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博士
區塊鏈的可擴展性(scalability),一直是區塊鏈技術的痛點,大部分ICO的區塊鏈項目承諾的服務在現今的技術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實現。
可擴展性指的是區塊鏈單位時間處理交易數量的能力問題。在現在的技術下,比特幣每秒平均能處理7筆左右的交易,以太坊能處理大概15筆左右,而VISA平均一秒處理的交易數量高達一萬筆,差異之大可想而知。
可擴展性的核心在於兩個問題。一個是如果比特幣區塊擴容,每次允許記錄的交易記錄大量增加,不用很久賬本就會變得異常巨大,以至於個人再也無法下載整個賬本,也無法親自驗證賬戶中比特幣的數量。二是,工作量證明本身使得記賬者的計算力基本都放在爭奪記賬權上,而沒有專心在記賬上,所以記賬的效率必然很低。
以太坊的POS以及EOS的DPOS,在適當犧牲區塊鏈的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出了兩套方案應對這兩個問題,而比特幣社區則提出了兩外一套完全不同的鏈下解決方案 。由於篇幅問題,只講比特幣社區的鏈下解決方案——lightning network。
思路很簡單,如果把賬本寄到鏈上成本這麼高,不如把一次次的小帳記到鏈下,在鏈上只記錄總賬。實現起來卻沒這麼簡單,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不上鍊的情況下取得各方的信任。
一個最簡單的模型是雙方交易模型。比如說小B常常要去星巴克買咖啡,小B希望用比特幣支付,但是每次上鍊要等半個小時,咖啡都涼了,怎麼辦?
這時候,小B需要和星巴克開一個共同賬戶,這個賬戶上的錢只有星巴克和小B共同簽署的支票,才能取現。星巴克和小B先簽一張一個月之後全部錢歸小B的支票,這時小B就可以放心把比特幣放進共同賬戶了,因為如果不做任何操作,比特幣在一個月之後總能拿回來。
第一天,小B去星巴克買咖啡,怎麼給錢?這時候小B籤一張支票,上面寫著一杯咖啡的比特幣歸星巴克,剩餘的歸小B。星巴克收到支票就放心了,因為它隨時都可以取一杯咖啡的錢,小B不到一個月後,不可能動賬戶上的錢。
第二天,小B又去買咖啡,怎麼辦?小B這時候籤一張支票,寫著兩杯咖啡的比特幣歸星巴克,其餘歸小B。這時候,第一張支票就自然作廢了。為什麼?因為星巴克沒在第一張支票上簽名,小B用不了第一張支票。而星巴克也不可能在第一張支票上簽名,否則上到鏈上,星巴克只能獲得一杯咖啡的錢。
到了月底,小B已經消費了25杯咖啡。星巴克手頭有25張支票,但只有最後一張才是有效的。星巴克在最後一張支票上籤上名,放到鏈上,小B和星巴克這個月的交易就算結束了。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把25次交易縮減為1次交易。
在保證了雙方信任的前提下,緩解了可擴展性的問題。
毒蛇博士
這裡有兩個概念需要認識清楚,第一,比特幣是區塊鏈1.0的代表應用,甚至可以說是唯一運用,但目前區塊鏈已經在朝3.0邁進,速度問題,正是迭代的重要原因。其二,比特幣只是其中一種數字貨幣,未來哪種幣成為主流還不一定,甚至可以肯定的說,比特幣不可能成為主流。
真正的應用總是超乎之前的一切設想。
交易速度是區塊鏈不同階段的重要標誌特點,目前比特幣是每秒7筆,以太坊(被視為區塊鏈2.0的標誌應用)是70-80筆。
顯然,這樣的速度也不能滿足大多數應用場景。舉例來說,金融方面的應用,如果每秒70-80筆的話,拿一張電子匯票進行交割,可以要等上7、8天。VISA每秒7萬多次交易速度,支付寶近8萬次交易速度,銀行同業結算的每秒交易速度也近7萬次。
交易速度一定還要大大提升。
富士康宇宙互聯公司首席科學家許立威發起的宇宙主鏈PAC,或會成為區塊鏈3.0的代表項目之一。據介紹,宇宙鏈PAC能解決速度問題,能實現每秒超過15萬次的交易次數。
許立威是全球第一代大型電腦的六位架構師之一,曾發明新算法顛覆改變了大型電腦的運算速度,也是全球三家中子對撞機組織之一的史坦福大學中子撞擊機核心主件的設計者。
在3月23日的一次會議上,許立威發佈了《宇宙互聯超級區塊鏈平臺白皮書》。宇宙主鏈PAC的特點有:1、安全兼容開放;2、省時簡易利用(類似雲服務方式簡易二次開發利用);3、超大吞吐量(每秒交易速度達15萬次或以上)。
當然,這些只是所創項目單方面發佈的一面之詞,是否能實現,還要時間驗證。
總之,區塊鏈技術演進速度迅猛,4月10日,迅雷CEO陳磊在2018年博鰲亞洲會議上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迅雷有望在5月推出每秒處理百萬交易的超級區塊鏈。
這是要佔領眼球爆點而誇下的海口,還是區塊鏈技術真的日新月異呢,我們不得而知。
可以確定的是,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已屬於久遠的過去了!
