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怎麼打贏鉅鹿之戰的?

DALONG1111

項羽的叔父項梁死後,楚懷王兵為兩路進軍秦國都咸陽。劉邦和宋義分別為兩路軍首領,而項羽成了宋義的部將,後項羽斬殺了裹足不前宋義,奪回了兵權。隨及進軍秦鑰軍事重地鉅鹿。



為此,項羽進行了"三步走"。

第一步:破釜沉舟。渡江之後,項羽命部眾砸掉所有器具和船隻,只帶三日干糧,斷了部眾的後退之路,顯示了勇往直前的勇氣。統一了思想,凝聚了戰鬥力。


第二步:撓敵後防。和鉅鹿守將章邯決戰前,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等人深入秦軍後防,破壞了秦軍的糧道,斬斷鉅鹿城裡的水源。結果使得秦軍大部眾缺糧少水,連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滿足,秦軍士氣受到打擊,戰鬥力削弱。


第三步:高舉高打。眼看總攻時機成熟,項羽採取高舉高打、各個擊破戰術,先是集中兵力打敗了章邯的部將王離等得力助手,最後才對章邯進行總攻。最終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朝第一猛將章邯,逼使走投無路的他率二十萬秦軍投降了項羽。

總之,項羽之所以以少勝多,能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是他的智慧和勇敢的完美結合的結果,是他超級無敵的能力和個人魅力的體現。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秦二世三年十月,楚軍正式誓師北進奔赴鉅鹿,但到了行至安陽,卻停留四十六日不進。其他諸侯國也派出自己的軍隊前來支援,如燕國派遣臧荼率軍前來支援。但一場失敗卻使各軍止步於鉅鹿城外不敢越雷池一步。王離在包圍鉅鹿之後,對鉅鹿發起不間斷地攻擊,而鉅鹿的情況卻是糧草匱乏。這時張耳幾次使人召陳餘來解圍,但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張耳大怒,怨陳餘,又使張黶、陳澤催促陳餘並聲淚俱下的告訴:“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茍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請求陳餘對秦軍發起決死攻擊,救援鉅鹿。陳餘也很無奈,因為憑藉自己手中的實力根本無法解圍。陳餘就對使者說:“現在攻擊如以肉委餓虎,何益?我不想白白的浪費兵力,我不進攻就是為趙王保存一支日後反擊的軍隊啊!”這時張黶、陳澤說:“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陳餘沒辦法交出五千人讓張黶、陳澤為先頭部隊攻擊秦軍,結果五千趙軍全軍覆沒無一生還。這一戰之後,諸侯大軍只敢作壁上觀,不敢出一兵一卒。

在這關鍵時刻,項羽挺身而出。對宋義說道;“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項羽的看法是,秦軍現在是久戰疲軍,我軍實力正盛,如果與城內的趙軍裡應外合,一定能擊破秦軍。宋義對項羽說;”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宋義的主張是坐山觀虎鬥,等秦軍疲憊之時在出兵。可以看出,宋義對於秦軍是存有畏戰心理的。在宋義的方案中也存在巨大的漏洞,即沒有將章邯軍算在計劃內。而作為沙場老將,章邯早就有預案。章邯軍一直沒有參與到攻城之中,防的就是楚軍準備趁秦軍兵困馬乏時突然攻擊。所以宋義的算盤註定是一場空。可宋義還命令;”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很明顯這個命令是針對項羽的。

恰逢此時,是天寒大雨,士卒凍飢,而宋義卻安然的送自己的兒子到齊國做相國,並在鹽城置酒高會。於是項羽決定趁此機會發動兵變。項羽對部下說;”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在這段話中,項羽首先對天下的局勢進行分析,然後對自己的情況進行闡述,最後將矛頭指向宋義,歷數宋義避戰,不恤士卒,辜負國君重託,並對宋義的方案進行徹底否定,最後直接對宋義進行問罪。項羽在第二天早上進入宋義大營,一舉斬殺宋義,然後出營以副將的名義對楚軍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時下面的將領都被項羽的舉動給鎮住了連忙說;”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意思是大王都是你們家立的,現在誅殺叛逆,名正言順。項羽迅速命令騎兵追殺宋義的兒子於道中。楚王無可奈何只有默認現實,封項羽為上將軍,統領楚軍。

項羽在掌握軍權之後,迅速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軍隊渡過黃河,截斷王離軍與章邯軍的聯繫。楚軍勢如猛虎,銳不可當,秦軍的甬道很被楚軍截斷。秦軍多次發起反攻都以失敗告終,王離軍糧草斷絕,軍中乏食。這時項羽決定全軍渡河。以英布和蒲將軍作為阻援軍團拖住章邯主力。項羽親自帶兵渡過漳水與王離軍團進行決戰。項羽命令全軍戰士持三日糧,然後沉船,破釜甑,燒廬舍。以示必死之心。當時,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所向披靡,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一日之內與王離軍九戰,楚軍九勝,秦軍連營壘也被楚軍攻破。秦軍大將王離被俘虜,蘇角戰死,涉間被圍拒不降楚,自焚而死。在一旁觀戰的諸侯軍看到楚軍的驍勇,看到秦軍的落魄,無不人人惴恐,於是也迅速過河乘勝追擊秦軍。這一戰,王離的北部軍團全軍覆沒。戰鬥結束後項羽召見諸侯將,他們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統領諸侯。

