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廣東人來說,全國其他地方都是北方。你有這種感受嗎?

用戶61875307

造成這種一定程度存在的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文化不同:

比如說廣東人普遍對政治冷漠(不是說全部,但至少大多數人是這樣),這是歷史的淵源(長期遠離政治中心),但是也跟“文化氛圍”有很大關係。

什麼是“文化氛圍”?

下面就舉最活生生的例子來說明。

並非要比優劣,請噴子高抬貴手,謝謝。

1、廣東人愛喝工夫茶、喝湯、吃粥,這些都是傳統文化中的“養生”概念,但是,其他地方與我們相去甚遠


這些廣東人天天過的生活方式,一出廣東就很難體會到,比如答主我,每次出差吃雜了導致腸胃不適,我就想喝粥喝湯,但是讓廣東人非常煩惱的是,不管哪個城市,無論是湯還是粥,都極難找到,比如我前年在重慶,頓頓辣得實在不行,想吃點粥中和一下,結果打了一輛摩托車繞了半個多小時才找到一家模仿廣東餐廳開的粥店,但是……巨難吃……抱歉,說的是事實,並非故意抬槓。

可在我們廣東,“粥粉面”店是任何一條街都會有的。


換你是我們廣東人,身處我那樣的情況,你也會很煩惱,不是嗎?

好吧,說到喝湯,也許有些人說廣東人愛喝湯,導致中老年人容易痛風……是的,的確如此,廣東的痛風病是比全國其他地區較多一些(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病”),但是,這也只是極少數人。因為,在廣東這樣經濟發達的地區,生活節奏那麼快,事實上我們這幾代人已經沒多少時間熬老火湯的——而導致痛風的主要是熬太久的老火湯。


只要不是熬太久的湯,是有益身體健康的。

2、喝茶,工夫茶——是“品”而不是“喝”

雖然近十年來,全國也已蔚然成風,但是同樣在喝工夫茶,感覺卻仍然不一樣,廣東人喝工夫茶是為了打發時光與品嚐香茗,可其他地方喝工夫茶就感覺是為了應酬——就是說,並不是經常喝,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習俗。

3、廣東人特愛吃,重吃多於重穿

首先,又要澄清一下,請不要受網上妖魔化廣東人的誇張段子,如吃福建人、吃嬰兒、吃蛇蟲猛獸,吃重口味等等極端例子影響,廣東人裡的確有愛吃這些亂七八糟東西的人,但和愛喝老火湯導致痛風一樣,那只是少數人,不是絕大多數人,普通人一般是接受不了的。

廣東人吃的內涵,最大無非兩點:

①新鮮,食材一定要新鮮,哪怕廚藝出品一般;



②吃的慢,不是為了填肚子而吃——所以廣東人可以一天五頓,早餐、中餐、下午茶、晚飯、宵夜,看次數很誇張,但其實我們吃的量不多,每餐都是基本飽了就行。


最典型的莫過於去茶樓吃茶,每次和省外朋友吃茶,總是菜沒上完,朋友就快吃飽了——省外朋友吃東西大多數慢不下來,明顯是習慣使然。而我們是邊喝茶邊聊天,時不時吃上幾口這樣子。

4、廣東人明顯更加“中西合璧”

一是清末一口通商,二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這兩件事,經歷了一百多年,已經把廣東人改造的與其他地方很大不同。比如說:

①聽歌:廣東人肯定是中西佳宜的,比如香港,早期就曾經大量翻唱或改編歐美流行音樂與日本流行音樂。而現在在內地大行其道的韓風在廣東卻不怎麼翻的起風浪。




這又得說到另一個話題,那就是廣東人普遍有“念舊”情懷,比如我們吃東西買東西都愛去老字號,可是我和外省朋友交往,卻發現他們更加重品牌,也就是所謂的大牌,比如吃飯要去大酒店、西餐廳,買東西喜歡奔大商場(我們廣東人也逛大商場,但是也不拒絕小作坊)。


正是因為念舊,所以才至今仍然對歐美經典與日本曾經在流行音樂與漫畫方面的深遠影響而選擇堅守——君不見,北方流行的很多大牌歌星、影星,在廣東並不那麼“大牌”,不是嗎?

