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 港

佳木斯港,緊傍松花江,上通依蘭、哈爾濱,下接黑龍江,直達日本海;通過鬆花江尚可通達黑龍江中上游和烏蘇里江沿岸,便於糧食、木材、煤炭等產品的出口轉運。1900年庚子賠款以後,俄國輪船在松花江通航,給人員往來和糧、木、煤運輸帶來了極大方便。民國時期的二十年代,佳木斯市水路客貨運輸日趨繁榮,已是松花江下游較有名氣的內河港口,但碼頭卻仍系天然狀態。年進出口的糧食、雜貨、食鹽、煤炭、木材等貨物總量在15萬噸以上。

佳木斯 港

(佳木斯商船碼頭)

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加大對三江地區物資的掠奪,特別是在圖佳、綏佳鐵路建成後,松花江下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水運進出口貨物大多經佳木斯港中轉。貨物中轉量超過了哈爾濱,一躍成為松花江中下游的最大中轉港。為適應這種需要,日偽政權沒收和霸佔了原有的官民船隻,壟斷了水上運輸。在佳木斯舊碼頭還修建了元木樁碼頭。1937年,偽哈爾濱航務局又在佳木斯舊碼頭東側擴建456米直立式鋼板樁碼頭,其泊位可容800噸級船舶15艘。在港區鋪設了鐵路支線和裝卸線,從而使佳木斯港裝卸轉運能力劇增。1935年至1938年佳木斯碼頭裝卸量依次達到72、86、56和144萬噸。水運航線主要有佳木斯—哈爾濱、佳木斯—黑河、佳木斯—虎林等。年客運量達54萬人。客貨運輸總量分別佔當時黑龍江水運總量的20%和70%左右。

佳木斯 港

(佳木斯埠頭事務所)

佳木斯 港

佳木斯 港

佳木斯 港

佳木斯 港

佳木斯 港

(偽滿時期的佳木斯港)

1945年“八一五”,滯留在佳木斯境內的大小船舶有120餘艘,除部分被炸沉江中外,絕大部分被前蘇軍當作戰利品擄走,只剩幾隻小木船,致使解放後的水上航運受到嚴重挫折。1946年7月成立國營合江輪船公司,組織力量打撈搶修沉船。至1948年修復船舶10餘艘。1946年哈爾濱至富錦間有2艘客輪營運,10日往返1次。佳木斯至富錦、依蘭間有5艘小輪船營運。1947年增加佳木斯至撫遠、饒河、同江、東安4條航線。至1948年各線營運船舶共9艘。

新中國成立後水運事業穩步發展。1950年東北航務局設佳木斯辦事處,配備客貨輪2艘,計600客位、300噸位;拖輪5艘,1200馬力;駁船10艘。1955年佳木斯港建立港務局,有碼頭4座,倉庫4座,堆場4座,可容貨19萬噸,有鐵路專用線2300米。1957年貨物吞吐量34.2萬噸,其中進口25.3萬噸,出口8.9萬噸。合江區段佳木斯、富錦、綏濱、樺川、依蘭5個營業站共完成客運量17萬人,貨運量36萬噸。1958年成立合江航運局,船舶增加到65艘,其中客貨輪2艘,600馬力;拖輪12艘,4220馬力;駁船33艘;另有挖泥船2 艘,航標艇14艘。1965年客運量12.2萬人和貨運量54.6萬噸。1975年11月佳木斯港建成5條配套成龍作業線,機械化操作比重達94%,基本實現機械化。

佳木斯 港

(20世紀九十年代時的佳木斯航運站)

佳木斯 港

(20世紀九十年代時來往於佳木斯—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的客運船)

1989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佳木斯港為國際港,對蘇貿易內河一類口岸。同年開通佳木斯至前蘇聯哈巴羅夫斯克、佳木斯至前蘇聯共青城兩條外貿航運專線。這對發展與前蘇聯遠東地區經貿往來, 併為將來開闢直達日本海的水上大通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91年4月26日經中蘇兩國協商, 蘇方同意開放黑龍江下游至出海口通道,經過廟街港出海,允許中國船舶通過。佳木斯口岸成為江海聯運的重要口岸。90年代末水運新建杏林河口碼頭,對佳木斯港進行了技術改造,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增加了碼頭泊位和貨物堆存能力。國有航運企業共有各種客貨輪船130餘艘,比1975年增加近1倍。航線上達哈爾濱,下通烏蘇里江的饒河和黑龍江上游的呼瑪,年貨運量100萬噸,貨運週轉量佔黑龍江省的50%。

注:本文部分內容摘選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佳木斯城市發展史》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