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卣和劉奎齡是什麼關係?

明明就是我呀321

劉繼卣先生1918年出生於天津一個丹青世家,其父劉奎齡是沽上以畫飛禽、鳥獸、花卉、樹木知名的畫家,受父親的影響和教誨,劉繼卣先生很早就掌握了中國花草禽鳥動物畫法。與前輩不同的是,在掌握傳統畫法的同時,他在18歲就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從劉子久先生學畫山水,同時學習素描、水彩,用功學習和研究了西洋美術技法,並竭力將其與中國傳統美術結合起來,使他的作品既有中國畫的構圖用筆和意趣,又有西洋畫的透視光影和解剖依據,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擴展題材範圍,為以後的連環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1937年起,他已經開業賣畫,舉辦個人畫展,在天津也躋身於名家之列了。

劉繼卣國畫

劉奎齡是享譽近代畫壇的著名畫家,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具其妙,尤其他的走獸畫深為鑑藏家所喜愛。由於劉奎齡運用劉氏絕技撕毛法,使得動物栩栩如生,如鹿、犬、羊、馬、虎、猴等,身上的皮毛極具質感。劉奎齡的繪畫也有代筆,根據《劉繼卣動物畫集》記載,劉奎齡在四十八歲時,劉奎齡之子劉繼卣為其代筆,劉繼卣為父劉奎齡代筆作畫時年僅十五歲。楊仁愷寫道:“奎齡先生晚年之作,由於精力不濟,繼卣間或於個別處為其添筆賦色,多少具有西畫筆墨情趣,非幕中人無從窺其隱秘。”事實證明,劉繼卣為父劉奎齡代筆並非始於劉奎齡晚年,而是在劉奎齡中年就有。另外劉繼卣為父劉奎齡代筆在初期是“添筆賦色”,但當劉奎齡晚年時,劉繼卣就不是簡單地“添筆賦色”了。


《鬧天宮》(局部)

劉繼卣早期動物畫與其父劉奎齡極為相似,如出一轍。《劉繼卣動物畫集》中的《虎》等惟妙惟肖,得其真傳。劉繼卣雖是“劉派”傳承人,但不墨守成規,而思變革。劉奎齡中年動物畫屬宮廷畫派,用筆整飭,設色濃重。劉繼卣在其基礎上變為寫意、大寫意。雖筆墨恣肆,但不失法度。水墨酣暢,神形兼備,亦頗受鑑藏家所鍾愛。


劉繼卣人物畫


文物鑑定專家邢捷

劉奎齡生於清末,從少年時代開始,就擅長於工整細緻地刻畫各種物象。他認為粗放簡煉的寫意畫,不能代替工細秀麗而具體的工筆畫。

他不顧當時畫壇的偏見,堅持創作工筆畫,並且打破同輩工筆畫家重臨摹而不重寫實的清規戒律,從寫生入手,追求工筆畫的新的藝術境界。

他和同時代有些國畫家對外國繪畫技法採取的排斥態度不同,比較注意吸收德國油畫、水彩畫的技法。他還特別喜歡日本畫家竹內棲鳳的畫。

這樣,他就能比同輩國畫家吸收更多的營養,並且能把外國繪畫技法很巧妙地融合在自己民族風格之中而不著痕跡。但儘管如此,這件事在當時的畫壇上仍然被視為標新立異而遭到譏笑。

劉奎齡早年依靠賣畫為生。那時他的作品構圖變化不多,描繪過分拘於自然,曾被認為失之於太真,或著格調不高,或被認為只能給婦女小孩作裝飾品,而不能登大雅之堂。

但是他並不因此灰心,繼續探索研究,到了六十歲以後,才達到他個人的藝術高峰,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自成流派。解放以後,他終於得到了畫壇的重視,和寫意派畫家的作品同樣受到群眾的歡迎。

兒子劉繼卣的藝術道路卻比父親順利得多。父親象領航員一樣,隨時都為兒子指出方向。





“雞毛信”是劉繼卣為孩子們創作的第一本連壞畫,他為塑造海娃這個抗日老根據地的兒童的形象,曾經在天津郊區住了很久,那裡有許多放羊娃,劉繼卣和他們一起放羊,並且和一個年齡與海娃相仿的放羊娃交了朋友。

他聽到了許多關於羊和放羊娃的生活故事,知道了羊不像馬那樣地蹬開四蹄奔跑;羊和放羊娃善於在滿是荒草亂石的山地裡行走。



最可貴的是劉繼卣發現了放羊娃和羊朝夕相處,像一家人似的親切;放羊娃就像羊的家長,給每一隻羊都取了名字,放羊娃一呼喚,羊就一跳一蹦地跑來。有一次放羊娃抱著一個小羊羔在大樹下休息,老羊和其它的羊都圍攏來;放羊娃喊著每一隻羊的名字,親熱地和它們說話,羊也咩咩地回答。這種動人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劉繼卣。


光明大先生

父子關係。劉奎齡是父親,劉繼卣是兒子。

兩位都是我最喜歡的大師,家裡的中國畫家精裝畫冊,只有這兩個大師的。雖然沒有當面受教過,但學畫受益最多,卻是這兩個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