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的時候字體一定要和字帖一樣嗎?

Apple-King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中說:初臨帖時,求其逼真,勿求美好;即得形似,但求美好,勿求逼真。大意是說:臨帖時求其逼真,從形似中探求用筆技法的規律;在我們進行創作時必須求其美好,從規律中探求藝術的真諦,方為學書之道。所以說臨摹法帖時,越像越神似為最好學習層次。不過到達神似非常不容易。臨摹達到形神俱似,說明我們對法帖的點畫、結構、章法的技法和書法藝術內涵的理解越接近原來法帖。理解的透徹深刻,掌握的書法的技法知識越紮實,駕馭能力也越高。



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先賢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法帖,多是幾乎盡善盡美的書法作品,其中所包含的點畫結構章法的技法元素和書法美學知識和美的藝術風格都是一流的水平。

而我們之所以要向古人學習,就是因為我們目前的書法水平低,頭腦中沒有美的書法字形和如何寫才能書寫出美的書法的基本的知識技能。這就需要向古代經典書法學習,汲取他們的美的書法技法和美的字模板。唯一的方法就是臨摹學習。



如果我們臨摹的根本就不像原帖,說明我們在學習中就沒有學習到書法技法和書法知識,對經典書法中的優美字形沒有過度到我們的心中和手上,這樣就學不好書法。所以,臨摹追求形神俱似,不但追求形神俱似還要能夠背臨和意臨,並達到能夠按照原帖風格創作作品方稱的上是把經典書法的技法技能學到自己手上了,也就實現了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


翰墨書道

臨摹古人法帖是學習書法的最好方法之一。臨摹的意義在於學練筆劃和字形的過程中,掌握和習慣於書法家用筆規則和技巧。如果練字的時候和字帖上的字不一樣,那就失去臨帖的意義了。

首先要做到形似。字帖一般都是被公眾認可的大書法家的作品,尤其是你自己選出的字帖,至少是你喜歡的你嚮往的樣板。初學時很難寫得像,但必須追求像。像,就是字形相似,也叫形似。形似是學習書法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做到形似,才能掌握基本的用筆方法和運筆規則。第二,要在形似的基礎上訓練自己的熟練程度。寫字不是畫畫,很多初學者在臨摹法帖的時候感覺在畫字,一筆下去寫的不像就描來描去,所謂“越描越黑”就是這個意思。畫字是個很不好的習慣,一旦習慣於畫字,那麼寫字的速度就提不起來,從而也就達不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所以畫字習慣必須克服掉。一遍寫不好就來第二遍,第二遍寫不好再來第三遍,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法了。第三,寫字要爭取做到神似。當你把字帖寫得很像,而且也有了一定的熟練程度時,就要用心對照了。有時候你會發現,單獨寫任何一個字都感覺很像,但放到一起再看,又感覺不像。這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章法出問題,也就是文字的部局和排列不合理,。再一方面就是神似不夠。神似就是文字的氣質和神韻,也有人稱之為風格。這不僅與字的筆劃和字的間架結構有關,還與練字者的修養和品味有關,這也是書法的要領和精髓。這部分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每每臨摹完一幅字,要學會多對照,多品味,找到書法家在書寫時的感覺,講到感覺,似乎不可言傳,只能意會了。

另外,怎樣才算把字練成了呢?當你放下字帖,下筆就可以達到與字帖既形似又神似的時候,而且當你書寫字帖之外的其它文字時,也會有同樣的字形和風格,這就練成了。再通過博覽其他名家的法帖,針對其特點特長進行練習,排出糟粕,吸取精華,以求達到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再去發揮自己的特長,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推陳出新,勇於嘗試和創作,那麼即使不能開宗立派,起碼可以獨領風騷了。

下面,我們就清朝大學士梁詩正的作品來品味和體會一下臨帖和自我成就的關係。







這是臺灣博物館的藏品。當你看完了這副作品時,感覺怎樣呢?字裡行間完全可以體味到書聖王羲之的神韻,在字形的間架結構上又深得歐體字的要領,中正平穩,在用筆技巧上匯聚多家之長,儘管在落款章法上稍有瑕疵,但不失為上等作品,這也是我們都應該學習的楷模。