這一戰,史書的記載很簡單。對於楚軍和秦軍的參戰人數也未有記載。一般史料認為,秦軍人數在二十萬上下。但筆者對於這個數字持懷疑態度。秦軍的參戰主力為王離的北方軍團。如前文所記載,北方軍團在關中時就補充給了章邯一部分,在濮陽之戰又補充給了章邯一部分。而且這二十萬的數字是始皇帝時期的數字,當時秦軍經過多日征戰,兵力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所以估計秦軍人數約在十萬到十五萬之間。

另一方面,楚軍的人數則約在十萬上下。楚軍此次出兵為傾國之戰。在項梁時代,軍隊人數都保持在10萬以上。雖然經歷了定陶之敗。但隨即又重新整軍,這次又加上了呂臣的軍隊。所以楚軍的人數並不低,而諸侯軍隊也有數萬人。這樣,兩軍實際上在鉅鹿決戰中的兵力實際上是相差無幾的。而秦軍這時已經在鉅鹿城下苦戰多日,楚軍以逸擊勞,毫無疑問是有優勢的。這一戰,秦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章邯對形勢的估計不足。章邯軍一直在棘原,並沒有刻意去攻擊解圍的諸侯軍隊。在楚軍切斷兩軍連接時,章邯軍也沒有能迅速能擊敗楚軍攔截,及時救援王離軍。導致王離軍以久戰之兵與楚軍決戰。楚軍此次的勝利也是得益於項羽的果斷,驍勇。項羽在英布截斷秦軍之後,迅速渡河發起總攻,能如此迅速的把握戰機確實是軍事天才。楚軍的戰鬥力同樣是此次勝利的基礎。這一戰楚軍士卒以一當十,在正面戰場上完勝秦軍。


冷兵器研究所

說起鉅鹿之戰,很多人總以為是項羽以區區幾萬人擊敗章邯王離的四十萬大軍,表面上看是的,但實際上顯然是不對的,如果項羽真的這麼牛逼,項梁就不會戰死了,而且項梁戰死後,項羽也不用被少帝所壓制了。事實上,如果王離真是四十多萬大軍攻打項羽的幾萬大軍,那項羽就是有三頭六臂,也早就被打得灰飛煙滅死無全屍。

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一時間天下雲集響應,當時除了秦國故地之外,其餘的六國都紛紛獨立,雖然總得來看,起義軍的整體力量遠遠大於秦軍,因為當時的秦軍相當於是以一國之力對抗六國,顯然是無法戰勝的,但問題是,這些起義路都是各自為戰,他們並沒有形成一股統一的戰力。換句話說,群毆的話,秦軍自然不是起義軍的對手,但一挑一的話,秦軍的戰鬥力顯然是最強大的。這也是後來起義軍看似已經席捲了天下,結果卻被章邯王離追著吊打,陳勝吳廣戰死,項梁也戰死,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秦軍顯然是可以一步步平定叛亂的。

但問題時,起義軍在受到這一連串的打擊後,自然也明白,如果大家繼續各自為戰,最後肯定會被秦軍逐個擊破,所以要想戰勝秦軍,大家必須聯合起來,形成統一的戰力。在這種背景下,當章邯王離率領大軍進攻趙王張耳時,天下所有的起義軍都不約而同的帶領自己的兵馬前來支援,於是秦軍和起義軍在以鉅鹿為中心的地帶進行對峙。

大家要知道,古代打仗,絕不是大家在一個開闊的地方站在一排排,然後相互發起衝鋒。相反,他們和我們現在一樣,都是以是以各個兵團形式分別駐紮在不同的軍事要地,大家相互支援共同防守。換句話說,鉅鹿不是一個只有幾百平米的空曠地帶,而是一個擁有上百公里的戰線的地帶,秦軍和起義軍是在條上百公里的戰線上進行對峙,換句話說,秦軍都是分成各個兵團防禦在不同的位置,而起義軍也是分別駐守在不同的位置,只不過都在鉅鹿這幾百公里的地帶而已。

當時的秦軍雖然強大,但顯然比不上所有起義軍加起來的力量,所以秦軍一時間就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們最怕的就是起義軍一起衝過來圍毆。但反觀起義軍,顯然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雖然他們的實力要遠遠強於秦軍,但問題是,他們都想保存實力,期待其他人能夠第一個衝出去當炮灰,因為誰都知道,打敗秦軍後,各個起義軍就要開始相互火併爭奪天下了,所以他們想的更多的就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實力,讓別人當炮灰。

如果長時間這樣對峙下去的話,結果顯然對起義軍不利,因為章邯正率領大軍在圍攻趙王張耳,如果讓章邯成功攻破趙王張耳,那這些起義軍到時候恐怕都會想著率先跑路。而一旦這次起義軍聯合失敗後,後面大家再想實現聯合,恐怕就更難了,因為大家心裡都會蒙上一層不信任的陰影。所以在各路起義軍都在觀望的情況下,項羽便第一個站了出來,他率領自己的幾萬本部人馬過河,以支援趙王張耳。

