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跟你說孩子在幼兒園踢人了,如果你是家長,你會怎樣做?

浩楠媽媽說

首先,我們要處理的是我們自己因為這件事而產生的情緒,當老師這樣和我們說的時候,可能我們會有焦慮,擔心孩子這樣該怎麼辦,也有可能我們會對老師有不滿,質疑老師“為什麼用取消糖果的方式來懲罰孩子”,也有可能會心疼孩子,看到自己孩子受了這樣的委屈,心裡會特別難受,不管是哪一種,聽到老師這樣說的第一時間,先深呼吸,回到自己,感受下自己的感受,看看能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

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說的時候,我們不會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自己的感受,這時候,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情緒平靜下來,先不要和老師就這件事溝通,簡單表示知道了,感謝老師就可以了,因為當著孩子的面,要維持老師的權威,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才有可能支持到孩子,如果當著孩子的面和老師爭執,對孩子是非常不好的;

然後,我們要處理的是去傾聽孩子的情緒。孩子很傷心的哭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補刀批評孩子,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站在他那邊,他還有誰可以依靠?

所以,這時候,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陪著他,聽他哭,如果你學過傾聽,你可以進行傾聽,比如在他說“是他先踢我的!”“我要吃糖果”我們不要著急弄清楚誰是誰非,順著他的話傾聽“哦,是他先踢你的啊!”“取消了獎勵糖果,寶寶真的好傷心啊!”

如果你沒有學過傾聽,可以簡單的只是抱著孩子,允許孩子哭就可以了,偶爾可以“嗯”“哦”“啊”“這樣啊”等等回應一下,表示我們和他在一起就可以了。

等孩子哭夠了,他可能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或者哭完就完了,那也沒事,這件事就到此為止,孩子沒覺得這是個事,老師沒覺得這是個事,那麼我們也就不要找事做了。孩子成長路上,挫折不可避免,甚至一些不公平也不可避免,允許孩子去經歷。

如果孩子哭完,情緒平息了,但是他還是很糾結這個糖果的事情,那麼我們可以和他一起探討該怎麼辦,不直接大刺刺的說“我幫你去和老師說”,要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可以說“那我們想想看該怎麼辦”,如果孩子的決定有需要我們協助的地方,我們就協助他,如果他覺得自己可以,就讓他自己去做。協助的時候,不喧賓奪主,孩子請求協助的時候,也不要刻意為了鍛鍊孩子而推脫。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父母把自己排出在問題之外,說“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想辦法”,孩子會感覺到很無助也會覺得父母很冷漠,什麼叫“自己的事情自己想辦法”,如果我們跟老公吐槽婆媳矛盾,老公說“這是你們的事情,你們自己想辦法”,我們會不會被氣死?

如果媽媽覺得孩子有做錯的地方,也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批評,更不要孩子正在哭泣的當下批評,欺負人的孩子,做錯事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愛和接納,道理可以講,需要在孩子情緒平息以後,感受到媽媽的愛和溫暖之後,慢慢講,不要孩子拼命哭,媽媽拼命講道理,雞同鴨講,誰也不聽誰的。

事後,如果我們對老師的處理的確有異議,覺得這樣的懲罰不利於孩子成長,也可以心平氣和和老師探討,,先聽聽老師是怎麼想的,你願意聽老師說,老師會更有意願聽你說,探討的時候,不要堅持自己是對的,允許教育有多種可能性,允許不同情況發生,這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成人自我教育的過程。


美可親子

我就遇到一次孩子沒得到獎勵很傷心的事。



大約兩個星期之前的一天,我去幼兒園接孩子。S老師看到我就告狀“你回到家好好說說Andy吧,我們排練六一的舞蹈,她根本就不配合,一點也不跳。”Z老師出來了也說笑笑太不配合了。

我問了問老師Andy具體的情況,接著Andy出來了,一看就特別特別不高興,眼睛一直生氣的斜著。我問Andy怎麼啦?

“老師不給我小粘貼。”

“為啥不給你小粘貼啊?”

“我沒跳舞。”

“為啥不跟著跳啊?”

“老師連著跳2個,吃完飯還跳,我不想跳了。”

“Andy小朋友跳舞是為了六一準備表演的,你想表演嗎?跟著學肯定能學會。回到家還得教給媽媽呢。”

“可是,老師不給我小粘貼。”

“小粘貼是不是給跳舞的孩子的?這樣吧,媽媽陪你跟老師說一聲,如果明天好好跳舞就獎勵給你小粘貼,好不好?”

