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為何死得比岳飛還冤?

女情人

岳飛被趙構和秦檜聯手害死,實際也是皇帝和文官聯手打壓武將的犧牲品,而且岳飛不是宋朝被陷害的最後一個名將,當然也不是第一個,即使是在“公認的好皇帝”宋仁宗時期,名將狄青也被文官們整得死去活來。

宋朝官場一個約定成俗的規矩:“非進士及第者不得不美官。”行伍出身的岳飛和韓世忠當上了宰相級別的高官,實際已經招致了滿朝文官的“義憤”,所以韓世忠只好交出兵權回家養老,而岳飛慘死風波亭,其原因只有一個——他們不是進士出身,他們的崛起侵犯了文人士大夫的利益,於是“人人得而誅之”。設想一下,如果岳飛科舉出身,別說狀元榜眼探花,即使是考上了一個普通的進士,在宋太祖留下的“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保護下,秦檜按照金人旨意殺想進士岳飛,還真得費點勁。

韓琦大家都知道,是個正牌進士出身的名相,還曾以文官身份帶兵去打西夏,“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夏聞之驚破膽。”兩個文官韓琦與范仲淹的名頭要遠遠大過名將狄青,狄青即使當上了岳飛一樣的樞密副使,也不停地遭到言官的詆譭攻擊,甚至說他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最後只好辭官回家鬱鬱而終。雖然狄青跟韓琦范仲淹尹洙關係都不錯,但是這三位文官都是打心眼裡瞧不起狄青。又一次韓琦在軍中耍威風,要殺掉一個軍官,狄青站出來講情:“我看這個人也是一條好漢,還是留下來為國家做點事吧”。韓琦斜著眼睛看看狄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意思是這小子就會玩玩刀子打打仗,算什麼英雄好漢?他要是考中狀元那才是真好漢。

韓琦這話實際是說給狄青聽的,因為狄青本人就是個大老粗,不但沒考過進士,還因為替哥哥頂罪而被面上刺字充軍(狄青上陣戴面具就是為了掩蓋刺青),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草根,跟士大夫是不沾邊的,所以韓琦尹洙范仲淹雖然認為狄青很能打,但是“沒文化真可怕”,范仲淹還親自教狄青讀《左氏春秋》。雖然尹洙在當經略判官時向韓琦范仲淹推薦過狄青,但他也是最瞧不起武將的,他的一番話代表了當時整個朝廷的意見:“即便是統兵數十萬,恢復幽燕,奏凱太廟,也比不上狀元及第那麼榮耀。”

要知道,幽燕十六州是宋朝三百年的痛,失去幽燕十六州的宋朝沒有屏障這才被北方遊牧民族吊打,但是當時的“主流意見”卻認為即使哪個武將收復了幽燕十六州,也不如一個書呆子苦讀十年考上狀元榮耀。文官們犯了啥事都不用擔心掉腦袋,所以什麼通敵賣國的事情都敢幹,而且他們掌控著輿論大權,可以為秦檜張邦昌劉豫鳴冤叫屈,而武將們在皇帝的狐疑之下動輒得咎,不是鬱悶致死就是乾脆被殺,細數宋朝名將,狄青宗澤岳飛,幾乎個個含恨而終,同樣是對楊業楊令公之死富有領導責任,武將潘美被描繪成了無惡不作的大奸臣,而最應該負責任的王侁,因為出身“名門望族”,只是被免職,不久之後又當上了均州團練副使,並且還要被召回京城升官。

文官犯罪武將背鍋,這就是宋朝國富而兵不強的真實寫照——疆場血戰不如熟讀四書五經,研發出國之重器卻不如戲子演一齣戲,將軍墓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這樣的宋朝,要是花錢能買來平安而不被周邊小國欺負吊打,那才奇怪了呢。

歐陽修曾經連續給宋仁宗上了三道奏摺:《上仁宗乞罷狄青樞密之任》、《上仁宗論水災》第一狀、第二狀,那裡面極盡汙衊之能事,第一份奏摺看標題就知道啥意思,第二三份居然把發大水跟跟朝廷重用狄青聯繫到了一起,文官唇槍舌劍能殺人,果然名不虛傳。有條件的讀者可以找來那三份奏摺來看看,果然是引經據典言之鑿鑿,文筆犀利殺氣騰騰。

但是最狠的還不是歐陽修,而是當朝宰相陳執中(似乎也是個好人好官)。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打服了西夏王李元昊,班師回朝的時候,老百姓焚香遮道歡呼雀躍,但是陳執中先生很不高興,他馬上進宮向宋仁宗打小報告:“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宋仁宗當然不信:“狄青是忠臣。”

陳執中的說法就跟後來的秦檜差不多了:“恕臣直言,太祖何嘗不是周世宗的忠臣!”

“太祖何嘗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就是這句話,在文官整武將的時候百試不爽,只要此言一出,宋朝任何一個皇帝都會激靈靈打個冷戰,就像身上的黃袍被人家剝去,自己光著身子站在北風裡一樣。

太祖何嘗不是周世宗的忠臣!但宋太祖趙匡胤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嗎?他黃袍加身真的是被逼無奈嗎?