面對項羽的出擊,王離自然要派出部隊進行抵抗,但問題是,王離顯然不可能將四十多萬部隊全部調過來圍毆項羽,因為外面還有其他起義軍在虎視眈眈呢?如果王離敢把防守在各個要點的軍隊全部抽回來,那他的整個防守線就會大門全開,這種情況下,其他起義軍肯定會立馬攻擊的,因為這就是傳說中的機會難得呀!甚至而言,王離都不敢把三分之一的兵力抽調回來,因為一旦抽調回來,肯定會造成他某處的防線非常薄弱,這樣也會給在一旁觀戰的起義軍留下空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王離表面上有四十多萬軍隊,但真正能用於去和項羽對決的戰力,顯然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他需要留守足夠的士兵去防守在一旁虎視眈眈的各路起義軍,防止被他們抓到空子。

大家要明白一個事情,各路起義軍並不是旁觀者,他們雖然沒有參戰,但他們的軍隊駐守在一旁,就足以對王離產生威脅,因為王離必須派出足夠的軍隊來防守他們,除非王離能夠百分之百確定他們不會參戰,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慮到王離也知道和項羽這場戰役的重要性,所以王離調過來抵擋項羽的士兵,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當然人數即便比項羽少,但也不會少太多,總體應該差不多。按照王離的計劃,這些秦軍精銳打敗項羽的散兵遊擊,應該還是錯錯有餘的,因為同樣的人數下,起義軍這種烏合之眾是不可能打敗訓練有素的秦軍士兵的,但結果確實,項羽在這一戰中表現實在太牛逼了,一路打得王離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在旁圍觀的各路起義軍,自然玩充分發揮趁火打劫的精神,於是全部加入戰鬥,在這種情況下,秦軍滅亡自然也就沒什麼懸念。


小玲子說點史

秦楚鉅鹿之戰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秦將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地名)兵,得數萬人,駐紮在鉅鹿城的北面,虛張聲勢,不敢與圍攻鉅鹿城的秦軍作戰。秦將章邯在距鉅鹿南五十餘里的棘原(地名),有軍隊二十萬人,多為驪山囚徒,兇悍善戰。而包圍鉅鹿城的秦軍亦有二十萬人,系秦國邊防軍,是秦國的精銳部隊,兵器精良,旗甲鮮明。統帥這支部隊的是秦將王離。王離是秦國名將王剪之孫,原是秦國邊關大將蒙恬副將,蒙恬在沙丘事變中被殺後,王離接替蒙恬為大將,接管軍隊,今受二世之命來打鉅鹿。章邯從棘原築甬道直達鉅鹿,又在漳河上游築稟倉,積糧數十萬,自棘原、稟倉源源不斷向王離的軍隊運送糧草。王離兵多糧足,士氣大振。王離指揮秦軍把鉅鹿城圍得鐵桶相似。當此之時,齊、趙、燕、代各國軍隊救兵都到達鉅鹿城外圍,但都因為畏懼秦軍,遠遠扎住軍馬,皆深溝高壘,踞壁上觀,不敢出兵與秦軍交戰。而鉅鹿郡內兵少糧盡,危在旦夕。趙相張耳急使人在夜間縋城而出,渡過漳河來見項羽,泣告說:“今秦軍勢大,趙王與張耳困守危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而齊、趙、燕、代各諸侯國援軍畏敵如虎,皆深溝高壘,龜縮不戰,趙王危在旦夕。久聞項將軍勇冠三軍,系空前絕後的壯士,非項將軍不能救趙,故趙王命末將連夜縋城而出求見項將軍。乞望將軍速渡漳河相救。”項羽於是連夜與眾將召開軍事會議。

時有淮陰人韓信入中軍帳求見項羽獻策道:“末將見漳河對面已有秦兵把守,將軍可以在漳河邊收集船隻,虛作渡訶之狀,吸引秦軍在此,暗遣軍連夜從漳河上游渡過漳河。現在正值隆冬,在河上游收集少量船隻及草木橫截河流,一夜之間,結冰就合成一座浮橋,人馬可以悉數渡過,然後切斷秦軍運糧甬道,焚燒稟倉積糧,掩護將軍渡過漳河。”項羽一拍大腿說:“此計大妙!”對韓信說:“韓信:你必須親自隨軍到上流頭去佈置渡河工作。”韓信欣然領命。項羽即遣當陽君英布、將軍蒲章分兵二萬至漳河上流渡河,令韓信同行。軍到漳河上游,韓信連夜向當地人收購小船十餘艘,率軍士乘船駛向河對岸,將十幾艘船一字兒擺開,直達兩岸,分別下了矴石,然後以繩索穿連船隻,中連草木橫截河流。比及天明,冰合凍形成一座浮橋(“冰合如浮樑”),直通兩對岸。英布大喜,隨即縱馬持刀當先,引兵過漳河,於是立即進攻稟倉。秦軍以為楚兵從天而降,立即棄了稟倉,四散而逃。英布攻陷稟倉,下令軍士堆積草把,放起烈火。一霎時,火焰四起,煙霧迷漫天空。稟倉積糧全被燒燬。楚軍又破壞了秦軍運糧甬道。王離軍隊開始缺乏糧食。英布、蒲將軍引兵併力殺到漳河下游,截住漳河,掩護項羽軍馬渡河。項羽遂與大將鍾離昧、將軍季布、司馬龍且、亞父范增乃悉引兵渡過漳河,與英布、蒲將軍合兵一處,共兵四萬餘人。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廬舍,但令軍士持三日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敗則不求生還。

