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伊川系列之二——伊闕要塞

  伊闕,即今河南省洛陽市區南約2公里處的龍門。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裡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裡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沿用至今。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裡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永新。

  [歷史典故]

  伊闕之戰:東周時期,西方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強大起來,於是兵鋒向東,逐漸蠶食各國土地。公元前307年秦軍佔領宜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把領土擴展到了中原。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294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二十二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制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一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韓將公孫喜。

  此戰中,白起抓住聯軍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一戰機,共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佔伊闕等5城,是先秦戰史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