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及中國的一半,靠什麼養活十幾億人口?

老木不可雕

印度雖然有十幾億人口,但是殘酷的現實是,目前全世界極端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4億)在印度,分佈在印度廣大農村和城市的貧民窟中,他們每天的生活支出不超過1.25美元,而這只是統計數據,對糧食和營養的消耗極低。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但是它的地處熱帶地區,光熱條件不錯,平原面積廣大,印度人均耕地是我們的2倍,糧食可以1年3熟,印度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糧食出口大國,我們是居於世界前列的糧食進口大國。

由於印度人普遍信仰印度教,而神是不提倡人們吃素的,所以印度人普遍吃素,這樣也導致相關動物養殖引起的糧食消耗也不多,而印度人本身吃的也不多,所以論人均糧食消耗,印度人低得多,這樣就導致即使印度的糧食單位產量不如我國,也照樣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

深切控制印度幾千年的印度教幾乎控制了印度人的方方面面,印度人普遍信仰轉世論,覺得今生的低賤和痛苦是為來世的好日子做修煉,再加上天氣炎熱,走在農村和貧民窟的路上,隨處可見隨遇而安的印度家庭,一張席子,隨便搭起的棚子,一些破爛傢什,一家人就能過日子了。生存環境再惡劣,忍一忍就好了,來世就能過好日子了。

在印度,真正過體面的日子的,是城市中的中產階級和農村裡的高種姓地主,這些人大約佔印度的十分之一人口,他們有充分的營養攝入和較為體面的生活,印度約有近10億人居住在農村,印度的農村,地主說了算,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地主的佃農,世世代代給地主做牛做馬。剩下的一小半多,除了一部分有自己土地能勉強維持生計的,剩下的大多是生活悲慘的不可接觸者—上億賤民階層,他們是真正印度最悲慘的。


雲中史記

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及中國一半,但是耕地面積卻比中國要大。而印度的生活水平遠不及中國,只能說是保證餓不著,實際生活質量還是很低。

印度的耕地面積亞洲第一,氣候環境適合耕種

印度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在整個亞洲排名第一,比我們要多得多。印度是三面臨海,雨水比較充沛,所以印度不缺雨水,也沒有大片的荒漠,適合耕種的土地就比較多。而且氣候比較適宜耕種。

我們的耕地總面積為1.282億公頃,因為西部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和高原,根本不適合耕種,在西北還有大片的荒漠化地區。而且全國各地的雨水分佈還不均勻,往往是南方降水較多,北方較乾旱。

印度的糧食產量比較低,但是耕地面積可以彌補

從糧食產量數據來看,印度大米產量為每公頃2191公斤,全球平均水平為每公頃3026公斤;印度小麥產量為每公頃2750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為每公頃3289公斤。

印度的糧食產量不僅低於全球平均水平,比起美國、歐洲差距就更大了。但是印度憑藉亞洲第一的耕地面積可以有效地彌補產量低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的糧食總產量還是不錯的。

印度的平均生活水平很低,貧富分化極大,窮人只能保證吃飽,卻習以為常

印度的貧富分化極大,5%的富人掌握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還有一部分中產階級,但80%以上的人都是社會底層。但是印度是一個宗教型的社會,有深遠的種姓制度,低種姓的人認為吃苦是一種修行,所以老百姓對貧乏的物質生活習以為常。

所以印度的窮人生活水平很一般,但是依舊能安居樂業,關鍵是沒有太高的物質追求,跟他們自身的宗教文化有關。只要吃飽就行,談不上生活水平。

所以,印度憑藉大量的耕地,實際上的糧食產量並不多。普通人只求吃飽,沒有太奢侈的追求。所以印度的糧食產量也能養活十幾億人,的確也是值得印度自豪的事。


寰球視角

根據2017年的最新數據,印度人口目前已經增加到13.26億人,而中國人口為13.8億。考慮到印度人口的增長率遠高於中國,在不久之後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了。但是,印度打算怎麼養活這麼多人呢?

印度國土僅有290萬平方公里,耕地卻比中國還多!