項羽在漳河邊誓師,告眾軍士說:“公等已無退路,惟較勝疆場,如果戰敗,必遭秦軍殘忍坑殺!絕無生還可能!我身為上將,尚不惜一死,眾軍必隨我奮力殺敵!”傳喻已畢,項羽奮然持槊上馬,引兵往鉅鹿城來。楚軍將士已知到了絕地,有進無退,人人懷必死之心,北向與秦軍決死戰。

項羽此戰,運用了《孫子兵法·九地篇》中所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死地則戰”所以孫子又說:“處於絕境中的敵人,不要去攻擊。”“把士兵置於無路可退的絕境,他們就會像專諸、曹劌一樣勇敢。”即使項羽沒有讀過兵法,人們也一定說他讀過了;而如馬服子趙括、蜀漢參軍馬謖這種人,雖然把兵書背得滾瓜爛熟,我也一定說他沒有讀過什麼兵法。項羽屬於聖人所說的“生而知之者”(《論語·季氏篇十六》)的軍事天才。非同小可。

卻說項羽引兵前進,行了半日有餘,與一支百餘騎的秦軍偵察哨探部隊猝然相遇。秦軍騎兵但教項羽橫槊一掃,全都東歪西倒,抱頭鼠竄,還報王離,俱說楚將厲害。王離知道來者不善,遂不敢掉以輕心,令副將涉間、蘇角指揮秦軍繼續攻城,自己立即調集兵馬,佈陣於野,以迎楚軍。

項羽軍至距鉅鹿城五、六里,與秦軍遙遙相望。項羽縱馬直上高阜處望之,遙見鉅鹿城下秦營如圍棋一般四面密佈;城南平川曠野之地,秦兵列成陣勢,旗幟鮮明,刀槍森布,殺氣騰騰。秦將王離,繡袍金甲,手執長槍,立馬陣前。

項羽全無懼色,拔馬當先,率兵前進。兩軍相對。項羽旁若無人,當先出陣,指揮楚軍一字兒排開。齊、趙、燕、代各諸侯國援軍,各自龜縮於營壘之中,踞壁觀戰:只見秦軍人馬雄壯,甲仗整齊,勢如泰山;而楚軍則是衣甲簡陋,各自成隊,無甚陣形。

項羽縱馬直出。英布諫說:“夫主將三軍之所繫命,不宜輕敵。願將軍自重。”項羽說:“將軍之言雖是,但當此危急存亡關頭,我若不親冒矢石,奮勇當先,何以激勵將士!”項羽身披鐵鎧,輪動長槊,縱坐下千里踢雪烏騅馬,大呼衝向秦軍陣地。眾將大呼:“大將軍親自當先殺敵,我等怎敢不竭力向前!”英布、蒲章、司馬龍且、季布等將亦爭先恐後衝向秦軍陣地。於是,楚軍士氣大振,喊聲大震,一齊掩殺。

對陣秦軍亦吶喊著,揮動手中兵器迎殺將來。各國諸侯作壁上觀,遙見秦楚兩軍漸漸接近。說時遲那時快,項羽當先躍馬衝入秦軍中,仗一杆長槊,神出鬼沒,戳倒無數人馬;英布、龍且、蒲將軍等亦持刀躍馬撞入秦軍中衝殺;楚國的戰士,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呼聲震天地,怒氣衝斗牛。作壁上觀的諸侯,無不膽戰心驚,目瞪口呆;就是一慣能征善戰的秦國壯士,見了楚軍戰士陣狀,亦無不驚心動魄。秦軍多次進攻,皆被楚軍殺退。王離抖擻精神,調兵遣將,與楚軍繼續苦戰。項羽與英布、鍾離昧、龍且眾將奮力死戰,殺得人是血人,馬是血馬;楚軍戰士,越戰越勇,直殺得山搖地動,天日無光。一共歷經九次決戰,秦軍皆被楚軍殺退。王離見勢蹙,率親兵突陣,親冒矢石,衝突掩殺。項羽得到報告,急縱馬上高阜處觀之,見王離正突陣而出,急令左右兩翼包抄,將王離困於垓心;又急令英布縱馬持刀殺入秦軍之中,把王離軍衝作兩段,彼此不能相救。

項羽剔起雙眉,圓睜重瞳目,縱坐下踢雪烏騅馬,揮動長鐵槊,風馳電掣般衝殺下來。王離奮力突陣而出,正撞項羽,挺槍相迎。量王離怎能敵得有力如虎的項羽?被項羽就勢用槊一拔,王離手中那杆鐵槍,早已飛向半空之中。王離兩手空拳,拔馬逃走,項羽烏騅馬快,手起一槊,刺中王離坐騎馬腿,那馬負痛,引足跪地,把王離翻跟斗倒撞下馬來,剛從地上掙起,被衝上來的楚軍士兵打倒,生擒活捉了。項羽大喜,下令將王離綁縛,讓軍士牽過陣前,使眾軍大聲叫喊:“已經擒獲王離!”楚軍都高呼:“萬歲。”楚軍皆勇力倍增。秦兵大敗。