②廣東人做人做事都低調務實

首先,廣東的有錢人大多數不愛炫富,這是公認的,在珠三角,很多富有起來的人真的像網上說得那樣,不會一身名牌也不會財大氣粗,就跟平常人,有些地方能看出高貴氣質,但是大多數時候的行為是不會給人感覺高高在上的。

在很多個場合,我都聽講過一個故事,說當年準備改革時,中央大員去調研,在哪都聽到“我們很窮,需要國家幫忙”如此云云。

可是在東南,也就是江浙與廣東為主,卻只聽到“我不需要什麼援助,只需要國家給政策支持”,比如說我要開廠搞什麼什麼項目,國家能支持麼云云。

也所以,廣東與江浙首先成為最先富起來的地區,並且一直“稱霸”到現在,有一定的道理的。

當然,也許有些人會說,富裕起來是因為改革開放主要往海外發展——是,這當然是很大的決定性因素,但是,要是“人”不行,那也不可能輕易成功的。

比如不炫富,這難道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而會是“故意”+“裝逼”嗎?

答案顯然是NO。

最後:各方水土都會孕育不同的文化與人文氣質,也各有優點,當然也有缺點,廣東人也不例外,在此就不展開缺點評論了。

但是:廣東文化與其他文化差別很大,這是事實。


無風即風

我是魚小智,在廣東有十年了。

我的故鄉是湖北赤壁,從前,在我的眼裡,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都算南方(標準的學生理解角度)。

廣東人眼裡的北方

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家鄉是江南水鄉。直到我來到了廣東,第一次東莞朋友稱呼我:“你們北方人……”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波瀾壯闊的···唉!

我多方打聽後,發現原來在廣東人眼裡,不止湖北,湖南和貴州都算北方···他們的南北觀念真的很不一樣,看下圖:


產生這種認知的原因有兩個

  • 氣候原因

在湖北,冬天我的手就會長凍瘡。東莞的氣候,讓我一下子就不想走了。因為,不打霜,不結冰,不下雪!不下雪!不下雪!

下面兩張是2月份同一天兩地的氣溫差異,相隔12℃!


我在廣東,可以只穿一件毛衣加外套,但是在家裡,秋衣,秋褲,毛衣,毛褲,羽絨服,毛靴,手套,口罩,耳罩,棉帽……這些都是我在冬天的標準裝備。即便是這樣,數九寒天裡,我依然還是冷……

  • 語言文化上的巨大差異

廣東盛行粵語,客家話還有閩南語,屬於保留下來的古漢語。差異巨大的語言環境,造成廣東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文化。

粵語生命力很強,在社會應用中也非常廣。

之前在廣州坐地鐵,語音播報都是粵語,普通話,英語三個一起的。更不要說廣東的電視臺都是純粹講粵語了。而在其他地區,本地方言基本上都只停留在,民間的語言交流這一層面。

關於地域認知偏差,每個地方都有

其實,每個地區的人,都會有類似的觀點。比如東北覺得除東北以外都是南方;老一輩潮汕人覺得,除潮汕以外都是外省;上海人覺得,除上海外全中國都是鄉下……這些說白了,就是地域偏見,主要還是對外瞭解不夠。

你們那裡,南方和北方是怎麼區分的呢?留言告訴我吧。


魚小智

先亮答案:從地理位置上說,廣東人是有這個資本的!

因為中國夠大,所以沒事總有好事者,以南北為界,分析南北方方面面的差異,這是一種索然無味的東西,因為國之不強,焉有南北?

從地理位置上講:廣東覺得全國其他地方都是北方,大體上是對的!因為除了海南省,的確沒有哪個省份,在廣東的南面了!位置如此,換我,我也要這麼說,出了廣東就全是北方,沒有問題!

從經濟體量上講: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位,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廣東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一 。超群的經濟體量,給廣東人足夠的底氣!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你從經濟上講,說出了廣東全是北方,這種帶有明顯貶低北方的口吻,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只能說令人不舒服,不佩服,南方一定就是富庶的嗎?南方一定就代表先進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中國經濟中心南移歷經了幾千年,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味的強調當下的強盛,貶低別人,是一種很丟份的表現,都是中國人,有必要分出個高下嗎?

從國防上講:

廣東是整個南部戰區的核心,南部戰區下轄領導和指揮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湖南、貴州等6個省的所屬武裝力量,司令部駐廣州,陸軍機關駐南寧。

南部戰區的首要國防任務是南海領土;珠三角、港澳地區;戰時關閉中國南大門,封鎖南海;協助處理臺灣問題。南部戰區所轄的南海艦隊是中國海軍三大艦隊之中防禦海域最大、實力最強的艦隊。

所以從國防上講,南部戰區太重要了!廣東省太重要了!直接關係南大門能不能守住。說出了廣東全是北方,也對,廣東直接是守南門的!