其實,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耕地面積卻不小。印度的國土面積為 290 萬平方公里,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1.6億公頃)卻高居世界第二,約佔總國土面積的51.61%,在世界主要大國中高居第一,也超過了中國的1.2億公頃。

而且,整個印度除了北邊的喜馬拉雅山駐外,國土的全境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原和低高原;印度全年平均氣溫普遍高於我國除華南以外的南方地區,植被生長迅速;這個熱帶國家的降水量也十分豐富,全國的平均降雨量將近 1200 毫米,跟中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差不多......

這樣看下來,印度的自然條件可以說非常優越,特別適合發展糧食生產,甚至整都能實現水稻的一年三熟。相比之下,中國只有南方很小一部分地區具備一年三熟的條件,其餘大部分地區都只能一年兩熟,有的地方甚至只能一年一熟。

印度的謊言:印度人均糧食203kg,4億人吃不飽飯!

然而,印度坐擁如此優厚的自然條件,糧食產量比中國卻差遠了——印度糧食畝產只有中國的兩三成,總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再加上印度複雜的種姓、宗教和社會原因,印度市場上的大量糧食不但沒有被貧困人口所消費,反而大量出口到外國,最終導致幾億人陷入飢餓!

數據顯示,印度貧困人口超過整個非洲(約4.2億),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率超過50%;每天都有約3000名兒童因營養不良造成死亡;印度每年的人均糧食產量不到 200 公斤,最近幾年更是下降到 180多公斤;印度雖然有人均7公斤的肉食量,但實際上是富人和高種姓人群在吃肉,一般窮人的食物中很少能見到肉,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人在奧運會上拿到的金牌少得可憐,只有中國的1/100!

所以,印度的“養活”其實是有水分的,所謂“印度以少於中國的國土面積,養活了13億人”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中國人的勤勞智慧——“用全世界7%耕地養活了19%人口”真不是隨便什麼國家都能做到的!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印度面積雖然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可他們耕地面積比我們多。

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四個國家是中美俄印,而中國是最小的。我們國家雖然領土廣闊,但西部很多地區是荒漠和草原,降雨少、乾旱,無法耕作。而中部和東部,不少地區又是山地丘陵地區,擁有大面積的地區不多。


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28億公頃,主要分佈在下圖區域。但是,印度卻達到1.9億公頃,比我們多出了許多,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也就是說,理論上印度的耕地面積還比我們多,所以他們能比我們養活更多的人口。


但是這只是理論上,事實上印度的糧食危機比我們嚴重得多。印度雖然耕地面積多,雨水也比我們豐沛,但由於農業技術落後,單位產量遠不如中國。

而且,他們的耕地利用率也比不上我們。加上人口增長率不低,糧食壓力始終難以得到根治。所以,印度如今飢餓人口,依舊位居世界前列,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


反觀我們,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人口增長的下滑,我國早已擺脫糧食困難,現在人們的菜籃子也是日益豐富。這在落後的印度,暫時是難以做到的。


當然,我們也有隱憂,隨著經濟的深入發展,不少良田被佔用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很危險的。民以食為天,只有確保糧食安全,才是國之根本。


所以,我們要嚴格打擊破壞耕地的行為,確保紅線的安全。同時,做好環境保護,造福子孫後代,才是關鍵。


這些歷史要讀

原因其實很簡單,印度人口不存在老齡化現象!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呢?沒錯,印度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但是,大家有考慮過這一現象是如何做到的嗎?連一些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都沒有做到的事,印度做成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國的經濟學者認為印度具有足夠潛力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原因。但是,如果只看數據就認為印度似乎很了不起,那就錯了。


我們都知道,印度的人口馬上將超越中國,但他的國土面積卻只有中國的一半。不過他又是個糧食出口大國,在最近幾年都是位列糧食出口第一的國家。不過事實上,印度的大多數農民可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豐衣足食。


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佈2016全球飢餓指數表明,印度僅比朝鮮高一個名次,位列118個統計國家中的第97位。再回過頭來看看印度人口的平均壽命:29歲!這應該足夠解釋為什麼印度相對人口而言為何能夠用中國一半的土地養活十幾億人口了吧?


