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繼肯德基之後,中國也把麥當勞也收入囊中了!但是洋快餐紛紛賣身中國,背後究竟打的什麼算盤?

1月9日,麥當勞與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與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併成立新公司,該公司將成為麥當勞未來二十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主特許經營商。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各方將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進一步發展麥當勞的業務,包括開設新餐廳(特別在三、四線城市)、提升現有餐廳的銷售額,以及在菜單創新、便捷服務、數字化零售、外賣等方面進行拓展提升。預計未來五年將在中國內地和香港開設1,500多家新餐廳。

麥當勞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Steve Easterbrook)先生表示:“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麥當勞是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也是行業質量標杆。我們的合作伙伴業績出色,對中國市場有著全面瞭解。各方攜手能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使麥當勞成為中國內地和香港快餐業的領軍企業,更好地為顧客服務。”

多方資本激烈角逐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新公司將以最高20.8億美元(約161.4億港元)的總對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收購對價將部分以現金方式及部分向麥當勞發行新公司之新股的方式結算。

交易完成後,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在新公司中將持有共52%的控股權,凱雷投資集團持有28%的股權,而麥當勞最終僅持有新公司20%的股權。收購對價將部分以現金及部分向麥當勞發行新公司股份的方式結算。中信資本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張懿宸將出任新公司董事會主席。交易完成後,新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將分別來自中信股份、中信資本、凱雷投資集團和麥當勞。麥當勞現有的管理團隊會保持不變

麥當勞之前,擁有另一大快餐巨頭肯德基

的百勝中國已經率先賣身。2016年9月,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4.6美元戰略入股百勝中國,隨後的10月,百勝餐飲集團宣佈將百勝中國拆分,後者根據特許加盟協議成為拆分後百勝餐飲集團最大的特許加盟商。隨後的美國東部時間2016年11月1日,百勝中國在紐交所掛牌上市。

兩大快餐巨頭的“賣身”都經歷了多方資本的競相角逐和曠日持久的過程。自2016年3月麥當勞宣佈出售中國和香港的特許經營權後,包括中國化工、首農集團、首旅集團、三胞集團、格林豪泰、中國信達、中信集團、凱雷投資集團等在內的多方資本便紛紛向麥當勞伸出橄欖枝,最後經過多輪角逐,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凱雷投資集團最終勝出。

對於肯德基的追逐則從2015便已展開。2015年10月,百勝餐飲集團宣佈計劃分拆美國和中國的業務,2016年3月又宣佈將出售中國業務

19.9%的股份。此後,包括中投公司、KKR、春華資本、螞蟻金服在內的多方資本先後與百勝中國傳出緋聞,最後經過一波三折的激烈角逐,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從中勝出。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不同的是,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和凱雷投資集團共獲得了將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業務的新公司80%

的股權;而根據百勝中國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公告,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對百勝中國的持股比例介於4.3%-5.9%之間。實際上,2016年5月,有消息稱中投公司和KKR組成的財團曾計劃收購百勝中國超過50%的股權,最終因後者拒絕導致交易失敗。

洋快餐風光不再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深耕中國二十多年,開遍全國各大商圈。如今兩大洋快餐卻不約而同選擇出售中國業務,讓很多人對這背後的動機議論紛紛:麥當勞和百勝是不是形勢不妙,準備套現離場?

這話也許對了一半。消費升級大潮下,洋快餐成為了很多人談之色變的“垃圾食品”。在中國,全家打車體面去吃洋快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根據歐睿國際統計,銷售額曾一路高歌突破150億人民幣的麥當勞,2013年後顯現出疲軟之態;而為百勝中國利潤貢獻了近3/4的肯德基,2012年後銷售額降幅則尤為顯著。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利潤方面,2013年也成了兩家邁不過的一道坎。根據百勝財報,這一年百勝中國的營業利潤下滑了23.5%。麥當勞未披露單箇中國市場情況,根據財報,它旗下包括中國在內的高增長市場(High Growth Markets)2013年營利也下滑了5.5%。到了2015年,百勝中國似有好轉,可麥當勞依舊跌跌不休,該年高增長市場的營利還是跌掉近10%。

賣在變更糟之前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儘管在中國前途未卜,但對兩家洋快餐而言,這座昔日的金礦依然有利可圖。

一方面,中國市場消費能力強勁,是兩家公司收入的中流砥柱:

·2012-2015年間,中國已連續4年為百勝集團貢獻了超一半的收入;

·2013-2015年間,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也為公司帶來33%左右的收入。麥當勞在最新的2015年財報中強調了,這還主要得益於中國的平穩表現。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這兩大洋快餐品牌賺錢能力不如從前是不爭的事實,而這關乎兩個公司的大局。

在中國業務沒有變得更糟糕之前,洋快餐及時引入本地的戰略投資者、減小整個集團業績受中國市場的波動的影響,也算是未雨綢繆的明智做法。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直營變特許背後的心機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兩大洋快餐“賣身”時都在暢談的特許經營到底有何玄機。

在麥當勞的公告裡,公司首席執行官Steve Easterbrook仍強調:“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蘊藏著巨大商機,這次出售特許經營權旨在攜手實現中國業務的快速增長。”

要知道,麥當勞出售的是中國門店特許經營權,為的是國內從直營走上特許經營的路;而百勝集團於去年11月1日完成了百勝中國的拆分上市,後者成為了百勝集團在中國的獨家特許經營商,打的也是直營變特許的算盤。

當年初入市場,出於規範管理、樹立品牌形象等因素的考慮,洋快餐在中國紛紛選擇了直營模式。如今市場風向變了,它們又都玩起了特許經營。一方面,形勢不好,穩穩賺錢最重要。另外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放手讓中國部獨立管理、還是要引來中資接盤,都能促使公司進一步本土化,包括較好處理稅收、品牌與政府關係等。

麥當勞改姓“中”背後打的什麼算盤?

一旦變成特許經營,百勝總部將坐享中國公司輸送的3%的專利費;而據彭博之前爆料,麥當勞所獲專利費率更是可能達到8%。這可是坐地收錢、穩賺不賠的好買賣!

而且從麥當勞公司整體情況來看,特許經營利潤規模接近直營的3倍,特許經營這種模式毫無疑問是麥當勞的利潤支柱。

金融圈每天都會誕生眾多信息,有太多值得關注的金融話題。諮詢範(zixunfan)聚焦15個熱點金融話題,旗下擁有上百個群聊,成功的聚集了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房地產交流、解讀政策的金融監管群、一起的金融從業者交流群、重視產業鏈的汽車金融、農村金融群等等。在諮詢範(zixunfan)後臺回覆【入群】二字,即可與眾多小夥伴一起讀金融。還沒有關注的朋友們請先關注,再執行以上操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