其實看一點史料就知道了:當年據說是契丹和北漢大兵入侵,當時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奉命出征,走到陳橋驛的時候喝醉了,手下就把一件黃袍披在了他的身上,弄得他不得不造反——否則身披黃袍也是死罪。

以己度人是人之常情,隋文帝楊堅是奪了外孫的江山,趙匡胤是奪了大嫂和小侄子(雖然柴趙結拜於史無據,但兩人感情好是真的),於是隋文帝只信任自己的兒子和本家(楊廣、楊素),而趙匡胤自然是誰也不相信,而且這種不相信已經成為趙氏江山的遺傳基因。

可能在趙家皇帝眼裡,外敵只要錢財和土地,而錢財可以做買賣賺,也可以朝百姓搜刮,至於疆土大小,都不影響自己當皇帝,反正大宋疆域遼闊,割上個幾百年也割不完。但是手下的武將可就不同了,他們可能會像自己的太祖一樣,既要皇帝的錢財土地,還要剝了皇帝的衣服(黃袍),那可萬萬使不得……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我是“紅雨說歷史”,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北宋大將狄青。

出身低微

狄青,是山西文水人,他有勇有謀,精通兵法,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是北宋著名的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立下大志,16歲的時候他替自己的兄長受過治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面頰刺字,發配軍中,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軍中顯威

狄青在軍中很快顯示出自己的軍事才能。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以後,對宋朝虎視眈眈。狄青被安排到西北戍邊。他在抵抗西夏的戰鬥中驍勇善戰,多次為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狄青燒燬西夏糧食數萬,指揮宋朝士兵在豐林、新寨、谷修城等地抵禦西夏。

每次戰鬥,狄青披頭散髮,頭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四年裡參加大小戰役25次,身中8箭,立下累累戰功,名聲大振。

治軍有方

狄青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很快當上了樞密使。但是他卻依然與士兵保持,密切的聯繫,狄青臉上代表低賤的刺字“制”依然保留著。皇帝宋仁宗勸他抹去,狄青說:“您不問門第提拔我,讓我當上樞密使,我正好可以以這個刺字來激勵將士,鼓舞軍威。”


功高遭忌

狄青抵禦西夏,平定叛亂,多次取得重大的功績,登上了最高的軍事長官樞密使以後,朝廷開始對他猜疑。尤其是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狄青成為流言的中心。當時歐陽修,王舉正都提倡為了宋朝的未來,要罷免狄青。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又是朝廷大員,自然引領了時代的言論導向,朝廷百官紛紛進言反對狄青。

謠言四起,甚至到了離譜的地步。狄青家的狗頭上長了角,狄青的住宅夜裡有光。開封發大水,狄青避難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王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惶惶而終

做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後被宋仁宗罷了官。但是狄青沒有過錯,所以給他加了一個,宰相的官銜,其實就是有名無實。狄青離開了開封,但是朝廷對他仍然不放心,每半個月就派使者來以慰問的名義,監視狄青。狄青在朝廷的做法和謠言的中搞的身心俱疲。每次有朝廷的使者到來,他都提心吊膽,生怕生出禍患。當初征戰沙場的一代名將,而今惶惶不可終日的狄青。罷官不久的狄青就在這樣,驚慌的氛圍中發病去世了。當時他只有49歲。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狄青可以說是北宋朝堂文臣當國的犧牲品。

剛好寫過一篇類似的文章,可以一答!

狄青,北宋歷史上最有名的將領,沒有之一!

自北宋對西夏戰爭一路走來,狄青率軍25戰無一敗績。他的面具成為敵人的夢魘,西夏人稱他為“天使”,即天上來的使者。

作為武將,狄青先後在西北教訓李元昊,在南方收拾儂智高。功成名就後,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

但樹大招風,再加上北宋特殊的政治環境。不久狄青就被朝廷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貶黜,最後抑鬱而終。

一代名將無奈謝幕,北宋的士大夫們難辭其咎。這也成為他們的政治“汙點”。

因為忠奸自有公論!

1、出身貧寒

狄青小時候家裡窮,很窮。

但是越是這種貧困的環境,越能成就一個人,狄青的名將之路相信有家庭的磨礪。

16歲時,因哥哥與人打架,他代兄受過,被押到京城。北宋對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方式比較單一,就是刺字充軍。新兵蛋子的狄青,是一名御馬直騎兵。

如無意外,狄青將在軍隊中混吃等死,運氣好會混個一官半職。但是造物弄人,很快傳來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的消息。於是北宋震怒,大舉抽調部隊到前線,狄青的命運開始改變。

2、嶄露頭角

初到前線,狄青的職務是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開戰初期,北宋被毆得非常慘,導致了全軍上下對西夏的畏懼心理。

但是作為從京城來的人,狄青不一般。每逢上陣,狄青總能身先士卒,發動猛烈衝鋒。在大哥的帶領下,小弟自然以一當十,所以西夏軍隊每逢遭遇狄青就很快敗績。

作戰四年,大小二十五次戰鬥。狄青攻陷金湯城、宥州,屠殺了西夏多個部族,焚燒西夏軍糧數萬石,俘敵五千七百。除此之外,他還築建招安等城堡,扼住西夏的咽喉。不僅如此,他還喜歡蓬頭散發,戴著銅面具衝鋒在前。這種嚇人加砍人的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中箭了還能起身殺敵。所以西夏人認為,他不是人,是神(天使)!

