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乾隆多次去五臺山呢?

八樓車站

順治十七年(1660年),還不到而立之年的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將皇位傳給兒子玄燁(康熙),自己卻悄然不知去向,好似人間憑空消失一般,給歷史留下了一個難解之謎。

有人說,順治帝是為情所困,這才遜位給兒子,然後離開皇宮,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身為一國之君,順治的後宮裡當然嬪妃如雲,但在眾多的美人中,順治只獨寵董鄂妃。據傳董鄂妃就是明末豔冠江南的名妓董小宛,後來她被洪承疇獻給了順治。她體態窈窕,知書識禮,性格溫婉賢惠,深受順治寵愛,因而被封為皇貴妃。順治帝少年多情,和董鄂妃情深意切,纏綿繾綣。不料董妃突患重病,御醫們辦法用盡,卻仍無力迴天。董鄂妃死後,順治帝萬念俱灰,無心打理朝政不說,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

此後,順治似乎看破紅塵, 一心向佛。孝莊皇太后和眾大臣常勸他以國事為重,可誰也無法挽回他遁入空門的想法。最後他終於放棄帝位,將皇位傳給兒子, 自己遠赴山西五臺山皈依佛門,成了一位身份有些特殊的僧人。明末清初文人吳偉業(梅村)有一首《清涼山贊佛詩》:雙成明靚影徘徊,玉作屏風塵作臺。薤露凋殘千里草,清涼山下六龍來。 “千里草” 是個“董”字,暗指董鄂妃,“六龍來” 暗喻清世祖順治御駕親臨五臺山中的清涼峰寺廟出家一事。

順治信佛是眾所周知的事。他曾請來木陳忞、玉林琇二位禪師入宮講學,並讓大師為自己取了個“行痴”的法號, 且日日禮佛。因此,當心愛的董鄂妃死去後,他就以死為由偷偷皈依了淨土。

傳說康熙曾奉孝莊皇太后之命四次到五臺山拜佛,每次進山後他都屏退左右,獨自一人到清涼山下的寺廟中去拜謁。因此有人說他如此不厭其煩屢赴五臺山燒香拜佛,很有可能是為了探望他的父親順治 。 據說第四次到清涼山時,順治已死,心中悲痛的康熙還曾口占一絕,以寄託哀思。康熙的孫子乾隆以喜歡遊歷出名,他一生不僅六下江南,還曾經六次西巡來到五臺山,而且每次都必到清涼山拜佛。因此,也有人說,乾隆六上五臺山,目的和他爺爺康熙一樣,是去瞻仰、緬懷他太爺爺順治出家修行的地方去了。

不過,以上都是猜測之說,算不得歷史定論。因為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四,順治皇帝患了天花(俗稱出痘,在彼時屬不治之症)病。正月初六三更時分,順治自己表示“已患豆症,勢將不起”,預感到不妙的他匆匆寫下遺詔。正月初七夜半,順治帝死於養心殿。因此順治出家之說不可信。

經考證,順治獨寵的董鄂妃和明末江南名妓董小宛一毛錢關係都沒有,董小宛從沒進過清宮,她和順治熱戀之事更屬子虛烏有。文獻記載,董小宛生於明天啟四年(1624),比1638年出生的順治足足大了15歲。豫親王多鐸、明降臣洪承疇率八旗軍攻進南京是在1645年,這時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經23歲了,而順治才剛8歲,8歲的他怎麼能寵幸23歲的董小宛呢?

史載,皇貴妃董鄂氏系內大臣鄂碩之女,滿族,順治十三年(1656)18歲時入宮,9月晉皇貴妃,12月行冊封儀式。由此可見,董鄂妃與董小宛根本不是一人。關於順治是否出家五臺山,有位叫孟森的清史專家曾做過詳細考證,在其所纂寫的《世祖出家事考實》一文中,他認為清世祖順治確實因患天花症而死,出家五臺山一事純屬謬傳,根本不可能的事。絕大多數史家都支持他這種觀點。但孟森對野史傳聞中為什麼康熙四上五臺山、乾隆六次登五臺山,以及五臺山清涼峰的寺廟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宮廷裡的供御器具,以及順治得豆症為什麼短短几天就暴死等疑問未作出任何可讓人信服的解釋,所以順治出家五臺的疑雲依舊存在,真相依舊迷霧重重,需要進一步考證與驅散。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康熙,乾隆為什麼多次去五臺山?有一種民間說法是順治皇帝福臨在五臺山出家,所以,大清朝後來的皇帝經常會去五臺山,也是為了祭拜順治皇帝,但這個說法則是民間傳說,我們都知道,順治是真的死了,還是出家了,在正史裡並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說法,所以,這個去五臺山的理由,咱們只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但若要拋開民間這一說法,再來解釋清朝皇帝為什麼那麼喜歡去五臺山呢?咱們可以擴大思維面積,來尋找原因。

