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在師一級編制有什麼區別?

新史往今來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還是有差距的

美英軍隊的師一級部隊作為一個基本的戰役單位,英美軍隊儘量保證各作戰師的滿員。按照編制,美英軍隊師一級的配屬部隊是1.4萬人,但是經過加強一般一個是都有1.6萬人以上,而且已經全部實現了摩托化。

德軍的步兵師按照戰前的編制來看,人數不少,都有1.5萬人上下,和英美一樣,各個師都會有一些加強的部隊,平均每個師都可以有1.8萬左右,但是在戰爭爆發時,德軍的各個師都已經按照戰時編制編組完成,每個師都至少有1.6萬人。

蘇軍一開始開始投入的190個師沒有一個齊裝滿員,一般都只有8000人,還有不少只有6000人,所以在戰爭中蘇軍的師一直處於不滿員狀態,於是後來乾脆縮小師的編制,每個師編制就是8000人左右,而蘇軍把軍作為一個基本的戰役單位,一般來說蘇軍的一個軍,在實力上和德軍的一個師相當,或者略強。德軍也在縮小師的編制,後期的一個師也只有一萬人多一點,一般是一萬人,但是德軍的師遠比蘇軍的師充實,蘇軍一個編制8000人的師能有6000人就不錯了,但是德軍還是保持部隊基本上的滿員。雖然人數減少,但是自動火器的數量遠遠多於戰爭初期。但是,蘇德兩國的步兵師都沒有實現摩托化,還是用馬車來運輸物資。

中國軍隊由於國內工業化不足,導致其師級作戰部隊配屬的數量和裝備都不足。中國國民黨部隊的師級部隊跟蘇聯一樣,採取的是小師編制。每個師兵力往往只有數千人。所以在遂行戰役任務的時候,國民黨部隊都是以軍為作戰單位的。(德械師除外)。中國遠征軍退守印度之後,其部隊得到了美國方面的裝備和訓練支援。編制也是按照英美軍隊那樣。所以中國駐印軍一個師的戰鬥力相當於中國國內的2-4個國民黨軍。

日本的情況比較特殊。日本戰役級別的軍隊是師團。但日本的甲級師團可是比英美部隊的師級兵力多的。

日本甲級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不知這樣的答案,您是否滿意?


每日點兵

日軍的編制是標準的“四方形”師,和其它國家的師在一戰時都是這樣,到了二戰前夕才紛紛改編為“三角形”師,因為削減一個團,所以兵力比日軍少很多,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同樣的十萬人,日軍還不到4個師團,美軍則有6個師,那麼在具體使用上,師越多也就越靈活,雖然人數是一樣的,當然師的兵力太少也不行的,像蘇軍,10萬人差不多是10個師,甚至是15個師的編制了,所以後來日軍也改成三三制。

一般師團編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炮聯隊/山炮聯隊,一個騎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

每聯隊3個步兵大隊,每步兵大隊4個步兵中隊+ 1個機關槍中隊 +1個大隊炮小隊。

每聯隊直轄:1個聯隊炮中隊+ 1個速射炮中隊

野炮兵聯隊:3個大隊 38式75MM野炮24門 91式105MM野炮12門

山炮兵聯隊:3個大隊 41式/94式75MM山炮24門 99式105MM山炮12門.

