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一年了,寫成這樣,你覺得如何?

樂天112280791

練字一年能能寫到如此水平,非常難的得。點畫比較清晰乾淨,線條流暢,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但總體感覺吧,可能更象鋼筆字的成分多一些。不少的字不規範,看不出師承的源頭。可以說是掌握了一些硬筆字的一些基本規律,若從硬筆書法的角度來看,仍然顯得臨帖不夠。無論點畫、結構、章法都缺少書法的技法意識。



我們將習作者的作品和下面的作品比較一下,不難看看出問題所在。

具有藝術性的書法作品嚴格意義上說要有師承,字字要有來歷,不能根據自己的淺顯的理解或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技法知去寫,那樣只能是寫字。寫字只要清晰規範,好看即可,而書法是講究法度的。書法不去做什麼空中樓閣或毫無師承根基的創新,那樣的自多為任筆成行,草率切毫無章法可言。

沒有紮實的臨摹傳統書法的基本功,所寫的作品,就缺少那種書法味,而且非常單薄缺少書法的那種厚度。

如上面作品,明顯看出有魏碑的傳承。










翰墨書道

《你練字的路子很正,硬筆書法就按著硬筆書法的方法去練》

時下,不少初學者,可能受了大環境的影響,跟著高手通臨古貼:祭侄文稿、聖母貼、張猛龍碑、十七貼等等!

前幾天還給一位初學硬筆朋友說了,你這樣學硬筆字,可能要走彎路了,因為你說了,是為了工作寫好字,那麼,硬筆行書不是這樣練的!

即使參照硬筆考試製度,硬筆臨古貼也不主張新手去臨古貼的,那是書法家,書法工作者考試時才會有的“藝術型”書法(7級――9級),若是為了“法乎其上”,而不看實際情況,不看目的,那麼,初中生為什麼不去學拓撲學?微積分?

硬筆書法,相對於軟筆書法來說,唯一的獨特性:硬筆書法寫還有實用性可言!行書分類如下:

你的字,初看是行楷,是因為整篇比較整潔;細看更偏行書一點,很多字確實是行書的寫法,比較規範,自然端莊,一年之功到如此,寫的很好了!也給你提以下幾個建議:

1.\t間距上,保持個適度最好!不要太近,但也不要距離太大,你的字與字的間距明顯過大了。

別小看這個問題,字與字之間保持適度距離,能增加你一氣呵成的手感,也能增強通篇的和諧感,調整章法,還能增加通篇文章的流暢的感覺;

間距與章法上,我控制得也不好,也正努力跟大佬們學習中:


2.\t實用硬筆行書,有的字要“收”,有的放要“放”,收放自如、流暢自然、氣定神閒是硬筆行書的最高的境界!

作為行書,如果整篇字,很多字都“收”得太多,那麼,通篇就顯得小氣、沒精神了;

而相反,如果字“放”得太多,那你寫完後,一定會手痠,很累的,而且整篇文字顯得個個鋒芒畢露,也是有礙觀瞻的;

舉例:又、如、以、這類字,適合“收”一點;我、感、年這類字,又適合“放”一點。

其實,總結這個問題的時候,恰恰是我以前的問題,我以前的字“放”的太多了最近,看了實用行書大佬們的運筆,故有如此感悟,寫與大家分享;

3、你可以細看你的筆畫,很多寫的雖然比較端莊,但寫的並不到位,舉例如:“是”最後一筆,反捺缺少力度,幾乎不像反捺了,不太到位;“受”正捺的波腳,寫得也很不明顯。



3,你的書寫速度大約在20字/分鐘,這對於練硬筆行書來說,不是合適的書寫速度;田英章說“硬筆行書,行筆太快,易生浮華,而過遲過慢,也容易笨拙呆板,有悖於硬筆實用的目的”;

實事求是的講,作為行書,你的字,缺少一點靈動了,雖然很多字結體上比較規範,但是明顯是按照楷書的規範性、書寫速度去寫的;

你練字的時候,速度可以適度快一點(略低於正常書寫速度即可),別怕寫不好,把你的寫字的問題暴露在正常速度,或略慢一點的速度下,暴露出來,這才是你真正需要改進的問題;

好吧,有一說一,不說虛話,體會源於實踐,有得罪處請海涵!本貼插圖,大多30字/分鐘左右速度隨抄,問題也多,看官輕噴,也供書友們參考:


一筆一紙一個人

題主你的字寫得真好,一年能練這麼好,進步真快,令人羨慕。

不過恕我直言,你可能要重新考慮一下練字的方向。

你現在寫的字體,是實用的字體,美觀、大方、標準。你的字,實用已經足夠了,再練下去也不會有更多好處。就像你用一年研究西紅柿炒雞蛋,炒出來的也不過是西紅柿雞蛋而已。

你現在可能需要給自己的字增添藝術性,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方法就是臨古帖。建議從楷書開始,選一種自己喜歡的小楷字帖,比如鍾繇、二王、靈飛經、趙孟頫等等。

鍾繇宣示表:

王羲之黃庭經:

靈飛經:

趙孟頫汲黯傳:

如果有興趣,也可以練練魏碑墓誌,比如張黑女等。


當然,你現在有一定基礎,也可以直接去練行書,比如聖教序:

希望能和你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夢露居士

感謝你的分享,寫字一年確實寫的不錯,我所不能及,我寫了多少年還不行。真的得向你學習。

首先,你的字間架結構確實不錯,說明你已經得法了,假以時日,定超一部分人。

其次,你的字還有一點缺點,就是有些筆畫太僵直,應有一定的弧度,產生美感。

你應該有一定的功底,寫成這樣,不是帥哥就是美女!


