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失敗率95%!他們才是創業時代最焦慮的人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失败率95%!他们才是创业时代最焦虑的人

在中國市場,只要有3家IPO,甚至哪怕一家IPO,就可以稱得上中國頂級天使投資機構;天使機構投資100個項目,可能只有5個左右能順利退出。

雷軍曾經說過:“雖然中國創業環境不斷向好,但在中國創業最難的是天使投資,天使投資的成功概率,投30個項目成功一兩個,前20幾個項目都賠了,等最後一個成功了,還要徵20%的稅,很不合適。”

據“北大縱橫”統計,中國7家最為知名的天使投資機構,每家2017年平均投資197.3個項目,平均創造了14個估值10億以上的公司,佔所投項目比例為7.17%;平均IPO項目數量為3個,IPO比例為1.52%;這幾家天使投資機構從未執行過回購條款,平均每個天使投資機構綜合退出率為4.71%。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只要有3家IPO,甚至哪怕一家IPO,就可以稱得上中國頂級天使投資機構;同樣意味著,天使機構投資100個項目,可能只有5個左右能順利退出。

而天使投資人相比VC/PE,其回報週期長到無法直視,短則5、6年,長則十幾年,如果趕上運氣不好,甚至項目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更別談回報了。如此低的成功率,天使投資人們能不焦慮嗎?

失敗率95%!超級天使也要栽跟頭

活躍在中國最頂級的天使投資人,近日齊聚香港,在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互倒苦水。

曾李青作為騰訊的五位創始人之一,在騰訊上市之後,便辭去騰訊COO,轉身做起了天使投資人,原因是“想給自己找一份輕鬆的工作。”只是這份工作根本不輕鬆。

他講起曾經投過一個項目,剛投完沒多久團隊就解散了,“解散原因太狗血”,他擺擺手不想多說。雖然錢沒花完,還給留了一部分,但也足以顛覆他作為投資人的價值觀了。“做天使投資人,特別是拿自己錢來做的,必須有樂觀的心態。”

這樣的事英諾天使基金李竹也遇到過。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個人工養殖蟲草的項目,當時這個項目並不成熟,但他很看好生物領域,覺得“遇到了天上掉餡餅的事情”,即使不是很懂也毅然決然地投了3000萬人民幣,結果這個項目失敗了,讓他賠了一筆。

李竹認為,所有的創業項目底層都是相同的邏輯,投資者對於項目不一定達到完全相信的程度,至少自己要覺得能夠理解,再去選擇投資。

出手少,也不一定就能避開所有的“雷區”。今日投資董事長何伯權,在天使投資圈屬於“點射型”投資人,投得項目不多,成功率卻極高。

創辦樂百氏出身的他,早期投資的領域都是傳統服務業,後來遇到一個做電子商務賣鑽石的,僅憑興趣,決定拍板投資。這個項目在掙扎了四五年後還是失敗了。所以他表示,投資一定要選擇自己熟悉的領域,要有自己的原則。

堅持20年,才熬成了風口

每個天使投資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喜好,並不是見風口就追,同樣也肯定會有不被同行所理解的時候。

十幾年前,楊向陽投資的這些領域並沒有人能理解。他曾對龔虹嘉說:“我跟你一樣努力,只是我做的行業跟你不一樣,所以我們財富差了好多個零。”

天使就是投未來,而不確定的未來往往需要天使投資人苦熬多年。如今在楊向陽的投資組合中,又出現了“中國製造”系列,比如從海藻變石油,從海藻提取血管清道夫EPA。這可能在別人看來是東方夜譚,但是楊向陽覺得可行。“我的套路是把投資做成我的人生,我會選定一些方向,然後選定一些目標,一個一個去做就好了。”

沈南鵬做天使、李開復做VC,個人天使時代遠去

在這個“小富靠勤、大富靠命”的行業裡,天使們不但要每天大量看項目,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程度,謹防被創業者的高估值騙。對專業化和體能的要求與回報不成正比,讓個人天使不得不走向機構化。

然而,機構化之後,天使又不得不面對兩大難題:一是越來越多的項目已經不融天使輪了,二是老牌VC也紛紛開始做早期。

“經常有朋友給我打電話說天使階段你們參不參與,現在你可以放心的給我打電話,我們有一個單列的紅杉天使。”沈南鵬說,這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態。

隨著頭部早期機構募資規模越來越大,也漸漸模糊了天使和VC之間的界限。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九年前成立,是最早的機構化天使之一,現在ABC輪都會投,這時他更願意被稱作是VC。

從個人天使,到機構天使,再到天使+ VC,是這個“艱難”的行業一步步分攤風險的過程,而如今,無論天使、VC還是PE,都面臨著來自BAT的擠壓。

“我認為在BAT強大的過程中,即便做了VC也不穩妥,因為BAT創造的價值超級大,他們可以提供流量、入口、合作、變現、內部的數據等等,在這個AI時代我們做VC一定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打法。”李開復說,這一獨特打法,即為“VC+AI”。一方面仍然進行大量的投資,另一方面深度佈局AI領域。

緩解焦慮,道法、佛系、自我免疫

1. 上善若水的心態

龔虹嘉一戰成名的案例,是16年前245萬人民幣投資海康威視,如今獲得2萬倍賬面回報。楊向陽說他是“現在在中國做天使投資投的錢很少、賺的倍數最多的天使投資人。”在90年代末他天使投資的一家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時,有很多媒體採訪他的秘訣。

“我當時講‘上善若水’。大家都不看好低處嘛,都知道有才華的人應該往高處走,但水始終是往低處流,你要在最低的地方體現你的生命力,所以往往是在這種心態下,把自己放在這個位置的時候,才有可能投出最高回報的項目。”

2. 多一點情懷

王剛用80萬人民幣投資了滴滴,同樣獲得了萬倍的高回報。在滴滴估值快速上升的時候,會帶給自己階段性的快樂,但很快這種樂趣就消失了。

“人生就好比乘船,很多人拿著船票上船,沒看兩眼就下船了,人生也就這樣過去了,我們應該爭取把船票的時間延長一點。” 他認為錢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如果為錢所累就正好相反,變成錢在駕馭你,而不是你駕馭錢。“很多人煩惱說回報率不夠高,其實是給自己平添了無謂的煩惱,應該把錢當工具用,而不是當做目的。”

3. 笑對

另一次天使投資人大會上,楊向陽曾經問徐小平:你說你功成了、名就了,為什麼還要選擇這麼艱難的一個行業?

徐小平回答“開心就好”。“跟大家聊天,談他們的想法,談他們的未來,這個過程我是很快樂的,我是由衷的感到快樂,坦率說遇到愚蠢的人也很壓抑。但是我是會強顏歡笑,跟他們說‘你挺棒的,保持聯繫’。但是永遠不再聯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