應該說,李元昊給了狄青建功立業的機會。狄青在西夏摸爬滾打十多年,做延州知府、樞密副使,全靠西夏給的機會。

但是要成為名將,光有勇還不夠。當初還是延州指使時,經略判官尹洙將他推薦給經略副使范仲淹。范仲淹對狄青非常欣賞,教他學習《左氏春秋》,並告之他:“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受到點撥的狄青從此手不釋卷,終於開啟了文武雙全模式,成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而有了理論支持,狄青的官運像是坐上了直升機,先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在西北前線十多年,狄青成為一代名將,被召回京後擔任樞密副使,進入武將最高層。

3、理論加實踐

1054年,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最初儂智高想要裂土為王,仿效交趾成為宋朝的藩屬國。

豈有此理!北宋很生氣,後果不嚴重。和西夏一樣,戰爭開始北宋接連敗績,邊將的表現太過菜鳥,丟盡了天朝的臉面。

狄青看不下去了。

他向仁宗進言,自願帶兵平叛。仁宗一高興,就把整個嶺南地區的軍隊交給他指揮。但是宋軍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狄青殺了幾個不聽指揮的將領後,才逐漸控制住局面。

1053年正月過年期間,在大家都歡天喜地鬧新春時,狄青兵出崑崙關,殺了儂智高個措手不及。隨後,宋軍大局進攻,嶺南地區很快被平定。

在用兵嶺南期間,交趾(越南)告訴宋朝,他們可以幫忙平叛。朝廷上下一聽那個高興啊,就算上不了場站在一邊搖旗吶喊也是好的嘛。最重要的是,它說明了北宋強大的向心力…似乎都忘了一百多年前交趾建國割走大量嶺南土地的慘痛過去。

關鍵時刻,狄青出面制止。似乎對交趾人心知肚明,狄青果斷拒絕了這些想要趁機撈一把的蠻夷,也給北宋節約了好幾萬石的軍糧和銀子。這件事說明狄青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屬下的進步,領導總是能看在眼裡。平叛後不久,狄青被仁宗任命為樞密使。在那個武將普遍不被看好的北宋,狄青經過了幾十年的拼殺,終於成為北宋武將的一把手。

4、樹大招風

當初面聖時,仁宗看著狄青臉上的刺字彆扭,勸他抹了刺青。而狄青的回答是:“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面涅將軍。

身居高位不忘本,這是好品質,不過在烏煙瘴氣的北宋朝廷,這就成了秀高調。樹大招風,狄青的黴運跟著樞密使的上任很快開始了。

按說狄青是個很低調的人,很多好事的人說他是狄仁傑的後代,他說一時遭際,安敢自比梁公;每逢打仗歸來,他都把功勞算在大家頭上;繳獲了戰利品也是全部上交國家。但這在某些好事的人眼裡,反而成為他們指責狄青作秀的“證據”。

狄青升為樞密使,這是仁宗的意思,但是同為皇帝陣營的士大夫們非常不爽。從此大家也不因為瑣事扯皮了,也不因為門派而黨爭了。大家再次拋棄成見走到一起,只為將寒門出身的狄青搞下去!

歐陽修,時任北宋翰林院大學士,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副部長。歐陽修身居高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壇領袖。在那個信息還不發達的時代,歐陽修掌握著社會輿論,是士大夫的精神領袖,這讓歐陽修的地位舉足輕重。

歐陽修是一個傳統正面人物,表現在愛材忠君有才華,但這也導致他和狄青的“結仇”。

狄青任樞密使,本朝從未有過。因此作為文官領袖的歐陽修多次上書,主旨只有一句:“為了大宋的未來,罷了狄青吧!”