從語言上講:全國只有廣東人講粵語,出了廣東,語言是另外一番天地,這種高度的語言獨立性,也可以說出了廣東就是北方,下圖是粵語使用範圍示意圖!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豆漿的奶爸守則

通常來說,南方氣候比較溫暖,北方都是比較寒冷的。在10月、11月的時候,廣東人還穿著短袖T恤和短褲,在大街上喝著冷飲,而湖南、江蘇、浙江等在廣東北部的城市都已經成功入冬了,大家出門已經是裹著棉襖,在寒風中行走。就像網友調侃“在南方的豔陽裡四季如春,在北方的寒夜裡大雪紛飛”。因為廣東處於東亞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9℃~24℃,一年四季的氣候比較溫暖如春,讓人感到很舒適。廣東下雪是很罕見的現象,很多廣東人都覺得北方冬天是會下雪,會下雪的地方是北方。北方人在冬天裡總是要穿很多很多的衣服,寒風呼嘯,大片雪花飄落。因為適應了這種溫暖溼潤的氣候,當冬季到了其他省份,就會有點不適應當地的氣候,覺得很寒冷乾燥。

我以前也有這種感受,但是我現在覺得一年四季如春不如一年四季分明,春天的生機,夏天的熾熱,秋天的成熟,冬天的寒冷,不同的風景,不同的體驗,能夠增加生活的情調。而且現在我對於北方的冬季又有了新的認識,以前都以為北方的人們在冬天除了上衛生間就是一直呆在炕上,以為總是要穿著十分厚重的棉襖,但其實北方都有供暖系統,大家在室內也能穿著短袖,吃著冰棍呢。我也蠻喜歡出遊的,感受過幾個北方城市的冬季,以前還是覺得冬天少去旅行,後來覺得其實冬季出遊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最近的抗寒能力有所下降,而且最近廣東的氣候還不是很冷,還是呆在省內過一過冬吧。


豬嘜食遊記

其實,哪裡是南方,哪裡是北方,到現在廣州人也還是模糊的。這些主要是來自於飲食文化、待人接物、社會交際上的差異形成廣州人的這種概念的。

例如;廣州人喜歡老火湯,一般都要煲兩個小時以上,而且還會加一些中藥材。我的習慣就是如果有一兩天喝不上湯,就感到渾身都很不爽。

其次,廣州人一般不喜歡把客人引回家中招待,更別說過夜了。除非不得已,或是過年時候的互相拜年,否則一般都會在外面招待客人。也不喜歡到別人家串門,有事。或許要聊天,都會約到外面。我們住的是單位宿舍,對著門的就是同單位的工友。二十多年了,我們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家裡是什麼樣。而且,大多數廣州人都是這樣,並非只有我家是這樣。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廣州,外省是基本上不會存在的。

其三,除非是同學、工友,平常比較談得來或許會有些來往。其他的基本上是“人一走,茶就涼”,只要分開了,基本上是不會再有什麼聯繫的。社會認識的人也是一樣,生意需要時,可以稱兄道弟,一旦沒有瓜葛,聯繫也就到此為止。

其四,保守,謹慎,不輕信人也是廣州人的特色。你豪爽一點,他會認為你輕浮。你小心一點,他會認為你小氣。你談吐很健旺,他會認為你“吹水(喜歡吹牛)”。總之,很難與你交心!

以我對北方人的認知來說;我讀一年級時,還是60年代,文革還遠沒開始。那時候廣州的外省人不多,但東山是鐵路局、省委、廣州軍區的所在地,外省人很多。其實也基本上是湖南、河南(鐵路局、軍區)的人最多,最多是湖南人。交流就需要普通話,那時我們認為說普通話的都是“北方人”。後來長大一點,才知道有的地方是下雪的。就認為,可能下雪的地方才是北方。再大一點知道廣東背面有個五嶺,廣東叫“嶺南”。所以就認為五嶺以北,才是真正的北方。再大一點,才知道原來下雪的地方也有“南方”。就認為長江以南為南方,長江以北才叫北方。這就是我目前的認知,上網後才知道原來秦嶺淮河以南叫南方,以北才叫北方。不果到現在,我還是認為應以長江為界!因為意識中一直認為,起碼應該是吃麥子為主的,就是北方。河南以種麥子為主,所以是北方,湖北種水稻為主,所以是南方!

