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宇宙之光206650683

這是個很大的命題,只能簡單說一下。

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可以說只要是有藝術美感的漢字書寫,都是書法。接下來以各種字體出現的順序簡單理一下。

甲骨文,中國最早的書法,距今3000多年的歷史,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漢字,已經具備結字、用筆和章法等書法要素,可惜是甲骨文的漢字系統不完善。

金文,顧名思義,出現在鐘鼎等金屬器皿上的書法,比甲骨文出現的晚,風格比較多樣。金文和甲骨文都屬於大篆。

小篆,有大篆就有小篆,所謂小篆又叫秦篆,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書同文”,對漢字系統進行了改革,把篆書統一。早期小篆的代表作是秦朝李斯的《嶧山碑》,《會稽刻石》。

隸書,如果說大篆到小篆是自上而下的文字改革,那麼在秦漢時期還有一場自下而上的文字改革,就是“隸變”,從篆書到隸書的變化過程,當時的基層官吏因為要書寫大量文書,篆書不方便書寫,於是在字形和筆畫上做出了調整,最終嬗變為隸書,隸書在漢朝成熟,並稱為官方認可的字體。隸書的代表作有《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等。

草書,草書出現的比楷書早,最早的草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出現的,出現在漢朝章帝年間,因此有被稱為章草,代表作皇象的《急就章》。

楷書,楷書的說法今天特製我們看到的楷書,其實隸書也曾經被稱為楷書楷書是從隸書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過程類似“隸變”。楷書大致可以分為魏楷和唐楷,魏楷又被稱為魏碑,代表作有《龍門二十品》、《崔敬邕墓誌》、以及元氏皇家墓誌;唐楷比較常見,比如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歐陽詢等書法家的作品,楷書到唐朝臻於成熟。

行書,行書是一個深受歷代書法家喜愛的字體,可以說經久不衰。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