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寫西遊記的目的是什麼?

樓蘭都護

古人寫詩詞也好,寫小說也好,一般都意有所指,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晦罷了。比如白居易所做《長恨歌》,起頭就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看似說漢武帝,實則指唐玄宗。同樣,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也意有所指,那就得把他放在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中來看。

吳承恩所生活的年代屬於明朝嘉靖年間。《西遊記》雖然源於玄奘西天取經一事,講述唐僧四人取經途中智鬥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既然他生活在嘉靖年間,那麼很多故事的原型就來自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態。所以,有人就發現,其實孫悟空就是嘉靖皇帝的化身,他一人與各種妖魔鬼怪鬥爭,實際這些妖魔鬼怪都是當時的各種守舊的勢力。打死的都是沒有後臺的,打不死的都是一些皇親國戚,縱然嘉靖是皇帝也無可奈何。

另外就是三打白骨精就是嘉靖三廢皇后;紅孩兒火焰山就是衛輝焚帝案;真假美猴王就是嘉靖兩個兒子爭奪帝位。嘉靖一生尊奉道家,想長生不老,而孫悟空出世後不久就拜訪菩提老祖,只學長生之道。

細思級恐,按照這樣的邏輯看看,還真像是映射當時社會,不過就是比較隱晦而已。


長安那片月



吳承恩(1510?——1582?)明代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吳承恩經歷明代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五朝。輝煌時期主要集中在嘉靖、隆慶兩朝。嘉靖帝在位45年,其孫萬曆在位48年,中間的隆慶在位6年。 嘉靖和萬曆如出一轍揮霍著祖輩留下的基業,長期隱居深宮,不思進取,致使百年蕭條。少年時代吳承恩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在家鄉頗有名氣,被鄉鄰大加讚賞,認為他參加科考乃囊中取物手到擒來之事。之後考中秀才,多次鄉試卻名落孫山,大約五十歲時才謀得了浙江長興縣縣丞的職位, 縣丞是縣令的副手,一大把年紀且心高氣傲的吳承恩,倍感窩囊,同時感嘆世態炎涼。辭官回鄉用創作神怪小說《西遊記》來排遣自己的情懷。



石頭出身沒有根基的孫悟空,儘管能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變化,本領高於天庭一眾神仙,但沒有後臺只能屈居“弼馬溫”這類不入流的官職,這是吳承恩自身命運的真實寫照。而天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哪吒父子,準確的反映了嘉靖時期嚴嵩父子蠻橫跋扈朝政的現實。《西遊記》中老好人的玉皇大帝就是當時嘉靖帝的代言。 嘉靖是超級“道教鐵粉”,他崇拜信任一些知名道士,長年在深宮煉丹修道,以求長生不老。為了長壽,嘉靖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他聽信讒言認為未有經歷人事的女孩的月經可保長生不老,下令大量徵召十三四歲宮女,並命神道用她們的處女月經煉製丹藥。 為保丹藥的純淨,宮女們不得進食,只吃桑葚、飲露水。 被徵召的宮女苦不堪言,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決定反抗,趁嘉靖皇帝熟睡用麻繩差點將他勒死。《西遊記》中,道士的形象多為不堪,並非吳承恩對道教的偏見,而是他對嘉靖痴迷道教官場惡俗風氣的不滿。用自己的筆抗爭黑化不合理的社會現實。

《西遊記》是吳承恩藉助玄奘不遠萬里求取真經佛經,巧妙的折射社會生活的複雜現實,深刻而辛辣地揭示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本質,表達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要求變革的強烈意願,含蓄地折射出渴望建立“君賢神明”的仁義之國的政治抱負,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與鮮明的時代特徵。令後人感嘆……


藥行天下7

吳承恩寫西遊記的目的是什麼?


《西遊記》成書於明,講的是唐朝時的事(借古諷今) 。 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方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將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形象化為妖魔鬼怪所設置的八十一難,以動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動地表現了無情的山川的險阻,並以降妖服怪歌讚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 《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鬥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鬥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影射皇帝昏庸);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徵性意義。

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


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樸、吃苦耐勞、對敵鬥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鬥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
對於沙僧,則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兢兢業業、老老實實,總是被二師兄欺負,幹最累的挑擔活,在取經路上基本沒發過牢騷。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鬥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但是因為對當時朝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所以《西遊記》在很長一段時間被列為禁書。


鵬鵬看視界

西遊記的作者,至今仍是千古之謎。胡適把作者冠名權,賦予吳承恩,也有爭議。實際上,明代成書的《西遊記》,受以前話夲和民間傳說的影響頗大,只是改編重塑的更為波瀾壯闊,引人如勝。探討作者寫西遊記的目的和意義,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比魯迅論各色人等觀《紅樓夢》一樣,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過去,教科書武斷地用階級分析法,把其作為反抗嘉靖封建王朝的隱喻,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西遊記》的作者,不可能有後來才產生的科學理論來指引,有那麼高的覺悟。書中對孫悟空鬧天宮也不認為是正義行為,只是犯上作亂,遭到天庭和佛祖的鎮壓。西遊記的目的,是宣揚佛法無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佛能伏魔,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魔頭孫石猴皈依佛門,幾經魔難,立地成佛。西遊記的目的,只是告訴人們,去掉心魔,才能大徹大悟。悟,即覺悟,即佛性,空,即色。佛的梵語譯義,就是覺者,覺悟者。探討其夲義,不宜拔高,實事求是看才好。


