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這一說法?

shcho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一定道理的!

現實中我們看到過太多的“小病大養”,一感冒必輸液,稍有不適動輒吃藥打針輸液的人!

舊時社會的醫療技術水平落後,那些貧困地區的農村人,得病後基本靠“扛”,有的人一年至底連一顆去痛片都很少喝(其實更多是沒錢吃、吃不起,那時人們的),人的相對壽命也是比較長的,死亡率相對來說也是比較低的!

綜上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講,就可以說成是醫生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這一命題是成立的!


冀之筆





科壇春秋精選

這個“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的說法是沒有任何數據支持的,因此就是謠言。

但是,確實有一個報道,是在以色列,醫生罷工了兩個月,死亡率降低了30%[1]。不過,雖然罷工了,不是所有的醫療活動都停止了,對於危急的情況醫生還是在處理。所以,對於可做可不做的醫療活動,確實有可能因為過度醫療反而帶來危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全球“三分之一的死亡是由於不合理用藥,三分之一的死亡是醫療事故”,這個肯定是不靠譜的。真實的情況是,2016年一個在BMJ雜誌上的報道指出,因為醫療錯誤導致的死亡,在美國佔第三位,但是如果看絕對數字,那只有大約12%,雖然還是比較驚人,但是遠遠沒有66%那麼多。

參考文獻:1. Siegel-Itzkovich J. BMJ. 2000. 320(7249):1561.


一節生薑

真希望這是笑話,但確實這不是笑話!

1976年哥倫比亞的堡高塔市的醫生罷工52天,出現了一個被稱為“不尋常的副作用”:就是當地死亡率下降了35%,1973年以色列全國醫生大罷工。為期長達一個月,根據耶路撒冷埋葬協會的統計指出該月的全國死亡人數下降50%。

十年後,1983年以色列醫生再次總罷工,長達85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過後,以色列耶路撒冷埋葬協會又做了一次統計,在這85天中,全國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50%。

波美特拉博士對80年代西方國家醫生罷工與死亡率下降的調查指出:死亡率的下降與醫生罷工日期的長短成正比。1、例如在加拿大曼尼濤巴省(Manitoba)的醫生罷工兩週,死亡率下降為20%。 2、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Columbia)的醫生罷工3周,死亡率下降為30%。 3、在以色列醫生罷工85天,全國死亡率下降則為50%。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全球病人三分之一是死於不合理用藥。還有三分之一死於醫源性事故。三分之一是被藥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實驗證明,老人只要相信自己年輕,身體便會做出配合。

最近讀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文章《專注力是與歲月對抗的力量》。朗格教授今年63歲,酷愛網球,年輕的時候,曾經因摔斷了腳踝,醫生說她再也不能打網球了,但現在她雙腿健康,仍然在打網球。她集30年的研究與實踐創造了“可能性心理學”,其研究假設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或者能變成什麼,一切皆有可能。而核心概念則是“專注力”。

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老人言行舉止必須“活”在20年前,而控制組的老人是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20年前發生的事情。實驗的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實驗前他們幾乎是家人陪著來,老態龍鍾、步履蹣跚。一週後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提高,步態、體力都有了明顯改善。相比之下,實驗組,也就是那些“活”在20年前的老人們進步更加驚人,他們手腳更加敏捷,智力測驗中得分更高。局外人看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實驗證明,老人們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20歲,於是身體便做出相應的配合。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慣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比如說人老了,記憶就一定衰退嗎?答案並不!真正抑制我們潛能的是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我們固執地認為衰老和能力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繫,這種思維定勢極具殺傷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由自己決定娛樂節目,自己照顧房間裡的植物,就會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顧的老人更加快樂、年輕和長壽。


不帶眼鏡的學霸

有病在身會怎麼樣?我們要怎麼辦?

剛剛看到有個北京的專家煞有介事地介紹說美國把高血壓的標準又降低了10mmHg,由90/140變成80/130,說這才符合真正治病保健康的需要。

首先,醫生罷工,導致了死亡率下降,這是確有其事。

按照新的高血壓標準,無疑有更多的人進入病人行列。加上10%的糖尿病人,10%左右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加上8%的腸易激綜合症者,加上13%左右的抑鬱症者,加上30%左右的胃炎患者,…即使剔除一人犯數病的重合因素,我們普羅大眾基本上都是病人!

是的,世界衛生組織總結說只有5%是符合健康標準的人,其他95%都有病!

如果考慮真正的健康者,就是發育期的青少年,那麼,中老年人就是100%的病人了!

實際也真的如此。任何一箇中老年人,如果查體一下,都有問題!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對付我們的疾病呢?這是醫生的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需要也值得好好分析。

一,需要醫生解決的疾病,必須交給醫生做

各種急性疾病,進展迅速,病情猛烈,必須儘快求助醫生。

他們對於這類情形有成熟的應對辦法和規範的手段,是值得信賴的治病救人者。

第一就是要想法弄清自己的病因。這個真的不是醫生的職責!醫生不知道你怎樣的生活方式、環境,不知道你有什麼遭遇。他們只能根據病症下藥,他們不能針對病因說事。

第二,弄清病因,然後你就要下決心消除這個危險傷害因素

該戒菸戒菸,該限酒限酒,該運動運動,…

你不要在這樣的疾病上指望醫生能給你“藥到病除”的神仙妙手!這類疾病,來得非常緩慢,去,則是幾乎沒有可能!有的屬於衰老的範疇,有的屬於絕對不可逆轉。

這個時候,你如果能消除病源因素,也許就能穩定病情,阻止進展。

如果求助醫生,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醫生給你一個不恰當的猛藥,就有可能帶來嚴重傷害!

