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妈祖文化习俗?

考A啦

福建的妈祖习俗非常多,因为沿海渔业的兴盛,对妈祖尤为重视和敬仰

拿泉州来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贸易繁盛,所以妈祖文化在沿海地区信奉的就格外多一些。


就说蟳埔,做为市区的一个村,对于妈祖的信仰可以说是非常重视了。每年正月二十九都会举行大型的妈祖巡境,保佑当地百姓渔业资源丰富、人民幸福安康,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盛装打扮,穿着蟳埔特有的服饰,上街巡境。


从早上8点开始,人民将妈祖请出来,围着整个蟳埔村围绕一周,寓意保佑全村人民,家家户户在门口放着贡品,等待妈祖的到来,然后以鞭炮庆祝,同时大小渔船也争相放鞭炮,整个活动差不多要持续到中午,将妈祖放回顺济宫才算结束

大家好,我是一直想做一个蟳埔女头饰的太阳,如果你有什么泉州故事,可以和我联系。


外地人在泉州

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辖莆田、仙游二县,面积0.3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是福建主要侨乡之一,侨眷侨属约17万。这里向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有“文献之邦”之美称。

在福建,妈祖信仰成了文化的内容,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过都巡检)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 (960年),生下弥月不闻啼哭声,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称林默娘。默娘“生而神异”,自小聪慧,读书不仅过自成诵,且能理解字义。因生长于海边,从小学会游泳。长大后,林默娘为“里中巫”兼为邻人治病,效果颇佳,受人赞扬。史载,十几岁时有道家来往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即由道家指点,她学会了气功本领。此后她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察看病人体内病情,加上她能“言人休咎”,即能说出别人吉凶祸福,

“屡著神异”,人们都对她另眼看待。传说有一天林默娘在织布机上忽然“据机瞑坐”,看到她的父兄在海上罹难情形,脸色变异,寤而泣曰:“父无恙,兄殁矣。”有顷信至,果然。(《中山传信录,天妃灵应记》)还有,她能预报天气变化,使渔民们常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转危为安。人们非常感激她,都把她当作神女、龙女而崇敬。林默娘于二十八岁那年去世,附近渔民悲痛非常,自动建造祠庙奉祀她。后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林默娘的“圣迹”向四面八方传开,老百姓亲切称她为“妈祖”,历代统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使得对妈祖的崇拜愈加发展。

妈祖成了各阶层人士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女神后,人们到处建庙以祀,在大陆,以福建为中心,北达宁波、上海、南京、烟台、天津、秦皇岛、丹东,南到广州、澳门、香港,内地至江西、安徽、贵州等都可见到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省,信仰和崇拜妈祖的活动也处处可见。有人统计过,台湾二千一百万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即近七百万台湾同胞信仰和崇拜妈祖。全台主把妈祖的妈祖庙(多称为宫)多达五百多座,如果计算配祀的,全台妈祖庙则在一千座以上。

妈祖庙中一般是“前殿妈祖,后殿观音”,即在供奉妈祖的前正殿之后,隔着一个天井,后面是供奉观音佛祖和十八罗汉的观音殿。至于小庙则不一定都这样。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称之为妈祖文化。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妈祖习俗,主要有以下一些。

妈祖舞:也称“摆棕桥”,在莆田,每当重大节日或妈祖生日时,总要抬妈祖出游。在出游时,按其特有的规范、律谱,敲打锣、鼓、钹等,由九个小孩执九支小旗,由十八个大人抬着九把棕桥(一种带有棕丝的器具),小孩在前面舞,大人在后面舞。到了广场 (预定的),便围着火堆舞摆。小孩举小旗摆、跳、舞,大人抬着棕桥跟着翻、倒、举。一般一次持续两个多小时。