首先,咱們先了解一下五臺山,五臺山乃是藏傳佛教的傳播地之一,雖說大清朝的滿族人最先信的薩滿教(這一詞在還珠格格電視劇裡就出現過:薩滿法師),但後來又從蒙古人那來傳來了藏傳佛教,這一佛教也逐漸被滿族人所接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清朝皇帝在一些節日拜佛,但不知道他們信奉的是什麼,今天咱們在這說一下,清朝皇室或者滿族信奉的就是藏傳佛教,而五臺山正是藏傳佛教的傳播地之一,所以,從宗教角度來看,可以解釋一下皇帝們為啥多次去五臺山了。



其次,我們經常在描寫清朝皇帝的小說裡看到:說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於大清皇帝來說,除去皇帝這個身份,他們還有另外的身份,一個是蒙古的大汗(博格達汗),一個是藏傳佛教的活佛(這個在皇帝微服私訪被發現身份後,經常會有一些老人家,磕頭唸叨活佛活佛),在藏傳佛教裡,有三位統治者,一個是達賴喇嘛,一個是班禪額爾德尼,還有一個就是大清皇帝,傳說這個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班禪是大勢至佛的化身,大清皇帝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三者之間呢,大清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既然說道大清皇帝是活佛,且還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那又說回五臺山,五臺山則是文殊菩薩的道場,你想啊,皇帝整天處理繁雜公務,總要有那麼一段時間要淨化下心靈,所以,這也是皇帝們為啥經常去五臺山的原因。



最後,在中華民族這片土地上,有一種思想比較流行,那就是儒家思想,可偏偏有些皇帝卻信奉了其他的,有信佛的,有信道的,這雜七雜八的一多,無論是皇帝對於百姓,還是百姓對於皇帝,都不太好,於是有人就開始給解釋了,說這佛和道啊,也有很多的東西可以參考和學習,對儒家思想也是有益的,佛可以修心,道可以修身,但儒家思想家們又說了,你們稍微研究研究就夠了,不要太深入,譬如元朝的皇帝,是從蒙古過來的,在信奉藏傳佛教上太明顯了,而你又想統治中原地區,於是藏傳佛教與儒家一直都是擰巴著的。但清朝皇帝就比較聰明,吸取了前朝的失敗經驗,在信奉藏傳佛教上做的不過於明顯,對外宣稱,就是修修心啥的,所以,倆者也就相安無事。而且大清朝一直以孝治天下,這也符合儒家思想。

綜上,大致解釋了大清皇帝們為啥經常去五臺山~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問題中的主角是三個——康熙、乾隆和五臺山,這三個的名氣自然都很大,但為何會關聯到一起?歷史從來都不能假設,對於有些歷史上的一些事,正史也罷,野史也罷,後人總之還是還是聽的、看的。

從客觀情況看,五臺山從唐朝起就是中國佛教中心,被譽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一般來說,在中國古達,統治者為了統治需要,一般都會去一些重要宗教場所進行巡遊或祭奠,這或許就是古代皇帝要做的“必須課”——給百官看,給天下百姓看。同時,五臺山地理上距離康熙、乾隆他們住的北京城並不遠,風景優美,有山有水,到了夏天,比京城要涼快好多,所以去好幾趟也是可以的。

從主觀情況看,據說康熙的老爹順治有五臺山有各種淵源,甚至是出家在五臺山,做兒子的康熙和做孫子的乾隆豈有不朝拜之理?大家都知道,這二位都是中國歷史上保養得好、高壽的皇帝,他們去五臺山,當然要在佛祖面前給自己祈福長命百歲啦。

誠然,無論主觀還是客觀,這都是筆者的揣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五臺山的香火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祈福國泰明安和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或許無論是古代皇帝,還是尋常百姓的都有的美好想法吧!


