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水滸傳》是一本奇書。

《水滸傳》中對於人物的描寫,大多數是經過細節刻畫,適當的時候略微一帶,經過幾次皴染,將一個人物的形象悄然托出。而且對於故事情節的描寫,似乎處處透露著說不通,但細想卻又處處的合乎人心。我自己也寫小說,知道這有多難。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但是,讀到《水滸傳》七十一回以後,其情節的表現能力,人物的刻畫手法,小說敘事的節奏,甚至於人物的性情都有顯著地變化。對於人物性情的刻畫,七十一回以後基本再無描寫,完全停留在七十一回以前,給讀者留下的印象之中。

而且七十一回以後,幾乎全是戰爭場面,但是作者好像又不太善於戰爭描寫。因為相似的場面,我們跟《三國演義》相比較,立刻就相形見絀。所以七十一回之後,基本是毫無看點,不值得一讀。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最明顯的一處,則是宋江政治傾向的變化,前後銜接的太過於突兀。我們都知道,宋江是一個相當有野心,而且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鄆城縣當押司的時候,就已經在結交各類社會流氓。

關於他的政治傾向,作者在前七十一回有多幾次側面描寫。其中有一次,是宋江在於武松分手之時,勸打算到二龍山落草的武松,如果日後條件允許,竄弄著魯智深等人接受招安,到時候也好搏個封妻廕子。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這一次描寫是出自於宋江的本心,可以說宋江有很大的招安傾向。我以前也說過,宋江這個人,原本是想在官場有一番事業的,所以兩次殺人卻都甘願服刑。直道在江州殺了黃文炳,不得已才上梁山入了夥。

入夥之後,便主動的招兵買馬、攻府陷州,為的就是提高梁山的實力與影響力,因為他不願意頂著一個匪名。但是,前文自始至終沒有透露過宋江是一種“愚忠”。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可是到了七十一回之後,宋江討伐有功卻沒受賞。後來在徵遼的時候,宋江有一個很好的機會,投降遼國他將封官拜爵,割地自立它可以鉗制遼宋、稱霸一方。可吳用提議宋江投遼時,宋江卻說即使朝廷不封賞他,他就算死也不會背叛朝廷。

太突兀,太矛盾。

《水滸傳》的前七十回和後五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寫的?

後來我讀《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發現這個版本《水滸傳》只有七十回,就寫到梁山排定座次。金聖嘆有一句總批:“一部大書七十回,將寫一百八人也。”

寫夠了,先到這兒吧。


作者/王翎,號一字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