仁宗對自己的決定還是很自信的,直到歐陽修拋出狄青可能要謀逆的指控。仁宗也就相信了狄青可能要謀反,所以很快將狄青“扼殺在搖籃之中”。隨後狄青被貶為陳州知州。一年後,鬱悶的狄青含恨而終。

現在看來,家犬頭上長角、避雨在相國寺佛殿上居住等都是藉口,“莫須有”搞掉狄青才是目的。最終,他們成功了,或許他們真的是為了這個“國家”。

狄青死後,仁宗追授為“中書令”,諡為“武襄”。危機解除,封王也不為過。

幾十年後,秦檜如法炮製,給岳飛又來了這麼一次。從此秦檜的“莫須有”成為奸佞的象徵。不過,在此之前的狄青,則是更大的受害者。

狄青死後,武將更加戰戰兢兢,國家衰落無法挽回。最終靖康之變,北宋畫上句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雖然以戰功來論,一生功勳卓著的狄青,比起李繼隆曹瑋等戰將們還是有差距。但在文恬武嬉的宋仁宗年間,卻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而以結局來說,病故善終的狄青,看上去比冤死南宋大理寺的岳飛好得多,但要細看遭遇,很多方面卻比岳飛還冤。

尤其比岳飛冤得多的一條是:揹負汙名而死的岳飛,當然引得天下人激憤,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宋高宗和秦檜還不惜興起株連大獄。縱是如此抹黑加威脅,以大詩人陸游的感嘆說:當岳飛冤死的消息傳來時,整個臨安都是“都人皆涕泣”。甚至還有人將岳飛冤情大量翻印張貼。岳飛冤死二十年後,數萬岳家軍戰士更聯合在鄂州上表,哭求為岳飛伸冤。官兵們各個“哭聲如雷”。岳飛元帥,固然含冤而死,但他一生忠勇,早已銘刻南宋萬民心中。

而在這一點上,狄青的遭遇卻更不幸。這位為大宋征戰一生的鐵漢,生命的最後時刻,遭遇的卻是北宋官民們,近乎刻薄無情的對待。

狄青的蒙冤,是從他的人生頂點——官升樞密使開始。這位宋仁宗年間的第一勇將,憑著數十年保家衛國的戰功,當之無愧的踏上這個官位,卻立刻招來了滿朝的刁難。那些他浴血保衛的北宋文官甚至讀書人們,平日看他都是冷眼。甚至見面還嘲笑他臉上當兵時的刺字金印。他昔日的上司韓琦,自從他當了樞密使後,對他就更是頤指氣使,動不動就拿狄青的學歷文化說事。

自從官居樞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體敵視的怪胎。

對這樣的冷遇,狄青還是忍了,曾經在戰場上殺伐果決的他,在這高位上變得小心翼翼。被其他文官刁難,更是小心賠笑臉。可低調做人的後果,卻是災難變本加厲而來。一開始是他家裡住宅失火,第二天汴京城的小民百姓就紛紛傳言,說狄青家裡冒紅光,是做天子的徵召。沒多久後宋仁宗感染了風寒,京城又下了一個月大雨。偉大的文學家兼“名臣”歐陽修立刻寫奏摺,說是因為狄青的命數與宋仁宗犯衝,為了大宋國泰民安,必須讓他走人……

結果,為北宋王朝出生入死一輩子的狄青,就帶著這個比“莫須有”還荒唐可笑的罪名,黯然貶去了陳州。一輩子性格快意恩仇的他,這次走得非常悲傷,臨行前還不停的給朋友們哀嘆,感慨此行命不久矣。來到陳州的狄青,每天閉門謝客,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朝中的這一批“名臣”們依然不放過他,隔三差五就派使者來打探他的情況,驚懼交加的狄青臥床不起,最終含恨病故。說是善終,卻是被北宋的“名臣”們集體逼死。

為什麼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會在北宋這個號稱“盛世”的宋仁宗年代裡,落得如此下場。這時的北宋王朝,對於武將們的防範已經變本加厲。武將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腦筋就立刻浮現出五代武人當權的慘事,正是這僵化的思維,令宋朝歧視軍人的思維甚囂塵上。狄青的悲劇,只是其中縮影。

於是,也正是在這司空見慣的歧視下,北宋的軍備水平急劇下滑,軍隊兵不習戰。以宋仁宗年間的官員們的話說,很多軍將整天捧著書本,射箭連靶子都打不中,打中了也穿不透。這樣的花拳繡腿,還談什麼保家衛國?於是戰場上也是一遍遍被打慘。如果不是王安石變法提升了西北軍戰鬥力,號稱“富宋”的大宋王朝,恐怕連一百年也熬不過去。


我們愛歷史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間抗擊西夏的名將,功績比起收拾舊山河的岳飛還是有差距的,他建立了赫赫戰功不假,以武將身份擔任北宋軍事中樞部門的最高領導人樞密使也不假,但是說他死的比岳飛還冤,這就脫離歷史史實了。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山西西河人,家境貧寒,出身行伍,面有刺字,以軍功起家,最高官拜樞密使。狄青是在北宋抗擊西夏李元昊前線戰爭中一舉成名的。在他出類拔萃之前,北宋在與西夏早期的戰爭中,屢屢敗北,先後喪師數十萬,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仁宗皇帝派遣大臣韓琦擔任陝西經略招討使,讓范仲淹擔任陝西經略招討副使,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抗擊西夏的反擊戰。而狄青那時候只是范仲淹手下的一名作戰勇敢的將軍,在范文正公的提攜與指導之下,狄青苦讀兵書和史書,從一名粗通文字的莽夫,變成了一位文武全才的儒將。

