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為何能席捲全國?為何說動盪根源不在百姓,而在統治上層

史海鉤沉:黃巾之亂的根源

東漢靈帝時代,政治劣質化的進程加快。把持朝政的是比外戚更不靠譜、更劣質的宦官太監集團,外戚是一家禍天下,而漢末是個更龐大且更劣質的閹宦集團在禍害天下,所謂禍國殃民,唯此為甚。

和很多差勁皇帝一樣的漢靈帝劉宏,還有他自己獨特的差勁,這位在基層做過侯爵的宗室弟子,可能有窮困的經歷,所以做了皇帝以後居安思危,熱衷於積蓄私產,貪汙了無數的錢財。他這樣的舉動連太監也看不下去了,太監裡面也不乏有見識的人,有位中常侍名叫呂強,他對皇帝的這個舉動極其不理解,他說:“整個天下都是陛下您一個人的,您為何還要執意如何?”劉宏翻翻白眼,呂強說什麼,他根本聽不懂也不想懂。

黃巾起義為何能席捲全國?為何說動盪根源不在百姓,而在統治上層

漢靈帝像

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一個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上面,而不是在底層百姓。對此,諸葛亮頗有見地,在《出師表》中,他“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曾作為民間知識分子的他有此見識,但是,當權者只知道拿腦袋撞驢蹄子,只知道咒罵老百姓是動亂分子,從不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這一年,是公元183年,農曆癸亥年。而癸亥是干支紀年的最後一年,而一年就是干支紀年中的第一年。干支紀年是六十年一輪迴,當時的國家,不管是國計,還是民生,都已然是糟糕到了極點,有人利用這點來做文章,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黃巾起義”不管叫農民起義,還是叫蟊作亂賊民,都不能否定它是中國歷史上歷次大規模民變最有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的一次。鉅鹿(今位於河北邢臺)人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以黃老學術為理論基礎,以符水治病為組織手段,這種整合了宗教(或類宗教)、社會福利思想的反抗運動,具有極大的煽動性。即便是在現代社會,縱觀國際上各國的內部鬥爭,在野集團基本上還是用這套思路。

張角的太平道“轉相誑誘,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筆者認為,任何民間的組織形式和行為,都是對專制的威脅和挑戰,何況角張的太平道,是有理論基礎的組織,是有社會理想的組織,而且是極具規模的組織,更是有經濟集聚能力的組織(很多信徒變賣家產追隨),對漢帝國的威脅之大,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黃巾起義為何能席捲全國?為何說動盪根源不在百姓,而在統治上層

遊戲中的張角形象

然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具有社會福利色彩的組織,並不為基層政權所警惕,“郡縣不解其意,反言角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這些基層官員太麻痺了,也可以從中看出東漢帝國的統治力已經僵化和沒落了,教化老百姓,組織老百姓,永遠是官家的壟斷生意,怎麼可以讓民間分子插手呢?

民變有驟起,有漸生,陳勝揭竿而起,驟起也;漢末黃巾,漸生也;新莽綠林暴動,介於其間也。

社會驟亂,多因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往往一個不足道的事件,就能引發社會驟然大亂;動盪漸生,是多是社會矛盾長期積累,老百姓能忍且忍,直至忍無可忍,最後才選擇與日偕亡的反抗路線。驟亂可免,只要統治者迅速調整政策,改弦易轍,雖有陳勝揭竿,未必有天下景從;漸亂則難消矣,所謂積重難返,社會動亂的能量已然積聚,不平之聲遍及社會各個階層,人民給予統治者一次又一次的改過機會都被認為是孱弱可欺,如此這般,沒有張角,定會有李角、王角,沒有太平道,還有五斗米道。

驟起的反抗,其行動綱領一般都較具體,王夫子說“秦之盜曰悲六國之亡;莽之盜曰思漢室之舊;盜者必有託也。”這種反抗行動很快就能聚焦,很快就有具體的目標,一般也能較快地結束動亂,恢復秩序;漸生的不滿,不滿不止一端,後漢之末,表面上也算是“長治久安”,對老百姓好象既沒有政治上的高壓,也沒有經濟上的反覆折騰,而是表現為一種弊端叢生的漸漸的腐爛,百藥莫治,唯其如此,民間的精英在動員社會反抗時,不僅有政治綱領而且有意識形態,其造反的理由也不僅僅侷限於統治者具體的哪一項政策不當,而是意圖尋找一種普世價值徹底推翻現在的市長政治體制,達成他們心中理想的新社會。

張角創立的太平道,還有另一位張兄張魯繼承乃祖併發揚光大的五斗米教,都有高於政治目標的建樹新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理想的訴求,如果說陳勝、綠林只是因時暴起作個鋪墊,真正造反的劉邦、劉秀是一種政治上的“換屆”,那麼張角一開始就不是簡單地要求換屆,而是要廢除舊的制度和思想道德觀念,建立他心中的太平世道。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革命性的政治綱領:“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黃巾起義為何能席捲全國?為何說動盪根源不在百姓,而在統治上層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天下大吉”談何容易。張角揭開了中國自建立皇帝專制體制以來的第一次大動亂、大分裂時代,對專制的自覺反抗究竟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僅僅一部精彩的《三國演義》和數不清的鬥爭智慧嗎?在沒有皇帝(漢獻帝時期)或者說有多個皇帝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景況?除了政治紛爭和戰爭以外,人心和人性在這個大時代究竟有什麼不同?

明代大才子楊慎曾作《臨江仙》一首,後來被用作了《三國演義》的開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黃巾起義為何能席捲全國?為何說動盪根源不在百姓,而在統治上層

楊慎《臨江仙》

然而,對於這段生民多艱的歷史,我們真的應該從容笑談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