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百年之後,你們還回老家過年嗎?

國際反噴子聯盟秘書長

我可能會回,但也不會常回了。

1、父母在哪兒,家就在哪兒,父母不在了,家只剩下房子了,就不算家了。父母的家,就是我的家,父母的故鄉就是我的故鄉,所以,父母如果不在了,我仍然會定期的回去看看,去看看我那些親人,看看我從小長大的地方,看看我曾經上過的學校,看看我熟悉的街道,聞聞家鄉的味道……

2、父母不在,可我情同手足的兄妹在,雖然大家各自成家,各自生活,但是兄妹之前的親情是永遠不會分開的,當兄妹有困難時,我一定會去盡我所能的幫助他們。

3、父母不在,那些老鄉親還在。雖然他們會把我當成客人看待,但我仍會感受到鄉親們那種純樸的熱情,雖然感情淡了,但是那種鄉情是不會因為和鄉親們之間的感情淡化而淡化。

4、父母不在,我的根還在。根就是我的家鄉,我是從家鄉走出來的,如果退休,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到家長居住,為家鄉的建設出把力。家鄉仍然是我最留戀的地方。家鄉是給我精神動力的地方,當我遇到困難時,我會想,努力拼,敗了我還有一個可以回去的老家,那時,你會感覺家鄉是你最大的支撐和依靠。

5、父母百年後,我會把父母的骨灰安置在家鄉,每年清明時,我會去看看我的父母,在父母的面前再和父母說說心裡話。

現在我的父母健在,我想讓我的父母健健康康的過好每一天,讓他們多陪我到永遠,父母在,家就在,我要讓我的家永遠在我身邊。

獻給天下所有的父母!


點樂生活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沒了,家還在嗎?對我而言,父母不在了,家就沒了。我不會回老家過年,家裡有兄弟姐妹,叔叔舅舅等上一輩的親戚的,我會在年前或者年後開車回去送點禮品,慰問慰問,當天返回。即使當天不能返回,我也不住在老家,我住在路上的城市,住賓館。本人是男性,不知道女性朋友會怎麼想。我這樣做,有幾個原因。

1、父母不在了,有兄弟姐妹,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我不想打擾他們。兄弟姐妹,手足情深。本是同根生,這條根就是父母。父母沒了,兄弟姐妹分枝開叉,開花結果,各有各的精彩。任何一個人有了困難,我都會毫不猶豫的去幫助,竭盡我的所能。父母臨終前所惦記的人,我會去照顧(當然由於不在老家生活,更多的時候是經濟的支持,見面不多)。兄弟姐妹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事物,你回去,人家就打破既有的安排,會照顧你。

2、老家的左鄰右舍,會把你當做客人看待,而不再是當你是村裡的人。出來生活二十多年了,我在老家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回到村裡,小夥伴們都是年近半百,沒有共同話題,感情也淡了很多。說話也都客客氣氣。

3、把一切的美好留在記憶中,很好。父母不在了,老家就和你的童少年時代一樣,已經永遠回不去了。有些人說的葉落歸根,也許有些人能做到,我做不到。即使老家依然山清水秀,我也想把這些都留給在那裡生活的人。

4、等我老了之後,或者有一天我也不在了,我會提前對孩子說:送我骨灰回老家,埋在父母身旁,過年過節,也不用回來祭奠,你在哪裡生活,你就在路邊燒張紙就好了。老家是我的老家,你沒在那裡生活過,你也不會有很深的感情。不必在意這些虛禮。

此生對父母永遠覺得有愧於心,對老家永遠有掛念,永遠心存感激。正值年節,寫到這裡,不覺涕零。


大河尾閭

感謝有機會會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略顯沉重,但對於人到中年的朋友來說,這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至於父母百年後是不是會回老家過年,個人覺得情況不同,可能會可能不會。

父母在不遠游,父母百年之後基本我們也已經50多歲左右了,也沒有遠遊的精力和體力了。所以我覺得人到老年都會有共同之處,戀鄉,戀家,思念親人。我相信大部分人會在固定的日子回趟老家,至於過年也會有部分人做點懷念父母的事情,但是回老家過年個人覺得對於居住在城市或者遠離老家的人們來說會是一個挑戰。

首先,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今說句實在話鄰里鄉親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了,如果父母在的話,大部分人都會回家過年,陪陪父母,可以說父母在是我們這批人回家的最主要動力,其他的比如走親戚啥的,都是次要的。如果父母百年了,回家過年將會是小概率事件。

其次,已經習慣於生活在城市或者其他地方的你或許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不得已。人越大,煩惱和考慮的事情就越多,你可能想回老家,但是考慮到你的子女,孫子輩等等因素,你不得不做出妥協。還有其他原因,比如老伴等等。

最後,個人覺得對父母的孝敬不體現在百年後怎麼樣怎麼樣,如果真的孝順就現在開始多陪陪父母,多跟父母說說話,關心父母的身體,畢竟陪伴才是真正的孝順。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疑問歡迎留言或者關注。


勇勇雜談壹貳叄

父母百年之後,你還會回老家過年嗎?我的父母還年輕,我就來說說我父母和奶奶之間的牽絆吧!


