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出口美國的多為高科技產品,而美國出口的卻多為農產品?

泰安普吉蜜

不要以為美國出口農產品,技術含量就低,其實恰恰相反,美國農業和畜牧其實十分強大,美國是全球主要糧食供應國和肉類出口國,中國每年所需大豆量的80%都依賴進口,其中美國是主要供應國,其次是巴西、阿根廷等國家。正是美國強大的國力給農業畜牧業高額補貼,才支撐美國農業、畜牧業如此強大。美國農業實行輪種,如果像中國這樣利用每一寸土地去生產糧食和肉類,後果不堪設想。

美國從二戰後掌握全球資本市場,獲得金融優勢地位和美元霸權,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產業轉移,把低端製造業先轉移到日韓臺都等地,又轉移到中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信息革命之後基本完成轉移。但是美國的高端製造業始終沒有轉移,最多隻是部分轉移。隨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所謂高點製造業也在逐步改變其內涵。早起CPU和內存是計算機技術的瓶頸,美國選擇重點發展CPU,日本選擇發展存儲技術,結果CPU價格和利潤遠高於存儲。從電腦到手機都是如此。高通在專利方面賺取的利潤很高,國產每部手機都要向高通交專利費,蘋果也一樣。只有在未來5G時代,這種情況才有可能改變。國產手機表面風光的背後其實非常苦逼,只是賺加工費,在新能源,新材料,通信,航空航天,高端機械等很多領域情況基本差不多。

在金融領域,華爾街的力量遠不止新聞裡報道的那麼簡單,華爾街幾乎完全操控國際金融市場,剪羊毛的能力很強。美國在事實上已經被華爾街綁架,並間接綁架全球經濟。

中國對美出口從最初的紡織、服裝等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升級到中高端行業,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背後隱憂很多,中國製造業表面上很強大,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核心技術還掌握在外國人手裡,中國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不要盲目自信,更不要自大,自以為是。中國現在人力成本逐步增加,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早就開始失去優勢,比如運動鞋,我現在穿的阿迪跑鞋就是越南產的,中國即將失去人口紅利,好在技術進步將部分彌補失去人口紅利的劣勢。

另外美國對華徵稅範圍主要針對的是中國有優勢的領域,打擊的很精準,中國選擇反擊的領域同樣也很精準,主要針對農產品,還只是剛剛觸及床破的票倉,如果直接針對床破票倉進行針對性打擊,床破的下一個四年恐怕要更加努力才行。

這場貿易戰很難真正打起來,床破恐怕最後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咬人的狗不叫,這句話用在床破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行遠

醒一醒“迷悟”,這是個幻覺!且聽富凱財經股佰通跟你撩撩。正常情況下,以中國的科技水平,目前僅在高鐵、核電、智能手機、無人機等領域有一點國際地位,手機裡的芯片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所以產生“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都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這個幻覺,主要原因是很多美國公司把工廠設在中國的緣故。

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中國的工人工資比美國低很多,在中國設廠生產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也就是大幅度提高利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經建立了門類非常齊全的工業產品體系,美國公司想生產一個產品,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與之配套的企業,而這一點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近年來很多人所擔心的“大批企業都搬遷過去的東南亞”,都是不具備的,沒有完整的工業產品鏈條,想迅速組裝起一個優秀的產品,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務。所以,這些出口到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其實並不是中國企業的掌握了核心技術,而是中國一批外圍企業替美國公司歐洲公司打打下手而已,目前還不能高估中國的科技實力。

美國出口到中國有一批農產品是真實的,他們在近20年來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那就是成功用美國大豆取代了中國大豆,讓中國豆農沒有了生存空間,導致中國大豆產業目前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糧食安全有一部分是攥在美國人手裡的,你說危險不危險?