騎兵聯隊:2個騎兵中隊 1個機關槍中隊.(有的師團改為搜索聯隊)。

二戰中美軍的一個標準步兵師轄三個步兵團,取消了旅的建制。

師的炮兵部隊由指揮部和3個105MM榴彈炮營加1個155mm炮兵營組成。

團以下的編制都按3+1的原則來進行。具體來說,一個團除直屬的火炮連等支援部隊外,下轄三個步兵營,總員3118人。

每個步兵營由三個步兵連加一個機炮連(weapon Company)組成。

把支援火力都集中到機炮連中去,機炮連擁有8挺.30英寸口徑的重機槍和3挺.50英寸重機槍以及6門81mm迫擊炮,

為全營提供支援火力。後來在機炮連中還增加了7支巴祖卡火箭筒。

為了應對當時的裝甲部隊對傳統步兵的威脅,在每營增設一個戰車防禦排,有3門57mm戰防炮。

團直屬部隊包括:團炮兵連(105榴炮×6)、反戰車連(57戰防炮×12加上一個地雷埋設排)及後勤連。

每個步兵連轄3個步兵排和1個機炮排,總員193人。

機炮排擁有2挺.30機槍、3門60迫炮、3支火箭筒與1挺.50重機槍。

最後這種編制的步兵師全員為14,253人,美國陸軍二戰時編成的總共91個師當中,大部分是屬於這類普通步兵師。

按照朱可夫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軍事改革 設想,一個標準蘇聯步兵師應該是三個步 兵團和兩個炮兵團,加上防空,防化,工 兵,偵查,通信,後勤,指揮,衛生分隊 ,兵力編制應該在1.45萬人左右。但但蘇 德戰爭爆發前,該方案剛剛提上議題。 蘇德戰爭爆發後,因為蘇軍損失太大,所 以被迫實行簡編師制度,全師下轄三個簡 編步兵團,每團1700-2000左右,基本都 是三三編制,加上直屬炮兵和其它簡編分 隊,全師約8000人左右。基本上到二戰 結束大部分都是這個編制。

蘇聯還有“第二師”的特殊制度,即 正規步兵師從師到連,每一級指揮軍官編 制都會多出一套人員,在戰爭爆發時,多 出的這一套熟練的指揮人員會馬上組成一 個新的師級指揮體系,然後,立刻召集當 地每年集訓的預備役人員和庫存武器很快 組成一個新的步兵師,經過很短時間的訓 練,即可投入戰鬥。這樣比起德國等其他 國家的軍事動員速度要快很多。 所以,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估計蘇聯西 部兵力為140個師,只需要殲滅這140個 師就可以了,然而德國就是忽略了蘇聯“ 第二師”的特殊制度,蘇聯可以在一兩個 月裡將兵力增至280個師。實際上,到了 1941年8-9月,德國查明番號的蘇軍就已 經有360個師了。


德軍步兵師編制,師部的直屬部隊,包括一個指揮連、一個製圖排,偵察營、工兵營、摩步營、衛生營、新兵營各一個以及後勤部門。2.三個步兵團,每個團包括團部的直屬部隊和三個步兵營。3.炮兵團,下轄一個輕型炮兵營和一個重型炮兵營。總兵力約一萬七千人。到了戰爭後期,兵力缺口大,1944年編制時,步兵師還是有三個團,但是每個團只剩兩個營,總兵力縮減到8000-9000人。

英國步兵師師轄3個步兵旅,步兵旅轄3個步兵營,步兵營轄4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1939年,步兵師編制人數13863人。1944年,步兵師編制擴大為18347人。

步兵師直屬

1箇中型機槍營(36挺維克斯機槍共3個連,16門4.2英寸迫擊炮共1個連)

1個偵察團(reconnaissance regiment)

師炮兵群(旅級),轄3個摩托化野炮團(每個團24門25磅炮——約為88毫米),1個反坦克團(48門反坦克炮),1個輕型防空團(54門博福斯40毫米炮) 。每個野炮團轄2個炮兵連,每個炮兵連分為兩個分隊(troop),每個分隊有6門炮。1940年法國戰敗後,野炮團編制改為3個八門制的炮兵連。反坦克團轄4個12門制的反坦克連,初期裝備40毫米炮,後換裝57毫米乃至76.2毫米炮。輕型防空團轄3個18門制的防空連。步兵師沒有自己的裝甲坦克力量。步兵旅沒有直屬的火力支援分隊。一般根據需要配屬1箇中型機槍連、1個反坦克連、1個炮兵團、1個工兵連。 步兵營的機炮支援連,轄運輸車排、迫擊炮排、反坦克排、工兵(pioneer)排。步兵連轄3個步兵排,在連部編有2英寸迫擊炮(即51毫米)與反坦克武器分隊。步兵排轄3個步兵班。步兵班轄7名步槍手與3人制的勃然(Bren)機槍小組。

看了以上的編制,我想大家應該也發現了,所謂的大師與小師實際上在作戰兵力上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三個團9營制,真正造成兵力總數差距的其實是支援火力以及後勤保障單位的數量。