西夏戰爭最終在元昊求和中結束,而狄青也因為這些軍功官拜樞密副使,後來廣州儂智高叛亂,狄青臨危受命,帶兵夜襲崑崙關,一舉蕩平了儂智高叛賊,平定了嶺南地區。班師回朝之後,狄青就被仁宗皇帝提拔為樞密使,這個職務向來是文官擔任,仁宗皇帝將其交由狄青擔任,可見對其信任程度。

然而,北宋是在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中立國的,對軍人干政非常忌憚,所以“抑武揚文”成了整個宋代的基本國策,武將從來不會有機會擔任中央要害部門的領導,狄青開了先例,自然招致口誅筆伐,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仁宗皇帝遵守祖宗制度,不要讓武夫當國,以免尾大不掉,帶來後患。即使狄青小心周旋,做人做事謹慎,他還是抵擋不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強大攻勢,沒過多久,就被仁宗皇帝免職。狄青氣憤交加,面部生了毒瘡,最終毒發身死。

所以說,狄青之死,談不上有多冤枉,更與岳飛沒法比。因為狄青是病死的,不是被皇帝殺害的。


作家王麟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屬山西隰縣)人,出身寒門,精於騎射。

十六歲的時候,狄青的哥哥狄素在鄉里與人打架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關進監獄,臉上被刺了青,表示犯過罪。

狄青出獄後,在御馬直當了一名騎兵,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

因作戰勇猛,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升任延州指揮使,以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身份平定李元昊叛亂。

當時前線的先頭部隊屢吃敗仗,狄青手下的將士都很懼怕李元昊的党項軍。

狄青為鼓舞士氣,每次作戰都會衝鋒在前,四年裡,大小戰鬥二十餘次,身上中箭多達八處,這在主將中是十分罕見的。

曾在一次戰鬥中,焚燬敵國軍糧數萬石,滅掉歲香、毛奴等部族,俘虜五千七百人,收繳帳篷兩千餘頂。

戰鬥中,狄青常常披頭散髮,戴著銅面具,一路不要命地衝鋒陷陣,令敵人聞風喪膽,立下赫赫戰功。

狄青雖然作戰勇敢,可是卻沒啥文化,斗大字識不得一笸籮,在重文輕武的宋代很不吃香。

很欣賞他的范仲淹就鼓勵他學文化:“自古來的名將幾乎都是文武雙全,你沒文化,只能是逞一時匹夫之勇而已!”

於是狄青開始惡補文化課,後來能夠讀書並精通兵法。

狄青後來得到了宋仁宗的重用,任職樞密副使。後期遭到同僚(大部分是文臣)的猜忌,一些大臣瞧不起他,常常奚落嘲弄他。

與一些大文豪、詩詞大家同朝為官,文化底子薄的狄青本來就很自卑,再加上滿臉的刺青,讓他自感比別人矮半截。

韓琦擔任主帥的時候,狄青是行軍總管,按說也是個高級將領,應該得到尊重。

有一天,韓琦和狄青一起喝酒,請來一個叫白牡丹的歌妓唱曲兒助興,白牡丹喝醉了,藉著酒勁兒嗲聲嗲氣說:“斑兒請飲一杯酒。”這話明顯是嘲笑狄青臉上有刺青。

狄青一臉不高興,可韓琦卻放聲狂笑起來,實在是欺人太甚。

第二天,狄青找到白牡丹,把她打了一頓,可是內心的自卑感卻無法消除。

狄青有個舊將叫焦用,兩人感情很不錯,有一次焦用帶兵路過狄青的駐地,狄青設宴款待焦用,以盡地主之誼。

兩個人喝酒敘舊的時候,焦用手下向韓琦告狀,說他剋扣軍餉。韓琦當著狄青的面,下令誅殺焦用。

狄青為焦用求情,說:“焦用是個好兒郎,立過軍功的人。”韓琦說:“那些在東華門被唱名的狀元郎才配稱好兒郎,焦用有個卵用?屌絲都算不上!”

韓琦一點面子也不給,當場就把焦用給“咔嚓”了,狄青心灰意冷,從此更加自卑,更加敏感了,後期因屢遭同僚排擠,受到朝廷猜忌,一病不起,鬱鬱而終。


漢周讀書

不能說狄青是北宋第一名將——否則置王韶等人於何地?

