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媽祖文化習俗?

考A啦

福建的媽祖習俗非常多,因為沿海漁業的興盛,對媽祖尤為重視和敬仰

拿泉州來說,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上貿易繁盛,所以媽祖文化在沿海地區信奉的就格外多一些。


就說蟳埔,做為市區的一個村,對於媽祖的信仰可以說是非常重視了。每年正月二十九都會舉行大型的媽祖巡境,保佑當地百姓漁業資源豐富、人民幸福安康,這一天男女老少都盛裝打扮,穿著蟳埔特有的服飾,上街巡境。


從早上8點開始,人民將媽祖請出來,圍著整個蟳埔村圍繞一週,寓意保佑全村人民,家家戶戶在門口放著貢品,等待媽祖的到來,然後以鞭炮慶祝,同時大小漁船也爭相放鞭炮,整個活動差不多要持續到中午,將媽祖放回順濟宮才算結束

大家好,我是一直想做一個蟳埔女頭飾的太陽,如果你有什麼泉州故事,可以和我聯繫。


外地人在泉州

莆田位於福建沿海中部,轄莆田、仙遊二縣,面積0.3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萬,是福建主要僑鄉之一,僑眷僑屬約17萬。這裡向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有“文獻之邦”之美稱。

在福建,媽祖信仰成了文化的內容,成為民俗的一部分。

媽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願(任過都巡檢)的第六女,生於宋建隆元年 (960年),生下彌月不聞啼哭聲,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稱林默娘。默娘“生而神異”,自小聰慧,讀書不僅過自成誦,且能理解字義。因生長於海邊,從小學會游泳。長大後,林默娘為“裡中巫”兼為鄰人治病,效果頗佳,受人讚揚。史載,十幾歲時有道家來往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即由道家指點,她學會了氣功本領。此後她運用自己的特異功能,察看病人體內病情,加上她能“言人休咎”,即能說出別人吉凶禍福,

“屢著神異”,人們都對她另眼看待。傳說有一天林默娘在織布機上忽然“據機瞑坐”,看到她的父兄在海上罹難情形,臉色變異,寤而泣曰:“父無恙,兄歿矣。”有頃信至,果然。(《中山傳信錄,天妃靈應記》)還有,她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們常避過颱風等帶來的危險,轉危為安。人們非常感激她,都把她當作神女、龍女而崇敬。林默娘於二十八歲那年去世,附近漁民悲痛非常,自動建造祠廟奉祀她。後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林默娘的“聖蹟”向四面八方傳開,老百姓親切稱她為“媽祖”,歷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聖母,使得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

媽祖成了各階層人士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女神後,人們到處建廟以祀,在大陸,以福建為中心,北達寧波、上海、南京、煙臺、天津、秦皇島、丹東,南到廣州、澳門、香港,內地至江西、安徽、貴州等都可見到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與福建僅一水之隔的臺灣省,信仰和崇拜媽祖的活動也處處可見。有人統計過,臺灣二千一百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即近七百萬臺灣同胞信仰和崇拜媽祖。全臺主把媽祖的媽祖廟(多稱為宮)多達五百多座,如果計算配祀的,全臺媽祖廟則在一千座以上。

媽祖廟中一般是“前殿媽祖,後殿觀音”,即在供奉媽祖的前正殿之後,隔著一個天井,後面是供奉觀音佛祖和十八羅漢的觀音殿。至於小廟則不一定都這樣。

對於媽祖的信仰,人們稱之為媽祖文化。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媽祖習俗,主要有以下一些。

媽祖舞:也稱“擺棕橋”,在莆田,每當重大節日或媽祖生日時,總要抬媽祖出遊。在出遊時,按其特有的規範、律譜,敲打鑼、鼓、鈸等,由九個小孩執九支小旗,由十八個大人抬著九把棕橋(一種帶有棕絲的器具),小孩在前面舞,大人在後面舞。到了廣場 (預定的),便圍著火堆舞擺。小孩舉小旗擺、跳、舞,大人抬著棕橋跟著翻、倒、舉。一般一次持續兩個多小時。

媽祖燈籠:每當媽祖誕辰和重大節慶,在各媽祖廟裡,都要懸掛一種特別的大型媽祖燈籠,上寫“天上聖母”和“媽祖廟”字佯;抬媽祖出遊時,由專人扛著大燈籠一起遊行。

禁捕殺: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即媽祖誕辰前後數日,禁止漁民下海捕魚或垂釣,或說為了紀念媽祖誕辰,或說為了讓海中魚類安全產卵,繁殖後代。