造成印度可以養活那麼多人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可惜的都是負面因素:嚴重的環境汙染;落後的醫療衛生體系;生產效率的低下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約著印度人口的平均壽命。



另外,不能忽略的是印度無處不在的乞討者,人數之多令人驚歎!


吃飯不刷碗1

這個問題要回答清楚,真相君認為,印度能養活這麼多人口,主要靠以下三點:第一,種姓制度。印度古代深受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影響,從古到今作為種姓制度的最後等級首陀羅和賤民,幾乎佔據人口的百分之80。即使到現在,印度人中絕大部分是窮人,窮的只能剛剛吃飽的狀態。但是,印度大部分人窮,但是社會相對穩定,他們不怪政府,反而覺得窮是作為低種姓人的本分,吃苦貧困是一種修行,以後是能上天堂的。所以你看,印度貧富差距巨大,但是這些大部分住在貧民窟的底層人似乎並沒有什麼不滿,能吃飽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了。


第二,恆河水。對於印度來說還有一個利器,就是恆河水,這條河不僅僅是一條河,而是承載了印度人的信仰。很多印度窮人吃不飽飯,或者窮困潦倒,到恆河喝點水就好了。印度人有再多的苦難,自己都是內部消化,這是苦修,這是應該的。所以政府保證大部分人餓不死就可以了,只要餓不死,就算是養起來了,因此,印度人可以說是世界最容易統治和滿足的民族,這使得他的人口承載能力很大,大部分人維持溫飽就可以了。

第三,印度的耕地。印度雖然國土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還不到,但是印度在基礎條件上比中國強太多了,首先別看其國家小,但是耕地面積卻比中國還多,因此印度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種糧食,不像中國山地丘陵多。而且,印度處於熱帶,亞熱帶,雨水。熱量都是十分充足,土地裡隨便放點啥都能長出東西,這就使得印度人再怎麼不至於餓死,只要勤快一點,靠天吃飯就夠了。因此,印度人動不動就看天,這也許就是門道所在吧。所以印度人口承載能力是很強的。


歷史真相背後

印度領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只有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多點,也養活了十幾億人口,但我並不認為印度比中國還偉大!

整個印度領土的全境幾乎都是平坦的平原和低高原。相比之下,中國只有華北和東北有連片的大塊平坦平原,90%以上為丘陵和山地,這個地貌的優勢,印度比中國好了不知多少倍!


降水量、氣溫、土壤的優勢也十分明顯,印度全年平均氣溫普遍高於我國除華南以外的南方地區,植被生長迅速。 土壤因素和糧食產量密切相關。中國有著2/3的貧瘠土地和印度也是沒得比。印度是降水總量十分豐富的地區,有許多耕地。東北部迎風坡更是年降水達到10000毫米,成為世界雨極。看看印度現在,在以原始的大水漫灌或者靠天吃飯、隨意撒種、雜草叢生為主的情形下就已經能養活12億人了。要是把中國農民放到印度精耕細作,噴灌修渠,農機農藥化肥除草等措施一併升級,養活15-20億人並吃飽吃好根本毫無壓力!中國人是靠勤勞和智慧改造自然、把自然充分利用起來才有了今天的用全世界7%耕地養活19%人口!我們不要覺得印度很厲害而妄自菲薄,中國人是很偉大的,我為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繪就偉大的中國夢!


流川11

印度面積不及中國的一半,但它仍能養活如此多的人口,還是值得讚許的一件事。

1,印度國土面積雖然比中國要小,但是他們的耕地面積卻遠大於中國。


印度的平原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絕大多數,幾乎印度大部分土地都適合耕種。

而中國的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山地跟高原幾乎都是海拔2000米以上的,不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的種植。而平原部分跟丘陵地帶又居住著中國大部分的人口,這就更加劇了土地資源的緊缺。

2,印度的氣候適宜。


印度緯度低,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且印度洋溼氣北上受北部喜馬拉雅山脈等高山阻擋,雨量充沛。