不能說狄青死的冤枉——他只是外調出京,然後病死;

更不能說狄青之死就是崇文抑武惹的禍——多少還有他自己的原因。

我們來看看他晚年的境遇。

風雨飄搖

1056年,大宋嘉祐元年正月初一,連日來的雨雪交加總算停了,天空開始放晴。這本是個喜慶的日子,可朝中大臣們卻高興不起來。

年近五十的宋仁宗趙禎突然就重病了,而且皇帝仍沒有兒子,繼位形勢很嚴峻。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正值盛世的帝國卻似乎處在一種風雨飄搖之中。

四月,黃河再次決堤,堤上土兵和民夫糊里糊塗地讓洶湧的河水捲走了。

五月,先後兩顆流星劃過京城上空。

接下來連日大雨不停,河北、河東、京東西、陝西、湖北、四川都遭水災。開封城嚴重內澇,太社、太稷壇未能倖免,數萬民宅被毀,人畜死傷無數,倖存百姓撐著竹筏紛紛逃命、流離失所,城外墳墓被浸泡多日,水中漂浮著棺材、骸骨。

生者死者都無法安居,真是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災難!天災預示大變。宰執們一面忙著朝廷的防澇救災,一面還得操心自家遭災情況。

黃袍加身的陰影

皇帝病重,但首先受傷卻是樞密使狄青。

已任樞密使3年多的狄青,家中也進了水,只好將家搬到相國寺的大殿上。忙亂之中,他穿了件黃衣服在殿上指揮士卒。

本來是件小事,但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

出生寒微,突然平步青雲,京城的下層人士和軍中士兵都以他為榮,恨不能一睹其風采。所以,他的事傳得尤其快。

再說,皇帝突然重病,而且皇帝還沒有兒子,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狄青,這是出身行伍的最高軍事統帥。上一個如此出身、如此地位的是誰?是趙匡胤!

趙匡胤憑什麼當了皇帝?是因為他軍中威信高,是因為柴榮病逝、皇帝年幼,是因為“黃袍加身”!

在眾論紛紛之際,知制誥劉敞說,最好能把狄青調往外地,以成全君臣大義。

大家都不聽。之後劉敞又上書說,外面議論紛紛,雖然我們可以不信,但為防後顧之憂,寧可委屈狄青,也不要給他背棄國家的機會!

殿中侍御史呂景初也跑到中書說,最好把狄青調走。

文彥博說,狄青素來謹慎忠心,外面都是小人亂傳言,何足為信!

再次犯忌

此時,宰執們都還沒把傳言當回事。

狄青也不在意,結果很快又犯了忌。

他在家燒紙化香用來祭神,卻忘記按規定跟有關部門打招呼了。當地官吏見樞密使家著火,不敢怠慢,連忙跑去滅火。

虛驚一場後,傳言卻愈演愈烈,說他家中冒出怪光,這跟傳說中的皇帝誕生有啥區別?還有的說他家中的狗頭上都長了角,種種怪異之事接踵而來。

傳言越來越多,狄青開始感到不安。

恰巧,七月,一道白色彗星劃過夜空;八月初一又發生了日食。

再聯繫到之前皇帝生病、流星隕落、黃河決口、天降大水以及狄青身上的種種情景,一種莫名的恐懼和不祥開始瀰漫在宰執的心頭。

缺乏政治智慧

偏偏狄青沒有什麼政治智慧,在朝廷沒結交下什麼朋友。

像剛回朝擔任三司使的韓琦,狄青本受他恩惠,兩人關係卻並不融洽。

當年兵變後,韓琦奉旨整頓軍紀,狄青卻因戰友焦用違紀卻懇求網開一面,被韓琦嚴詞拒絕。

自焦用被殺後,狄青如鯁在喉,老想著當時韓琦那番話,什麼中狀元才是好男兒!是,當年我刺配充軍時,王堯臣是狀元,你韓琦是榜眼,可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立的功可不比你們少!王堯臣不就是個樞密副使,照樣在我手下幹活嗎?

現在,他忍不住去跟同年的韓琦攀比,時不時就跟人說,韓琦的功業、官職和我差不多,我不過是少一進土及第罷了!

全無之前的尊重和禮遇,搞得韓琦也特別彆扭。狄青家“起火”那晚,韓琦就問道,樞密使出來滅火,有沒有穿黃衣服啊?

所以,韓琦是不可能再去維護他的。

如果任由傳言再繼續下去,可能就對狄青不利了。這時,還是老朋友、已經回朝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再次幫忙。

歐陽修說,狄青雖然人不壞,但是現今情況下,他被士兵們、老百姓如此擁護,又有這種傳言,足以禍害他!所以,為了保全他、為國家考慮,最好還是罷免他樞密使、調為外地知州為妥!

無法理解苦心

八月,狄青被罷樞密使,加同平章事、任命為判陳州,韓琦接任樞密使。

在歐陽修看來,調往外地任職,職級又沒降,很正常,避嫌而已。多少大臣都經歷過,不光文人,就是同為樞密使的王德用不也是起起落落嗎?

