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是什麼?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白琰昕弈

六安為地名,瓜片為茶形,合則六安瓜片,為茶名,乃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主要產地

六安瓜片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六安瓜片是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操作,不僅可以使葉片保持單片葉的葉形,且無青草味;而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使得茶湯的滋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

加工工藝

六安瓜片須在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藝極為複雜,反覆長達一週,尤其講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則苦,嫩一分則澀。在茶葉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極盡雕琢之能事,以至沖泡出來如同翠綠的瓜子片,並以此得名。

  • 傳統加工工藝:攤涼、生鍋、熟鍋、毛火、揀剔、小火、攤放、老火、冷卻裝箱九道工序。

  • 機械化加工:攤涼、殺青、揉捻、理條做形、初烘、揀剔、攤放、老火、整理九道工序。

品質特徵

六安瓜片分為名片和瓜片(一至四級)共五個級別。

六安瓜片特徵為外形平展,一片片,不帶芽和莖,單片順直勻整,葉邊背卷向上重疊,形似瓜子。幹茶色澤翠綠,起霜油潤;湯色嫩綠清澈,香氣持久,滋味鮮爽醇厚,葉底嫩綠鮮活。


小茶一叢

我們都經常會飲用六安瓜片,但是它為什麼會叫瓜片呢?這其中的原因你是否知道呢?


六安瓜片,又簡稱片茶,產於皖西大別山地區,其中以安徽省六安、金寨 和霍山三縣所產的最佳。這種著名的綠茶片茶品種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為六安瓜片於每年的春季進行採摘,經過加工之後便成了瓜子的形狀,六安瓜片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因為此而得名,顏色翠綠、顏色雖淺但是給人一種十分高傲的感覺,究其原因,是因為長相像瓜子所以被譽為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六安瓜片每年春季採摘,成茶成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片茶指全由葉片製成的不帶嫩芽和嫩莖的茶葉品種。此茶不僅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六安瓜片的真正產地的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縣,以金寨縣齊雲山鮮花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高,故又稱“齊雲名片”。而之所以稱“六安瓜片”,主要是因為金寨和霍山兩縣舊時同屬六安州。


六安事兒

明朝茶學家許次紓曾將“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作為《茶疏》開卷語,足見其對六安瓜片的偏愛。


六安,是一個地名,來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六安瓜片簡稱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


一首七律也曾這樣盛讚六安瓜片:“七碗清風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試君謨小鳳團”!而六安瓜片也不負先人厚望地被當今國人奉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在名茶市場,六安瓜片似乎也隨處可見,但真正按古法栽培生產,純手工製作的六安瓜片少之又少:正宗的瓜片葉不帶梗,自然平展,葉緣微翅,色澤寶綠,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茶湯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


茶園一定要保有原生態,不能施化肥。市面上被施加化肥的茶葉不少,拔苗助長,漲勢迅猛的茶葉變得薄長寡淡,葉面蠟黃,視覺味覺都不如人意。


傳統的瓜片,是一項手工量巨大的茶。首先茶農在鮮葉長到開面進行採摘,時間上比其他綠茶略晚,在穀雨之後。採摘後的鮮葉要進行“扳片”,即除去芽頭和茶梗,扳下嫩片老片。接下來,茶農們將嫩片老片分別掃堆。

六安瓜片的炒制,需生鍋熟鍋同時進行。生鍋約100攝氏度,熟鍋略低。鮮葉入生鍋後用掃帚翻炒1到2分鐘,至葉片變軟掃入熟鍋,整理條形。熟鍋需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瓜片狀。


待含水量炒到30%左右時出鍋,進入更為繁瑣的上烘拉火環節。這個環節最廢人力,也最具觀賞性。烘火是對六安瓜片品質形成影響極大的工序。然而在現代化的生產中,手工製茶已被多數廠家摒棄了——拉火是用炭火烘籠,對殺青整形後的葉片進行整形。火溫先低後高,分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最後的拉老火階段,爐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籃走烘,一招一步別具一格。一籠只能裝兩三斤的茶,卻要反反覆覆上百次才能完成,這樣的瓜片,飽含著茶的清香,炭的火熱,人的摯誠。


有人說,真正的瓜片稱得上綠茶裡的功夫茶。



內容來自東家茶人 乾亨德茶業,更多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可以關注東家·守藝人。