奶奶,共有五個兒子,沒有女兒,其中四個早已成家,自己組建了一家人後,就常年在為打工,只有四叔沒有成家,沒有娶到媳婦兒。就和奶奶一直相依的生活。爺爺很早就不在了,可是前幾年一場意外。四叔也去世了,奶奶就一直一個人生活。


小時候父母在外打工,我們便由奶奶帶著,
奶奶的廚房裡放著一個高大的櫥櫃,什麼時候放的我不知道,從我有記憶起,它就一直都在那裡,櫥櫃很高,大概有1。5米左右,共有三層!

小時候的我站在櫥櫃前總覺得它像個巨人,站在在它面前總是抬著頭,踮著腳尖也看不到它的頂,每次奶奶把好吃的都放到櫃子的最高層,而我和姐姐總是在放學回來的時候像頭餓狼一樣的撲到奶奶的廚房裡,踩著櫥櫃的第一層,爬上去,把奶奶放在裡面的吃的一掃兒光。每次這個時候奶奶總是笑罵著說我是饞嘴丫頭。

時光一晃就是幾年,我們以漸漸長大,櫥櫃依然放在奶奶的廚房裡,現在我已經不用爬就可以輕易看到櫃子最上層的東西了,可是奶奶的眼裡卻多了一份落莫,一份孤單。常常一個人對著櫃子發呆。

去年過年回家,再次到奶奶廚房,看著紅紅的大櫥櫃依然在,奶奶指著櫥櫃口一些磨掉漆的地方說,這些啊都是你們小時候爬上爬下把它磨掉的。

說完奶奶又在櫥櫃的最高層端出一盆果啊糖的給我吃,嘴裡不停的嘮叨著,“現在都長大了,在也沒人來翻我的櫃子了,還是過年好,過年你們就都回來了”。

我覺得眼睛在發熱,雖說兒孫滿堂卻一樣的孤獨,兒子們各有各的家,孫子們都長大成人外出打工。

一個老人,住一座老房子,一個人用一個廚房,一個人坐在一張若大的桌子上吃飯,孤獨而又寂寞的生活!人越老越孤單!

奶奶今年已經87歲,父母也已經不在外出打工,在家照顧奶奶,奶奶老年痴呆特嚴重,記不清所有的事和物,也認不到人,智商不如三歲小孩,經常發呆或哭或罵,一切行為在別人眼中是瘋狂的,但只你坐在她身邊,你就會聽到她小聲的呢喃,老五呢?老五怎麼不見了?,三哥呢我要找三哥……這細細聲的嘮叨總讓我忍不住淚湧,奶奶啊您是痴呆了,您是不記得了,但您卻永遠都不會忘記你的兒子們,或許您的眼裡已辨不出他們的容顏,但心裡卻永遠有他們的存在,因那是您的孩子,您的血肉,您生命的延續!

父母在,家就在,家有無聲的牽掛,家是永遠的期待!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


hh丫丫

=^_^=相對於我們農村人來說,就是父母還在世時我們都不會回到老家去過年的,因為像我們這種大多數的人總習慣於把父母接到身邊來和自己住在一起;就算是沒有把父母接在身邊的,過年一般也會把父母接到城裡來陪伴幾天。因為相對來說農村就是一個荒山野嶺了......

=^_^=如果是生活在城市裡的年輕一代人的話,在父母百年過後更不會回家去過年的了!因為當我們的父母百年之後,我們也會漸漸的老去,那時我們更多的是在等待著兒孫們的陪伴,誰還會孤零零的在過年的時候去看望父母們的老朋老友的呢?因為那已經到了我們自身難保的年紀了......

=^_^=更何況是當今這個物質社會里還特別的流行著坑爹啃老,兒女們都比較少並且還相對的自私,更多的時候都在算計著如何的離父母們遠一點過自個的清閒日子;就算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健在時都還有很多的人不願意回老家過年的,就更別提父母百年過後還回老家去過年了......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自從沒了父母以後,我很少回老家,老家的房子也已租出去了。

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如果帶孩子回家就得住哥哥家,很少回家,過年了,那些人情紅包還不得一次性補上 ,和孩子在外面有多難,沒人問,而那些欠下的人情債必須要還。真的有些承受不起。

我算了一筆帳,我老家有三個哥哥,侄子三個孫子三個,孫女一個,光給侄子和孫子孫女的紅包,我一個月工資不夠,另外,叔叔有兩個,都是老人了,我回家過年必須去看望,當然這個不算,而叔叔家也有侄子,而且今年又添了一個新媳婦,另一家添了孫女……到大年初一早晨,都去給我拜年,紅包……