時齊、趙、燕、代各諸侯聞秦軍主帥被生擒,一傳十,十傳百,群情振奮,迫不及待從各自營壘中衝殺出來,像潮水一樣湧向秦軍營壘,逢著秦軍便砍,逢著秦軍便殺。秦軍非死即傷。殺得秦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渠。眾諸侯軍遂縱火焚燒秦軍中軍營寨(秦軍指揮部)。秦將蘇角被殺、涉間引火自焚而死。秦營已成焦土。秦軍全面潰敗,殘兵走棘原投章邯。項羽大獲全勝。

…………

…………羽使章邯、司馬欣、董翳領秦降卒二十萬先行,項羽領楚軍精銳部隊在中,齊燕趙諸侯國軍合後,總兵力達六十餘萬,向關中挺進。部署已畢。翌日,催軍進發,旌旗遍野,刀槍如林,浩浩蕩蕩,殺奔函谷關來。正是:旌旗紅展一天霞,刀劍白鋪千里雪。

(秦王朝亡國之禍根,實際上是從“坑儒”開始的。不坑儒,則秦長子扶蘇就不致於去向始皇進諫;不進諫,就不致於觸怒始皇;不觸怒始皇,則扶蘇不致於被遣到外面;不遣到外面,則日後始皇死於道路而不致發生趙高矯詔胡亥篡位一事。扶蘇繼立為皇帝,秦就不會亡國)

一秦楚東阿交戰 二鉅鹿之戰 三徵齊破田榮之戰 四彭城交戰 五楚漢滎陽爭奪戰六外黃之戰 七固陵交戰 八垓下交戰


葉公好龍177224125

項羽在鉅鹿之戰能以少勝多的關鍵,便是【兩軍相逢勇者勝】。他憑藉自身史上無雙的武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呼聲雷動驚天動地,對麾下將士有最大的士氣鼓舞加成,亦給原本作壁上觀的盟友軍隊充足的必勝信心,

讓他們紛紛加入戰鬥,圍攻秦軍。

同時,項羽更憑藉無與倫比的戰場嗅覺,也能時刻在第一時間就把握到戰局的發展情況,做出相應判斷,調整相應部署,因此方能打出一場名垂青史的經典殲滅戰,進而覆亡了一個持續數百年的強大帝國。

鉅鹿之戰的起因,是秦將章邯和王離率領合計40萬的大軍,南北夾擊趙國。項羽率領5萬楚軍北上,先擊退章邯軍團,奪佔糧道,再會同趙國守軍和齊、燕援軍合計30餘萬,內外夾攻,殲滅了王離率領的20萬秦軍。隨後,項羽統合諸侯聯軍,乘勝追擊,連戰數月,迫使章邯率領20萬秦軍投降。


【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前漢紀·高祖皇帝紀》

因此,這場戰役是幾十萬反秦義軍對秦國的總決戰,項羽所部破釜沉舟,發揮了關鍵核心作用,具體到每一場戰鬥的兵力比,並非特別懸殊而不可思議。此戰的詳細經過且看下文詳述:

面對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六國紛紛復國的局面,秦軍主帥章邯率軍縱橫中原,一路破軍殺將,先滅陳勝的張楚政權,再在臨濟之戰大破齊、楚、魏三國聯軍,斬殺齊王田儋、魏王魏疚,接著又在定陶之戰襲殺項羽的叔父、楚國復國軍主帥項梁。

秦軍上將軍:章邯

在此期間,章邯多次得到了秦朝中樞補充兵力,(【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又經過連續作戰的戰損,其主力早已不再是驪山囚徒戍卒,而變為秦國關中子弟為主,戰鬥力更與驪山剛成軍不可同日而語。

在魏國基本覆亡、齊國、楚國皆遭重創後,章邯揮軍渡黃河北上,會同王離的長城軍團(又稱九原邊軍),夾攻下一個敵手趙國。

大約二十年前,正是王離的祖父王翦、父親王賁,分兵攻滅了趙、魏、燕、楚、齊五國。八年前,王離又作為蒙恬的副將,率領長城軍團指揮了驅逐匈奴、開拓河套數千裡土地的戰爭。因此,在世人眼中,這是一支縱橫南北、所向無敵的鐵軍,堪稱秦軍最菁華的王牌軍團。秦朝將這支常年戍邊的邊軍調動南下,是壓上了最後的底牌,務求畢功於一役,徹底殲滅六國復國軍。

九原邊軍主帥:王離

在秦軍迅猛進攻下,趙軍在信都之戰慘敗,趙都邯鄲失守,趙將張耳奉趙王歇倉皇北逃,據守鉅鹿。章邯將邯郫之民遷往河內,而夷其城郭,分派王離軍團將鉅鹿團團圍困,自己則聚合大軍於城南,築甬道連接黃河,將糧秣自敖倉源源不斷輸送至王離軍。

趙將陳餘從恆山等地聚合數萬趙軍,聚兵於鉅鹿城北,和城內趙軍呼應,然而畏懼秦軍勢大,不敢出戰,一邊分派使者至齊、燕、楚國求援。鉅鹿圍城整整三個月,守軍已是兵少食盡。在張耳催促下,張耳不得已派張饜、陳澤率5000軍試探攻擊,被秦軍一戰盡殲滅。