不用謝1

謝謝提問,你的這個問題在學書法來說,不是一個可以馬馬虎虎的事情。我是千千千里馬。練字和字帖一樣,這句話,準確說是臨帖和字帖一樣。如果是自己無目的的自由寫字,是不存在“要和字帖一樣”這個問題的。

所以,臨帖是練字,自由寫字也是練字。

好,我們進入正題。臨摹書法,初學儘可能做到“亦步亦趨一模一樣”的地步。

而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大師也沒有這個能力。

我給你看看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和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墨跡同一個局部,你仔細看看就知道臨摹能不能達到“一模一樣”。



大家注意盯住“帶”字和左右兩個字“領”和“其”的位置是不同的。筆畫也是不太一樣的。

這是古人。我們在看看今天的書法教育家楊再春先生臨摹趙孟頫《膽巴碑》中的“勝”字,能不能與字帖一模一樣。


大家注意楊先生臨摹的“勝”字的豎彎鉤與趙孟頫的那個豎彎鉤和最後一點有什麼區別。如果你把這個勝字的每一個筆畫按照“起筆、行筆、收筆、接筆”四個環節檢查一下,你就會發現更多與字帖不一樣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夠,但是卻沒有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的秘訣吧。

我們看,楊先生算得上一個老書法家了,對於趙孟頫也研究不止十年八年了,為什麼就不能臨摹得一模一樣呢?

那你還說,楊再春不行,就沒有行的人嗎?千千千里馬告訴你,能夠臨摹的跟字帖一模一樣的人是極其少的,少到幾乎沒有。

那我們為什麼還有鼓勵“儘可能亦步亦趨一模一樣”的臨摹字帖呢?

這不是下瞎折騰?不對。儘量是一種態度,如果你這樣做了,那麼,你學習書法的本領就會好多了。如果你初學就自由自在,沒有一個嚴格的要求,那麼,學好書法就是一個空想。

當然,面壁十年圖破壁。我們學習書法有一個“入帖”和“出帖”的質的變化。


入帖階段,我們儘量做到亦步亦趨一模一樣,那就會取得八九不離十是效果。如果初學就稀裡糊塗的,將來肯定不會有紮實的基礎。

如果我們走出看初學階段,有了一定是書法造詣。那麼,下一個階段,你可以不必臨摹得跟字帖一模一樣了。這就叫“出帖”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書法表達能力。


千千千里馬

我們練習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寫像字帖中的字,從中汲取正確的方法。

臨帖寫象字帖中的字不是目的,是手段。這個問題要弄清楚。寫象了,才可能從中知道字帖的主人在寫的時候,這一點用了什麼筆法,這一撇又是用了什麼筆法……從而知道哪種形態的筆畫,需要用什麼方法是寫。這才是臨帖寫象的目的。

臨帖在於取法。要取法,不寫象怎麼取?只有寫象了才能向古人取法,你說是吧!取到法以後,就不會受形體的束縛,就可以利用學到手的筆法寫自己的字,你說臨帖寫象是不是最終的目的?肯定不是。只是學習取法的一個手段。



最終的目標,是應用學習到的筆法及結字的規則,書寫出自己想要的形態。


臨帖不寫象,就不叫臨帖,叫抄帖。大家都是抄過書的人,有幾個人靠抄書把字寫好的!不寫象,甚至是故意不寫象,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哪裡還談得到向人家取法的話。你說呢?


子衿tjk

這個問題對於每一個書法愛好者而言,都是一個迴避不開的經典問題。現在我們在總結無數前人經驗體會的基礎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書法其實是有捷徑的,這個捷徑就是臨摹經典書法作品,臨摹的最高境界就是與原作一模一樣,也就是說,既要形似,又要神似。



對任何一個書法愛好者而言,都會經常遇到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我要臨摹誰的作品比較好呢?對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很簡單,你最喜歡哪個書法家的作品,你就去臨摹他的作品好了。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人的心理就是,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容易上手,容易堅持,容易見效。


其次,很多人會問,臨摹到什麼程度算是成功呢?答案就是,不看原作就能與原作寫的一模一樣。多長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練習書法也適用於一萬小時定律,你能認真臨摹一萬小時,必然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效果定然會相當可觀的。練書法是慢工出細活,不能急於求成,慢就是快,功到自然成。

