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建制歷史

據甲骨卜辭及1982年在清澗李家崖出土文物考證,商代本境為遊牧部族——鬼方棲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內先後為嚴狁、翟人遊牧古族佔據。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晉文公發兵“攘翟”,佔據圁水(無定河)、洛水(洛河)間地域,本境歸晉國。戰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自為諸侯,三家分晉,本境屬魏國。周顯王八年(前361),魏築長城,“塞固陽(今包頭市南),自鄭(今陝西華縣)濱、洛(洛河)以北置上郡,轄十五邑”。上郡,是本境史乘最早的建置記載。周顯王四十一年(前328),秦國打敗魏國,魏被迫將上郡15邑獻納於秦,秦按舊置設上郡,治所於膚施(在今本市魚河附近),本境屬膚施縣轄。周赧王十八年(前297),趙惠文王發兵西攻秦國,佔據上郡膚施等地。四十五年(前270),秦昭王反擊趙國,復奪上郡失地,並滅義渠,置北地、上郡、隴西等郡,築長城以拒翟人。本境歸秦上郡。

榆林建制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本境南部隸屬上郡膚施縣,北部隸屬新秦地之九原郡,其縣置不詳。

漢高祖元年(前206)二月,項羽自立為楚霸王,封秦降將董翳為翟王,佔據上郡,稱翟國。二年(前205)翟王降漢,漢再置上郡。三年(前204),匈奴右賢王部南下佔抵上郡膚施“舊塞”(舊塞,即秦昭襄王時築的長城)。時本境北部為匈奴佔據,南部歸漢上郡膚施縣。漢元朔二年(前127),武帝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此後,增置郡縣,屢遷關東等地貧民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並將歸降的匈奴人、西域龜茲國人安置在這些地區,其聚居地稱為屬國,設屬國都尉治所,派都尉(軍隊官員)監管。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本境設有龜茲屬國都尉治所(史籍亦稱龜茲縣,在今牛家梁鄉古城灘),境南(今魚河地帶)屬重置的膚施縣、境東(今安崖地帶)屬新置的鴻門縣。東漢初仍襲舊置。東漢永初二年(108)羌、南匈奴人反漢,漢廷鎮壓失敗,五年(111),下詔將上郡治所由膚施遷至衙縣(今陝西白水縣東),所領膚施、龜茲等縣廢。永建四年(129)上郡治所遷回膚施。次年,漢廷下詔將死罪囚犯遣戍北地、上郡等地。永和五年(140)南匈奴聯結羌、胡人再起攻漢,殺上郡都尉,佔據西河、上郡等地。上郡治所二次遷至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本境被南匈奴及羌胡佔據,無建置。

三國至西晉,本境為羌胡佔據,未置郡、縣。東晉大興三年(320),前趙帝劉曜(南匈奴人)出兵征服上郡氐羌人,上郡,歸前趙。咸和三年(328),羯人石勒打敗劉曜建立後趙,統轄上郡。昇平三年(359),南匈奴劉衛辰(赫連勃勃父)統部駐屯代來城(今境內巴拉素白城臺),本境大部屬衛辰地盤。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本境屬大夏。不久築大夏國都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

南北朝時期,北魏始光四年(427),北魏擊破大夏後,設統萬鎮,本境屬北魏統萬鎮。太和十一年(487),北魏將統萬鎮改置為夏州(治所設統萬城),領化政、闡熙、金明、代名4郡9縣。本境北部屬代名郡,屬縣無考。南部置革融縣,屬化政郡。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化政郡改稱弘化郡,縣置仍循北魏舊制。

北周初,撤革融縣,轄地併入弘化郡巖綠縣(治所在今橫山縣)。保定三年(563),增設銀州(治所在今橫山黨岔)開光郡、開光縣(治所同在今本境安崖蘆家鋪)。四年(564),夏州弘化郡下設寧朔縣(治所在今本境西南)。大象二年(580),撤開光郡,所轄開光縣隸屬於中鄉郡(郡治所在今佳縣柳樹會),屬銀州領。

隋開皇元年(581),境內建置如前。因避文帝楊忠名諱,中鄉郡改稱真鄉郡。開皇三年(583),撤郡改以州領縣,境內涉及有儒林縣(治所在今魚河地),屬銀州領;開光縣(同前);德靜縣(治所在紅石橋古城界),屬夏州領。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撤銀州,所領本境儒林、開光改屬雕陰郡(治所在今綏德);夏州改為朔方郡,本境所置德靜、寧朔縣仍屬之。大業十三年(617)三月,夏州朔方郡鷹揚郎將梁師都依附突厥反叛隋廷,建梁國,共12年。此期間,本境屬梁國。