太原晚報

順治帝出家的說法很多,官方的正史並沒有記錄,只是一些野史和民間傳說有些方面的傳言。在康熙年間,民間對順治出家的傳聞議論紛紛,經久不息。《清詩紀事》中還收錄過一首名叫《西山天太山慈善寺題壁詩》的詩,說“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出自順治的手筆。



另據 《清室外紀》記載,康熙年間五臺山有一長老,行為舉止與一般和尚無異,只是頗有帝王之相,另外康熙帝去拜謁五臺山五次,有三次都遇到這位長老,但是沒見到這位長老對康熙行禮。


清代正史中記載順治是病死於紫禁城養心殿,年僅二十四歲,並沒有承認順治出家的說法。關於順治帝為了董鄂妃的死亡而對做皇帝了無生趣,最終在皇室和文武百官的百般阻攔下毅然決然的出家,只是民間的各種有鼻子有眼的傳說。而康熙、乾隆去五臺山是為了找順治皇帝,更是民間的一些揣測,不足為信。


風雲說收藏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一代皇后大玉兒》,裡面介紹了一件事情,順治帝小名福臨,是孝莊和多爾袞的私生子。開始的時候,福臨不知道,當他繼位知道真相後,受不了這個打擊,跑去五臺山當了和尚。當康熙繼位時,順治曾經來看過他。而康熙去五臺山是為了看望他父親,乾隆去五臺山則是為了祭祖。

董鄂妃,俗名董小宛,秦淮一帶大有名氣的名妓。洪承疇投降清朝後帥軍攻佔江南,利用職務之便,將董小宛藏在府中,董小宛誓死不從,無奈之下,洪承疇把她當成了自己晉升的工具,獻給了順治帝。董小宛與順治帝熱戀三年,在最美好的時光,在她22歲那年便香消玉損,留給順治帝的是數不盡的相思之苦。



順治帝悲痛欲絕,命令滿朝文武都去哭靈,自己呢為董鄂妃穿了十二天的喪服,這種超常的葬禮並沒有表達盡對董鄂妃的哀悼。隨之而來的是萬念俱毀的精神狀態和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履,出家為僧的執念。

最後他選擇了五臺山。


關山明月779


在天涯18

民間的說法是:順治在五臺山出家,康熙皇帝乾隆帝去拜謁順治帝,情在理中。可是順治帝出家,史無記載。那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滿洲人早先信奉的是薩滿教,後來逐漸接受藏傳佛教。滿清皇室和元朝統治者一樣,信奉藏傳佛教。而五臺山是藏傳佛教在中原的傳播中心,滿清統治者朝拜五臺山,是信奉藏傳佛教的一種表現。

按藏傳佛教的說法:達賴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班禪是大勢至佛的化身,滿清皇帝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如此看來,大清皇帝就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蒙古大汗,一個是藏傳佛教的活佛。達賴、班禪坐鎮西藏,滿清皇帝在西藏之外,滿清皇帝在西藏的統治派有中央駐藏大臣代表。

滿清皇帝是三位活佛中權力最大的,只是不在西藏,所以達賴和班禪在西藏形成了地位最高者。既然是活佛,滿清皇帝少不了要按佛教規定修行,而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就是滿清皇帝的禮佛之家。可以說朝拜五臺山是一種宗教和現實政治的雙重需要。

但是,中國封建皇帝的統治思想畢竟是儒家的,歷代皇帝都是兼任儒教教主,如果儒教教主信奉其他宗教,這對於儒家來說是無法承受的。當然歷代信奉其他宗教的皇帝也不乏其例,如“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唐朝皇帝及宋真宗、宋徽宗、明世宗信奉道教,元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一次次都對儒教造成了巨大沖擊,所以儒家巧妙地提出,佛、道兩教有很多東西對儒家是有益的,但只能供皇帝作參考,絕不能改信其他宗教,否則就是離經叛道了。

