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歷經滄桑的客家人,推崇師道的由來已久,可追溯到中原文化。最早的客家先民遷徙至寧化石壁一帶,也帶來了至聖先師孔子的倫理道德即儒家思想,“忠君、孝敬、尊孔”為本的思想體系,與客家先民的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為使這些禮教代代相傳,客家人對尊孔、尊師、重教非常虔誠,要求兒童必須入學。並世襲有完整的入聖(學)儀式,循規蹈矩,一絲不苟。這樣,客家人的後裔,就能通過讀書取得功名,擺脫困苦磨難,衣食無憂,豐衣足食,過上相對穩定的生活。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在寧化縣城,小孩到了六至七歲的入學年齡,大人就親切地稱他們為學子,為了給學子們求學討個好彩頭,姥姥家都要送外孫上私塾(學校)的學用品,諸如新衣服、鞋、帽、襪、課桌、讀凳、文房四寶、錫制筆架、水壺、“三字經”讀本及入學小燈塔等。父母親要為孩子找一個德高望重、滿腹經綸的先生,並由家族的長輩選定一個入學的好日子。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到了入學這一天,學子就要早早起床漱洗乾淨,穿上長衫馬褂或中山裝,大紅綢面白布底雙鼻鞋,使學子顯得高雅莊重而有氣派,手持蔥蒜,寓意從現在開始,他就聰明會精打細算,一路上由先生牽著手,伯父或叔父引領(不能由父親引領,表示家庭處境艱難,學子應發奮用功,長大後可光宗耀祖)。父親友好則挑著“香擔”擔內放著姥姥送的私塾用品以及父母買的香燭鞭炮,三牲祭品,回子餅,魚缸(內裝三至五尾活紅色鯽魚),扛著課桌讀凳由幾個內外兄弟陪著,途中隔幾分鐘就放一串鞭炮,前往讀書人的朝聖中心——孔廟(客家人稱聖殿裡)

在進入孔廟“大成殿”之前,學子必須重振衣著,面對殿內鄭重的三鞠躬,然後在先生的帶領下從中門進殿將禮品擺在神壇下的案桌上,點燃香燭,同時,將書桌擺在大廳中,放上文房四寶及學習用具,再點燃入學小燈塔中的油燈。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一切準備就緒後,入學儀式正式開始,由先生主持學子面對1.5公尺高紅底金字黑框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牌站立,燃放鞭炮後,主持人念告詞:“唯x年x月x日秀才xXx昭告至聖先師孔子,唯先師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簡述六經,垂憲萬世。現有入聖啟蒙學子x虔誠跪拜,請佑他早除頑愚,金榜題名。”學子則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學子坐到書桌邊的讀凳上,先生翻開三字經”讀本,教讀三遍“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佑於後”,並用紅珠筆圈點,其寓意這是人生最高理想。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儀式結束後,將小紅鯽魚放生於殿外半月形的泮池,爾後,先生帶領學子來到私塾,先拜孔子牌位,再對先生行大禮,先生將學子引至課桌前坐下,手把手教寫“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幹,七十二;爾小生,宜立志”十八個字勉勵學子學習聖賢的志向,而後將回子餅分發給在座的同學,以示互相學習,團結友愛。放學回家後,母親會端上以雞腿蓋面的雞湯,學子坐門檻上吃完,表示每級都能超過別人,順利跨過每一道門檻、級別。中午設宴款待先生及摯愛親朋,入學儀式也就宣告完滿結束。

客家兒童的入學儀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社會進步,入學儀式也日趨簡單、樸實。目前,寧化的一些農村,還保留著初次入學要穿新衣新鞋,與老師共嘗果品糕點,第一次放學回家後坐在門檻上吃雞腿,宴請老師和親朋等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