再有一個,老廣州人的口語中,一直把說普通話的人稱為“撈崧”(改革開放後,這個稱呼逐漸被遺棄了)。那時,廣州人對外省人,統一稱呼是“撈崧”。對於非廣州人的廣東其他地方人,統一的稱呼是“博佬(來自於英語poor,這裡指鄉巴佬)”。很多外省人都認為"撈崧"一詞,是廣州人對外省人的一種蔑稱。其實,這也是一種誤會;相傳,自古以來,湖南、廣東兩地交往就最多。廣州人在和不認識的人打交道時,一般尊稱對方男性為“大佬”——就是老兄。交往中廣州人矯著舌頭強行用國語稱呼對方,因對方是湖南人,自然不能稱“大佬”,只能稱“老兄”。但廣州人說不好國語,叫成了“撈崧”。所以,撈崧一開始的意思是“老兄”,是個尊稱。而且,還是專稱湖南人的。後來,外省人來的越來越多了,逐漸演化成;凡是外省來的,都成為“撈崧”。這詞開始並無貶義,但外省人來的多了,與本地人自然就產生過矛盾。記得在文革前,廣州籍的小孩,是很少與有廣州戶口但是外省籍的小孩一起玩耍的,哪怕你是高幹子弟。而且,經常發生兩群孩子互相扔石頭、甚至鬥毆的情況。廣州人在文革前,其實是很排外的,動不動就是你這個“撈佬(此時撈崧一詞已經成了蔑稱了)”,由於大人的排外性,直接影響到小孩。而小孩的反應就是直接動手。直到改革開放後,廣州人的排外逐漸減退,直至今日完全改變。現在的廣州人,對於外省人,已經完全丟棄了原來的排斥性,變成了全國最包容的地區了。“撈崧”一詞,也隨之逐漸成為了歷史了!

還有一點很有趣;我不是挑撥誰的關係,更沒惡意貶低誰的意思。只是作為趣聞,以事論事!都知道,上海人從來就把外地人,不管是哪裡人,一律都看成是“鄉巴佬”。可很少有人知道,廣州人從古自今,都看不起上海人呢。這裡面的歷史原因很多,但不能說了。呵呵!


傲視蒼穹39

一言中的,這個問題正是童年時代的認知。廣東才是南方。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現在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地理位置方面認為的南方

從小學地理課知道,廣東是中國地圖的最南端。那時海南島是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包括西沙群島也屬於廣東省管轄,而韶關則是廣東最北面的一個地區。過了韶關則是湖南省。所以認知上,廣東才是南方。

(二)語言方面認為講粵語是南方人

在改革開放前,廣東省是很少外省人的,也就是說,很少人講普通話的,而且小學的時候接觸的都是小圈子。周圍的人群都是講粵語,包括老師也是講粵語。後來知道有些人講半粵語半普通話的人,大人告知他們是南下幹部,是北方人。也就是囗頭語的北佬,北佬在粵語來講就是北方人的意思,佬代表是男性,而北婆則代表北方女性。這並不是貶義詞。在廣東人口語中,如果你是韶關人,人家會叫你韶關佬,你是東莞人就叫你東莞佬。所以在語言方面認為講粵語的才是南方人。

(三)氣候方面認為下雪是北方

小時候認為廣東是沒有下雪的,只有北方才會下雪,就算韶關下雪了也不知道,因為哪時沒有電視,收音機也是珍品。報紙的新聞寫北方下大雪了,哦!原來北方和南方的區別就在於下雪。所以從小就認定了下雪是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區分。😄😄😄

(四)飲食方面認知的南、北方人

有一年夏天搬來了新鄰居,這戶新鄰居竟然是從黑龍江省搬來的,一家七口人,男主人和女主人,四個孩子,還有一個姥姥。心中認為,這是鐵定的北方人了。他家的孩子大的剛讀初中,女主人講的普通話翹舌音很重,哈哈,這就是正宗的北方語言啦。來了新鄰居少不了串門,發現他們日常主要食烙餅、包子、饅頭,也有包餃子。但他們老是講吃不慣大米飯,大米飯吃不飽的,要知道哪時糧店賣的都是大米為主。所以肯定地認為,日常食麵粉類的大都是北方人,北方人不喜歡大米飯,只有南方人才食大米飯。

更好笑的是,認為蚊子最喜歡咬北方人。夏天蚊蟲特別利害,而蚊子總是喜歡咬女主人和姥姥,四個孩子卻沒有哪麼嚴重……。後來得知,男主人原來也是廣東人,而女主人是東北人,哦!怪不得蚊子總是喜歡咬北方人,而他們的孩子是半個南方人,蚊子也就嘴下留情了。

以上的誤解,從小就認為廣東才是南方。隨著時光的流逝,南北的認知有了不斷的更新。各位網友,時至今日,你能講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嗎?


