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不是用全屏播放?這樣設置是不是有什麼特殊效果?

世聖時刻

馮小剛改編劉震雲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使用圓形畫幅,這在電影上映之前給觀眾造成了一種視覺期待。



那馮小剛為什麼要用圓形畫幅?可以從視覺和表達來做簡單分析。 劉震雲原作《我不是潘金蓮》背景是河南,而電影卻把故事背景放在了南方,70%的景取自江西婺源,江南古韻的美成為這個片子的一大特色。

以圓形畫幅呈現江南之景,彷彿是天然的“團扇”,不但凸顯東方韻律,也將給人一定的歷史感。 這就要說到第二點,歷史感。《我不是潘金蓮》講的是一個現代故事,核心是李雪蓮上訪告狀申冤。

農村婦女李雪蓮不懂法,為了爭取到一套房子,同意假離婚之後被丈夫騙,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這是現代社會,尤其是這幾年常見的問題,但是根源呢?應該說是有很深遠的歷史原因的。馮小剛希望用這個圓形畫幅,以現代故事窺見歷史淵源。


不止看戲

喜劇片《我不是潘金蓮》居然審查通過了!並不是因為“色”

本以為該劇是講潘金蓮和西門慶的事,突然發現上當後很想大聲地喊:“老闆,換片“。嘿嘿,我很色吧!

該片原本是在9月30號上映,卻突然改檔到11月份,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通過審該。其實看過該電影的人都知道,影片中勉強算得上激情戲成分的也就是那一秒,估計還是個冰冰裸替。那又是什麼原因沒有通過審核呢?

原來該片是一部諷刺官場電影,涉及當下維穩、上訪等政治敏感問題。該片主要講李雪蓮和丈夫假離婚(本來想騙套房子或逃避計劃生育懲罰)以及被丈夫汙衊為“潘金蓮”,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走上了告狀道路的故事。看似潑婦耍賴找政府鬧事,卻是官場現形記荒誕喜劇。

該片沒有刻意的諷刺,沒有偏見,很客觀。對於體制外的人認為這是部諷刺片,但對於體制內的人看後最大的感覺就是太真實了,真實到難以相信此片居能能上映。

多數觀眾懷疑秦玉河是被政府官員弄死的!那為什麼有那麼多觀眾覺得秦玉河死得蹊蹺呢?難道不值得更多人去思考嗎?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而此片卻是在此時能夠上映,不知道是否有更多深意和值得大家深思的內容?

這樣的官場現形,很久沒人敢拍了。最後,借用陸川的話:“能進中國院線的批判現實主義題材,必然經歷浴火重生的坎坷,都值得獲得一份尊重”。讓這樣的電影上映確實得有人去頂雷,能夠通過審核已是奇蹟,既然審核通過了,大家就去看吧!

總之,此類電影的播出是一種進步,能夠引起社會的思考,希望該片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


愚樂鮮生

為何《我不是潘金蓮》要用圓幕?那是為了欣賞冰爺的表演,導演特地給我們準備的

一副望遠鏡!不信?請看……

閱讀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我不是潘金蓮》,是一次挺不爽的文字體驗,因為情節過於荒誕而讓人感到胸悶不已,相信如果秦玉河不死,讀者到最後幾乎快被李雪蓮整到崩潰窒息,那種感受並不比縣長、市長好多少,說實話,真有賞給李雪蓮一頓老拳的衝動。如今距離讀完這本小說已經有四年之久,那種讓人特別不舒服的感覺依舊陰魂不散。鑑於小說作者是一位文學大家,能夠用最瑣碎和最平淡的語言,描述最複雜的社會現象,所以即使不怎麼喜歡這部小說,也對作家抱有足夠的敬意。就像自己讀不懂喬伊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也要舉起雙手雙腳附和稱讚這本書極其偉大。

劉震雲這部小說最大特點,是將一個文化程度不高,一根筋到底的農村婦女毫無意義並且令人崩潰的行為過度誇張,引起讀者生理不適。而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則是將這種生理不適又向前推到了極致。雖然都是生理不適,閱讀小說之時,是因為作家絮絮叨叨又讓人慾罷不能的語言藝術,帶給讀者一種鋪天蓋地般溺水的感覺,這也是劉震雲小說的魅力所在。而電影帶給觀眾的生理不適,則完全是導演一種心存不善的刻意行為。

