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原大地震,谁能介绍一下?

蒋小醉

海原大地震,又称"全球大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几分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这次地震,地震时间据推算为1920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20点06分09秒,地震级别达到了8.5级,或者更高,死亡人数达到28万左右,约30万人受伤。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震时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广州”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其有感范围超过了大半个中国,甚至在越南海防附近的观象台上也有“时钟停摆”的现象。据极展区海原县干盐池一个亲身经历过这次大地震的人的回忆,地震前,他正在街上行走,突然感到有人将他猛推一把,当即跌倒在地,晕了过去,待清醒后大吃一惊,街道两旁的房屋庐舍已化作一片瓦砾,尘埃蔽天,全城死一般的寂静。在靖远县的种田、海原县的西安州、陈家营等处,很多人亲自看到打场的石碾从地面跳起约1米多高,有的跳起后落下将牛砸死。这说明了,大震时在这一地区的垂直向运动加速度已超过了重力加速度。


由于地震发生在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的六盘山山区,再加上当时国内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海原大地震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当时正值冬令,天寒地冻,很多人在饥寒交迫、瘟疫中死亡。


宁夏知多少

震后九十八年━海原大地震遗迹探秘追忆

“西海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黄土高原的腹地,苦甲天下、贫瘠穷困几乎是三地的代名词,这里的地貌特征是黄土广布、千山万壑、土层疏松,植被稀疏,其中的海原县因为九十年前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大灾难而使其名扬海内外,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地震之一,随便翻阅一下各类地震档案“海原大地震”更是“赫然在目”。

碾场裂开的地缝

幸存者清理倒塌的窑洞

当时海原县城自救场面

著名的震柳,被地震撕裂的柳树

撕裂的柳树

地震遗迹发掘现场,大牲口的遗骨

海原县、固原市、西吉县等的地下板块构造:位于阿拉善地块以南,青藏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接部位,向南位于六盘山东麓有一条活动非常强烈的大断裂带,而海原县恰好位于断裂带的中东段。此断裂带性质为逆左旋走滑断裂带,并长期处于活动之中,在这条断裂带上曾经发生过5次有记载的较强烈地震。

如今九十八年过去了,一个世纪的时段那里究竟发生了什吗?地震遗迹还在吗?写下这篇文章一来恰逢今年海原大地震震后98年,以表达伤痛之情、纪念之意。那次灾难也许在人们的记忆里不在清晰,提起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一样的叫人不愉快的往事,心里仍然隐隐作痛,痛苦应该长久忘记,而幸福应常驻心间,希望活着的人以及后来的人从中感悟出一些道理来;面对灾难,今昔对比,富国强民、生生不息才是永恒的主题。

山崩了地裂了,石碾子在场上来回滚动了;1920年12月16日8时6分53秒,此时西北黄土高原家家户户的人们正在清油灯下、热炕头上谈天说地、叙论家常,顷刻间世界颠覆了,大地颤抖、山峦摇摆、沟移地裂,窑洞坍塌、房屋倾覆、河水倒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徒然间消逝。据后来中外地震科考专家实地考察研究确定,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当时的甘肃省海原县(今属宁夏)西安州、干盐池(北纬36.7,东经105.7)一带,震级里氏8,5级,地震烈度12度,达到最高烈度,深度为17公里,被列为人类历史及中国有史以来烈度最高、破坏性最强的地震,释放出的能量是唐山地震的11倍,相当于投放1000颗原子弹、2亿吨TNT炸药的能量。死亡人数28,4万,继中国“嘉庆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第三多死亡人数的地震。据幸存者马老汉回忆: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自家窑洞前的打麦场上收拾杂物,突然间感到天旋地转、大地隆隆作响,打麦场上的石碾子来回滚动、跳跃……

地震波围绕地球两周,全球多个国家感知;地震爆发后,全球96个地震监测点记录到此次地震波,此后的三年中以海原为中心余震不断,人能够感知到的地震50余次,其中6级以上余震5次。震中半径200公里内的甘肃、今宁夏、青海全境以及陕西大部地区震感强烈,并有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记录,我国西南部的四川、云南,东至当时的绥远省、山西省,北京、上海,南至广州、香港西至新疆,国内17个省感受到地震,约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从地图上把以上省市连接起来看,地震波形几乎是一个大半圆形扇面。12月16日晚8时地震时各地的反应:在北京一些人感受到轻微的晕眩感,持续约3分钟。在香港一位神父躺在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纱帐在摇动。”位于越南河内的天文馆里的钟摆、以及上海英国领事馆的所有钟表停止摆动,美国的洛杉矶也记录到此次地震波。上海的市民则看到自家的吊灯频频摆动……据《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记载地震发生时“状若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屋塌,土雾弥天……,″极震区内,散落于塬上、沟岔的数个村庄瞬间内被移动的山、撕裂的地缝翻盖湮没,整村的人连同窑洞、房舍眨眼工夫消逝在地平线下。