東家APP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貢茶。

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

歷史沿革

"六安瓜片"茶誕生於"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華。根據六安史志記載和清代乾隆年間詩人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所列名品,以及民間傳說,六安瓜片於清代中葉從六安茶中的"齊山雲霧"演變而來,當地人流傳"齊山雲霧,東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達金盆照月、北連水晶庵"的說法。六安瓜片原產地在齊頭山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並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

1856年,慈禧生同治皇帝后,方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瓜片茶的待遇。

老一輩革命家對六安瓜片多有情鍾,一代偉人周恩來與葉挺將軍曾有一段與六安瓜片的不解情緣。

建國後,六安瓜片一直被中央軍委作為特貢茶。

1971年7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六安瓜片被作為國品禮茶饋贈,促進了中美關係的發展,被傳為佳話。"六安瓜片"不愧為六安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1997年,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開始以試點的方式,進行恢復六安瓜片傳統工藝的工作,以獨山鎮冷水衝、磨劍衝、柳樹衝三村作為試點。

自然地理

主要產地

主產地是革命老區原金寨縣和裕安區兩地處大別山北麓。其中以蝙蝠洞茶場產的瓜片最為正宗。

六安瓜片產於六安市裕安區以及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

內山瓜片產地:金寨縣的齊山村(黃石衝)響洪甸、鮮花嶺、龔店;裕安區以獨山;雙峰、龍門衝、石婆店鎮三岔村、沙家灣村,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

外山瓜片產地:六安市裕安區的石板衝、石婆店街道半徑5公里範圍、獅子崗、駱家庵一帶。

氣溫

六安瓜片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釐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釐米,佔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春季佔28.9%,夏季佔41.1%,秋季佔19.4%,冬季佔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溼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溼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品種分類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形的單片,自然平展,葉緣微翹,呈寶綠色,大小勻整,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香醇回甘,茶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過去根據採製季節,分成三個品種:

第一種為提片:穀雨前提採的稱"提片",品質最優;

第二種,其後採製的大宗產品稱"瓜片";

第三種梅片:進入梅雨季節,茶葉稍微粗老,品質一般,這段時期採製的稱為"梅片"。

齊山瓜片分1~3等,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級8等。

加工工序

採摘:一般在穀雨前後開採,至小滿節氣前結束,採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為主,群眾習慣稱之為"開面"採摘。

六安瓜片的採摘

扳片:鮮葉採回要及時扳片。分嫩葉(或稱小片)、老片(或稱大片)和茶梗(或稱針把子)三類。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釐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C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後用竹絲帚或節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即時上炕。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幹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葉、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幹即可。

拉毛火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窯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上烘。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價值功效

主要成分

六安瓜片的化學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 。其化學成分是由3.5-7.0% 的無機物和93~96.5%的有機物組成。茶葉中的無機礦質元素約有27種,包括磷、鉀、硫、鎂、錳、氟、鋁、鈣、鈉、鐵、銅、鋅、硒等多種。茶葉中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鹼、茶多酚、有機酸、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皂苷、甾醇等。茶葉中含有20-30% 的葉蛋白,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5%左右。茶葉中含有1.5-4% 的遊離氨基酸,種類達20多種,大多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茶葉中含有25-30% 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4%。茶葉中含有4-5%的脂質,也是人體必需的。

瓜片功效

"六安瓜片"茶既是消暑解渴的飲品,可以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還可以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勞能夠改善消化不良。

抗衰老

六安瓜片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六安瓜片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抗菌

六安瓜片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六安瓜片具備整腸的功能。

降血脂

茶中的兒茶素能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遊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的實驗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功效。六安瓜片含有黃酮醇類,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塊及血小板成團,降低心血管疾病。

瘦身減脂

六安瓜片含有茶鹼及咖啡因,可以經由許多作用活化蛋白質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因此達到減肥功效。

防齲齒、清口臭

六安瓜片含有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防癌

六安瓜片對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於推論階段。對防癌症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美白及防紫外線作用

六安瓜片中的兒茶素類物質能抗UV-B所引發之皮膚癌。

改善消化不良情況

六安瓜片能夠幫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比如由細菌引起的急性腹瀉,可喝一點六安瓜片減輕病況。

獲獎榮譽

1982年、1986年分別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其後1995年獲"安徽省優質農產品"獎和"中國國際茶文化、茶產品推薦獎"。