妈祖灯笼:每当妈祖诞辰和重大节庆,在各妈祖庙里,都要悬挂一种特别的大型妈祖灯笼,上写“天上圣母”和“妈祖庙”字佯;抬妈祖出游时,由专人扛着大灯笼一起游行。

禁捕杀: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即妈祖诞辰前后数日,禁止渔民下海捕鱼或垂钓,或说为了纪念妈祖诞辰,或说为了让海中鱼类安全产卵,繁殖后代。

裤子半截红:湄洲中老年妇女常穿一种特殊的外裤,上截大红,下截或黑或蓝,传说是仿效妈祖生前穿法,既为敬奉妈祖,亦为祈求平安。

船帆式发髻:这是莆田妇女的特别发式,传说是妈祖生前所梳的发式,目的在于希望能得到妈祖的庇护。

龙舟挂彩:端午节龙舟竞赛时,莆田人都要在龙舟上挂“天上圣母”的旗子和妈祖的神像,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

出海船上挂草席:或说此俗来自妈祖,渔民们竞相仿效,近来多以三角旗代替。

九重米粿:九重米粿用米浆分九次下料,蒸九次成熟,是福州、莆田一带节日应景食品,莆田人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九重米粿,目的在于纪念妈祖升天。

偷妈祖鞋:已婚未育的妇女,若想生育,按妈祖俗要到妈祖庙偷得妈祖脚上一只鞋。偷时先掷筊杯,若为一阴一阳表明妈祖同意偷。否则不能偷。偷后三个月如有怀孕,应到庙中拜谢,孩子生下满月后,去还愿,新制一双妈祖鞋为妈祖穿上。


惠益农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 (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 (987年)九月初九,她因熟悉航道,善现天 文,还有不少特异功能且自小立志济世救人、扬善除恶。她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无 数拯救海难的动人事迹,因而死后被人们奉 为海神。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雅士对 妈祖的褒封颂扬使之更为神化,妈祖信仰也 渐播渐远,并慢慢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称之为妈祖文化。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妈祖习俗。福建妈祖 文化习俗主要有:裤子半截红、船帆式发 髻、偷妈祖鞋、龙舟挂彩、妈祖舞、妈祖灯 笼、禁捕杀、出海船上挂草席、九重米垛。

正月十五是“海神娘娘渔灯节”。沿袭 这一古老遗风,这一天长岛县政府会组织居 民和游人乘船去庙岛,给妈祖送灯,烧香祈 拜、许愿。活动分为民祭、官祭、文娱演出 三大部分,将古朴典雅的显应宫披红挂绿, “天后圣母”庙旗高挑杆顶,修饰一新的大 殿里,香火缭绕,重塑的妈祖金身,被红绸 蒙盖着。海岛人民怀着对妈祖的虔诚信仰进 行祭祀,渔民讲究烧高香,那香都一米多 高,很是壮观。广场上鼓锣喧天,花炮争 鸣,龙腾狮舞,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 岛上人民以最局的礼节,以致富感恩的豪 情,向妈祖致以最虔诚的谢意。


樱落人殇

妈祖故里——莆田欢迎您!每当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生日,与农历九月初九升天日,有海内外几百万信众来湄洲岛与贤良港上香祈福,祈求妈祖庇佑合家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喜迎百福

妈祖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大,全世界共有妈祖庙近4 000座,信徒约2亿人。我国有300多县、市建有天后宫或妈祖庙,湄洲岛的妈祖庙,是世界第一座妈祖庙。此外,港

澳台地区、日本长崎、泰国曼谷、美国旧金山等地都有妈祖建筑。对于妈祖的信仰,人们称之为妈祖文化。


考A啦

福建关于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

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

⑵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

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

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

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

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

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

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

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

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

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

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

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萧十一澜

去过厦门一次,发现那里很推崇妈祖,还有就是风师爷。妈祖对于常年在海上的渔民来说就是心理的安全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其实对于海洋之神除了龙王,南海观音外就只有妈祖了,我认为应该大力弘扬妈祖,因为我们民族最终要走向深海,向着更广袤的大洋挺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