可狄青根本無法理解歐陽修的一番好意。

半年後,他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時年49歲。


紀巖松

北宋第一名將狄青,赫赫戰功不在岳飛之下,但鬱鬱而終,年僅49歲。英年早逝,空有一身報國之志無處可用。另外,狄青之死歷來一直有人認為與歐陽修彈劾有關。

1、作戰喜歡披頭散髮、帶銅面具

精於騎射的狄青早期是騎兵,後遇西夏趙元昊叛亂就隨軍上了前線。宋軍之前總打敗仗而士兵畏懼,狄青主動要求做先鋒。4年裡經過25場戰鬥,8次身中亂箭,立下戰功。每次作戰他都披頭散髮、帶銅面具,敵人望風披靡,無人能擋。

關於狄青披頭散髮、帶銅面具作戰,後人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狄青早年代人受過,被鯨刑懲罰,面部有刺字;二說按照宋制,新兵入伍面部要刺字,以防出現逃兵。狄青上陣殺敵時披散頭髮、帶著面具是為了遮掩刺青。

2、一路升職到樞密副使,拒絕除掉刺字

狄青後來得到經略判官尹洙、經略使韓琦和范仲淹賞識,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只是匹夫之勇。”狄青就勤奮讀書,精通了兵法,此後不斷升職,並得到宋仁宗的召見。

經過10多年奮鬥,狄青成為知名將領。史載,因臉上有刺字,宋仁宗曾勸他用藥物除掉,狄青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不會過問臣的出身;臣所以有今天,是因為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以鼓勵軍隊。”後來,他任延州知府,又升任樞密副使。

3、平叛儂智高,拒絕交趾入境

皇佑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狄青主動請戰。之前,宋軍因輕敵而戰敗,狄青統一軍令,斬殺了擅自行動的將士30餘人。又出奇兵大敗叛軍,追擊50裡,斬數千人。狄青入邕州城,安撫百姓,收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了“京觀”。

最初交趾人曾請求出兵幫助平叛,得到了朝廷同意。狄青得知後上書:“借外國軍隊消滅內寇,對我國無利。一個儂智高就橫行蹂躪兩廣,無力討伐,向蠻國借兵,蠻人貪得無厭,不仁不義,發動戰亂怎麼辦?”叛軍被平定後,證明狄青意見是正確的。


4、飽受猜疑,鬱鬱而終

狄青升任樞密使4年,士兵見到他都由衷誇讚。後來有人稱“狄青家裡的狗長了角,還發光”,這在古代屬“異象”。而君王降生或權臣上位,據傳都伴有異象。因此有文官上書建議把他調出京師,沒有得到同意。

此後京師發大水,狄青把家搬到了相國寺,自己在佛殿上居住。這下惹來麻煩,因為佛殿建築的樣式類似於皇宮大殿,於是有人議論狄青有野心。狄青便被降職,離京任陳州知州。次年,嘴上生毒瘡,病死。

5、狄青之死,與歐陽修有關嗎

狄青家裡生有異象、在佛殿居住被質疑時,時任兵部尚書的歐陽修上書宋仁宗,提出“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暫時免除狄青樞密使的職務,發放外地任知州……對於歐陽修的這個建議,後世多有議論,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歐陽修晚年保守,反對王安石變法,忠君守成,思想落後,這次上書彈劾狄青就是例證,並導致狄青離京一年後死亡。另一種觀點認為,歐陽修是為了保護狄青,讓他遠離京城這個是非之地,明為彈劾,實為護佐,可謂用心良苦。

狄青被貶職離京後,心情鬱結,飽受猜疑,最終鬱鬱而終。野史記載,常有使者探查、監視,讓他終日生活在恐慌中,一頓飯吃不完,就要接待兩批使者……狄青死後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武襄”。仁宗後的神宗即位,還把他的畫像掛入宮中以求保佑。


指動濟南

關於岳飛,我就不多說了,一代抗金名將,最後死在漢奸秦檜“莫須有”的罪名上。與岳飛同樣悲哀的還有大將狄青,一樣是死在這樣的罪名下,但是提起狄青很少人有了解,死的不比岳飛好到哪裡去。

狄青出身草芥,年輕的時候代兄受罪,“逮罪入京,竄名赤籍”。在宋朝,犯過罪的人臉上都會被刺上字,狄青後來也被人稱作“面涅將軍”。

宋仁宗時期,李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狄青應徵入伍,做了一名低級將領。率領手下將士,先後佔領了金湯城、宥州等地。每次戰鬥都頭髮披散,面帶銅製面具,多次在戰鬥中深受重傷。但“聞宼至,即挺起直赴”,在宋夏戰爭中,生名越來越盛。

宋夏戰爭結束後,狄青得到韓琦的賞識,又被范仲淹看中,范仲淹贈送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希望狄青好好閱讀,“將臣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發奮苦讀,學識日益增長,官職上升越來越快,幾年時間,一直升到了樞密副使。


皇祐年間,智儂高叛亂,連續攻破九座城池,兵臨廣州城下。楊畋督戰之初,宋軍一直沒有進展。又派孫沔前去督戰,但這些仍無法讓宋仁宗放心。狄青前去請戰,宋仁宗委派狄青為宣徽南院史,全權負責處理廣南叛亂。

前期因為兩名將官輕敵,最後被敵人斬殺馬下,全軍士氣低落。狄青到達前線之後,立刻帶領一隊精兵,打了一場大勝仗。回到軍營中,斬殺了兩名軍紀渙散的將官,全軍立刻緊張起來。