燕、齊兩國雖然基於唇亡齒寒,燕將臧荼、齊將田都、田市等紛紛發兵救趙,張耳之子張敖從代郡聚合上萬兵馬,與之會合。然而各路援軍無不畏懼秦軍兵威,因此只是在陳餘軍側高築起十餘處營壘,未敢進擊秦軍。

鉅鹿之戰天下局勢圖

項梁戰死後,原本是項梁所立傀儡的楚懷王趁機盡收兵權,因此楚國雖然以傾國之軍5萬人北上援趙,主將卻並非項羽,而是一介舌辯之士宋義。宋義同樣畏秦如虎,屯兵於安陽整整四十六日,一邊置酒高會,一邊下令敢言戰者斬。當日連降大雨,楚軍將士飢寒苦綏,項羽趁機煽動軍心,聯合諸將斬殺宋義,襲奪軍權,接著巡視部曲,撫慰士卒,楚軍軍心復振。

而秦軍久圍鉅鹿堅城,數月不下,又有各路諸侯聯軍牽制,已經是師老兵疲。因此項羽派遣當陽君英布和棘蒲侯陳武(史書上稱“蒲將軍")率領兩萬精銳搶先渡河後,楚軍兵鋒銳利,以一當十,竟將章邯部20萬大軍逼退,一舉奪佔了甬道,斷絕了王離和章邯兩軍,更斷掉了王離軍團的部給。

接著,項羽率全軍渡河後,下令破釜沉舟,毀壞炊具和船隻,每人只攜帶三日干糧,以示和秦軍決死一戰。項羽一騎當先決死衝鋒,楚軍將士士氣大振,戰場上萬軍呼聲震動天地,人人以一當十,九戰九捷,連續擊破秦軍九道防線,斬殺秦將蘇角。

王離軍團大敗之後,士氣沮喪,向棘原方向敗退,欲合章邯軍團會合。觀戰的齊楚軍隊和趙國守軍,驚恐於項羽軍的驚人戰力,亦紛紛打開壁壘,加入戰陣,協力痛打落水狗,把敗逃中的王離軍團一舉圍殲。王離被擒殺,副將涉間自焚而死。這支曾經橫掃六國、驅逐匈奴的秦軍最菁華部隊,就此覆滅。

戰後,項羽傳訊召見各路諸侯將領,各國將領們個個膽戰心驚,進入楚軍大營轅門後,人人面對項羽俯身拜倒,膝行而前,無人敢抬頭仰視,以示臣服。項羽便在眾望所歸下,成為反秦聯軍主帥“諸侯上將軍”,聲威遂振四海。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又羽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莫不怖懼,於是既破秦軍。羽見諸侯上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者,由是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羽焉,於是羽威權遂振四海。】——《前漢紀·高祖皇帝紀》

隨後項羽統合30餘萬諸侯聯軍,面對敗退的章邯軍團連續出擊,每戰克捷。章邯苦戰數月不勝,士氣低落,後勤斷絕,又因後方權臣趙高猜忌,因而進退維谷,被逼投降楚軍。

項羽在新安將20萬秦國降卒盡數坑殺,徹底摧毀了秦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整個中原地區盡數落入反秦聯軍控制下,也在實際上宣告了秦王朝的喪鐘。等到項羽進入關中,其麾下兵力已達40萬人。他下令將秦王子嬰和秦國公室貴族盡數斬殺,自封“西楚霸王”成為天下霸主,達到了人生巔峰。


狐狸晨曦

關於戰爭,孫子兵法其實已經把戰爭說的非常清楚!人數的多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大的因素。孫子兵法始計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那我們看下鉅鹿之戰的整個過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鉅鹿城危如累卵,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後九月(閏月),楚懷王命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現在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12月,項羽先派人截斷秦軍的糧道,然後再親自領軍渡過黃河。過河後,下令燒燬軍營,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日糧,以示誓死決戰的決心。項羽身先士卒,率楚軍連續進攻,九戰九捷。楚軍大破秦軍,解鉅鹿之圍。

這就是鉅鹿之戰的整個過程,其實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項羽之所以獲得勝利,有以下原因。

1、軍力對比

據史料記載,鉅鹿之戰的秦楚雙方兵力人數相差懸殊,對外宣稱45萬對5萬,換算下來,9個對1個,可見兵力相差之大。可能一般人認為9個人打一個人無論怎麼打都會贏,這個沒錯。可是如果900個打100個呢,9萬打1萬、45萬打5萬呢?這就不能像9個打1個一樣了,因為這加起來50萬人就說人挨人站在一起需要多少地方?所以古代打仗是講陣法的!陣法擺的好了,45萬對5萬和5萬對5萬的效果是一樣的!看下面這個示意圖就能理解了。

真正打起仗來是一批一批上的,有時候甚至陣尾的人根本看不到陣前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雖然人數多,但是打起來是差不多的!