富凱財經

這是幻覺,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貿易制裁不是說這是中國出口最多的品類,而是對中國意義重大但對美國影響並不大的行業,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制裁就是這樣的理由。

一、中美貿易戰並非反應真實的進出口情況

網友們拿商務部的“加稅清單”和美國對中國產品的徵稅清單做了一下對比,二者徵稅領域是這樣的。

從上圖看,中國對美國減稅好像是說,美國出口中國的都是農產品,然而並不是這樣,美國出口最多的是飛機,大豆,車,半導體,塑料等產品,所有被限制的品類都不在美國出口最大的榜單上,哪怕是農產品的大豆也是不在限制名單,因為轉基因大豆中國需要用來煉油。2017年,我國一共進口了9000多萬噸大豆,其中美國佔了3000多萬噸,佔比33%。



二、為什麼美國要封殺中國高科技產業

所以,所謂的301調查都是美國的幌子,這600億美元的所謂加稅清單都是為了遏制中國科技的崛起,打壓的都是中國處於發展中的行業,影響的都是未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什麼美國要這樣?

1,打擊我國發展中的新技術產業,遏制中國發展;

2,維持美國的技術優勢,尤其是航天、航空、機器人等高利潤產業優勢,避免知識產權向中國轉移,這是特朗普的初衷;

3,打擊中國的挑戰,才能維持美元霸權!

三、貿易戰對中國科技行業的極大影響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目前已經波及到的是中興,以及此前一直受影響的華為。

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政府禁止中興通訊向美國企業購買敏感產品,聲稱中興通訊曾向美國官員作虛假陳述。美國商務部部長Wilbur Ross在4月16日透露,因中國電信設備商中心通訊未履行和解協定中的部分協議,美國商務部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銷售元器件,時間有可能長達7年。

這將對中興是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如果貿易戰再擴大,對國產手機行業,電子設備行業打擊都是致命的。

以中興為例,中興的三大應用領域裡,芯片門檻最高的板塊是RRU基站,目前在中頻領域,主要玩家有TI,ADI,IDT等廠商,國產廠商更加難以切入。基站芯片的自給率幾乎為0,美國貿易戰鎖死了中興的發展,所以中興從4月17日開始就停牌了。

但俗話說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禁令對美國企業的影響同樣十分顯著。一家名為Acacia Communications的硅谷供應商股價在禁令宣佈後就應聲暴跌了逾35%,因為Acacia的主要客戶包括中興通訊等公司。2016年數據顯示,中興的採購佔到了Acacia營收的25%。

由此可見,高科技行業對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更重要的是拖慢中國科技的發展。


毛琳Michael

這是幻覺。

這個問題,應該是根據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中的目錄體現的,但實際上是中國出口美國產品,沒有那麼高的“科技含量”。

從2017年來看,中國對美貿易出口額達到4297億美元,進口額達到1539億美元。中國出口的4000多億美元中,可以說是全品類,只要美國需要的日常用品,中國都能製造。從紡織服裝、到電子產品;從玩具,到衛生潔具;從智能手機,到工業機器人等。

但那些所謂的高科技,其實主要是中國的完整系統的工業配套能力產生的,而不是科技能力帶來的。因為在所謂的出口高科技產品中,核心技術依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比如智能手機,蘋果是美國的品牌,中國只有加工製造能力,核心的芯片是美國的。也就是品牌溢價與技術溢價,都被美國賺走了,中國只是賺一點加工費而已。

還有,工業機器人。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成本構成,35%左右是減速器,20%左右是伺服電機,15%左右是控制器,機械加工本體只佔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應用。世界75%的精密減速器市場被日本的哈默納科和納博特斯克佔領,其中納博特斯克生產RV減速器,約佔60%的份額,哈默納科生產諧波減速器,約佔15%的份額。

伺服電機市場中,前三名松下、三菱、安川均為日系品牌,總份額達到45%,門子、博世、施耐德等歐系品牌佔據高端,整體市場份額在30%左右,國內企業整體份額低於10%。

國內控制器市場中,發那科、安川、ABB佔據近40%的份額,愛普生、OTC、史陶比爾等二線企業佔據44%的市場份額。

中國出口的工業機器人,賺到的依舊是加工費。

美國出口中國多的,卻是農產品,這也是一種錯覺。確實,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市場之一,去年進口了價值140億美元的這種農產品。中國消費的大豆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也是美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因為美國地廣人少,農業工業化、機械化非常先進。所以成本相對很低,這樣就具備價格優勢。嚴重衝擊了國內大豆生產,衝擊力東北農民農業生產。