Andy還是不開心,但是去找Z老師說了。



我感覺自己處理得還可以,晚上Andy卻給我說:

她跳舞的時候哭了。因為Z老師說如果她不跳舞,就不讓媽媽接她了。她害怕,就哭了。後來她哭著給老師道歉,讓老師原諒她。老師說原諒她了,但是她別哭了。

我想孩子是被老師嚇得,所以才很生氣。而老師也知道自己錯了,才主動告狀彌補行為錯誤。期間我也不知道我的孩子經歷了什麼,但是肯定是受委屈了,而且她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所以我覺得給大家一點寬容,沒必要死揪著不放,對誰都不好。所以我安撫Andy不要傷心,要相信媽媽。媽媽無論怎樣都不會不接自己孩子的,讓她對媽媽的愛有信心。

第二天,我問了問老師Andy的情況,她跟著跳舞了,表現得也挺好。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以上是我的經驗。我想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老師、家長或者孩子都可能會犯錯誤,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小錯誤淡化,孩子更容易記住開心的事情。不要鬧大了讓一件小事情成為孩子心裡的結,那樣反而就不好了。


愛子思考

  1. 我想我會保持冷靜先問下孩子:“老師沒給你糖果吃,你心裡什麼感受?”

  2. 通常孩子會把他內心的感受說出來:“我很難過,很委屈。”
  3. 接下來我會說:“那你踢那個小朋友,他心裡會怎麼想呢,你踢他他是疼還是不疼呢?”
  4. 孩子應該先想想再回答:“某某小朋友應該也會難過,而且踢他他也會很疼的。”
  5. 下一步我會說:“你覺得踢人對嗎?”
  6. 孩子如果說:“踢人是不對的”
  7. 那我會說:“那老師不發給你糖果,是為什麼?”
  8. 孩子如果說:“是因為我做錯事了,不該踢人。”
  9. 我會說:“如果因為你踢人,你失去一個朋友,你高興嗎?”
  10. 孩子如果說:“不高興。”
  11. 我會說:“那是不是我們應該和某某小朋友道個歉,請求他的原諒,並且以後在一起愉快的玩耍,你們一樣還是好朋友。”

相反,如果踢人不是因為孩子的錯,而是因為對方孩子錯在先,孩子一時心急而踢人的話,我們作為家長要問清楚,不要輕易給孩子下定論,貼上孩子不對的標籤,引導孩子說出踢人的原因,再對孩子抱以理解和關愛。

不要一開始就說教,“來來來,你踢人家,你不對,趕緊認錯!”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如果不是孩子錯在先,就要求孩子馬上道歉孩子服氣嗎?所以做一個內心平和的父母,首先弄清楚原因,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題說出內心的感受,家長輔助解決問題才能達到效果。


潤澤花園

我想說,孩子磕磕碰碰也是一種成長。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過程中,我主張孩子主動交往,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家長不要過多介入。當遇到問題時,家長要冷靜思考,平靜對待,切不可意氣用事。

如果我的孩子在幼兒園踢到別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會這樣做:

一、先安慰孩子的情緒,孩子踢人了,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心裡有點兒委屈,甚至害怕。這時候先抱抱孩子,和孩子說說話轉移一下話題。談談幼兒園的事情,討論一下好朋友。問問孩子踢人的理由,也看看孩子有沒有受傷,給孩子安全感。

二、找到老師,先跟老師說聲抱歉,畢竟給老師添麻煩了,孩子在幼兒園受傷或者鬧事,老師最頭疼了。接著,問清楚老師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傷人的原因,往往很多孩子只是在做遊戲,但是因為掌握不了程度,最後犯了錯誤,亦或者是孩子出於保護自己,保護朋友,才做出傷人的行為。

三、看看受傷的孩子,撫慰一下情緒。在不批評雙方孩子的基礎上,與對方家長進行溝通。跟家長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如果孩子受傷程度嚴重,主動提出帶孩子去處理傷口。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將心比心。事後要適當跟進,促進自家孩子和對方孩子友誼的發展。

四、控制好自身的情緒,與孩子一起成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正確引導孩子交往的方式,告訴“”孩子在幼兒園有什麼事情要及時告訴老師,而不能動手動腳傷害其他小朋友,這樣是不對的。如果小朋友受傷了,那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會很心疼的。如果你被別人踢了,你受傷了,你覺得爸爸媽媽會不會很心疼。”



五、創造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和空間,不斷總結,鼓勵,引導,不過多幹涉,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有時候一件頭疼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另外一個精妙的體驗。

