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不久前在淘書公社買了本《我的朋友魯迅》,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裡面記載了作者(日.內山完造)從1927年與魯迅結識於上海內山書店,一直到1936年10月長達十年的友誼,字裡行間透出的情誼樸實、真摯、感人,不由聯想起93年前魯迅先生的西安之行,於是就循著先生走過的地方探尋。

後來看到西安古舊書店匾額上先生的題字,問了後得知是集魯體而成,遂想起易俗社的“古調獨彈”就去了那裡。老劇場雖然常年關門,但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我,匆匆轉了一圈,腦子逐漸清晰起來。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1924年7月,魯迅應國立西北大學“暑期學校”之邀前來西安,講授《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授課之餘,魯迅與友人遊覽了西安郊區的古蹟風景,往鬧市購買碑帖古物,至易俗社觀看秦腔演出,對此行,魯迅日記有較完整的記載,同行者蔣廷黻、孫伏園等也都撰文敘說,這是魯迅唯一一次的西北之行。

作為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西安之行被鋪排的非常恰當,一行十餘人,自7月7日乘車南下,一路舟車勞頓,於14日下午抵達西安。當晚,就約同行的孫伏園等上街觀光,即“閱市”了。最初的印象是大街的白灰牆上書寫不少勸人為善的格言,這都是被魯迅稱為“馬二”先生的馮玉祥任督軍治理陝西時留下的遺蹟。魯迅之前對長安的認知一直留存在宮殿、城牆、十二街等皇城範疇,沒成想西安積弊流習久矣,城池殘破不堪,“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這還不算,在南院門、碑林等多處,相面的、占卦的、看八字的、看陰陽風水的,掛著“有求必應”之類的幡號,隨風飄揚,讓魯迅大為反感,他覺著盛唐以後經過千年的長安不但沒有長進,反而破敗落後了,這股“巫風”是羈絆人們思想解放的一大障礙,後來被人們詬病的城牆思維,與魯迅先生的看法異曲同工,西安城病已久矣!

但這些不悅並未影響先生的雅興,他不但看了碑林、南院門、大小雁塔、曲江池、昭陵駿馬與駝鳥,還跑了大大小小的古董攤,收羅了一大堆土俑弩機之類的東西。魯迅先生之所以去南院門,一是拜會了文化鉅子閻甘園先生,二是向看看陝甘總督行署東臨的亮寶樓,先生不僅是文豪還是收藏大家。但只不過短短20餘載,亮寶樓已無寶可亮,變身中山書院,讓先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剛到西安,魯迅就約陪同的西安朋友去買弩機。負責接待工作的西北大學講師兼省長公署秘書的張辛南是順德人,聽說魯迅要買“魯吉”(弩機),以為是要買“滷雞”,他納悶滷雞在北方城市都有,自己家鄉的滷雞倒是頗有名聲,沒聽說西安的滷雞有什麼好吃。魯迅為什麼一到西安就要嘗西安的滷雞?最後通過孫伏園才瞭解到,魯迅所說的“魯吉”是一種黃銅器,看去機械十足,形似今日之手槍,銅綠斑斑,極饒古味,魯迅先生愛其有近代軍器之風,已經收藏了好幾具(從北平古董鋪購得)查魯迅西安日記,共買弩機5具。誰成想,文弱先生的背後也有一顆陽剛的心,軍器足以見證。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當時,西安有一個著名的秦腔劇團——易俗社,這個戲社以演移風易俗新戲為宗旨,提倡反封建、反迷信。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時,戲曲歸他任職的這個科主管,所以對易俗社是熟知的。到西安後,魯迅風趣地帶著初學來的陝西話對孫伏園說“張秘夫(書)要陪額(我)們去看易俗社的戲哉”。想象一下,一個肅穆的面孔說出這麼調皮的話,還是魯迅先生嗎?不由想起他去內山家頭一句便說:“老版(他刻意此字),我結婚了哦。”“對象不是在北平嗎?”“哦,那是我母親的媳婦,可不是我的媳婦呢。”敢於反叛才是魯迅!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7月16日,魯迅受邀來到西安易俗社劇場看戲。對於這位文壇巨匠的到來,易俗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好戲《雙錦衣》,演出了全本的上半部分該戲是著名秦腔編劇呂南仲根據《宋史紀事本末》創作而成,並於1920年在西安易俗社劇場首演。劇中秦腔角色齊全,生、旦、淨、醜一一亮相。魯迅先生觀後意猶未盡,第二天又來到這裡觀看了下半部分。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自此,魯迅先生便喜歡上了這種流傳了上千年的古老藝術,並於第三天,也就是7月18日,第三次來到了易俗社觀看了《大孝傳》。過足戲癮的他在當夜的日記裡滿懷高興地寫下了“月甚朗”,以表達自己的心情。一週之後的7月26日,在他的學生王捷三陪同下,魯迅又一次來到了易俗社劇場,觀看了《人月圓》據當時陪同魯迅一同看戲的學生,也是當時被稱為“副刊大王”的孫伏園回憶說:“魯迅先生過去就喜歡戲劇,有欣賞戲曲的能力,因此對易俗社演出的這些節目很感滿意。他每次看完演出後,總是給予好評,他感到西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而能有這樣一個立意提倡社會教育為宗旨的劇社,起移風易俗的作用,實屬難能可貴。”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那時,適逢易俗社成立20週年,魯迅題寫了“古調獨彈”四字,製成匾額送易俗社,表示祝賀。臨行前又與孫伏園一起將講學酬金現洋50元捐送易俗社。魯迅說,這叫“取之於陝,用之於陝”以幫助解決易俗社的戲曲學校和戲院的經費困難。