第三,很多人會問,我怎麼能夠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呢?很多書法名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學習書法是一個先繼承後發揚的過程。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首先把臨摹功夫下夠,然後博採各家之長,最後結合自身審美情趣,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有句話說的好,不怕人說無新意,惟恐筆下無古人。一些人不臨摹,信手而寫,自己風格倒是有了,但是根底淺薄,出手即俗,俗不可耐,層次很低,無法脫俗入雅。書法是藝術品,耐看高雅有品位,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書法有路勤為徑

我個人覺得不是的!就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吧!我有一個專門的師傅,他是我一個大伯!七十多歲了,寫了幾十年的毛筆字,當初就是他帶我走入了書法的世界!


剛開始,大伯要求我臨的是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一練就是三年!那三年,每次大伯指導我,從來沒有說過你寫的像不像,而是說其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比如運筆和結構!他要求我體會的是書法的“神”而不是“形”,或許大伯是因為境界高了,直接跳過了“形”的步驟,但是對我影響很大!一個字連著寫幾百遍都是常態,一直到會默寫。

我知道你糾結的是什麼,我覺得形和神並不衝突,從形到神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然完完全全寫的一樣是不可能的,你又不是印刷機。就拿《蘭亭序》來說,真本現代人沒有見過,現存的是一個摹本,如果真跡出來,怕是會有很大的區別。

練習書法,如果你太糾結一些事情是練不好的!


萬物皆明

我是孽海泛舟,筆墨愛好者,不請自來。

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還請各位老師們批評教導。

我認為臨帖是有階段的,初學,摹其形,力求一模一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遍一遍的臨習,對比,掌握筆法,掌握結構,再次,掌握章法,用墨等等。當然,我們也不是說要做“複印機”。即得其形,則得其神亦不遠了,就算是再厲害的老師他也要臨帖到老,一日不臨古,一日不知意。所以說臨帖時,越像越好。至少臨帖於我的生命是沒有止境的。



再就是風韻,也就是大家說的神似,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形神皆似,始成。證明對藝術的理解,筆法,結構 章法,鈐印都有了足夠的瞭解,那時估計已成大家。



結語,臨帖嘛,當然是越像越好。《快雪時晴帖》為培秋老師所臨。我臨得太醜就不放上來,汙了大家的視聽了。


孽海泛舟

既是臨帖,自然是依照字帖上的字來臨摹,不然,那臨字帖是幹什麼?

臨帖分實臨和意臨兩種。實臨就是完全照字帖上的字來臨摹,學其用筆,學其結體,學其章法,臨得與字帖越象越好,把字帖的書寫習慣變為已用。意臨則是不完全按字帖上的來,可以參雜一些個人的想法,只取字帖的某點或部分來學習,有臨創之意。初學自然是要實臨,待有一定功底之後才有可能進行意臨。


五美軒

對初學者而言,這是基本的要求。

多年持筆的學習,我總結了臨摹的兩條經驗:

一、外摹仿

(1)、知人知書:

無論你決定學何人字體,首先必須瞭解這位書字的生平、性格以及此書體形成的原因。只有知其人才能識其書。

(2)、看、掛、問。

看:讀帖;看自己、看別人寫字;看遠近、正反、上下、左右八面之看。會看的人,是最善於學的人。

掛:由於視角不同,平視和掛著的整體、立體感、美感、字之間的關係會不同。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也。

問:向老師問,向朋友問,向網友問。

藝術最忌閉塞,作繭自縛。

二 內摹仿

(1) 摹;雙鉤,掌握位置:

(2)對臨;儘可能逼真地練習:

(3)背臨;儘可能寫出帖的原意:

(4)意臨;突出帖中某個特點、或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作的練習。

這兩種方法並不對立,可常此方法交叉行,在不斷提高眼力的同時,縮短心、手之間距離。如此學幾年既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書法能力,又能整體提高一個人的素養,以達身心平衡。


臨池管窺

既然是臨摹,就要講究先形似,再神似,所以首先就要臨的像,待對臨很像之後,再背臨,就是不看字帖,憑靠記憶,爭取寫的像,這樣就會學得紮實,為以後的創作打下堅實基礎。

附本人臨帖及字帖,匆匆而就,也不精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