唐代,實行道、州、縣建制。貞觀二年(628),唐滅梁師都,關內道復置銀州、綏州、夏州,涉及本境有銀州儒林縣、開光縣,夏州德靜、寧朔縣。開元二年(714),銀州撫寧縣治所遷於本境(在今鎮川地)。天寶元年(742),銀州改銀川郡、夏州改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銀州、夏州。光啟二年(886),党項羌族首領拓跋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定難軍(今榆林及內蒙伊盟部分)節度使,領轄銀、夏、綏、宥等州,本境南部歸銀州,北部歸夏州。唐末、五代至宋初,本境一直為党項定難軍割據地。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宋朝設路、府、州、軍、監建置。七年(982),党項定難軍留後(官名)李繼捧獻銀、夏、綏、宥、靜州歸宋,隸屬於陝西路。繼捧族弟李繼遷率党項族眾反宋,相繼攻佔銀州等地。此後他幾經降宋叛宋,長期控制銀州、夏州等地。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繼遷孫)在興慶府(今銀川市)稱帝,建西夏國。本境屬西夏銀、夏州領地,元豐四年(1081),宋軍相繼攻佔羅兀(在今鎮川)、銀州、夏州等地。次年九月,西夏大軍大舉反攻,奪回銀州、羅兀等城寨。六年(1083)宋與西夏議和。元符元年(1098),宋攻佔羅兀、開光(在今安崖)等堡寨,宋崇寧四年(1105),宋軍再次攻佔銀州城,之後與夏再議和,並改羅兀城為嗣武城。

金天會六年(1128),金兵佔領境東南地區,開光、嗣武城等地屬之。正大三年(1226)置嗣武縣,次年併入米脂縣,時本境東部屬佳州,南部屬米脂縣,西北地已成蒙古勢力範圍,無建置。

元代,實行省、路(府)、州、縣建置。本境長城以南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縣,長城以北無建置,為蒙古遊牧地。

明洪武四年(1371),置綏德衛。九年(1376)綏德衛千戶劉寵率領軍民屯駐榆林莊(亦稱榆林寨,在今榆林城普惠泉北)戍守,設千戶所(軍事建制),統轄榆林莊附近十八軍寨。正統二年(1437),為抗禦蒙古韃靼、火篩等部南犯,延綏鎮都督王楨率領軍民始築榆林城堡,並相繼將榆林千戶所領轄的魚河、岔河兒(即後常樂堡)、水地灣寨(即後雙山堡)及響水堡、高家堡等寨堡,或改建或增建為城堡。

成化七年(1471),置榆林衛(治所設榆林城)。九年(1473),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城。成化至嘉靖年間,在本境先後遷建常樂堡,增建歸德、建安、保寧、鎮川堡,並在堡下設柴塘(屯集糧草的地方)。明代中葉起,本境衛堡亦兼行政建置,直隸延綏鎮榆林衛、中路道雙重領轄。

清初仍沿明代舊制,境內所設衛堡及各柴塘軍屯地仍隸屬榆林衛、中路道。

清雍正九年(1731),裁榆林衛改置榆林府(治所設榆林城),同時設榆林、懷遠(今橫山)、靖邊、定邊4縣,歸榆林府領轄;將原榆林衛中路道保寧、常樂、雙山、歸德、魚河、鎮川堡及這些堡地所設的13柴塘地和榆林城劃歸新設榆林縣領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將葭州建安堡劃歸榆林縣。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州建置,設省、道、縣。民國二年(1913),設榆林道(治所在榆林城),本縣屬之。民國15年(1926),撤銷榆林道,本縣直隸省轄。民國22年(1933),本縣實行保甲制,全縣劃設6個區。24年(1935)陝西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本縣屬第一督察區(榆林)。26年(1937)將聯保改設為鄉、鎮。

1946年10月13日,鎮川、魚河一帶解放,本月31日建立鎮川縣(治所設鎮川堡),下設鎮川、上鹽灣、魚河、清泉(今榆林市所轄)、響水、武鎮(今橫山縣所轄)6區42鄉。1949年4月,鎮川縣改稱榆林縣。本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建立榆林市。榆林縣、榆林市同隸屬陝甘寧邊區陝北行署榆林分區管轄。1950年4月,榆林縣、市合併為榆林縣,屬陝西省榆林專區(專署設榆城)管轄。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6個縣併入榆林專區,專署所在地仍設榆林城。1958年9月撤銷區、鄉建置,本縣組建22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58年12月10日——1961年9月1日,橫山縣併入榆林縣。1984年7月,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改設為鄉(鎮)、行政村建置。

1988年9月1日,榆林縣改置為榆林市,屬榆林地區管轄。

1989年8月榆林市將原榆林鎮撤銷劃設為榆陽鄉和新明樓、鼓樓、上郡路、青山路4個鄉級街道辦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