2、戰鬥力

這時候秦國的軍力主要組成是什麼呢?幫助秦始皇蓋房子的農民,全國各地徵過來的農民。當時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攻到函谷關時,章邯受命帶領苦工臨時組建的軍隊來對抗起義軍的!不過章邯還是比起義軍的首領牛逼點!所以雖然是一幫苦工,也把起義軍打的滿地找牙。可是這次的對手不是普通的起義軍了,是項羽!項羽打仗唯一不敗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軍隊戰鬥力絕對一流!說白了,自己手下這幫人能打,主要因為項羽本人也能打!常常就是士兵還沒有上陣,只見項羽一個人騎著馬身先士卒,衝入敵陣,這樣的話,手下的士兵也個個備受鼓舞,奮力殺敵,以一當十。況且這時候項羽早已破釜沉舟,唯有拼死殺敵自己才能活下來。

3、打仗的原因

項羽身負國仇家恨。項梁-剛剛死於章邯之手。項梁身為楚軍領袖,就在幾個月前和章邯的戰鬥中兵敗被殺。項梁的死是楚軍抗秦以來最大的損失,也是被秦軍殺死的最高將領。項梁一死,整個楚軍軍心震動,覺得秦軍不可戰勝,這時候楚軍要在以後的戰鬥中想活下來,必須通過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雖然項羽不懂,但是范增肯定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次項羽身背國仇家恨,勢在必得!

而秦軍這邊呢!大家都不想打仗,都知道在秦朝的統治下,都過得水深火熱。章邯、王離、司馬欣等秦軍將領,早就身受趙高的迫害,打贏的話--趙高怕你掌權,必要迫害你;打輸了,斬首。這時候的秦軍都不想打仗,只是被逼無奈。

佔了這3條優勢!項羽是勢在必得!


歷史吐槽

項羽是天生的戰神啊。

秦軍在章邯、王離、蘇角、涉間等名將的指揮下,將趙國的鉅鹿團團圍住,等待諸侯軍隊過來救援,就是圍點打援嘛。

諸侯軍,哪個都不傻,雖然派了軍隊過來,都無不作壁上觀,連楚軍當時的上將軍宋義也是這樣的想法,當時為次將的項羽催促宋義出兵救鉅鹿,宋義說,我們的目標是滅秦而非救趙,我們現在就在這等著秦軍打趙國,如果秦軍打勝了,也必然疲憊不堪,我們再上不遲,如果秦軍沒有打勝,我們就直接帶兵西進,直奔秦軍的老巢。

但項羽卻認為,秦軍圍住鉅鹿,若不救援,則趙早晚被秦滅國,一旦秦軍滅了趙,秦軍必然更加強大,士氣高漲,哪裡會有什麼疲憊呢?所以執意救趙國的項羽就把宋義給殺了,並且對外宣稱宋義不是忠臣,楚懷王私下了給了自己旨意,命自己誅殺宋義。

我們可以看到,項羽反覆勸說宋義救趙,甚至為了救趙,不惜以下犯上,這說明,在項羽的心中,早就有了成功解救鉅鹿之圍的信心,又或者是,若救不下,則玉石俱焚,我們已難揣測項羽當時的心理,反正我們後來知道了,鉅鹿一戰,年輕氣盛的項羽以少勝多,成了戰神。

宋義死後,成了上將軍的項羽帶著楚軍向鉅鹿殺去。到鉅鹿附近的時候,項羽先派英布和蒲將軍代領兩萬士兵渡河,先行馳援鉅鹿,眾所周知,獄卒出身的英布實乃天下難得的猛將,所以英布和蒲將軍在與秦軍交戰中,獲得了暫時性的勝利。

在英布已取得暫時勝利之後,項羽又開始率楚兵渡河,項羽只帶了三天的口糧,而且在過河後,把船給鑿沉了,同時把炊具也給砸爛了,即中國人所熟知的「破釜沉舟」,破釜沉舟對於士兵心裡衝擊力是巨大的,要麼勝,要麼死,勝了則名揚天下,死了則馬革裹屍。

人的求生慾望往往超乎自己的想象,破釜沉舟後的楚軍,就像一群訓練有素的瘋子,所有潛能都被激發了出來,無不以一當十,這般超乎尋常的戰鬥力不但震驚了諸侯軍隊,也震懾了秦軍,秦軍在與楚軍多次交鋒後,敗了,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間自焚。

就這樣,項羽指揮下的楚軍重創了秦軍,秦軍最後一支主力在章邯的帶領下,繼續與楚軍對峙。偏偏這時,不爭氣的秦二世胡亥派使者向章邯興師問罪,章邯恐慌不已,攜二十萬秦軍向項羽投降。

可以說,項羽解鉅鹿之圍充分利用了士兵對死亡的恐懼對生的渴望,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也。但倘使秦二世不犯糊塗,項羽還真未必就能徹底打殘秦國最後一個名將章邯。


遙望燕園

鉅鹿之戰兩位主人公分別是項羽和章邯。項羽這號人物大家比較熟悉,他力大能扛鼎、英勇善戰。章邯是秦國最後一位會領兵打仗之人,還殺死了項羽的叔父、起義軍首領之一的項梁。這兩位大哥PK,非常精彩,不過項羽只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想想都會覺得,這仗怎麼打,太過懸殊。不過,歷史總是會留給正義一方,不用想,項羽會贏,還會壓倒性的讓章邯主動投降,就是這麼好玩。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無度使秦國處於亡國邊緣。這時,農民起義軍紛紛立杆起義,項羽的叔父項梁其中一支起義軍,由於太鋒芒畢露,遭到秦軍將士章邯伏擊致死。同時間章邯軍隊直逼趙國都城,趙國不得已求救於楚國,楚懷王命項羽抗敵。倆軍在鉅鹿之地上演精彩篇章,項羽一向以英勇善戰出名,所以對於打仗,他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一邊攻打章邯的營地,擾亂章邯的陣腳,一邊攔截送往營地的物質。就這樣的作戰方略擊敗了章邯等人,章邯趁機逃走。這場戰鬥使項羽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領導眾諸侯軍。