褲子半截紅:湄洲中老年婦女常穿一種特殊的外褲,上截大紅,下截或黑或藍,傳說是仿效媽祖生前穿法,既為敬奉媽祖,亦為祈求平安。

船帆式髮髻:這是莆田婦女的特別髮式,傳說是媽祖生前所梳的髮式,目的在於希望能得到媽祖的庇護。

龍舟掛彩:端午節龍舟競賽時,莆田人都要在龍舟上掛“天上聖母”的旗子和媽祖的神像,一為驅邪,二保平安,三鎮龍舟。

出海船上掛草蓆:或說此俗來自媽祖,漁民們競相仿效,近來多以三角旗代替。

九重米粿:九重米粿用米漿分九次下料,蒸九次成熟,是福州、莆田一帶節日應景食品,莆田人在農曆九月初九日必蒸九重米粿,目的在於紀念媽祖昇天。

偷媽祖鞋:已婚未育的婦女,若想生育,按媽祖俗要到媽祖廟偷得媽祖腳上一隻鞋。偷時先擲筊杯,若為一陰一陽表明媽祖同意偷。否則不能偷。偷後三個月如有懷孕,應到廟中拜謝,孩子生下滿月後,去還願,新制一雙媽祖鞋為媽祖穿上。


惠益農

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 (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 (987年)九月初九,她因熟悉航道,善現天 文,還有不少特異功能且自小立志濟世救人、揚善除惡。她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無 數拯救海難的動人事蹟,因而死後被人們奉 為海神。而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和文人雅士對 媽祖的褒封頌揚使之更為神化,媽祖信仰也 漸播漸遠,並慢慢形成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對於媽祖的信仰,人們稱之為媽祖文化。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媽祖習俗。福建媽祖 文化習俗主要有:褲子半截紅、船帆式發 髻、偷媽祖鞋、龍舟掛彩、媽祖舞、媽祖燈 籠、禁捕殺、出海船上掛草蓆、九重米垛。

正月十五是“海神娘娘漁燈節”。沿襲 這一古老遺風,這一天長島縣政府會組織居 民和遊人乘船去廟島,給媽祖送燈,燒香祈 拜、許願。活動分為民祭、官祭、文娛演出 三大部分,將古樸典雅的顯應宮披紅掛綠, “天后聖母”廟旗高挑杆頂,修飾一新的大 殿裡,香火繚繞,重塑的媽祖金身,被紅綢 蒙蓋著。海島人民懷著對媽祖的虔誠信仰進 行祭祀,漁民講究燒高香,那香都一米多 高,很是壯觀。廣場上鼓鑼喧天,花炮爭 鳴,龍騰獅舞,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 島上人民以最局的禮節,以致富感恩的豪 情,向媽祖致以最虔誠的謝意。


櫻落人殤

媽祖故里——莆田歡迎您!每當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誕生日,與農曆九月初九昇天日,有海內外幾百萬信眾來湄洲島與賢良港上香祈福,祈求媽祖庇佑閤家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喜迎百福

媽祖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也很大,全世界共有媽祖廟近4 000座,信徒約2億人。我國有300多縣、市建有天后宮或媽祖廟,湄洲島的媽祖廟,是世界第一座媽祖廟。此外,港

澳臺地區、日本長崎、泰國曼谷、美國舊金山等地都有媽祖建築。對於媽祖的信仰,人們稱之為媽祖文化。


考A啦

福建關於媽祖的民間習俗主要包括:

⑴演戲酬神。媽祖分靈廟如有舉行慶典活動或者戲劇演出,都要恭請媽祖神像駕臨觀賞或請戲班演員到媽祖神像前“弄仙”。

⑵媽祖元宵。湄洲島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戶都恭請媽祖神像參加元宵活動。

⑶謝恩敬神。家族舉行感恩蒼天儀式,男女老少統一著裝列隊到媽祖廟敬請媽祖參加。

⑷媽祖遊燈。漁民、農民、市民等在節日的晚上都提著“媽祖燈籠”繞遊。

⑸媽祖服飾。湄洲婦女平常頭上都梳著帆船狀的髮髻,著藍色的上衣和紅黑相間的褲子,表示對媽祖的敬仰和對家人出海平安歸來的期盼。

⑹聖盃問卜。用木質半月形“聖盃”,向媽祖祈求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

⑺換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婦女與媽祖神像頭上的花互換來求賜孕。

⑻佩戴香袋。到媽祖宮廟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

⑼誕辰禁捕。湄洲漁民在媽祖誕辰日前後自發不下海捕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⑽媽祖彩車。媽祖巡遊隊伍中裝扮有關媽祖故事的彩車。

⑾大門貼符。百姓在大門上貼著媽祖的神符。

⑿頸項佩玉。脖子上掛著媽祖的玉像。

⒀託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將小孩託付給媽祖廟看護。

⒁媽祖掛脰。在媽祖巡遊過程中,信眾向媽祖神像的頸項上掛上用紅繩子系的金鎖、銀鎖或錢幣。


蕭十一瀾

去過廈門一次,發現那裡很推崇媽祖,還有就是風師爺。媽祖對於常年在海上的漁民來說就是心理的安全保證,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其實對於海洋之神除了龍王,南海觀音外就只有媽祖了,我認為應該大力弘揚媽祖,因為我們民族最終要走向深海,向著更廣袤的大洋挺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