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历经沧桑的客家人,推崇师道的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中原文化。最早的客家先民迁徙至宁化石壁一带,也带来了至圣先师孔子的伦理道德即儒家思想,“忠君、孝敬、尊孔”为本的思想体系,与客家先民的中原文化相得益彰。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为使这些礼教代代相传,客家人对尊孔、尊师、重教非常虔诚,要求儿童必须入学。并世袭有完整的入圣(学)仪式,循规蹈矩,一丝不苟。这样,客家人的后裔,就能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摆脱困苦磨难,衣食无忧,丰衣足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在宁化县城,小孩到了六至七岁的入学年龄,大人就亲切地称他们为学子,为了给学子们求学讨个好彩头,姥姥家都要送外孙上私塾(学校)的学用品,诸如新衣服、鞋、帽、袜、课桌、读凳、文房四宝、錫制筆架、水壶、“三字经”读本及入学小灯塔等。父母亲要为孩子找一个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先生,并由家族的长輩选定一个入学的好日子。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到了入学这一天,学子就要早早起床漱洗干净,穿上长衫马褂或中山装,大红绸面白布底双鼻鞋,使学子显得高雅庄重而有气派,手持葱蒜,寓意从现在开始,他就聰明会精打细算,一路上由先生牵着手,伯父或叔父引领(不能由父亲引领,表示家庭处境艰难,学子应发奋用功,长大后可光宗耀祖)。父亲友好则挑着“香担”担內放着姥姥送的私塾用品以及父母买的香烛鞭炮,三牲祭品,回子饼,鱼缸(内装三至五尾活红色鲫鱼),扛着课桌读凳由几个内外兄弟陪着,途中隔几分钟就放一串鞭炮,前往读书人的朝圣中心——孔庙(客家人称圣殿里)

在进入孔庙“大成殿”之前,学子必须重振衣着,面对殿内郑重的三鞠躬,然后在先生的带领下从中门进殿将礼品摆在神坛下的案桌上,点燃香烛,同时,将书桌摆在大厅中,放上文房四宝及学习用具,再点燃入学小灯塔中的油灯。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后,入学仪式正式开始,由先生主持学子面对1.5公尺高红底金字黑框的“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神位”牌站立,燃放鞭炮后,主持人念告词:“唯x年x月x日秀才xXx昭告至圣先師孔子,唯先師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简述六经,垂宪万世。现有入圣啟蒙学子x虔诚跪拜,请佑他早除顽愚,金榜题名。”学子则行三跪九叩大礼,礼毕,学子坐到书桌边的读凳上,先生翻开三字经”读本,教读三遍“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佑于后”,并用红珠笔圈点,其寓意这是人生最高理想。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仪式结束后,将小红鲫鱼放生于殿外半月形的泮池,尔后,先生带领学子来到私塾,先拜孔子牌位,再对先生行大礼,先生将学子引至课桌前坐下,手把手教写“上大人,孔乙已;化三干,七十二;尔小生,宜立志”十八个字勉励学子学习圣贤的志向,而后将回子饼分发给在座的同学,以示互相学习,团结友爱。放学回家后,母亲会端上以鸡腿盖面的鸡汤,学子坐门槛上吃完,表示每级都能超过别人,顺利跨过每一道门槛、级别。中午设宴款待先生及挚爱亲朋,入学仪式也就宣告完满结束。

客家儿童的入学仪式

隨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进步,入学仪式也日趋简单、朴实。目前,宁化的一些农村,还保留着初次入学要穿新衣新鞋,与老師共尝果品糕点,第一次放学回家后坐在门槛上吃鸡腿,宴请老師和亲朋等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