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原大地震,誰能介紹一下?

蔣小醉

海原大地震,又稱"全球大地震",強烈的震動持續了十幾分鍾,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記錄到這次地震,地震時間據推算為1920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20點06分09秒,地震級別達到了8.5級,或者更高,死亡人數達到28萬左右,約30萬人受傷。



據有關資料記載,地震時北京“電燈搖動,令人頭暈目眩”;上海“時鐘停擺,懸燈搖晃”;廣州”掉灰泥片”;汕頭“客輪蕩動”;香港“大多數人感覺地震”;其有感範圍超過了大半個中國,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觀象臺上也有“時鐘停擺”的現象。據極展區海原縣幹鹽池一個親身經歷過這次大地震的人的回憶,地震前,他正在街上行走,突然感到有人將他猛推一把,當即跌倒在地,暈了過去,待清醒後大吃一驚,街道兩旁的房屋廬舍已化作一片瓦礫,塵埃蔽天,全城死一般的寂靜。在靖遠縣的種田、海原縣的西安州、陳家營等處,很多人親自看到打場的石碾從地面跳起約1米多高,有的跳起後落下將牛砸死。這說明了,大震時在這一地區的垂直向運動加速度已超過了重力加速度。


由於地震發生在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六盤山山區,再加上當時國內處於軍閥混戰的局面,海原大地震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當時正值冬令,天寒地凍,很多人在飢寒交迫、瘟疫中死亡。


寧夏知多少

震後九十八年━海原大地震遺蹟探秘追憶

“西海固”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黃土高原的腹地,苦甲天下、貧瘠窮困幾乎是三地的代名詞,這裡的地貌特徵是黃土廣佈、千山萬壑、土層疏鬆,植被稀疏,其中的海原縣因為九十年前發生的一場震驚中外的大災難而使其名揚海內外,被列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地震之一,隨便翻閱一下各類地震檔案“海原大地震”更是“赫然在目”。

碾場裂開的地縫

倖存者清理倒塌的窯洞

當時海原縣城自救場面

著名的震柳,被地震撕裂的柳樹

撕裂的柳樹

地震遺蹟發掘現場,大牲口的遺骨

海原縣、固原市、西吉縣等的地下板塊構造:位於阿拉善地塊以南,青藏地塊與鄂爾多斯地塊的交接部位,向南位於六盤山東麓有一條活動非常強烈的大斷裂帶,而海原縣恰好位於斷裂帶的中東段。此斷裂帶性質為逆左旋走滑斷裂帶,並長期處於活動之中,在這條斷裂帶上曾經發生過5次有記載的較強烈地震。

如今九十八年過去了,一個世紀的時段那裡究竟發生了什嗎?地震遺蹟還在嗎?寫下這篇文章一來恰逢今年海原大地震震後98年,以表達傷痛之情、紀念之意。那次災難也許在人們的記憶裡不在清晰,提起那些陳芝麻爛穀子一樣的叫人不愉快的往事,心裡仍然隱隱作痛,痛苦應該長久忘記,而幸福應常駐心間,希望活著的人以及後來的人從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來;面對災難,今昔對比,富國強民、生生不息才是永恆的主題。

山崩了地裂了,石碾子在場上來回滾動了;1920年12月16日8時6分53秒,此時西北黃土高原家家戶戶的人們正在清油燈下、熱炕頭上談天說地、敘論家常,頃刻間世界顛覆了,大地顫抖、山巒搖擺、溝移地裂,窯洞坍塌、房屋傾覆、河水倒流……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徒然間消逝。據後來中外地震科考專家實地考察研究確定,此次地震震中位於當時的甘肅省海原縣(今屬寧夏)西安州、幹鹽池(北緯36.7,東經105.7)一帶,震級里氏8,5級,地震烈度12度,達到最高烈度,深度為17公里,被列為人類歷史及中國有史以來烈度最高、破壞性最強的地震,釋放出的能量是唐山地震的11倍,相當於投放1000顆原子彈、2億噸TNT炸藥的能量。死亡人數28,4萬,繼中國“嘉慶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第三多死亡人數的地震。據倖存者馬老漢回憶:地震發生時,他正在自家窯洞前的打麥場上收拾雜物,突然間感到天旋地轉、大地隆隆作響,打麥場上的石碾子來回滾動、跳躍……

地震波圍繞地球兩週,全球多個國家感知;地震爆發後,全球96個地震監測點記錄到此次地震波,此後的三年中以海原為中心餘震不斷,人能夠感知到的地震50餘次,其中6級以上餘震5次。震中半徑200公里內的甘肅、今寧夏、青海全境以及陝西大部地區震感強烈,並有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記錄,我國西南部的四川、雲南,東至當時的綏遠省、山西省,北京、上海,南至廣州、香港西至新疆,國內17個省感受到地震,約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從地圖上把以上省市連接起來看,地震波形幾乎是一個大半圓形扇面。12月16日晚8時地震時各地的反應:在北京一些人感受到輕微的暈眩感,持續約3分鐘。在香港一位神父躺在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紗帳在搖動。”位於越南河內的天文館裡的鐘擺、以及上海英國領事館的所有鐘錶停止擺動,美國的洛杉磯也記錄到此次地震波。上海的市民則看到自家的吊燈頻頻擺動……據《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書記載地震發生時“狀若車驚馬奔,轟聲震耳,房倒屋塌,土霧彌天……,″極震區內,散落於塬上、溝岔的數個村莊瞬間內被移動的山、撕裂的地縫翻蓋湮沒,整村的人連同窯洞、房舍眨眼工夫消逝在地平線下。