而美國出口中國,高科技對中國進行了封鎖與限制。簡單地說,就是最先進的科技產品,美國是不出口中國的。我要賣給你啥,你就要買啥。中國外交部、商務部,一直努力不懈的要求“美方放鬆對華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但美國是置之不理。

美國出口中國一架波音飛機,就是一個多億美元,需要中國出口多少集裝箱的服裝?這是工業品,而且是具備全球壟斷的科技產品。

所以不要被幻覺支配,我們要想進一步在世界大國中確立自己更穩固的江湖地位,需要全體國民更加努力,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為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波士財經

作者米叔,這才是美國創辦者,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

對於這個話題,米叔認為自中美貿易戰開始,大家都驚訝的發現,兩國間的貿易產品非常的不對等。如下圖所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集中在工業領域,不乏看起來很高大上的產品,如高鐵裝備,航空產品等。而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集中在農業領域。所以人們不禁要問:難道中國是工業國而美國是農業國?

實際上,這樣的圖存在著誤導。我們可以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明,不管你喜歡與否,說蘋果手機富有高科技含量應該沒人會有異議。我們知道絕大部分的蘋果手機是國內的富士康生產的。每當新品發佈,在正式上市前,富士康都要招募大批的工人,並且加班加點。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富士康是高科技行業的代表?


但是,判斷哪一方真正擁有高科技,不在於誰生產產品,而在於誰擁有真正的技術和專利,誰能夠源源不斷的推動行業的發展。雖然國內手機有著長足的發展,但是恐怕還沒有人能挑戰蘋果。此外,非蘋果陣營,用的都是安卓(谷歌)、微軟或者黑莓的系統—都是美國研發的。

外國在中國設廠,不在於要把技術轉移到中國,而在於中國的工人吃苦耐勞又廉價。再舉個例子。米叔曾在美國訂購過一臺外星人電腦,但下單後被告知要延期,因為沒有硬盤庫存。米叔一查後,才發現原因是泰國水災,造成了希捷在泰國的工廠的停工,因此造成市場面硬盤不足。表面上,泰國出口硬盤到美國,但是我們有誰會認為泰國真正的生產了高科技產品?



反過來,美國出口農產品,是因為其高度的機械化。不同於中國,美國地廣人稀,農業上一貫偏重於機械化作業,每年產出遠超自己需求的農產品,因此可以向別國推銷。因此,出口農產品,並不代表其是農業國,反而說明其農業的現代化,這當然得益於科技的應用。


這才是美國

的確如提問者所說,中國進口美最多的商品在於含油種子(大豆等)、穀物等農產品。長久以來,由於地理環境、農機水平等原因,美國在農業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全球比較優勢。而中國具有巨大的農產品需求,且需求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中美具有很大互補性。

如圖,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達155.33億美元,排在中國進口美國所有商品類別的第一位。

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出口到美國產品多為高科技,卻是表面現象。如圖,2016年中國出口到美國排在第一的商品是通訊裝備,達656.76億美元。

其中,許多通訊產品的高科技關鍵零部件都是產自於美國,他們出口到中國進行組裝,再最後賣到美國。中國只掙到了低廉的加工費,最貴的高科技零部件產自美國,美國也向中國收取了高額的專利費,他們賺取了大頭。

中國只是加工製造基地,對美國通訊產品沒有比較優勢。

此外,據美國國家制造業協會的統計,僅2015年美國製造業在中國設立的子公司,創造營業收入達到2830億美元。而他們在華經營的企業,許多產品出廠後,銷往了美國。但利潤算在他們頭上,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卻算在了我們頭上。


經韜

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中國和美國國情不同,發展水平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儘管這些年我國拼命追趕,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說中國出口的都是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嚴重歪曲事實,反而是美國出口相當有分量的高科技產品以及農產品。