如果說當年《1942》票房失利,很多人還對導演抱有同情心和打抱不平,那麼隨後的《私人訂製》,讓我們看到了導演對觀眾的一臉不屑和蔑視,到了《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在圓形的望遠鏡筒一般的銀幕畫面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滿滿的惡意。

有的導演是因為水平太差,拍的片子慘不忍睹,讓觀眾逃離影院;有的導演拍攝高質量的影片,用滿腔誠意贏得觀眾的尊敬;然而更有某位舉著一杯青酒,在廣告裡侃侃而談一部電影“觀眾說好就是好”的導演,用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手段去折磨自己的觀眾。所以我們很多人不明白這位導演對觀眾的怒氣和怨氣從何而來?費勁八叉地拍了一部還算不錯的影片,卻讓觀眾坐在寬十幾米的大銀幕面前用望遠鏡去欣賞。自己感覺很爽是吧?

當然,很多人會善意地洗地,說採用這種鏡頭這是一種電影藝術探索,然而我卻看不出這種毫無意義的“藝術探索”有何用處?那麼,我們不妨從另一個側面來分析導演這種不可理喻的行為,就能找到一個還能說得過去的理由,那就是導演將寬敞明亮的大銀幕弄成望遠鏡大小,完全是為了觀眾考慮的。為何這麼說?借用毛爺爺評價魯迅的一句名言:他是用望遠鏡和顯微鏡看世界,所以看得遠,看得真。導演用望遠鏡一樣的銀幕鏡頭,也是出於這麼目的,讓我們遠遠地欣賞冰爺的“精彩”表演,就像霾裡看花,水中看魚,澡堂子裡欣賞一池子帶霧水的裸體。反正就是不想讓你看清楚。

不信?請走進電影院真實地感受一下,我們就會知道,在兩個小時裡,我們看不清任何一名演員的相貌,看不清任何一名演員的面部表情。我們卻一直努力想看清銀幕,最終讓眼睛疲憊不堪,不但沒法好好欣賞電影,還會一次又一次地出戏。這種觀影感受真可以用“小媳婦日了他公公”來形容。人的眼睛視野廣闊,可以環視看到200度範圍內的物體,可以想見,觀眾坐在電影院裡被望遠鏡頭折磨的那種痛苦感受。

那麼我們不妨再繼續追問一句。為何導演要採用這種手段,讓觀眾看不清演員的面容呢?原因很簡單啊,一切還是為了冰爺的“精彩”表演考慮的。我們都知道,很多骨灰級的演員出神入化的演技是通過面部的細微表情來完成的。一個演員的演技水平與掌控自己面部肌肉的能力成正比。那些沒法很好控制自己面部肌肉的演員,即使是明星,演技也是公認的一塌糊塗。比如阿湯哥,真功夫和黃教主就是典型代表,當然還有一個不可言說的勞模,用幾十年如一日的演技,來磨練觀眾的耐心和神經,還有一個眾星捧月也不紅的女星,也是眼大面癱,沒有絲毫演戲天賦,卻還一次次當主角。

我們並不是說冰爺的演技也差到那種程度,那樣說太不厚道,有失偏頗。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斷言,冰爺要想演好李雪蓮這個角色,沒有一兩年的生活體驗,那絕對會演成四不像,因為這個角色太複雜了,沒有超高的演技,駕馭不了。而導演曾經信誓旦旦地打包票:把大家都不看好的演員,訓練演出一部好電影,這才是導演的本事!

看到這裡,我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導演對冰爺那是真愛啊!為了讓冰冰演技看上去很美,堵住所有人的嘴,想出了一個這麼好的妙招,每人發一副望遠鏡,讓所有觀眾都看不清是誰在演李雪蓮,你們還敢對我選的演員的演技水平評頭論足?

哎,導演,你把很多觀眾都當成傻子了。這讓我們不得不同意王少爺說的那番話:不好好說話,陰陽怪氣,聽著噁心。

是否可以將這句話改成:不好好拍電影,專門以折磨觀眾為樂趣,看著很噁心?

這種行為是否很噁心?讓大家評判吧!