還有,住哥哥家,人家忙著辦年貨,我總不能只看著吧,趕集上店的,去一趟……回家不能空手吧,我在外面還著房貸,和孩子真的很難。我不是把親情和金錢扯一起,但很現實。

假如父母在,父母知道我在外面難,即使空手回家,也會得到世上最溫暖的愛。所有的人情,紅包,父母都會考慮在我前頭。二老拿一毛錢的紅包,沒人敢說少,而我拿出一百,也未必讓人家高興。而今,父母都沒了。家真的不想回了。


人在天涯panchengtao

這個問題還挺傷感的,我相信有很多朋友會選擇不回家過年吧。談談我的想法:

1、父母在,家在,父母離開了,家也就沒了,就只剩空房子一套了,每年過年回家是要陪著父母,陪他們一起做年夜飯,一起看春晚,讓他們在歡樂的節日裡不再孤單,但是父母如果離開了,回老家剩下的也只剩回憶了。

2、每年過年的花費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各種人情世故都要遵守,各種送禮,連著壓歲錢真心不少,農村的孩子比較多,親戚朋友也多,這些禮錢自然少不了,但是對於生活壓力很大的我們來說,我相信這筆花銷真的是一筆不小的之出。過年的時候不回家,不代表老家的親戚朋友就不來往,如果親戚朋友遇到事情還是要盡力幫助。

3、現在的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過年的時候,會選擇帶一家出遊,會選擇比較暖和的地方過個年,我相信父母百年之後回老家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了。

4、我們在外地讀大學,戀愛,結婚,生子,維繫鄰居關係的其實就是父母輩,老家的鄰里鄰居其實關係也就淡了,沒有共同語言,只是客套的寒暄,回老家過年的時候難免會尷尬。

所以趁著父母還在世,多多回家陪陪他們,別等到以後會遺憾!


微薇職場日記


輕鬆如水

  “父母在不遠行,若遠行必有方”,待到父母百年之後,我想我還是會回老家過年的,並且還會拖著自己的整個家庭回去的。

  想想百年之後可能我也年過半百,對於親情這一方面想必會看的更加重要。常年生活在外地的人們內心對於家還是有一定憧憬的,即使是一個空殼的家。這個理念源自於我們從小對於父母的依賴,累了困了受委屈了總想著家裡還有父母可以傾訴一下,父母百年之後我們回去還是體驗那一份關懷。

  我們的根在那裡,我回去就會有人還知道那是我們彭家的地方,我彭家還有人在。如果我十年不回去我害怕別人似乎遺忘了以前這裡住著是哪一戶人家。

  我會帶著家庭回老家住上兩天,大年30吃上一頓團年飯,體驗一晚小時候的春晚,然後返回城市。

  說這麼多,可能我對這份親情看得還是比較重吧。


阿彭慕斯

父母百年之後,會不會回老家過年?別說百年之後,就是父母健在,我也很少回家過年,說之有愧。回不了家過年的原因如下:

1.我是嫁出之女,也是跨省婚姻,第三方城市生活,過年回婆家或回孃家就成了每年必爭吵的話題。

2.老公是獨生子,我至少還有個弟弟陪父母過年,一般先遷就婆家。這一遷就就7年沒回家過年了。

3.過年公司就放3-4天假,自己請假,前後一週的時間,每年過年只能選擇婆家或孃家一邊。

4.結婚頭幾年孩子小,孩子放在婆家帶,過年天氣冷,不利於來回反覆折騰小孩,不可能去婆家接娘跑孃家,又把孩子送回婆家,最後自己外出打工。

5.婆家孃家距離遠。帶孩子從深圳回湖南婆家坐火車要14小時,從婆家轉到孃家也要14小時折騰,還要倒車,非常辛苦,別說還拖著個孩子。

至於百年後:

1.父母健在,過年回不了家,但平日也有回家,回去就是為了見父母,陪伴他們幾天。父母不在了,估計每年必回去成不了主題。

2.在外久了,錯把他鄉當故鄉了。千里之外的家,只是記憶了,每次回家也只是記憶中的人和事,但也在慢慢消失。

3.老家的人,百年後父母輩的之也會慢慢不在了,與自己同年的人,差不多也都在外討生存,很難碰面,就是再碰面,估計也認不了幾個了。

4.百年後父母不在了,家也不在了,回家沒有飯吃,沒有親切的呼喚,家沒有溫度,於是只成了記憶中的地方。

5.過年就是走家竄戶,百年後父母不在了,父母的兄弟姐妹也慢慢不在了,自己長久不在老家生活,人緣關係也就淡了,終究也成了過客。過年都沒地拜年了,回家也成了不必要了。

總之,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吧,趁父母健在,我們多回家陪伴他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