首先我國屬於勞動密集型國家,國家近年來一直在提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到中國創造,但目前來看,還遠遠沒達到目標。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圖中儘管只是我國一個月出口的數據,但經過分析不難看出,我國出口的產品多數集中在本土原有礦產,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輸送以及部分農產品,我們很難說服自己認為塑料製品,紡織品以及一些人力組裝件屬於高科技產品。這些年來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都在轉向越南、柬埔寨甚至富士康要進軍美國,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產業依然留在中國,這也是如今外貿行業仍然火爆的原因。

當然令人欣慰的是電子行業,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湧現出來,比如華為、大疆等,紛紛在國外開疆擴土,而且依靠的是自身自主研發的硬實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科技含量高的產品還掌握在國外壟斷巨頭手中。比如桌面處理器因特爾,移動處理器高通,內存是三星等等,這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我們依然需要進口,依然需要交納高昂的稅費。

而美國,作為傳統的超級強國,這幾年也在遭遇增速乏力的困擾,但是體量極為龐大,最為擅長的就是進口原材料,生產高技術產品再出口賺取利潤。農產品方面,依託自身優秀的科技,向外輸出成本極低的農產品嗎,這也是中國依賴美國進口大豆的原因之一。

綜合來看,儘管近幾天中美貿易大戰被炒得沸沸揚揚,特別是國內吃瓜群眾民心沸騰,其實大大沒有必要,兩國無非就是在尋找一個新的貿易平衡點,以期對雙方更加有利,畢竟現代社會,閉關鎖國就意味著落後,而落後肯定就要捱打。


鎂客網

美國並不缺乏高科技產品,只是這些產品要麼美國不願意賣,要麼中國不願意買。


一個其他網友沒注意到的問題,就是:美國出口真正的強項,簡單的貨物進出口統計數據反映不了。


美國真正的強項出口品是什麼?有人估計要說是農產品。沒錯,美國農產品又便宜供應量又大,從太平洋那邊運到中國的糧食,比我們國內生產的還便宜。而且不僅僅是對中國這樣,美國的農產品可能是全球最便宜的。美國如果放開所有的農田生產糧食,可能光憑本國就能養活30億人口----不是僅僅溫飽。


實際上對外貿易 是分為商品出進口和服務進出口的。

商品進出口比較好理解,有形產品,汽車,糧食都算,而美國在這塊技術含量最高的無疑是軍火武器,賣得最好最貴的都是美國武器,比如第五代戰機中的F-35,賣給日本是5億美元一架,而波音747別看個頭那麼大,但便宜的型號才8000萬美元一架。



F-35中國肯定想買,但美國肯定不賣,所以美國商品裡技術最高級別的,根本不對中國銷售。


另外,雖然商品貿易美國一直是逆差,但服務貿易美國卻一直是順差。


服務貿易是什麼?具體包括運輸、旅遊、通信、建築、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各種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等。


簡單的來說,美國電影和臉書,谷歌,推特,都屬於服務貿易。美國服務貿易出口目前在對外貿易中比重越來越大,目前已經超過1/3,未來美國可能出口的一半價值都是這些無形產品。


而由於我國特殊的國情,美國電影每年進口不多,至於美國強大的互聯網產品,則基本都被關在國門之外,所以也難怪美國出口中國的產品裡缺少高技術產品了。


紅楓歷史觀

這是一個錯覺,但卻是一個很合理的錯覺,因為從中美貿易戰所開的擬徵稅的清單上,的確可以看到,美國擬對中國增加懲罰性關稅的全都是高科技的製造業產品,而中國擬對美徵收的報復性關稅的產品中,壓倒性的是農產品。為什麼會如此呢?一方面,中國進口美國的農產品的確很多,比如價值上百億美元的大豆。這是由中美比較優勢決定的。美國地廣人稀,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大宗農產品成本非常低,比如大豆的到岸價(也就是加上了運費和農戶與進出口批發商交易的成本)還比中國的本土大豆便宜了將近30%。全球化就是鼓勵各國利用這種比較優勢來促進自由貿易和各國的發展。