財經作家邱恆明
比特幣不太可能成為未來的貨幣,它最終的地位很可能是全體數字貨幣之錨。
比特幣的性能瓶頸
隨著區塊鏈的發展,節點存儲的區塊鏈數據體積會越來越大,存儲和計算負擔將越來越重。這都給比特幣核心客戶端的運行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區塊鏈每條交易的平均大小約為250個字節,如果區塊大小限制在1MB,那麼可以容納的交易數量為4000條。按照每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每天可以產生144個區塊,也就是能576000條交易,再除以每天的秒數86400,比特幣區塊鏈最高每秒能夠處理6.67筆交易。
而比特幣區塊鏈上每天的實際交易量已經接近系統瓶頸,如果擴容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大量交易下可能造成阻塞延遲。
中本聰在白皮書中指出,比特幣可以實現低成本快速轉賬,但從比特幣的實際應用來看,性能是困擾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而VISA每秒速度能達到44萬筆交易,紐約證券交易所速度可以達到每秒百萬級,傳統機構的處理速度無疑效率更高。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國內外的區塊鏈創新都圍繞在一些速度處理要求不高的鑑定、存證等場景。
利益、效率與安全的“三角制約”
有時候運行的效率並非越快越好,如資本市場的高頻交易會導致雙花問題。
交易處理慢的根本原因是:在分佈式、一致性保證的前提下,性能被犧牲掉了。“多快好”的方案是不存在的。選擇多(分佈式)和好(一致性)就必須放棄快(性能)。
由於性能瓶頸,導致了比特幣轉賬費用持續攀升,這與中本聰初始的設計相違背。
結論&觀點
在傳統規則下找到利益、效率與安全三者之間的平衡,區塊鏈技術才能與傳統主流行業相融合。
數字貨幣的信仰者會把數字貨幣取代法幣看成是一種新秩序和舊秩序的慢慢融合。在此過程中不希望發生激烈衝突和對決,這個更新換代的過程需要時間來慢慢檢驗。
而比特幣作為發行最早、市值最高、使用最廣泛的數字資產,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充當價格之錨,成為現有法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橋樑。
至於比特幣能不能成為未來的貨幣,這隻取決於它的全體使用者,任何人左右不了。
愛讀Ido科技
簡單地說,目前比特幣的pow算法對於支付場景從理論上就是不友好的,pow算法對於攻擊的預防就是建立在信息傳遞“減速”的基礎上的。本事就不是用來支付的貨幣。你應該把它當成交易對象而不是交易介質。從這點來看,比特幣(注意不是區塊鏈)目前幾乎就兩種用途 1 洗錢 2 割韭菜 介於他交易介質屬性的低性能,基於pow算法的代幣都不可能替代支付寶類的中央貨幣——實時性太差,慢,交易一次好幾個小時。經常fork……
xchyoshiki1
Pedif區塊鏈
廣播機制效率很差,瞭解網絡通信原理的人自然就懂,在交換機出現之前使用HUB的時代,網絡數據包就是廣播發送的,也就是所有網卡都收到。如果所有節點都在廣播,可以想像網絡有多繁忙,有效數據佔比就下降了。這也是交換機和路由器出現的原因。
區塊鏈技術,在原理上,需要把交易信息廣播到所有相關節點,效率自然受損。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需要區塊鏈技術的不斷進步,或協議的升級來提升效率。
至少 目前看,比特幣的交易效率遠遠不能滿足網絡支付的需要。
殺毒專家李鐵軍
作為數字貨幣的比特幣,其優勢並不在於高併發數的處理,它的優勢更多的是去中心化,低成本,匿名和可回溯,當做一種記賬工具使用。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也不是任何場景都適合,高併發數的要求並未能滿足。不過貨幣的職能本來就是多樣化的,幣值穩定、方便交換等職能更重要,高併發數更多是對結算和清算系統的要求。
新常態25
每一筆交易都會被重新記錄,每10分鐘每個區塊就會被記賬一次,所以會造成每一筆的交易需要處理的數據量都會比上一筆多,如果擴容問題得不到解決,比特幣的交易速度會越來越慢!比特幣交易本身是去中心化的,所以缺少了一個對交易流程優化的官方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