這,可能是醫生罷工反倒有利於某些患者的原因。

在清除傷害因素後,基本上你的病情是能夠停止進展的。這時,你就多方諮詢,就這類疾病到底有什麼好的方法?好的經驗?然後再決定採取的措施。

大部分,這類疾病就是吃些長效穩定藥物就是了。也不用住院,也不用輸液。

對於血糖高血壓高腫瘤癌症之類,得病是來自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積累。你現在想住院,通過專業手段一勞永逸解決,這是非常錯誤的。

尤其手術,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對於能夠自愈的疾病,你就堅決依靠自愈力依靠自我調養

包括各種肌肉勞損類,脊椎膨出類,感冒類,等等,醫學明確可以通過修養自愈的病症,你不要求助醫生!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春節期間流感造成的北京岳父的去世,他在疾病進行中沒有足夠休息,而是各種折騰求醫,是一個很大錯誤。

所以,總結起來,我們每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有疾病有清晰認識,尤其知道來自什麼傷害,然後,只要沒有到急性狀態,你能清除阻斷傷害,然後保持穩定,就是最好的應對。

回答如上。


春雷滾滾2


蓋克75323771

黃鶴樓下午茶。如何看待“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這一說法?

所以由此看來,這是一部分人的氣話。氣話打從何來,我認為要從幾個方面著手。

這個案例有什麼啟示呢,住院治病,幹萬不能心急亂投醫。後來家屬才瞭解到這裡的腎病專科並不是全市的名科。

另外我有一個朋友,他是比較理智的,掛院做全套檢查,醫生髮現他患有前列腺鈣斑疾病,上了許多手段,最後要求他從消化科轉泌尿科穿刺,切片做手術,診療單上赫然寫著初步診斷Ca。

這個案例不是鼓勵你毫無醫療常識,拒絕手術。那麼因此,你也會犯小錯的甚至是大錯。

二是醫護人員責任重大,我們有理由在重大案例上要給醫生百分之百的信心,那些手術還未開展,妻子老親孃跑遍醫政大樓,科室,喊冤的人實不應該。比如嬰兒已經屬於病毒感染,心肺感染,家屬強制不允許上消炎針劑,顯然是拿生命開玩笑。

三,我國的醫護人員整體素質都是比較高的,但確有少數人利慾薰心,不該上支架的亂上支架,不該列入醫保重症範圍的,想辦法在刀子上,手術上開口子,實則害人不淺。

戰爭年代醫生尚且對盤尼西林格為重視,今天醫生對大路疾病決不能見錢就撈,否則社會留下的疼痛更是不能消弭。


沙湖泛舟

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是不是要說明這個推論,人是被醫死的。數據呈現的一定是事實真相嗎?

我家早幾年在鎮上老家蓋房子,是包工包料的,本不管飯,鄉里鄉親最後還是管了。其中有個說他們村已經沒人了,他算最後離開投奔了嫁到鎮裡的姐姐家。偏遠點的鄉村空,不是農村人生育率比城市人低,也不是壽命比城市人短,只是人流動走了而已。

第一:生病的人是不會在得不到救治的地方等死的。

婁蟻尚且貪生,保護自已生命也是人最根本的訴求。人從感到不舒服到生病再到辭世,絕大部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生病了,第一應對措施就是尋求醫治。但醫生罷工了,生病的人的需求在當地肯定得不到滿足,於是人們會盡一切可能尋找到能夠得到醫治地方。病人從醫生罷工的地方快速逃離了,也就是離死最近的那一部份人走了,那死亡率能不下降嗎?

第三:西醫西藥的發展和普及,使整個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近一倍。

原來婦女生小孩都是鬼門關,難產死亡率大到百分之三十,如今如果生小孩死了,都差不多算醫療事故了。原來小孩育成率也低到可憐,現在幾近百分之99.9吧。還有天花等一死一大片的傳染病,都是醫生努力的成果。

不滿醫改,也不能如此黑醫,對不對?病人不幸去世,有時與醫治方向不對有關,不能歸於過度醫療。


說錢李

我不是否定醫生這個行業,我感覺現在的醫生沒有一點醫德,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把你治死也就白死了。而且還讓你一家人,為了治病傾家蕩產,最後人也沒了,外邊還欠了一屁股債。


一切往事皆隨風

我認為"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這一說法是無稽之談,是徹頭徹尾的謬論。說這種話、認可這種想法的人只是社會群體中極少數極少數的個別,這根本就不是有代表意義的社會現象問題,連討論的必要都沒有。


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樣一個過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這種詆譭一個職業,詆譭整個"救生扶傷"的知識分子群體的言論是十分可恥、十分荒謬、十分不可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