好了,簽字應該是沒問題了!

說的不對,你就哈哈哈,說的不好,你也哈哈哈哈!


燕輝說

首先能確定的是你寫的字:不差,相比書法當然還差火候,但是比普通人,絕對可以了!

同事,為你的字提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用!

1、筆畫結構欠佳,以這個“三”為例

這個字是三橫組成,但是三筆均要等距,且第三橫是前2橫的3倍長,這樣才能確認字是否符合字型結構。

2、字體筆畫位置有待調整,用“是”字舉例

首先“旦”字結構如上“三”字,等距書寫

撇:起筆和上面的日字左邊豎應在一條線,收筆與旦字的長橫起筆於一條線

捺:反向延長和“旦”字長橫的起筆相交


以上2例,希望對你有用,當然只是建議,希望參考!


手寫咖


看看我寫的、從沒練過字、天生的


蔣大小姐131

首先,說清楚一個概念性的問題。

你練字的目的何在?單純為了實用書寫?還是硬筆學習書法?這是很不同的兩條路。

很多人詬病硬筆不能學書法,說硬筆就是用來日常實用書寫的,而軟筆才是正兒八經的學書的工具,關於這一點,我不敢苟同。

關於題主的問題,一年練習,有了圖中的成果。應該算是不錯的。如果你只為了單純的提高實用書寫技法,那麼你的不足之處在於,結體還有待提高,可以參考二田的帖子,吳玉生的行楷,會有裨益。

其次在章法佈局的安排上,還顯稚嫩。不過這個關係不大,因為如果只是學今人的帖子的話,跟古帖區別很大,章法的安排上會簡單很多,只需要考慮大小,間距這些就差不多了。而學古帖的話,講究就太多了,特別是在創作中,大小,避就,爭讓,牽絲縈帶,同字的不同處理,通篇的行間距,重心的搖擺,關於中軸線的左右大小分佈,等等很多。需要長期的體悟,摸索和學習實踐。這個功夫需要以年來計算,需要很久的時間,說實話,路跟長。筆者還在坑裡,看不到邊。

硬筆走臨古的路子,不是不能走,是不好走。本著取法乎上的選擇,有很多人認為現在實用書體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可以直接去學古帖,因為今帖也是脫胎於古帖的,只是書家自己做了取捨,這一取捨,就有可能把你本來喜歡的東西給取捨掉了,我本人是不喜歡的。

而且硬筆學古帖,實在是很難。書寫工具的侷限性,自己原字的大小都是個問題。比如硬筆很難表現出軟筆那樣豐富的粗細變化,這就要求你有很高的控筆能力,在比如,古帖的原字都比較大,這對臨帖來講,又是很艱難的,因為結構很難把握。這無形中也增加了難度。這也是硬筆臨古為人詬病的原因。

但是說到底,這兩個路子,一個簡單些,一個難些,收穫不一樣,只看你個人的選擇了。就是這樣。

貼個高手的硬筆臨《汲黯傳》的圖。


貮桃殺三士

一年寫成這樣,很好了。

端正,流利,沒有刻意的習氣。實用足矣。

我正好中午空閒,抄了兩行字。做為交流。


向金港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一年的時間把字寫成這樣,已經是頗見成效了。整體感覺勻稱、流暢,沒有特別難看的突兀的東西,就寫字的要求,做到這些也算是基本合格了。當然,如果是從硬筆書法的角度來分析,無論是筆畫、結構還是佈局,存在的問題還是相當明顯的。

我不知道這位朋友對自己練字的要求是停留在實用階段,還是有更高的要求,能夠在硬筆書法領域有更大的發展?姑且從實用的角度說吧,如果能對一些基本的問題更注意一些,稍加改進,肯定會有不錯的效果。

比如說“須”字的結構,左右分得太開,有些散架了,類似的字如果注意結體嚴謹些,整體書寫水準將是一次突破;再比如說“其”字,第一橫太長,喧賓奪主,導致最後一橫的主筆作用不突出了。如果能將第一橫寫短一些,最後一橫主筆再肯定一些,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再贅述。其實這些都是寫字的基本規律,舉一反三,很容易理解。



必須要說的是,如果是從硬筆書法的角度來要求,還是有相當的差距。首先,筆畫孱弱、隨意,缺少變化;結構方面硬傷很多;佈局方面的問題也很明顯,字距太開,影響了整體的連貫和氣韻,每一行都是從左下向右上傾斜,這在硬筆書法中是絕對不能出現的。如果把控不好,最好採用有界格的紙張書寫。


不管是從實用角度還是從硬筆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要求,都有很大改進和提高的空間。最好的方法還是臨帖。從這位朋友的書寫風格來看,我推薦硬筆書法名家任平先生的行書字帖供您學習和參考。任平的硬筆行書水準是相當不錯的,拿過數次全國鋼筆書法大賽的最高獎。可以有針對性地臨習一下,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練了一年,寫成這樣算是很好的啦,無論結構用筆都不錯,書法是個長期堅持的過程,看樓主的字,感覺很有靈性,我練好幾年了,也不過是個業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