致遠志恆

我認為在大部分廣東人的潛意識裡,除廣東以外的地方都是北方,而不是傳統認知的秦嶺淮河分界線。

為什麼廣東人會產生這樣的認知呢?我認為主要是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

廣東地處我國最南端,東北部有武夷山山脈阻隔福建,北部有南嶺山脈阻隔江西湖南,西部有云開大山阻隔廣西,南臨南海。過去由於生產力落後,無法抗拒地理條件,限制了中原文化正常交流,產生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影響廣東人南北方認知的因素如下:

1.獨特的地理氣候

地處最南(過去海南省屬廣東)

,三面大山阻隔,一面臨海,北方冷空氣難以到達,北方冬季下雪的氣侯現象這裡基本沒有,廣東人把下雪的地方都叫北方。

2.獨特的粵語方言

粵語作為漢民族保留古漢語特點和保留最完整體系的一個方言,在港澳、海外華人中使用最廣泛。當地人對本地語言非常自信,極少說普通話。

3.獨特的飲食文化

廣東地處亞熱帶,物產豐富,飲食文化底蘊豐厚,粵菜注重質和味,口味清淡,力求鮮美,在海內外知名度很高,是我國七大菜系之一。

4.當代經濟實力首屈一指

廣東最早依託港澳和海外改革開放,目前經濟實力在國內排第一,GDP超單個亞洲四小龍,經濟實力雄厚,而且還在引領全國繼續發展。

總之,廣東如今各方面強勢自成一統,例如現實中很少看到男人外出廣東在全國打工、女人出嫁到全國各地的現象,有種唯我獨"知“的自信自大,所以廣東人把廣東以外的全國各地都認定為北方,就不難理解了。


塵跡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著廣東以北都是北方的概念,聽到這裡可能有些江西湖南的同學就不服氣了,說他們還是秦嶺淮河以南,還是正宗的南方人,其實,對於廣東人來說,從個人感受來說,也許分辨北方的可能是以下的原因吧。

第一個最基本上的就是一個溫度的感知。在廣東,除了粵北山區之外,一年四季都是春節或者夏天,全年無冬,降溫全靠北方下來的冷空氣。所以,這就給廣東人一個分辨的方向,就是下雪的地方就是北方。而且這種感覺是非常明顯,從小到大說下雪都是北方才下,廣東只有一個霜都要開心到飛起。你可以想象下,到了冬天的時候,廣東人還穿著大短褲滿大街走,而北方已經鵝毛大雪。

第二個就是語言上的區分。廣東主要三大語系,客家、潮汕、粵語,基本上廣東人一聽到普通話都認為是北方人,這個在以前感覺特別明顯,現在是經濟和人員流動的變化,所以,這種感覺沒有很明顯了。

以上是個人的感受,不知道你是怎麼認為的?可以留言一起分享哦



廣州週末

作為在廣州生活過4年的人,我確實有這樣的感受。

廣東人稱呼廣東以外的人,統統都稱為:“北方人”。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我思考了下,大概是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對於廣東人來說,廣東確實是中國最南的省(海南因為是島,不是陸地省份),所以在廣東人心中,外地的人自然都是北方來的人了。

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廣東人眼中的“北方人”,並不指的是地理意義上的北方人,而是特指相對廣東而言是北方的人。因為在廣東人心中,沒有“南方人”這個概念,南北的概念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得出。

2、這三四十年來,廣東的經濟發展很快,連續多少年都是位列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位置。到廣東打工的全國各地人很多,所以廣東人這些年覺得身邊多了很多外地人,因為各種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北方人”來廣東打工,讓廣東人自覺有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在言談中可以體現出來,比如一但出現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廣東人總習慣說:哎,那是“北方人”。

所以說,廣東人經常說“北方人”,也是一種地理設置上的“排外”,是一種心理層面“優越感”的體現。


小川叔

生活在廣東,但老家是長江沿岸城市,對南、北方的理解,當然不會像廣東本地人這樣,把廣東以北的省區都歸為北方。

(韶關樂昌,廣東最北面的地區,冬季也會冰天雪地,比更北面的四川盆地還要冷)

廣東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歷史上很長時間廣東都是中國最南端的省,經過時間的積累,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現在的廣東,地理教科書跟全國其他省區是一樣的,裡面有講述秦嶺淮河一般作為我國南北分界線等內容,不是不知道。只是本地傳統的一些觀點認知戰勝了書本上的東西,在一些廣東人的意識裡,還是將廣東以北省區當做北方。

(廣東湛江徐聞燈樓角,中國的大陸最南端,一年中大部分都是夏天)

廣東在海南北邊,海南人是否也把廣東看做北方呢?好像不是,因為海南過去一直歸廣東管轄,獨立建省也就最近幾十年的事,還沒有形成一些世俗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