而我國為季風性氣候,雨量不平均。東南沿海地勢平坦,雨量大;但西北地區地勢高,雨量少。

3,印度宗教眾多。沒有比印度人民訴求少、便於管理統治的人民了。因為印度的宗教眾多,且絕大多數人都是各個宗教的堅定信徒。所以印度人民認為受苦也是在修煉自身,完全不會向政府抱怨。



4,種姓制度。印度雖然自稱是最大的民*國家,但其卻一直保留著種姓制度。上層種姓人民佔有國家大多數財富,生活富裕。首陀羅和賤民佔國家人口的絕大多數,生活困苦,經常是隻能勉強維持溫飽。但這種種姓制度深入人心,即使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首陀羅和賤民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





MrU9874297

這問題問的,難道國土面積不大,就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嗎?你以為還是以前的農耕社會嗎?現在是工業社會。


再者,國土面積和耕地面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可以看一下印度地圖,其實印度的可耕地面積大於中國,約1.6億公頃,而且恆河平原的日照條件、降水條件都十分利於作物生長,而且全是一年三熟的農作物。相比之下,中國國土總面積雖然很大,960萬平方公里,但其可耕地面積很少,只有1.282億公頃,也就是128.2萬平方公里,這其中還包括大量的旱地、坡地等低產田。

可以說印度除了北部的山脈和南部的德干高原之外,剩下大部分地區都是平原,所以別看它的國土面積不大,但其耕地面積卻是世界前幾名。不過印度的農業水平很差。糧食產量比中國差多了。

所以要清楚,並不是說國土面積越大,人口就越多。你看俄羅斯國土面積大吧,但人口也就就1億左右,耕地面積也就只有俄羅斯的東歐國土,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幾乎無法耕種農作物。中國也同樣如此西北地區沙漠,西南地區高原,這些地方基本上佔據中國國土將三分之二,適合耕種的土地大約只佔25%。

印度作為一個南亞國家,國土面積不大,但架不住它耕地面積多啊。


青史回聲

印度298萬平方公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三分之一還不到哦。人口兩國差不多,很可能在外來的幾年內超越中國。

雖然如此,但人家的可用耕地面積可是超過中國的,中國可用耕地面積1.282億公頃,印度可是1.6億公頃,人均中國0.1公頃,印度0.12公頃,不要小看這多出的0.2公頃,在我國一公頃如果只種植一季,可以出產9噸糧食,0.2公頃就可以產出1.8噸,這可是3600斤啊,我一家人一年的口糧也沒這麼多,誰家一天能吃10斤糧食的?

不但如此,人家是南亞大國,大多數地方都是一年三季,中國北方能出兩季已經不錯了,拿東北遼寧稻穀來說,4月席苗,5月插秧,10月份才能成熟,10月之後還能種植什麼呢?下大雪了都,天寒地凍的,那麼多出這一季到兩季,可以多收穫多少?即便中國袁隆平等人研究出高產的雜交水稻,產量頗豐,但也難以望其項背,事實上就是如此,去年印度對華出口增長了40%,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農產品。

再有就不得不考慮一個信仰問題,印度有10多億印度教徒,他們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在印度的美食列表裡可以發現,很少有肉食,而中國人就不同了,我的朋友了沒一個不吃肉的,還有的每頓都吃,無肉不歡。

然而肉類產品是建立在糧食產品的基礎上的,沒有那麼多糧食拿什麼來養小豬?而且還有個比例問題,不是小豬吃了一斤糧食就可以長一斤肉,我們每吃一斤肉就等於消耗了幾斤的農作物,這個耗費相當巨大。

7%的耕地養活19%的人口,並要保持人民的一定生活水準,這個難度太高了,事實上近年來我國也在從世界各地進口糧食作物,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13062萬噸,稻米與大豆進口數量世界第一次,拿大豆來說,有從美國進口的也有從巴西進口的,印度還等著接盤向中國出口大豆,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價格合理可以考慮。

總之,印度一直是農業大國,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我國雖然比人家國度面積大三倍多,但是壓力明顯高於印度,不過我國的經濟能力可比對方強多了,可以選擇從世界範圍內購買,但應該提醒一下,絕不能把我國的農業完全寄託在它國之上,在去年袁隆平等專家研究出海水稻,希望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