六、積極參與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和孩子積極參與幼兒園的親子作業。平時與家長可以交流交流育兒心得。分享育兒過程中的趣事兒。聽聽老師的反饋,家園共育,達成一致的教育觀念。


虹叔叔nono

答題作者韓哥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和老師瞭解一下情況。這有利於我們初步的瞭解情況,以便於我們接下來要怎麼面對老師自己對方家長。同時我們也要讓孩子闡述事實,如果出入不大,該道歉道歉,該和平解決和平解決,畢竟小孩子打打鬧鬧很真常的,相信只要不是太嚴重都可以解決的很圓滿。

其次我們要先把事情處理完,然後跟老師說明可不可以給你一些糖果,用善意的謊言先穩住孩子得委屈以免造成傷害。同時也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已經讓她失去糖果了,以後不要因為自己的過失失去糖果和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對事物有珍惜感。

最後就是要教育孩子了,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儘量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造成重複的傷害,當然如果孩子有理,就告訴孩子以後不要這麼處理方式,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處理。

畢竟孩子還小,很多突發情況是無法思考處理方式的,需要家長及時的告知

我們家長不要出現事情就指責孩子,那樣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望各位家長注意自己的態度,以免對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同時也希望各位小朋友健康茁壯的成長,不要被小小的磕磕絆絆造成傷害。

我是韓哥的生活,用我獨特的視角和思維讓你從心理的岔路迴歸。這就是我得職責

韓哥的生活

如果老師跟我說孩子在幼兒園踢人了,我首先會跟老師說聲抱歉,再問下被踢的孩子現在怎麼樣,需不需要我們家長做什麼,同時表示自己回家後一定會好好跟孩子溝通,避免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然後第一時間安慰自己的孩子,告訴他為什麼老師沒有獎勵糖果給他,把孩子接出教室後,讓孩子自己講述一下事情的整個經過,根據孩子的描述再判斷怎麼教育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不對,告訴他以後不可以這樣做,老師這樣的懲罰是對的,因為孩子做錯事情就應該接受後果。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錯,那告訴他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並且要孩子學會向老師解釋事情,這樣老師就知道誰對誰錯了。

如果是孩子確實受了委屈,媽媽可以自己給孩子獎勵糖果,安慰孩子。畢竟老師要照顧全班這麼多小朋友,很多細節無法關注,要孩子學會理解老師同時也學會保護自己。媽媽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所以媽媽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就批評孩子,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和改正的機會。


源源和皮皮媽咪

瞭解孩子的發展特點。

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通常來說,孩子在三歲半之前,如果有打人的行為,可能是習慣性的,或者比較隨機,背後的情緒意義較少。

而孩子到了三歲半四歲左右,如果出現打人行為,通常與孩子的情緒,往往是憤怒相關。

這是由孩子的行為發展特點以及能量所決定的。在三歲半四歲左右之前,孩子的能量較小,有憤怒,傷心這種情緒的時候,反應往往是大哭。而當孩子有了力量,到了四歲的時候,孩子就會把自己的不滿的情緒發洩出來。表現在行為層面就是打人、踢人或者咬人。

這是孩子的力量成長了的表現。

如何應對?

雖說這是孩子情緒成長的表現。但家長並不值得為此高興,因為打人是傷害他人的行為,需要堅決制止。

如果事情已經發生,家長事後才知道,首先要告訴孩子,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不可以打人,這是規則。只有當孩子在心裡建立起了這樣的規則,在之後的處理中才更有效。

其次,需要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這是教育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打人或踢人的事件在當下發生,家長就在場,讓他處理的時候,先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紓解情緒以後,在處理打人的問題——這個事件。

怎麼處理孩子的情緒呢?通常來說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火,或者是為什麼會出現打人的行為。傾聽孩子的情緒,詢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如果孩子有能力說清楚,那麼就讓孩子說,家長聽。

如果孩子沒有能力說清楚,實在非常憤怒。那麼家長首先要停止孩子正在進行的傷害行為,抱著孩子,安撫孩子。

然後幫助孩子表達他的情緒:你感到很生氣對嗎?因為發生了……的事情,你希望……,跟你想的不一樣,所以生氣了。

簡單的表達就是:你感到……是因為……你希望……。

通過這樣的方法,孩子的內心因為你的表達變得清晰,從而瞭解自己發怒的原因。通常當孩子清晰之後,很快就能夠緩解他的怒氣。

然後按照上面的提示,告訴孩子,打人不可以,再要求孩子向對方道歉。

無論家長在場或不在場,如果孩子道歉了,都需要向孩子表達欣賞。“你能夠為自己所做的承擔責任,向對方道歉,我非常欣賞你的勇氣”。

通過這樣做,可以降低孩子的自責感。因為當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他們會對自己感到很失望,這樣可以讓該孩子感覺好受一些。