偶然客的空間

《西遊記》,嚴格說,作者只塑造了一個人物,即孫悟空,而且孫悟空必須是草根(石崩)人物。從孫悟空從石中崩出到最後成“戰鬥勝佛”的整個命運過程,作者似乎在告誡對社會現實不滿者,造反無效,安分守己才是正道。(以上僅是個人讀感,有違尊意見諒)


手機用戶明心


我們先看看西遊記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孫悟空,是嚮往自由並積極反抗現實的代表。唐三藏是正經人代表,所謂正經人就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普通人。豬八戒是混世人的代表。沙和尚是僕人代表,白龍馬是落寞人代表。其他各色人等,都逃不出這個圈子。

無論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我們仔細觀察周邊各色人等,都逃不出這幾類人。

吳承恩在他所屬的年代,寫出西遊記實屬不易。他的書中,真正的主演只有一個孫悟空。孫悟空的反抗,掙扎,無奈,恰恰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迷茫。他寫這本書,不是為了表達反抗精神,因為他自己逃不出時代的印記,也逃不出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傳統。他在書中,把師徒四人和一匹馬融合在一起,讓這些代表了各種人性的人物一起去取經。經歷那許多苦難。就是想在社會構成的各個階層尋找一個可融性方案,因為他明白,無論何種社會,都不可能消滅其中任何一種性格的人。正是有了這些人,反抗的,平庸的,僕從的,混世的,落魄的等等等等,才可以讓社會巧妙的平衡。他們之間的矛盾,吳承恩用苦難來融合,他們最終的目的,作者用了取經來點化。佛經是什麼!是智慧,也是虛無。佛經是大智慧,但是縱觀歷朝歷代,沒有一個用佛經來治國的,因為它太過智慧和理想,終至虛無。我國文化糅合百家,儒道釋構成了最獨特的民族性格。吳承恩寫西遊記,正如千百年來的智者高人一樣,只是試圖尋找維護社會的切合點,可惜吳承恩並沒有找到讓社會平衡穩定的答案,我想,他寫完西遊後會比寫之前更痛苦。


風舞鷹翎

正,邪在一念之中,陰陽合一,渾然天成。有時天公作美,有時人為態度。主流不入,下流不流。說到底一句話:身正不怕影子斜。真經是心經。心經要受世間苦與難,才能讀與悟。世間人,有本事的孫悟空,正經的唐僧。厚道的沙僧,八戒豬本能,人的本心。師徒四人,取經之路,就是人生之旅,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出不同的牌路,用不同的手法。社會人生,就是社會不同人性生活的縮影。面對生活與社會,人生之旅就是取經。好的,壞的,真的,假的。一個字,心。眾心中去,用化神之筆寫神化心。寫好壞,寫社會,寫真假。神仙妖怪,本體就是心與性。

心法安歸根,說出一個人成長曲折的坎坷與心法歸根大道。無論是誰,都走不出六道輪迴的自然,天經地緯,包括皇帝。(個人理解,不拘束認識,不足見諒。)


歲月如梭水如歌



《西遊記》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書中描寫唐朝僧人玄奘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作者採用擬人、誇張、比喻等寫作方法刻畫出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一路斬妖除魔保護唐僧到達西天取得如意真經。故事描繪的絢麗多彩,引人入勝。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活潑而生動。

那麼,作者寫《西遊記》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的是作者藉助於主人公--孫悟空,來暗諷對當時統治者不滿。

明朝中後期,歷任的幾個皇帝荒淫無道,民怨沸起。據說,那時的吳承恩曾屢試不中,但為了生存便以賣文為生。也就是幫人寫寫文書啊,狀子啥的。也由此接觸許多奇人異事。為後來的小說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但面對朝廷的墮落及社會亂象,吳承恩~一介書生對此卻無可奈何,他只得藉助筆墨來宣洩心中的怨恨。

孫悟空,《西遊記》裡的主人公。我認為就是作者本身的虛擬。一個小石猴誕生到人間,於花果山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這豈不是作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嗎?悟空拜師學藝,不正是作者苦讀寒窗的一個縮影嗎?一面“齊天大聖”旗惹怒天庭,先是引誘,後是鎮壓。豈不就是作者想求取俸祿卻不能如願的結局嗎?取經路上的一次次磨難,不正是作者苟延殘喘的生活寫照嗎?而取得真經修成正果以後,也正是作者堅信只有歷經百般苦痛才能有所成就的美好心願。

我想:這就是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最終目的。


小豬呵呵呵

回答你問題之前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麼來頭條?來悟空問答?

你愛好文學?你想掙錢?吳承恩老先生和你一樣。

第一,他也愛好文學,之前收集了大量西遊材料,才能寫成曠世奇作西遊記。

第二,他缺錢。當吋出版商找他寫書,潤筆費很豐厚。

第三,吳承思仕途不順,對當時大明皇帝f頗有微詞,用西遊記打發辭職之寂寞,又隱隱含沙射影朝政。


六五知臨

簡單回答:第一,西遊記不一定是吳承恩寫的。 第二,作者對社會不滿。目的很明確,揭漏當時社會黑暗的一面 ,想要點醒世人。第三,作者的文筆實在好,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很深刻。 第四,作者降魔除惡的心態不夠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