作家王麟

首先可以肯定,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確是一個巨大的突破,他開拓了前所未有的畫面效果。

首先,為什麼不是全屏播放,而是採用圓形的畫面效果呈現,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幾組圖。

劇照:





再來觀察這一類





這就是馮小剛導演的創新之處,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快被這些電影中的風景所打動(尤其是女主所住的水鄉)使用圓型呈現有許多種特色:

1.中國風,選擇使用圓形無疑是結合了古代圓扇子的風格,呈現的是一副副美麗的風景,而且劇情又是中國特有的,最特色的(假離婚)更具有韻味

2注意力,將畫面強行收縮,主角一般在中間,更能突現出主角的地位,主次更為的鮮明,使觀眾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更能瞭解劇情

3窺探感,圓形構圖也象徵著傳統中國的圓形窗戶,傳統文化以及復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窺視角,這成為圓形構圖的另一個功能,意義在於偷窺,觀眾稱為一個偷窺的旁觀者,去觀察片中呈現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荒誕世界,所謂鏡花水月,更具有了解的慾望,這也成為影片的一大妙處。

4圓形構圖根據符合宋代水墨畫的特徵,更像在讀一本書……

5意在打破觀對傳統電影形式的認知,在千篇一律的電影畫面中,能夠如此大膽的進行創新和開拓且具有中國特色少之又少,在好萊塢大片當道的年代,更據有提高中國人對自己電影文化自信心的能力吧


馮小剛走的這步危棋的確是妙,《我不是潘金蓮》的口碑,大夥是有目共睹...使我們更加期待,中國電影的未來能夠有更多像這樣敢於創新和開拓的電影了……(。・ω・。)ノ♡

打字不易,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技大話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準確說是罕見的運用黑幕圓屏的呈現手法,突破了大多觀影者基本固化的

視覺體驗,黑幕圓屏更加著重了鏡頭中心點,使其焦點更加明顯,視覺注意也更加集中在畫面主體上,考驗了該片導演馮小剛鏡頭角度、場景佈置、剪輯節奏等的把控調度及創新能力。

“想到要拍一個圓的電影,其實我是很興奮的。有朋友一直很擔心,這樣處理比較冒犯觀眾的欣賞習慣,我對冒犯觀眾特別有興趣。”馮小剛導演說。

通俗講,馮導拍片就是“想試試”這樣的電影,又有能力“試試”,大多原因是馮導“興趣”,又有“想到”到“做到”的資格,大膽摒棄了全屏播放,改用黑幕圓屏的特殊表現形式。

“為什麼拍一個圓的?因為它有一種旁觀者的視角,第三隻眼睛在觀察的感覺。這個故事是現實主義的,但是它又有一些荒誕性,而這個圓也會讓你感覺到,它和現實之間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一些很荒誕的感覺。”馮小剛導演說。

通俗講,馮導《我不是潘金蓮》用黑幕圓屏,是要一種對觀影者對電影故事的一種剝離感。說白了,就是讓你看電影始終覺得是在看電影,是在看某人的事,你只是冷眼的第三者,你融入不了這個故事,黑幕圓屏就是這一層屏障。

這讓觀影者體驗到與眾不同的觀影體驗,因為大多電影目的讓人觀影時感性,與劇中人物共鳴;而《我不是潘金蓮》則讓人始終保持較高的理性。

“在我這個年齡,我首先感謝我自己,還能有這樣有敏銳度和激情,能夠去做一些不斷的有突破的藝術實踐。另外,我還有足夠的膽去做這個事,因為所有的新的嘗試都必然伴隨著失敗的巨大風險。當然歸根結底還得感謝觀眾。過去這些年,拍了觀眾非常喜歡的電影,使我有了這樣一種話語權,實際上進入了一種良性循環,而不是成為了市場的奴隸。”馮小剛導演說。

馮導雖然也拍過不少不盡人意的片子,也因為某些公開的言語被媒體曲解誤讀而遭受輿論的抨擊,但作為一名普通觀眾、電影愛好者,還是感謝馮導在商業片雲集,金錢至上的電影市場,作為中國“大導演”對我國電影藝術的堅守和開拓,比陳、張之流強!