晚上,時任陝西省長的劉鎮華在易俗社劇場為魯迅一行人設宴餞行,這也是魯迅最後一次來到易俗社觀看秦腔。孫伏園回憶了此事,並說:“匾額上除魯迅先生以周樹人的名字署名外,還有我們同行的其他學者多人。今日看來,此匾乃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實物了。”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那天,在座的人中,一個人的心裡五味雜陳,他就是劉鎮華。

當時統治西安的軍閥劉鎮華竊據著陝西省督軍、省長兩大權位,號稱“兼座”。他曾託人示意魯迅,講演時換個題目,意思是,你周樹人不肯給我歌功頌德,給士兵打一下氣總可以吧。魯迅答覆:“我向士兵講說是可以的,但是我要講的題目仍然是小說史,因為我只會講小說史。”劉碰了個軟釘子,幾乎要掀開“禮賢下士”的假面具。當時有家報紙《新秦日報》曾透露了這個“兼坐怒形於色”的消息,還被罰停了幾天報。

即便如此,劉還是給足了魯迅面子。“晚劉省長在易俗社設宴演劇踐行,至夜又送來《顏勤禮碑》十份、《李二曲集》一部,杞果、蒲陶、蒺葵、花生各二合。這是魯迅先生1924年8月3日的日記,先生的面子真不薄,一下子就得到了十張《顏勤禮碑》是拓片,而且大氣,立刻分送同道好友。(見《悟對西安碑林》)

對於那晚的酒宴,有人說是鴻門宴。因為劉振華頻頻勸酒,而魯迅只喝紹興花雕,“多乎哉,不多也,不多、不多!”是先生酒量的映照;有人說是附庸風雅,劉振華也曾上白鹿原找牛先生碰一鼻子灰……不管怎說,亦或假裝,他對文人還是恭敬三分的。

西安故事:1924年一位文豪蒞臨西安,他看秦腔捐款題匾學說陝西話

1924年魯迅西安之行總的說來瑕不掩瑜,是充實和快樂的。他在曲江池雖然沒有看到一池碧水,也沒一睹大明宮遺址,傾街黃幡,滿城廢墟。當年的西安沒有殘留一絲他心目中大唐長安的氣息,回去就放棄了小說《長恨歌》的寫作,不少人心中嘀咕,先生真不該有這趟西安之行。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給西安留下了“古調獨彈”墨寶,可讓我們領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文人風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