德軍在戰爭後期,由於兵力短缺以及工業受到盟軍打擊,編制結構也開始像蘇軍那樣簡編化,說白了,就是支援火力和保障能力不足。而蘇軍在戰爭前也是想和全世界一樣的,可是被戰爭打斷,而且損失慘重,簡編化就只能進行下去。

具體到我國,國軍就不說了,就說建國後的我軍,由於財力,工業實力的差距,我軍一直都以純步兵單位為主,尤其是步兵連,那真的是純步兵,沒有任何支援火力,諸如重機槍,迫擊炮,都是集中在營以上單位,戰時下放,而團一級支援火力甚至還依賴120mm迫擊炮,中蘇的步兵師編制小就是源於此。

二戰美軍步兵師在歐洲戰場是最豪華的編制,但是即便如此,美軍仍然感覺支援火力與保障能力的不足。所以美軍開始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改革…就是模塊化。最開始美軍是打算建立獨立坦克營,用於加強各個步兵師的進攻能力,很快就發現,這樣搞很不錯呀,因為部署很靈活,而且不用給每個步兵師都配屬坦克營,大大節約了裝備數量,發揮了坦克營的最大作用。所以戰後美軍就開始了各種模塊化營的建設,這樣師旅一級平時不需要管理軍隊行政事務,如果有需要就能隨時抽若干營,組成旅或者師,用於戰鬥,如果面臨的敵人裝甲力量不強,那麼就可以少帶點坦克營,多帶機械化營,如果敵人是游擊隊,那麼輪式裝甲營就可以了。部署非常靈活,效費比高,相應的,因為要應付多種威脅,對於軍人的要求也更高,對於保障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這樣也讓高級軍官脫離直接控制軍隊,也就沒有兵變的任何可能了,軍官想腐敗也因為單位不熟而降低到了很小的程度。


木榮雨北

二戰中,各個國家的陸軍師一般都是下轄3個團或旅,以及一個炮兵團有的是兩個炮兵團再加上其他後勤支援部隊,各個國家的架構都差不多,但是由於各國的財力物力人力不禁相同,雖然架構差不多,但是各國的陸軍師的實力相差很大。這裡說的主要是步兵師,坦克師和空降師後邊再說。

美英軍隊的師一級部隊作為一個基本的戰役單位,英美軍都是儘量保證各作戰師的滿員,本身美軍的師編制人數約有1.4萬人,但是經過加強一般一個是都有1.6萬人以上,而且已經全部實現了摩托化,英軍也差不多。所以單就一個師的作戰能力來說,美英軍隊的步兵師戰鬥力最強。

德軍和蘇軍的步兵師按照戰前的編制來看,人數不少,都有1.5萬人上下,和英美一樣,各個師都會有一些加強的部隊,平均每個師都可以有1.8萬左右,但是在戰爭爆發時,德軍的各個師都已經按照戰時編制編組完成,每個師都至少有1.6萬人。而蘇軍也是還在擴編中,開始投入的190個師沒有一個齊裝滿員,一般都只有8000人,還有不少只有6000人,所以在戰爭中蘇軍的師一直處於不滿員狀態,於是後來乾脆縮小師的編制,每個師編制就是8000人左右,而蘇軍把軍作為一個基本的戰役單位,一般來說蘇軍的一個軍,在實力上和德軍的一個師相當,或者略強。德軍也在縮小師的編制,後期的一個師也只有一萬人多一點,一般是一萬人,但是德軍的師遠比蘇軍的師充實,蘇軍一個編制8000人的師能有6000人就不錯了,但是德軍還是保持部隊基本上的滿員。雖然人數減少,但是自動火器的數量遠遠多於戰爭初期。但是,蘇德兩國的步兵師都沒有實現摩托化,還是用馬車來運輸物資。

中國和日本由於國內的工業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國,國軍的師一般都是在1萬人以下,9000人就是很充實了,但是火力貧弱,師屬火力主要是迫擊炮,缺少身管火炮。日軍的情況比中國軍隊要好的多,由於有獨立的國防工業,日軍的師裝備水平和中國差不多,但是補充和補給中國要強太多。

二戰中的步兵師是各國陸軍的核心,一般都是三三制,在戰爭的初期,曾經有過每個師兩個旅,每個旅兩個團的所謂方塊師的編制,但是經過戰爭初期的實踐,各國都改變了這種方塊結構,改成了三三制。