震前发生的反常现象和无从考证的点化传说;真实记录-----当年海原县境内的特产“香水梨”树,果子未成熟时再度开花结果,当年较往年相比粮食丰收,即说明当年的降雨量充沛,据《固原县志》记载“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半夜闻山沟内空响不断……”,西吉、海原、固原一带有人看到西北方向的山塬上方亮如白昼,不久便发生地震。《摇摆歌》的传说:震前在当地儿童之间传唱的童谣:

一碗羊肉摇一摇,白花了,

世上的好人摇摇摆,贼杀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哗啦地摇。

大豌豆开花摇一摇,麦子出穗风吹摇。

咱两个也来摇摇摇,躺在地上装死了。

咯噔咯噔摇,哗啦哗啦摇

……

一位道士的离奇点化:传说震前一位道士左手拿“枣”右手举“桃”,游历乡间,点化人们“早早逃离”。但这仅仅只是无从考证的传说,并不可信。有证可考的震前天文地理反常现象却没有引起人们高度警觉,由于缺乏地震相关预知、预测知识导致众多的生命过早消逝,据统计,当时位于黄土高原震区内约有人口约90万,而地震造成28.4万人死亡,这意味着什么?令人震惊的高死亡比率!

信息闭塞,科技落后,震后4个月内无人知道震中在那里;海原大地震先后经历了数次命名,当时在外界流传两种笼统的说法:即“甘肃大地震”、“六盘山大地震”,震后4个月后,1921年4月15日受当时内务、教育、农商三部委委派,翁文景等一行六人进入震区中心地带,历时数月实地考察,向外界发布地震灾区的详细情况,把震中确定在受灾最为严重的海原县范围以内,但受考察条件限制仍然未找到准确的地理位置坐标,就是这次考察被确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地震科考记录。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几位专家组成地震预报考察队再次来到海原县勘察,最终确定地震中心位于西安乡至干盐池之间,此后正式将“甘肃大地震”“六盘山大地震”改称为“海原大地震。”向外界公布了准确的地理坐标“北纬36.7度,东经105.7度。当然这已是后来几十年的事了。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人们都知道发生了地震,却不知道震中在那里?震中的受灾情况如何?所有这些该知道的外界一概不知!而消息到来年的3月才由甘肃兰州传向全国,可以想象4个月时间里,灾区幸免遇难的人以及被伤痛折磨的人,在冰天雪地、缺吃少穿的日子里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而地震消息传入省会兰州也是在来年的1月11日,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第26天,……26天、4个月这是一个极短时间概念,但贫穷与落后会在这在这个短短的时间段内夺取地震后的无数幸存者的生命。

北洋政府无暇顾及,甘肃籍人士在京呼吁救援无望,生命在企盼的呻吟中死去: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痛苦最需要快速、有效的援助来抚摸创伤,安慰民心。据《固原县志》记载:“民国九年庚申冬月初七(1920年12月16日),固原发生地震,奇事罔闻,灾浩情惨,全县瓦解,伤亡过重。灾后顿呈荒凉,满目苍痍,山川导向,四野惨淡,所有震损建筑物,百年难复原状。欲望旧观,诚又不再之祸。胡劫之浩一至于此极,顷刻之间伤人数万,死在梦中,损物无数化为乌有。”而位于固原以西北90公里的极震区的海原县震后惨状可想而知,据说当时游历在外的海原人得知地震消息后赶回家中探望,竟然不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原来的村庄以荡然无存,记忆中的山川以面目全非。若干年后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偶然挖出了埋于地下的地震遗迹,竟然发现一个半壁窑洞里残留的几具白骨,窑洞的土质墙壁上赫然显示一道道用手抠抓的带血沟痕!可以想象他们在强烈的求生欲望驱使下,做出怎样的自救努力!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炼狱般的痛苦!但他们最终未能逃出死神的呼唤!由于当时国家正处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黑暗时期,北洋政府根本无暇、无力顾及灾区民生,致使无数流离失所的幸存灾民在严寒、病饿中死去!在无援无助中闭上无奈的双眼!1921年的《地学杂志》上曾发表《陕甘地震纪略》一文,文章写到:“无衣、无食、无住,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灾民多以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置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等饿殆,亦将僵毙。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北洋政府救灾不作为的冷漠态度,引起当时在北京工作的甘肃籍人士的极度愤慨,他们一再呼吁,强烈要求政府救济灾民,1921年2月24日,即地震后70天,甘肃旅京人士在《中国民报》上发表文章:“甘肃为国家征出租税之地方,甘肃人民即为国家负担义务之分子,会遭此亘古以来未有之浩劫,竟不能并顾兼筹之余惠……”最终社会各界筹得区区3万大洋救灾款,而3万大洋的救灾款是否完整地用于灾区还要画上一个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