元朝皇帝信奉藏傳佛教太過明顯,儒家只好將其列為異類驅逐。

滿清皇帝雖然嗜好藏傳佛教,但不象元朝那麼明顯。他們對於漢族信奉的中國禪宗,表面上還是做得彬彬有禮。這樣儒家可以說了,他們的教主對佛教的尊重是為了修心,並非是信奉佛教,加上民間順治出家五臺山一說,滿清皇帝朝拜五臺山盡“孝”順理成章,也符合儒家思想。所以歷史上有了康熙5次、乾隆6次朝拜五臺山之事。


天寧閣

康乾兩位滿清皇帝曾多次去五臺山,總的說來有幾個原因。

首先,滿清崇拜佛教,而且信奉的是藏傳佛教而藏傳佛教傳入內地中原地區最早是從元朝開始的,歷經元朝,明朝的發展最終發展成以五臺山為首的藏傳教派。五臺山中供奉的是文殊菩薩,也傳說中文殊菩薩的道場,而滿清皇帝自認為自己就是文殊菩薩化身,所以無論怎麼樣都要過來。而且五臺山是靠近北京城最近的藏傳佛教寺廟。



第二就是,傳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不管這件事情最終有沒有發生,倒是可以肯定的是順治皇帝在董鄂妃去世之後,確實有段時間像放下江山去出家。這對年幼的康熙而言是非常巨大的影響,等到康熙長大之後,無論是想去看看已經出家的父親或者去看看父親想去出家的寺廟拜訪,都是非常順其自然的。


第三,我認為不能忽略孝莊太后對康熙的影響,這位太后一手扶持了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而且也是文殊菩薩的信徒,無論怎麼樣,康熙都應該去文殊菩薩的道場拜訪祈求,為自己的祖母祈福延壽。

至於後來的乾隆,我認為除了自認為是文殊菩薩化身外,恐怕更多是為了遊山玩水。


夜月下鳴蟬

這個問題猛一看還以為是八卦呢?畢竟傳說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就是去了五臺山做了和尚,孝子賢孫去祭拜一下是理所應當的。不過,這段故事在歷史裡可是找不到依據的,所以還是當作傳說好了,沒有傳說的歷史也是很無味的,不是嗎?

康熙、乾隆去五臺山主要還是從政治上考量,這是歷朝歷代都必須考慮的,泰山封禪、黃帝祭祖、天壇種地,都是有政治含義在裡面的。

說到政治,就必須考慮宗教的因素,滿洲人早先信奉的是薩滿教,但是後來從蒙古人那裡傳來了藏傳佛教,於是清朝皇室以後就信奉藏傳佛教。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道場的佛教聖地。明永樂以後, 蒙藏黃教屬喇嘛教進入五臺山, 菩薩頂成為喇嘛廟之首。清朝統治者朝拜五臺山,正是信奉藏傳佛教的一種表現。

清朝皇帝還有一個身份是藏傳佛教的活佛,所以到五臺山進行禮佛、頌經可以維持其在藏傳佛教地區的地位,所以,這既是是一種宗教上的原因,更多則體現了現實政治的需要。


一拍安陽

《鹿鼎記》影視劇中,康熙多次派韋小寶到五臺山,實際是為了瞭解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的狀況以及該如何治理朝政等等。

乾隆多次去五臺山,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繼承康熙的某些東西,也可能五臺山真有什麼想不到的東西。

康熙的父親順治是否在五臺山當和尚是清初的四大疑案之一。根據正史,順治帝是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那天死於天花。在王熙的《自撰年譜》中曾紀錄,事先他奉詔入養心殿,順治帝親口對他講:“朕患痘,勢將不起。”

順治帝是死於天花,沒有當和尚,那麼康熙、乾隆去五臺山幹什麼去了呢? 



康熙八歲繼位,全是他奶奶孝莊皇后一手帶大,順治是孝莊的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首先康熙去五臺山是帶著奶奶孝莊思念順治的感情;其次懷著對親生父親的想念,身為一國之君,禮服大臣鰲拜、親征葛爾丹、安定三藩之亂,光復臺灣,其中的困難和波折或許只要在面臨父親亡靈的時,傾慕訴說管理國家困難的過程,把自己柔弱的一面表現出來。

康熙、乾隆去五臺山,是思念先輩創業不易,是精神的一種寄託,也是在先輩面前展示柔弱的一面,畢竟帝王在外人面前只能展示強大、不可近人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