Annie媽媽育兒

我會非常重視這件事,因為孩子用一種錯誤的方式去處理事情,正是向我暴露出了他的無助。

首先,除了老師的描述,我更希望在孩子稍稍平靜下來後,聽聽他對事情的敘述,究竟為什麼踢人。找到原因後,幫他分析,找到更合適的處理方法,並告訴他踢人是錯誤的,他需要為此承擔後果。

我家小朋友有一次在幼兒園因為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他感到氣憤,推了別的小朋友。接他的時候,老師告訴了我,路上我並沒有和他交流這件事。晚上睡覺前,親子交流時間,聊起這件事,我仔細詢問了他當時的感受,和他說,小朋友搶你的玩具是不對的,但是你推了小朋友,同樣是不對的,你不開心是因為玩具被搶了,你可以用其他方法把玩具要回來,你可以大聲說出你的理由,玩具你正在玩,一會兒會給他,或者尋求老師幫助等等。但是,你推他就表明,你因為玩具被搶就不想和他做朋友了,你以前不是也很喜歡和他一起玩嗎?他不是你的好朋友嗎?如果你把他推受傷了,想一想,你會不會難過?第二天,在幼兒園門口我就讓他和被推的小朋友道了歉。

其實小朋友之間沒有大矛盾,只是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家長要重視孩子暴露出的無助,及時給予幫助。


小馬姐姐如是說

如果老師跟我說孩子在幼兒園踢人了,我覺得我會這樣做。

首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兒子說他沒有踢人,他只是不小心在奔跑當中不小心撞到了同學,那麼我們應該向老師講清楚。作為老師應該公平的對待學生,不要刺傷孩子的自尊心。你不獎勵糖果作為懲戒,對孩子來說,那是太大的懲罰,因為每個孩子都渴望零食。

如果孩子是有意識的去踢了別人,還要了解原因是別人先欺負他嗎?還是在他毫無理由的情況下去踢別人。如果是前者,兩個小朋友都應該受到幫助,如果是後者,當然應該是幫助的是自己的孩子。

第二,告訴孩子,遇到這樣情況,應該主動向老師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不能以哭泣沉默來應對老師的不公平的待遇,因為我們以後在生活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事情,如果你不發言,別人都以為你確實是犯了那樣錯誤,那可會給你留下很大的後患。



第三,我覺得作為家長,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表現得那麼脆弱。家長就是孩子的表率,如果我們在孩子面前都表現那麼脆弱,孩子自然也會像問題當中提到的那個孩子哭的稀里嘩啦,那對他的性格的堅強的形成是沒有好處的。

不知你有什麼更好的觀點?如有更好的觀點,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睿心媽媽

憑我對自家孩子的瞭解,如果他在幼兒園踢人了,那一定是被別人逼急了,因為通常情況下他都不會先動手打人的。在這種情況下,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是最重要的。

我會先跟老師溝通,看看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我的孩子怎麼說,被踢的孩子怎麼說,有沒有見證人,是誰先動的手,又是因為什麼事情。如果有必要,我會去幼兒園給被踢的孩子和家長道歉。如果是別人先動手,孩子是被迫還手的話,我也會要求對方先道歉。


其實,很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並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他們口中的打人和大人理解的打人是不同的。因為孩子小,不會控制力度,有時候只是拍了一下肩膀,可是被拍的人卻認為是打他了。

還有的孩子一高興起來就喜歡手舞足蹈、沒輕沒重的,這就讓別的小朋友很不喜歡和他一起玩,覺得他喜歡“打人”。我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碰到過這樣的。那個孩子很喜歡和他玩,但又老是剋制不住會打他,所以我家孩子就不喜歡他了。我們作為家長要提醒孩子注意輕重,有些不好的習慣儘早改掉。另外,也要告訴他們區分什麼情況別人是不小心,什麼情況才是真的不友好的舉動。如果只是不小心,別人也道歉了就不用計較太多。如果別人有不友好的舉動,那麼可以警告對方,要求他道歉,再不然就告訴老師。

很多家長覺得不能讓孩子吃虧,別人打你了就得打回去。但是小朋友的世界裡,可能上一秒還在打架,下一秒又玩到一起了,並沒有那麼多深仇大恨。所以,不用把孩子教育得像刺蝟一樣,時時刻刻防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