與此同時,中國進口美國的工業品越來越少,因為美國製造業已經高度空心化。如今普通工業產品已經很少有什麼美國本土生產的了。另一方面,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數量雖大,但並不如高科技產品高。比如中國每年進口2000多億美元的芯片,其中大多數是美國公司產品(但不一定在美國本土製造)。但中國在貿易戰中並沒有選擇這些產品來報復,首先是因為中國的電子產品要高度依賴這些芯片,給它們加稅就推高了中國產品的成本。其次,中國的報復清單也包含著打擊特朗普支持率的意思。特朗普的票倉之一是農民,所以選擇農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是對特朗普支持率的一大打擊,將有可能迫使他更容易讓步。

然而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因為中國進口了美國大量芯片或其他高科技產品就認為中國在高科技產品方面與美國差距巨大。實際上,中國作為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一言九鼎。如果不是貿易戰的情景下,是中國公司作為客戶來挑剔哪怕是高通這種上游原件的生產商,而不是反過來。在貿易戰的情景下,假設美國對中國全面禁運芯片,那麼美國的芯片製造行業也同樣會死掉,可能會比中國廠商死得更早更慘,因為世界上除了中國,在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來消化吸收美國這麼多的芯片產能。


科學時評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美國最主要的出口產品不是農產品。汽車,飛機配件,電子產品和半導體零件都在出口產品中佔有一席之地,更不要提著稱世界的軟件和文化產品,這兩類以及一些服務輸出都是重要的出口項目。

產生“美國出口的多是農產品”的想法,多半是因為最近中美貿易摩擦出現後才開始關注這一方面話題。在此稍微談一下美國的出口。

美國有大額的出口,但總量上看,它依舊是進口多於出口的。長期的貿易逆差,特別是對華逆差,使得其希望通過“301調查”來對中國施壓,進而獲得更多的貿易優惠和市場開放,減少逆差,向順差的方向努力。這也是符合特朗普競選和在任期間承諾中的“振興國內製造業”的口號。再看近年的數據:2017年中國自美進口總額為1539.4億美元,同年對美出口則為4297.5億美元,順差為2758.1億美元。算上服務業領域的貿易逆差大概是500-600億美元。所以2017年,中國對美國大概有2100-2200億美元順差。而2017年中國服務貿易加貨物貿易的全口徑貿易順差規模只有1670億。對比從美國手裡掙到的2千多億順差,說明中國的順差都源於美國,而跟其它國家的貿易只有約5百億的淨逆差。說明對美出口是最主要的外匯來源。無怪乎這次特朗普措施一出,中國反應會如此巨大。

這次兩國貿易摩擦中,美國宣佈要對中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航空產品、工業機器人和高性能醫療機械等產品進行徵稅。作為回應,中國則宣佈擬對廢鋁、水果、豬肉等產品進行減稅終止。有人笑稱,原來中國和美國早已掉了個,美國已經變成農業國了。

別把笑話當真。

儘管經過了數十年的產業轉移,但美國的工業依舊有著強大的競爭力。汽車和電子元件一直在世界市場有難以動搖的地位,而問題中提到的糧農產品也沒有被工業國的光芒掩蓋,在世界範圍一樣屬於強勢地位。國際四大糧油公司,有三家是美國企業,2017年總營收達2000餘億美元。中國的中糧集團雖然也成績不俗,但只有其三分之一的收入總額。

有人說對進口大豆取消減稅,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反擊手段。從數據上,美國的大豆出口有56%是進入中國,對其採取措施確實能夠有很大的影響,但這一招實際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昏招。隨著近年城市化步步推進,農民不僅進城務農,更有大量農村居民在城市落戶,徹底的離開了土地。耕地減少也是不時被提起的話題,糧食自給早已不能百分百實現,廉價的穀物豆類進口可以說是平抑國內食品價格的一個重要措施,如果在這一項上大打貿易戰,可能不等抓到美國的痛腳,各位的食品支出就要噌噌往上跑了。

這也是為何這次中方作為回應列出的停止減稅看起來會那麼奇怪的原因。因為真正能打擊美國出口業的產品,也是中國迫切需要的。打起來,很可能得不償失。

貿易戰大概率不會發生,因為雙方的籌碼不對等。最終中國很可能會答應美國的部分條件,比如降低一些隱形貿易壁壘,像外資進入必須轉讓技術等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