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有人留心觀察到,在北京上海的郵幣卡市場上,經營郵票的郵商一般都是騎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而經營錢幣的幣商,往往都是開汽車,有的還是豪華轎車,由此可以想見其生意狀況如何。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郵票小型張

還有一位收藏者,從1987年初中時開始集郵,大學期間偶爾“練攤”買賣郵票,1997年進行郵票投資,2009年清空郵票,轉場幣市投資紙幣。在1997年到2009年13年間,郵票投資虧空嚴重,但轉投錢幣後很快轉虧為盈,曾有一個品種即“801天藍”就讓他淨賺50多萬元,基本填補了十多年投資郵票的虧損。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大清郵政當一分

綜上所述,可為越來越多的郵票收藏者“棄郵從幣”的原因做註腳,那位短時間賺錢50多萬元的藏家甚至留言忠告:選擇了郵票就選擇了貧窮,擁抱了郵票就擁抱了貧窮;選擇了紙幣就選擇了財富,擁抱了紙幣就擁抱了財富。這是憤激之言,但也不無道理,筆者根據相關資料對“棄郵從幣”現象試作分析。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三峽奇觀

一、郵票發行過量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理念和行為方式,隨著人們很少再以寄信方式來交流信息,郵票的消耗量急劇減少,但是,郵票的發行依舊天量,普通集郵者受到影響,郵票投資者則多被套牢。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金魚》紀念郵票

二、集郵人數減少

現在的集郵者大多是50後,集郵群體不斷萎縮,年輕集郵者很少,這從每年預訂新郵的人數統計就可證明。不少集郵者抱怨說,多少年來總期待著大行情的到來,郵市上流傳著郵友們常說的一句話:“黎明前的黑暗”,但這麼多年過去了,至今沒有看到曙光。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曹雪芹紀念郵票

三、投資者喪失信心

郵票投資者看不到好的前景,更多的是提心吊膽,寢食不安,擔心郵票一夜之間變成花紙片,害怕自己的代理突然失蹤跑路。而且,一旦郵票稍有漲價,大多數人會選擇儘快賣出甚至清倉,使得郵市風聲鶴唳,哀鴻遍地。

為什麼許多集郵和郵票投資者“棄郵從幣”

雲南山茶花小型張

面對如此現狀怎麼辦?一些市場人士呼籲郵政管理部門和郵票發行單位應該首先反思:如何控制郵票的有效發行量?如何滿足普通集郵者的基本需求?如何保障郵票投資者的正當權益?如何鼓勵集郵者重拾信心?如何動員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集郵?如何進一步提升郵票設計的水準?凡此種種,確實值得認真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