狄青集合部隊,出其不意打的儂智高叛亂部隊一個措手不及。乘勝追擊,追擊敵人五十多里,斬殺了儂智高部的幾名重要將領,當晚儂智高火燒邕城後逃走。狄青部隊進入邕城,收繳金銀等物數以萬計。隨後狄青又經歷了幾場大戰,官職也漸漸越來越大,直至宰相。

但是在準備給狄青授予等同“國防部長”職位的時候,卻遭到了整個朝廷的反對。甚至之前很是賞識他的韓琦,與朝中的名臣歐陽修等人都反對。但是宋仁宗堅持己見,授予狄青密書使的重任,從此狄青也受到了來自朝廷各個官員無休止的詆譭謾罵。一直到了嘉祐中年,京師發大水,狄青帶領家人住在相國寺,給別人留下了話柄,第二年被髮配到青判陳州,不久之後便生病去世。狄青死後,皇帝授予“武襄”的諡號。

狄青之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宋朝重文輕武,武官在朝廷裡面一直是處於弱勢地位。雖然狄青受到范仲淹賞識,讀了一些書。但是出身行伍的身份,與狄青一直是平步青雲的上升速度相悖,受到了朝廷裡面文官的嫉妒。甚至是連自己的上司韓琦都很嫉妒,狄青也就成了眾武官的替罪羊。


狄青出身草芥,臉上還被刻著字,一直不受朝廷裡面官員待見。甚至是韓琦的歌姬勸酒時都敢說到:“斑兒請你喝一杯”。因為遲到一會,更是被文人罵道:“迎一赤佬後來,還屢日不來”。更是不知“功成身退”為何物,在家祭祀祖先之時,竟然造成失火,更是給百官留下口舌。

還有就是宋朝過度抑制武人,因為宋太祖便是憑藉“陳橋兵變”起家,後世子孫一直不敢給武人太大的權利。之前的密書使一直是由文人擔任,文彥青更是以狄青軍權在握,朝廷疑爾。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青一句:“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乎”,讓宋仁宗百口難辨,這就註定了狄青的悲慘遭遇。

北宋少將,南宋少相。而狄青正是北宋少有的將才,是兩宋史上有名的疑罪從實,也是古代皇家“寧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案例。更是折戟於名臣歐陽修、文彥博的手上,在一定意義上,狄青死的比岳飛還冤。


史之策

狄青並沒有死的比岳飛冤。關於他的死因,《宋史·狄青傳》以大致歸納了前後過程:

青在樞密四年,每出,士卒輒指目以相矜誇。又言者以青家狗生角,且數有光怪,請出青於外以保全之,不報。
嘉祐中,京師大水,青避水徙家相國寺,行止殿上,人情頗疑,乃罷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明年二月,疽發髭,卒

狄青是遭受排擠被貶出外不假,但朝廷是屬於“優詔”調其以使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出判陳州的,在不考慮狄青所失權位的情況下,這紙詔命本身

其實是一種優待。而《宋史》已將他的真實死因寫的明明白白了:“疽發髭,卒”。就是說因生毒瘡而死。

這隻能說狄青因病不幸離世,怎麼能說他就比岳飛冤了呢?難道歐陽修、文彥博及一些暗中的煽動者比之於秦檜更加奸惡嗎?

如果非要找一些“陰謀論”的話,確實狄青之死可以說是朝廷間接促成的(受到朝廷猜忌,憂懼發病),但同時期被猜疑的武將不只一位,所以不能說狄青被貶就是比岳飛冤屈。

【網友自制狄青遊戲形象】

王夫之說:“人主之猜心一動,則文弱之士亦供其忌玩。故非徒王德用、狄青之小有成勞而防之若敵國也。”雖然表面上是臣下進言致使武將被排斥出樞府,但如果仁宗心中毫無芥蒂,又怎會採納其建議。甚至可以說,狄青比較“玻璃心”。

就拿同時期的大將王德用來說,史稱其“名聞四夷”,婦女兒童都聞知其名聲。正因為王德用的威名,諫官們給他安上了一個“狀貌奇偉,疑非人臣之相”的“莫須有”罪名,王德用就這樣從樞密院被一再外貶,眾人都為他的命運擔憂,而這位正主卻安然自若。在當初彈劾自己的孔道輔死後,還感嘆了一番“直臣淪沒”的話。與同樣“混得不好”的王德用相比,狄青是否太容易“自卑”、“不自安”了呢?

狄青死後,宋仁宗為其廢朝兩日,在宮中為其發喪,追贈中書令之職,賜諡武襄,還命著名文學之臣王珪為其作神道碑(《狄武襄公青神道碑》)。如此厚贈,即使是在其死後的一個安慰,也遠勝過許多名臣。

【狄青立像】

岳飛不僅被解去兵權,還被下獄處死,死後短時間內不得平反;反觀狄青,僅是外調陳州,因憂懼發病逝世,死後同樣受到朝廷追崇。二者相較,狄青雖有委屈,但著實不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