空降師屬於輕型步兵師,架構和一般的步兵師差不多,但是每個師的人數較少,美軍的空降師也就1.3萬人,德軍的那個空降師也差不多,英軍也只有1萬人左右,這個主要是受到各國空運力量的形象,美國的空運力量最強,所以空降兵的人數也最多,實戰經驗也最豐富。蘇軍的空降兵人數多但是空運力量最弱,蘇聯的傘兵大部分作為精銳步兵投入地面作戰。

裝甲師的情況和步兵師有所區別,德軍裝甲師的核心是一個坦克旅,加上一個摩步旅,坦克旅有兩個坦克團,有300輛左右的坦克,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擴編中,坦克旅的兩個坦克團被調出一個,但是增加了一個摩步團,坦克每個師從160到200輛坦克不等,一般的架構是一個坦克團,三個摩步團。英軍一個坦克師是有三個裝甲旅,有約300輛坦克。美軍的裝甲師坦克最少,不到200輛,分成兩個戰鬥群,但是美軍的獨立坦克營比較多,一般每個步兵師都可以加強一個。

二戰中以師為基本的戰役單位,蘇軍是軍。現在各國都是以旅作為基本的戰役單位,現在的旅有點像二戰時期的團戰鬥隊,或者叫加強團,組織架構還是以三三製為主,美軍曾經實驗過每個旅2個營,但是效果不佳,還是改為3個營。


有痰

德國1939 重步兵師

師部

偵察營(含3輛裝甲偵察車)

反坦克營(三個連共含3675毫米反坦克炮)

通信營

工兵營

師炮兵團40105毫米榴彈炮;8105毫米榴彈炮)

三個步兵團 3250

- 反坦克連(1237

毫米反坦克炮)

- 團炮兵連(675毫米步兵炮;2155毫米榴彈炮)

- 三個步兵營 (共步兵9 連,機關槍3連,工兵3排,通信3排)

滿員17 200

940 輛車

450輛摩托車

5375 馬匹

火炮72

反坦克炮72

8迫擊炮142

高射炮12

重機槍 138

輕機槍378


kml9218144212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野戰師,大體存在著“大師”和“小師”兩種形態。其中“大師”,就是兵力較多的師,而“小師”,就是兵力較少的師。

大體來說,蘇聯和中國國民黨的軍隊,採取的是小師編制,每個師兵力往往只有數千人。比如說蘇聯,在1944年一個師有6000-7000人就算中等程度的滿員,而在蘇德戰爭尾聲,很多蘇聯步兵師只有3000-4000人左右;國民黨的步兵師也是以6000人為標準,實際很多更少些。而德國、美國和日本軍隊,則採用的都是大型師編制,正常情況下每個師兵力都在15000人左右,甚至在2萬人左右(美國和日本)。

採用小型師的好處是:可以很迅速的組建起數量眾多的野戰師,也便於軍官控制士兵(官的比率高於兵,可以藉此增強控制力);但這種師的單位戰鬥力很弱,特別是營一級人很少(如蘇聯一些師,一個營只有200-300人),很容易就拼光了;大型師組建起來沒那麼方便,但是單位戰鬥力強,營一級兵力眾多(700-1000人左右),打硬仗的能力強。不過小師制下,師的數量多,垮掉一些師也無所謂。也因此小師制下,對固有單位的補充倒不是太重視,而寧可去組建新單位。


解惑歷史

師作為基本戰役單位,在描述、報告戰場雙方兵力時,以師為單位。如二戰德國進攻蘇聯動用225個師,大家就基本知道了德軍的進攻兵力。而不會說動用多少軍或集團軍。因為師作為戰役單位,編制比較固定,雖然師可以進行加強,臨時編入炮兵或裝甲力量,但不會過於誇張。但軍或集團軍就不一樣,軍可以編有2到n個師,集團軍可以編成2到n個軍,讓人困惑。