阡默DE

生活總有它的美麗和驚奇之處,電影更是如此,只有帶著一雙得以發現美的眼睛,好電影也許並不難找。電影圓

從有了電影這個玩意兒以來,電影熒幕的比例一直在變,但無論怎麼變,這個比例都成四邊形。

但誰能想到,在電影歷史「也許把範圍縮小為華語電影歷史更為準確,我怕打臉」有那麼一個導演,會把電影熒幕拍成圓的,他是馮小剛。馮小剛的電影

「天下無賊」

第一次對馮小剛的電影有深刻印象是在「天下無賊」。「天下無賊」本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也許得益於原著的幽默,但從文字轉換成電影還能留著幽默,而且不止於幽默,靠的還是馮小剛。馮小剛拍過許多喜劇片,馮氏幽默已經在中國深入人心。「天下無賊」除了有趣,好笑,同時也感人。無論是傻根的傻,還是女賊的情,男賊的義,無不讓人動容。影片結尾在火車車頂的那場戲是我二刷「天下無賊」的原因,男賊在等待死亡的同時通過車頂望著天空,鏡頭跟隨他的視線離開。BGM「那一天」響起,我已老淚縱橫。

「一九四二」

馮小剛的電影太多了,優秀的電影也不在少數,但真正讓我心懷無限敬意的是「一九四二」,這無疑是馮小剛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因為我們太缺這樣的電影了。馮小剛靠著東家華誼兄弟的資金支持,以及自己打拼多年的廣大人脈,終於在廣電總局找到一個熟朋友幫忙,「一九四二」才得以過審。馮小剛說如果不拍「一九四二」,將會是他一輩子的遺憾。但我認為如果沒有「一九四二」,中國電影同樣也有遺憾,這樣一部殘酷現實主義電影,目前在中國也只有他敢拍,只有他能拍。看「一九四二」會覺得無比心痛,痛於歷史,痛於現實。也許馮小剛會更痛,因為他花了東家華誼兄弟2億元拍的這部電影,僅僅拿到2千萬的票房……他必須在接下來的年月裡不斷為華誼兄弟拍片還債,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私人訂製」,2千萬的投資,賺了4個億,他說他想不通。馮小剛的圓電影

好像扯遠了,我記得我要講的是馮小剛即將拍一部「圓電影」的事情。這部電影叫做「我不是潘金蓮」。

不得了,圓的電影怎麼拍?第一次聽說,我以為只是噱頭,直到看了預告片,我服了。

圓的電影?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不過是在原電影的基礎上加一個圓形的遮罩,這明顯是個噱頭吧?圖個新鮮?也許不然,圓的電影比長方形的電影畫面更窄,視線更集中,如果遇上群戲,小小的圓形鏡頭怎麼裝下那麼多人?在越來越多電影想用廣角排除恢弘場面的時候,馮小剛選擇了不一樣。當然了,「我不是潘金蓮」這部戲肯定不是什麼大戲,講的是農村婦女上訪的「小事」,這事我們看來是小,對於主人公來說可是大事。

上訪的電影也有人拍過,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張藝謀用偽紀錄片的角度講述了一個農村婦女經歷重重困難上訪的故事,平淡且寫實,也多虧了鞏俐的演技,給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同樣是拍上訪,我想馮小剛肯定會加入一些幽默,黑色幽默,或者說是馮氏幽默。對於「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馮小剛說過這樣的話:

我年輕的時候,太顧忌了很多事,沒有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這件事哪怕失敗了,但是在我老了的時候,不能拍電影的時候,我想起我試過了,就很高興。

因為不後悔

馮小剛知道拍這部電影肯定不賺錢,但他還是得拍。他說過年輕的時候拼命賺錢就是為了現在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拍完這部電影,他還得繼續給華誼兄弟還債,但那不重要,因為不後悔。馮小剛說:我並不知道是不是好,是不是能被觀眾接受。但是我不希望在我老了的時候,後悔這件事。

馮小剛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趁著他還跟華誼兄弟有片約,趕緊看吧!而且別忘了他是老炮兒馮小剛,總能給人帶來意外和驚喜。

無論如何「我不是潘金蓮」仍值得期待,如果一定要我說出一個原因的話,因為:

他是馮小剛


偷看電影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剛上映,就掀起了電影界的驚濤駭浪。


該電影是馮導近幾年的經典作品,影片《我不是潘金蓮》短短六個字,背後刻畫著人生百態。

影片主要講述:農村婦女李雪蓮,因為老公秦玉河單位分房,所以兩人商量假離婚,而獲取一套房子,後來秦玉河和別人結婚了,假離婚成了真離婚,所以李雪蓮到法院告狀,法院判上告無效,又去縣裡,市裡都沒解決,後因為秦玉河的一句“我看你是潘金蓮”,從一個官司變成另一個官司,最後到北京告,經過此案的人員全部撤職,而秦玉河卻沒事,又繼續告,這一告就是十年,最後因為秦玉河的死,為本電影畫上句號。



影片剛開始是馮導敘述宋朝潘金蓮的故事,人們把不正經的女人叫潘金蓮,引領整個主題。影片用圓鏡頭,代表在社會交往要圓滑,不要剛正。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全片共三種鏡頭穿插播放,一種圓形,一種方形,一種全鏡頭,不同場合,切換的鏡頭也不一樣,背後的寓意也不同,今天小浩給大家分析一下幾種鏡頭下的《我不是潘金蓮》。



原本是告假離婚的案件,卻因為秦玉河的一句“我怎麼覺得你是潘金蓮呢”,引發了李雪蓮繼續告狀的決心。



鏡頭切換到官員開會,這時是方鏡頭,代表官場要方正,規規矩矩的辦事和說話。



因為同學李大頭一直在騙李雪蓮,又讓她下定決心去北京上告,轉眼已經告了十年了。



最後因為被告秦玉河的一場車禍,導致了整個案件不解決而解決。



最後影片以全鏡頭結束影片,李雪蓮的“我不是潘金蓮”在當地一直被當做笑話茶餘飯後談論。

小浩覺得影片《我不是潘金蓮》有兩個寓意,一個告訴我們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沒有必要去追究到底,人生難得糊塗。一個是當自己把自己欺騙了,想讓別人幫你澄清事實,恐怕難上加難,所以做人不要自己騙自己,也不要騙別人。僅代表小浩個人看法,如有不正確,請多指正。


更多精彩電影解說 請關注:小浩看電影


小浩看電影


影視觀察家

一個是電影攝影構圖的大膽創新。

另外一個是根據電影劇情與主題的需要,導演刻意選擇這樣的溝通方式。

我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會注意到,在李雪蓮生活的地方,導演是選擇圓形構圖,導演想表達的是這是一個關係社會,這是一個人情社會,圓就代表著這兩樣東西。

而每一次李雪蓮去北京,到了北京以後,構圖就變成方形,方形構圖代表著法制,代表著規矩。

影片結尾處,電影又回到了16:9的正常構圖,而此時的李雪蓮內心已經釋然了,生活回到正常了,所以影片的構圖也正常了。

以上是個人的拙見。


佛山龍行傳媒培訓

這部電影其實拍得很失敗,失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用了這個圓和方。

影視可以使用各種拍攝技巧,但拍攝技巧一定是有的放矢地使用的。而不是說突發奇想來個特別的,使用一個圓屏幕就代表合理使用拍攝技巧了。每一種鏡頭肯定會給人的直觀感受帶來不一樣。圓屏是一種特殊視覺,沒有特別設計就毫無疑義了。而寬屏的合理在於它符合人眼睛的視角寬度和高度,所以就很舒服。圓屏則會很壓抑。



這個電影裡圓屏在某些場景感覺挺好,比如走路時就符合電影的氣氛。有一種緊張感。如果當時只是在走路時使用圓屏就會成功很多。全片都是圓屏和方屏則成了此片最大的敗筆。



馮小剛其實還是擅長他自己那種類型的片子,因為他內心節奏是那樣的。這種文藝一點的片子,就感覺太平淡,沒有亮點。比如《芳華》其實也並不成功,只是說不是很糟糕而已。因為有點平淡,不抓人。不像馮式幽默,一上來就很抓人,因為他文化底子在那,輕車熟路,知道那裡有精彩。《我不是潘金蓮》這片也是拍得有些平淡,沒有出彩的地方,再加上圓屏,總體挺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