牢固樹立“經營土地、經營城市”理念,不斷盤活存量土地,全面推進土地資源高效開發、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和集約利用。

人聲鼎沸,車輛穿梭,十幾年前還是荒無人煙的虎狼爬嶺,如今已成為汝州市重要的產業集聚地。按照“產業集聚、佈局集中、用地集約”的原則,汝州市打造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汝瓷電子商務產業園、科教園區等7大園區,引導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出城上山”“騰籠換鳥”工程,把老城區15家工業企業搬遷到產業集聚區,把1所高中和6所職業學校搬遷至科教園區,在城區重要地段騰出土地1680畝。

同時,汝州市堅持把盤活存量土地作為提升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徑,對佈局散亂、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低效用地分門別類地進行盤活。位於西環路與南環路交叉口的煜達瓷磚廠,由於工藝落後,效益不佳,閒置多年,為此,該市積極淘汰落後產能,已將該宗地調整為商業住宅用地,擬重新對該地塊進行招拍掛。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市已累計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293畝。

汝州市積極開展土地復墾。5月16日,在位於蟒川鎮娘廟村附近的田地裡,小麥已經泛黃,花生苗生長正旺。在田地裡勞動的娘廟村村民焦二成說,2016年,汝州市對這片面積達6000餘畝的山地進行了平整,並修建了水泥路,使亂石遍地、雜草叢生的這片荒坡變成了良田。近年來,汝州市積極開展工礦廢棄地整治、扶貧搬遷村土地整治、舊村(空心村)土地整治、耕地後備資源土地整治等“四項整治”活動,今年,又計劃平整工礦廢地2600畝、開發後備資源土地6.3萬畝,補充耕地7.58萬畝。

汝州市嚴格落實用地審批和監管程序,建立項目“三評”管理機制,新上項目一律進行土地評審,嚴禁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提供用地,嚴把畝均投資強度、容積率等指標,從源頭上規範用地行為,促進節約集約利用。2016年,該市一家計劃上馬的大型陶瓷廠,就因為不符合產業政策而未能通過項目評審。

此外,汝州市建立了土地執法大隊、中心所、鄉所三級聯動的快速反應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打擊土地違法行為。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市依法拆除違法建設用地項目2738處、189.77萬平方米,拆除復耕違法圖斑376個,恢復耕地216.5萬平方米,“雙違”整治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通報表彰。

連線專家

一方面是土地資源嚴重不足,一方面是無效用地長年“沉睡”。破解這一矛盾,要在堅持最嚴格節約用地制度的同時,採取新增建設用地與內涵挖潛相結合的用地保障方式,不斷創新完善存量建設用地管理機制,使閒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近年來,汝州市通過“騰籠換鳥”“空間換地”“土地復墾”等舉措,不斷盤活存量土地,推進佔補平衡,全面推進了土地資源的高效開發、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和集約利用,這種做法值得肯定。

下一步,應持續完善存量建設用地供應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激勵約束機制,鼓勵社會各方參與存量建設用地開發,構建土地盤活利用長效機制,努力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

(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田憲臣)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重磅!今天的《河南日報》用一個專版+兩篇稿件報道汝州!

汝州:藥草香飄脫貧路

吳改紅

五月的禹王山,花紅柳綠,一派生機盎然。山坡上的連翹結出一串串飽滿的果實,細細的枝丫在風中輕輕搖擺。汝州夏店鎮甄窯村的貧困戶甄東玉已經記不清這是自己第幾次來看這些“寶貝”了,“照現在的好長勢,到了秋天一定是大豐收!”

作為省級深度貧困村,甄窯村地處禹王山北坡,三面靠山,常年降水稀少,莊稼基本是望天收。如何才能快速打開脫貧攻堅的突破口?這是汝州市信訪局駐甄窯村工作隊面臨的一大難題。

經過多次考察調研,工作隊最終確定了規模發展中藥材連翹種植的規劃,成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並聘請農技專家指導幫助104戶農戶種下了700餘畝連翹。如今還未到收穫季節,已被周邊的中藥材採購商預訂一空。

藉著汝州市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東風”,在村裡開網店賣山貨的甄窯村貧困戶劉天才已於2016年成功脫貧。如今,這位“電商達人”又做起了艾草加工生意,他的艾條、艾枕等產品一經上市就供不應求。

“我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到錢又不耽誤照顧孩子。”正在卷艾條的夏西村貧困戶白靈歌說。據瞭解,和她一樣在這裡上班的貧困戶有十幾戶,按件計酬,每月最少也有2000元的收入。

鑑於連翹的種植週期長、見效慢,為加快產業脫貧步伐,今年年初,工作隊結合禹王山的氣候特點又引入了艾草種植,規劃建設了300畝的艾草基地,結合劉天才的艾草加工生產線,真正做到了艾草種植、加工、售賣產業一條龍。“有了這些產業支撐,相信我們甄窯村也一定能早日摘下‘貧困帽’!”汝州市信訪局駐甄窯村第一書記史紅坤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