1999年經農業部茶葉質檢中心測評為國際茶葉界質量最高等級"國際先進水平"、並於同年獲"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同時被評為國家"名牌產品"。

2001年中國(蕪湖)茶博會上榮獲"茶王"殊榮。

2007年3月26日至28日,胡錦濤主席訪問俄羅斯期間,將六安瓜片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綠牡丹4種名茶,作為"國禮茶"贈送給俄羅斯領導人。

2008年,六安瓜片已經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認證"。並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0年,六安瓜片走進中國上海世博會,成為中國世博會十大名茶之一。

2014年5月8日,由六安市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六安瓜片茶文化節暨2014六安名優茶推介會,在南京市茶葉協會、六安市在外人才協會南京分會等的共同努力下在南京國際展覽中心成功舉辦。

茶葉文化

名史--名人

"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這是明朝茶學家許次紆繼陸羽《茶經》之後,中國又一部茶葉名著《茶疏》開卷的第一段話.

古代諸多詩詞中,有許多是讚美六安茶的。其中兩首最為出名,一是明朝三位名人李東陽、蕭顯、李士實聯手寫了七律贊六安瓜片:"七碗清風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試君謨小鳳團"!二是清朝霍山縣令王毗翁寫霍山黃芽的:"露蕊纖纖才吐碧,即防葉老須採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來一縣香。"

歷史傳說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二:

一是說,1905年前後,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僱用茶工,如法採製,並起名"封翅"(意為峰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衝,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後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衝僱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俱麗,獲得袁的讚賞。此時,瓜片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名茶。


東73503581

靠譜喝茶,就關注茶靠譜”提示:六安瓜片是十大名茶之一,綠茶中的純葉片茶瓜片,是起其形而起的名字有獨特的品質和高企的清香



六安瓜片,紅樓夢中的史湘雲


如果把《紅樓夢》的女孩們比喻成一道茶的話,我會把史湘雲比作六安瓜片。史湘雲大大咧咧,卻又粗中有細;為人直率但又有人情味;雖然不如一些女孩千嬌百媚,但是也頗具女人味、自有其獨特的耐人尋味的魅力。而這,正是六安瓜片的特點,雖然不是最大牌的綠茶,卻獨具風姿;個性十足中,充滿魅力。



六安瓜片名稱的由來


六安,是指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六安的六,不讀liu,而是讀成lu。陸安。不過,《新華字典》已經取消了lu這個讀音,統一為六音。所以,說六安也沒有錯。但是,lu安的讀法,是歷史形成的,跟當地的方言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關。六安在漢武帝時期,就已設置,取“六地平安”之意,歷史非常悠久。

片,指片茶,葉片茶葉。採摘六安瓜片,是開面採,一般是一芽三葉、一芽四葉等。葉片相當成熟。然後再把芽、梗分離出來。芽則製作“銀針”,梗則製作“針把”,葉片就製作“瓜片”。也就是說,六安瓜片,是一片片獨立的葉子製成的。

瓜,指茶葉的形狀,像瓜子一樣。六安瓜片以金寨縣和裕安區的品質為最佳。其他產區也各有特色。



六安瓜片的營養成分和沖泡


六安瓜片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茶,屬於綠茶類,是安徽的代表性茶品之一。這個茶的採摘時間比較靠後,一般在穀雨前清明後。不過,也依天氣的具體情況。現在的茶葉生長週期比以前早,採摘時間也普遍提前。2018年的春茶來看,至3月底,已有少量可採。這已經是明前茶了。

六安瓜片的營養成分,在綠茶中含量較高。這是採摘開面葉的結果,茶葉生長的週期較長,相關的光合作用充分,積蓄的養分就比較多。在工藝上, 有一道“扳片”,就是把葉子單獨取出來,芽、梗剝離,這個過程,實際上等於在萎凋,能夠讓茶葉的多酚類物質等進行一定的轉化,是它的功效獨特的來源之一。

沖泡六安瓜片可選用蓋碗或玻璃杯,視茶葉的老嫩程度,水溫在85°或90°。泡時先放少量的水,把茶葉潤開,然後再加水泡飲。茶湯嫩綠明淨,澄碧通透,具有熟炒板栗的清香,香氣高企。