師編制大部分是33制,即師轄3團,團轄3營,營轄3連......所謂大師小師,不是說基本編制的問題,關鍵是三點,一,師有沒有轄旅,師轄3旅旅轄3團,實際變成1師9團,如整編74師,是中西混合的產物。二,師規模大小決定戰鬥力,1萬5千人的師不是3個5000人的師能對抗的,前者雖然也是三團制,但是擁有炮兵團,輜重團甚至裝甲營醫療營舟橋營等各種加強輔助部隊,2戰德國出現了大德意志師這樣的超級師。三是師級單位變化在營一級,營的數量和戰鬥配置非常重要,綜合起來,美軍和德軍師的編制和管理方式最為科學和有效,超過2萬人臃腫降低戰爭效率,低於1萬3顯單薄,但是日軍師團的編制有很大問題,師團轄2旅團,非常影響戰鬥力,而內戰時期,國軍將領在軍事方面對老蔣意見最大的,就是33制改為一師二團制。


菸酒閣大學士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實在是有點大。二戰期間,師這一級的編制可謂是變動最大、最頻繁的,不止是各國之間天差地別,各國自己在不同時期的變化都非常大。

從結構上說,二戰期間,絕大部分國家的師都採取的師-團編制,也就是師下面轄若干個不同類型的團。但也有少數不一樣的,比如戰爭初期的日本,採取的就是師-旅-團編制,抗戰初期的中國軍隊也採取的是師-旅-團編制,二戰初期的德國裝甲師也採取了這一編制,即師下轄旅、旅下面再轄團,當然,到後來也都改成師-團制。另一個比較特殊的是美國的裝甲師,採取的是獨特的師-(戰鬥群)-營編制,每個裝甲師下屬3個裝甲營、3個裝甲步兵營、3個裝甲炮兵營,戰時根據需要臨時編組成2-3個作戰群,每個群下屬若干個營。

各國師的編制在戰爭中也在隨時調整。比如開戰之初,蘇聯步兵師下轄兩個炮兵團,但開戰以後,由於損失太大,又減少為一個,同時減少的還有步兵師內的各種支援和後勤部隊;蘇聯坦克師在開戰之初也是非常大的編制,但開展之後,一方面由於損失太大,另一方面蘇聯人發現編制太大的坦克部隊使用起來反而不靈活,同時對後勤保障的壓力也太大,所以乾脆撤銷了坦克師這一級編制,改為坦克旅/機械化旅-坦克軍/機械化軍的模式。

各國在師一級編制上的另一個重要區別是對師的定位。在美、英、德、日等國,一般是把師作為基本的戰役戰術單位,師一級的部隊往往能夠獨立執行一些戰術任務。但蘇聯由於前期裝備、人員的損失太大,尤其是合格的指揮員損失太大,到後期基本上是把軍作為戰役戰術單位,師本身的作戰力量有限,尤其是支援保障和後勤力量嚴重不足,必須在軍的編成內才能遂行戰術作戰任務。


聯合防務

二戰中,各國的師是不一樣的。

德國和美國步兵師,一般都是1.5至1.6萬。臨戰前會補充技術兵種,大約1.8萬。

蘇聯步兵師屬於小師編制,一般一萬以下,甚至很多8000。

日本師團分17個甲種師團,每師團2.8萬。90個乙類師團,每師團2.4萬。230個丙種師團,每師團1.5萬。30個丁種師團,每師團1.1萬。這麼折算下來,每師團平均1.75萬。

國軍師編制:1、教導總隊13517人;2、調整師11423員名(野炮挽馬師);3、整理師人員13390員(野炮)。

地方軍的差距更大,很多簡編師五六千人,而日軍的一個步兵聯隊就是3800人,所以,某些公知將日軍的師團與中國軍隊的師來做對比是可笑的,也是可恥的,這還沒算技術兵種和空海軍支援力量的差距。


張勇達州

師是合成部隊,除了戰鬥部隊(比如步兵師裡的步兵團)之外,還有炮兵、工兵、防空兵、防化、通信、運輸等諸多保障力量。西方師一般保障力量很強,人數多,自持力強,作為基本戰略戰役單位使用;蘇聯師保障力量少,人數自然就少,自持力差,但削減的保障力量被集中到更高的軍一級集中使用,軍作為基本戰略單位,師作為基本戰役單位。從實際地位來說,蘇聯軍>西方師>蘇聯師。中國這邊,北洋軍師從德國,國軍共軍師從蘇聯,所以共軍一直保留軍級編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