再一次倆人對陣在棘原,這一次章邯不會主動出擊,上一次被打怕了,只能乾瞪眼。由於戰事一直沒結果,秦二世有點著急了,但章邯派去的將士都被奸臣趙高給攔下,將士知道後馬上回饋給章邯,知道這下難過了,朝廷被奸臣趙高所控制,自己去和不去都得死,索性合約於項羽,項羽命眾將討論後答應章邯的合約,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項羽的軍中。但章邯的士兵都是秦國人,所以難免會想念家中之人,都怕會遭到趙高的殺害,項羽與眾將商量後覺得人太多不好帶,所以只留下章邯等幾位干將,另外的二十餘萬人全部殺掉。所以項羽領著幾萬抗擊章邯四十萬有水分的,至少這裡二十萬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處之。


史之前後

鉅鹿之戰,也叫鉅鹿之戰,是秦朝末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 - 公元前207年七月期間,秦軍與諸侯聯軍在鉅鹿郡(古郡名,今河北省鉅鹿縣)發生的一場大決戰。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是,項羽楚軍等大破王離統帥之秦軍,也因此消滅了秦軍主力之一。

秦二世元年七月,即秦二世登位一年後,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中,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此揭竿而起。

秦國派遣將領章邯編驪山刑徒成軍隊,鎮壓民變。十二月,陳勝敗亡。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章邯大破田儋、魏咎。九月定陶之戰消滅楚軍主力項梁。

閏九月,章邯認為楚軍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剩餘的部隊不足為慮,於是率領秦軍北渡黃河,匯合來自北方前來增援的王離軍,一起攻打趙國,並大敗趙軍於邯鄲,隨後王離繼續包圍趙王歇於鉅鹿,章邯自己屯兵於南,修築通道為圍城的秦軍輸送糧草。

趙國陳餘集結殘兵敗將,一起數萬人,在鉅鹿北駐軍,並不斷派使節向楚軍請援。因為“唇亡齒寒”的關係,楚軍馬上響應,並且分兵兩路,一支軍隊前往解趙國鉅鹿之圍,以宋義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項羽為次將。另一支軍隊沿河南進攻關中,以劉邦為主帥,此時,楚王曾經許諾“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後來劉邦先入關中,當然這是後話了。

宋義率領楚軍行至安陽(古地名,今山東曹縣東南或今安陽),就按兵不動,滯留四十六日。項羽急欲攻打秦軍,為陣亡的叔父項梁報仇雪恨,便催促宋義發兵,宋義不聽,反譏項羽有勇無謀,還下令軍中:“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諷刺要殺死項羽。

後來,項羽以宋義與齊國勾結背叛楚國的理由,將宋義父子殺死,並派遣桓楚攜宋義父子首級報告楚後懷王,楚後懷王只好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率兵救趙。

楚軍兵力遠遠少於秦軍,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楚軍渡漳河,襲擊秦軍甬道,獲得幾場小勝。十二月,項羽親率全軍渡河,並下令打破炊具,鑿沉舟船,每人只帶三日干糧,餘者焚之,以表明拚死一戰的決心。

楚軍在項羽身先士卒激勵下士氣高漲,作戰十分勇猛,一舉擊破了秦軍勇將蘇角的軍團,迫使章邯軍潰退並撤走了對王離軍後背的支援。此時項羽馬不停蹄翻身再戰王離、涉間之長城軍團,九戰九捷。當時一個楚軍能殺十個秦軍(《史記三家注·項羽本紀》記載:“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而項羽又親自奮勇廝殺激勵士卒,“又羽兵呼聲動天地”(《前漢紀/高祖皇帝紀第一》),終使得秦軍大敗。秦將蘇角陣亡,王離被俘,涉間拒降自焚而死。

項羽進攻秦軍之前,雖已有燕、齊、魏、代、遼等十幾路諸侯軍抵達鉅鹿前來救援,但都懾於秦軍威力,只是屯兵於外圍,不敢出戰。當楚軍進攻秦軍的時候,各路諸侯軍仍閉門不出,只是從營壘上觀望(《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及至看到楚軍大破秦軍,各路諸侯軍無不膽寒,皆拜伏項羽。

綜合所有史料來看,項羽當時能夠以少勝多,除了作戰戰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士氣”,所謂“哀兵必勝”,士兵們奮起抵抗,怎能不勝?


無風卻起念

鉅鹿之戰由於王離與章邯爭功,章邯與王離不和任由王離部被項羽包圍見死不救,最後章邯怕秦二世和趙高怪罪,投敵叛國坑了秦軍,章邯投降項羽時還有二十萬兵力,這二十萬由驪山刑徒組成的部隊個個是亡命之徒打敗過周文數十萬大軍,打敗過田臧,陳勝,魏咎,田儋,項梁,還把趙國君臣從老窩邯鄲驅趕到鉅鹿,戰鬥力實在太強項羽怕他們反叛在新安城南把他們全部坑殺。鉅鹿之戰項羽能勝純屬僥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