靠譜喝茶,就關注茶靠譜。歡迎留言分享、交流


茶靠譜

話說這六安瓜片茶,可謂是綠茶中的名角了,但是由於其無法達到量產,所以很多的茶客都未見其真容呀,一直都是聽其名。這裡又得說到我的國六大茶類之一的綠茶了,其按外形可分類七種:

一、是如西湖龍井茶是扁平挺直狀的;

二、是如碧螺春是芽茸狀的;

三、是如黃山毛峰、信陽毛尖是芽苞狀或芽尖狀的;

四、是如平水珠茶是圓珠狀的;

五、是如屯綠是眉條狀的;

六、是如南京雨花茶是針狀的;

七、是如六安瓜片是片狀的。

要說這六安瓜片的產地,通俗的理解就是產於安徽省六安縣,然後外形似瓜子,片狀,所以叫六安瓜片。站在專業的角度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其實六安瓜片真正的產地是安徽省的六安、金寨以及霍山這三個縣,又以金寨縣齊雲山鮮花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高,故又稱“齊雲名片”。那又為什麼叫“六安瓜片”呢?這主要是因為金寨與霍山這兩個地方在古時都是同屬於六安州。六安瓜片之所以獨特是由於其環境的特殊,這個地區是位於皖西大別山區,山高林密,雲霧瀰漫,空氣溼度大,年降雨量充足,具備了良好的產茶自然環境。更為讓人驚奇的是蝙蝠洞周圍的茶樹生長是常年吸取蝙蝠糞便裡的營養物質,由於蝙蝠洞周圍有成千上萬的蝙蝠,排撒的糞便中富含磷物質,是非常有利於茶樹的生長。

根據周恩來總理的衛士喬金旺回憶,在總理重病期間,有一次突然提出想喝六瓜片茶,辦公廳的人費了很大周折,才滿足了他老人家的心願。喝過茶後,總理解釋說,抗戰初期,新四軍軍長葉挺曾送他一大筒六安瓜片茶,喝了這種茶,就好像看到了葉挺將軍,由此可見六安瓜片在兩人心中的位置。此茶最早始於唐代,揚名於明清,可謂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解放後,更是三次被評為國家優質名茶。

六安瓜片的成品:

其形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

其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

其功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竅散風。

像如此的優良品質,一方面離不開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其精細考究的採製加工的過程。宋代的梅堯臣《茗賦》中就寫到:“當此時也,女廢蠶織,男廢農耕,夜不得息,晝不得停”。這裡就是指六安瓜片的採摘時間一般在穀雨致電立夏之間,較其它高級茶遲半月左右,攀片時要將斷梢上的第一葉到第三四葉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葉制“提片”,二葉制“瓜片”,三葉或四葉制“梅片”,芽制“銀針”,隨攀隨炒。炒片起鍋後再烘片,每次僅烘片2-3兩,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葉片白霜顯露,色澤翠綠均勻,然後趁熱密封儲存。


好了,以上這些是與大家探討的關於“六安瓜片”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希望這些內容能幫助到你,非常感謝你的閱讀~

歡迎轉發,越多分享越多收穫!


吳本山人

六安瓜片,中華傳統歷史名茶,中國

十大名茶

之一,簡稱

瓜片

、片茶,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唐稱“廬州六安茶”,為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為上品、極品茶;清為朝廷

貢茶

六安瓜片,為

綠茶

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梗在製作過程中已木質化,剔除後,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

  • 中文名
    六安瓜片
  • 茶葉類別
    綠茶
  • 產地
    安徽省六安市
  • 品質特徵
    翠綠有光、香氣清高、滋味鮮醇
  • 質量認證
    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認證時間
    2007.12.28
  • 讀音
    六 讀lù 四聲。

心靜如水2957495

以前的片不是這樣的!二十年前都是和猴魁一樣的採法!清晨乘著露水採摘,下午回家分解~芽,葉,梗!分開炒制,做好後一起烘培!味道比現在的正,但是不好看,產量低出茶少費時間!我在六安金寨抱兒山等你們來喝茶



夢宇無痕

六安瓜片是我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產於安徽六安,因是單片葉而制,外形平展,不帶芽和莖梗,形似瓜子而得名,始於唐,興於明,曹雪芹喜歡它把它寫進《紅樓夢》,明嘉靖年間被列為朝廷貢茶,2007年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俄羅斯,贈送給普京總統的國禮就有六安瓜片。六安這地方山水交融,霧氣潔淨,雨水多養分足,生態環境好,系茶苑裡一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