震前發生的反常現象和無從考證的點化傳說;真實記錄-----當年海原縣境內的特產“香水梨”樹,果子未成熟時再度開花結果,當年較往年相比糧食豐收,即說明當年的降雨量充沛,據《固原縣誌》記載“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半夜聞山溝內空響不斷……”,西吉、海原、固原一帶有人看到西北方向的山塬上方亮如白晝,不久便發生地震。《搖擺歌》的傳說:震前在當地兒童之間傳唱的童謠:

一碗羊肉搖一搖,白花了,

世上的好人搖搖擺,賊殺了。

咯噔咯噔搖,嘩啦嘩啦地搖。

大豌豆開花搖一搖,麥子出穗風吹搖。

咱兩個也來搖搖搖,躺在地上裝死了。

咯噔咯噔搖,嘩啦嘩啦搖

……

一位道士的離奇點化:傳說震前一位道士左手拿“棗”右手舉“桃”,遊歷鄉間,點化人們“早早逃離”。但這僅僅只是無從考證的傳說,並不可信。有證可考的震前天文地理反常現象卻沒有引起人們高度警覺,由於缺乏地震相關預知、預測知識導致眾多的生命過早消逝,據統計,當時位於黃土高原震區內約有人口約90萬,而地震造成28.4萬人死亡,這意味著什麼?令人震驚的高死亡比率!

信息閉塞,科技落後,震後4個月內無人知道震中在那裡;海原大地震先後經歷了數次命名,當時在外界流傳兩種籠統的說法:即“甘肅大地震”、“六盤山大地震”,震後4個月後,1921年4月15日受當時內務、教育、農商三部委委派,翁文景等一行六人進入震區中心地帶,歷時數月實地考察,向外界發佈地震災區的詳細情況,把震中確定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海原縣範圍以內,但受考察條件限制仍然未找到準確的地理位置座標,就是這次考察被確定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地震科考記錄。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幾位專家組成地震預報考察隊再次來到海原縣勘察,最終確定地震中心位於西安鄉至幹鹽池之間,此後正式將“甘肅大地震”“六盤山大地震”改稱為“海原大地震。”向外界公佈了準確的地理座標“北緯36.7度,東經105.7度。當然這已是後來幾十年的事了。地震發生於1920年12月,人們都知道發生了地震,卻不知道震中在那裡?震中的受災情況如何?所有這些該知道的外界一概不知!而消息到來年的3月才由甘肅蘭州傳向全國,可以想象4個月時間裡,災區倖免遇難的人以及被傷痛折磨的人,在冰天雪地、缺吃少穿的日子裡經歷了怎樣的苦難!而地震消息傳入省會蘭州也是在來年的1月11日,也就是地震發生後的第26天,……26天、4個月這是一個極短時間概念,但貧窮與落後會在這在這個短短的時間段內奪取地震後的無數倖存者的生命。

北洋政府無暇顧及,甘肅籍人士在京呼籲救援無望,生命在企盼的呻吟中死去:面對巨大的自然災害帶來的心靈和肉體的痛苦最需要快速、有效的援助來撫摸創傷,安慰民心。據《固原縣誌》記載:“民國九年庚申冬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固原發生地震,奇事罔聞,災浩情慘,全縣瓦解,傷亡過重。災後頓呈荒涼,滿目蒼痍,山川導向,四野慘淡,所有震損建築物,百年難復原狀。慾望舊觀,誠又不再之禍。胡劫之浩一至於此極,頃刻之間傷人數萬,死在夢中,損物無數化為烏有。”而位於固原以西北90公里的極震區的海原縣震後慘狀可想而知,據說當時遊歷在外的海原人得知地震消息後趕回家中探望,竟然不識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鄉,原來的村莊以蕩然無存,記憶中的山川以面目全非。若干年後人們在修建房屋時,偶然挖出了埋於地下的地震遺蹟,竟然發現一個半壁窯洞裡殘留的幾具白骨,窯洞的土質牆壁上赫然顯示一道道用手摳抓的帶血溝痕!可以想象他們在強烈的求生慾望驅使下,做出怎樣的自救努力!他們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煉獄般的痛苦!但他們最終未能逃出死神的呼喚!由於當時國家正處於軍閥混戰,政局動盪、社會黑暗時期,北洋政府根本無暇、無力顧及災區民生,致使無數流離失所的倖存災民在嚴寒、病餓中死去!在無援無助中閉上無奈的雙眼!1921年的《地學雜誌》上曾發表《陝甘地震紀略》一文,文章寫到:“無衣、無食、無住,流離慘狀,目不忍睹,耳不忍聞;災民多以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復置嚴寒大風,忍凍忍飢,瑟瑟露宿,匍匐扶傷,哭聲遍野,不等餓殆,亦將僵斃。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北洋政府救災不作為的冷漠態度,引起當時在北京工作的甘肅籍人士的極度憤慨,他們一再呼籲,強烈要求政府救濟災民,1921年2月24日,即地震後70天,甘肅旅京人士在《中國民報》上發表文章:“甘肅為國家徵出租稅之地方,甘肅人民即為國家負擔義務之分子,會遭此亙古以來未有之浩劫,竟不能並顧兼籌之餘惠……”最終社會各界籌得區區3萬大洋救災款,而3萬大洋的救災款是否完整地用於災區還要畫上一個問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