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犯人寧願被砍頭也不願發配邊疆?

用戶6631021602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砍頭,也就是疼一下,死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發配邊疆則是生不如死,折騰到痛苦不堪再死。

水滸裡面,有個什麼沙門島,只要一提流放到哪裡,誰都怕的要命。盧俊義因為被汙衊和梁山勾結,雖沒有被殺,卻流放到沙門島。

蔡京女婿的賀禮被晁蓋搶走,蔡京派人來恐嚇縣長:“若十日不獲得這件公事時,怕不先來請相公去沙門島走一遭。”

縣長立即嚇得魂不附體。

沙門島是什麼?

就是受活罪的地方。

沙門島是膠東半島煙臺市,黃海上的一個小島。

資料寫道:公元1073年,犯人為200名,其後增至300名。朝廷始終只提供300人額定口糧,但由於刺配沙門島是是朝廷的定製,刺配最多時犯人達1400人左右。口糧供應不上,只能減少犯人口糧。犯人一天只能吃一個窩頭,還要做諸如養馬、造船等重體力活。犯人大批大批累死或者自盡。即便如此,沙門島的官吏還嫌沒有貪汙的機會,不能貪汙糧食。熙寧時代,這裡的負責人李慶喪失人性,將超額人犯活著扔進大海,2年內虐殺罪囚700餘人,目的是節省口糧,以便於貪汙。由此看來被刺配到沙門島的流犯的命運極為悲慘,生殺予奪由沙門寨主一手遮天,犯人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朝不保夕。天禧3年,兩位文官流配來島。沙門寨監押董索賄未遂,誣陷謀反,殺死2人。其子進京,擊登聞鼓鳴冤告狀,結果死無對證,不了了之。

除了沒有糧食,還要乾重活,這裡其他一切都極差。

小島面積有限,犯人都擁擠的住在破房中,住宿條件極差。

更慘的是,一旦爆發傳染病,骯髒擁擠的條件導致迅速傳播,無數人立即會感染。

沙門島上面,幾乎沒有醫療一說,差役會直接將屍體和染病者丟入大海。

後來統計,到沙門島上的犯人,死亡率竟高達94%,而且均是被折磨致死。

換句話說,發配沙門島就等於判處死刑,區別是斬首是快死,沒什麼痛苦。發配沙門島則是慢死,讓你受驚折磨再死。

所以,暗算盧俊義的差役說:你就算到了沙門島,也是一個死。不如現在就結果你。

客觀來說,這個差役沒說假話。


薩沙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發配邊疆是什麼?邊疆是哪兒?長什麼樣子?可以活著為什麼寧願選擇砍頭?都有哪些古代名人被髮配邊疆了?有沒有活著回來的可能?


發配邊疆是什麼?

發配邊疆,是古代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大概秦漢之際,發明出了這種刑罰。那時的皇帝要求高度集權, 需要剝奪各貴族的權利及勢力,引起貴族們的不滿。有膽大的,乾脆就反了,這種人好處理,直接抓了直接殺頭;可是有的人,不光膽大還心細,始終找不到方法將其處死,這怎麼辦?於是,便有了發配邊疆的處罰方式。

發配邊疆的路程需要靠犯人雙腳一路走完,可以想象這個路程是多麼的艱苦。當然,這只是萬里路程第一步,走到目的地之後,是要幹活兒的,都需要幹啥呢?

充軍駐守,建造城牆,挖礦,開墾荒地,基本上是什麼活兒累,什麼活兒苦就讓犯人幹什麼,當然了,被髮配邊疆的文官待遇不同,做一些文案工作就可以了,畢竟古時有知識的人不多,這種技能還是要充分利用。


邊疆是哪裡?

古代邊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煙稀少之地,東北極度苦寒之地,西南煙瘴遍佈之地和東南荒島幾近無人之地。這些地方,首先條件極為艱苦,有些人剛到被髮配的目的地,因為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無法適應,也許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沒有病死,不一定哪天運氣不好就被餓極的野獸吃掉。邊疆地區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有戰事,戰事來了,犯人上陣殺敵就是炮灰,不上陣殺敵就會被當做逃兵殺掉,可謂是求生不能,求死怎麼樣都能。

因不同朝代邊疆不同,在這裡舉例古代四大流放地,分別為南鄰神農架林區的房縣,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與泉州相鄰的豐州,以及現在的伊犁附近。古代的流放地,幾乎都是現在的地美人美著名旅遊景點。


為什麼寧願選擇被砍頭也不去邊疆

綜上所述,發配邊疆這種刑罰指的“邊疆”,都是在古代時地理未得到開發,氣候惡劣,物質條件極差的地方,如果真的被髮配到這些地方,不光要走很遠的路,到了地方還要不停的幹活兒,而且不一定哪天就死於非命,過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反而還不如一刀來的痛快,這簡直就是慢性死刑,折磨致死。


被髮配到邊疆的名人

1、林則徐

禁毒英雄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軍妄圖賄賂林則徐,被林則徐拒絕。於是英軍便派海軍封鎖珠江口,企圖武力攻打廣州,被林則徐指揮的將士打跑,英軍不死心,直接北上攻佔上海並進軍天津大沽口,道光帝慌了,作為談判條件,林則徐便成了替罪羊被髮配伊犁。

即使在流放中,林則徐依然為國為民家儘自己最後一份力。在流放時林則徐主持修建伊犁龍口水利工程,此時的林則徐已年近花甲,疾病纏身,卻依然頂風冒雨指揮修建。後人為紀念這位可敬的老人,2001年,人們為林則徐雕刻了青石雕像,以示紀念。


2、蘇軾(蘇東坡)

公元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被一條小船送到今天的海南儋州。在當時,流放海南只是比滿門抄斬稍微輕一點的罪行。蘇軾流放之地雖然人煙稀少,但蘇軾依然在此辦起了學堂,其他地方的人聽聞蘇老師教學品質之高,竟然從老遠的地方來此學習。在蘇軾流放儋州之後不久,儋州的姜唐佐就舉鄉貢。

後人們一直吧蘇軾當做儋州文化的開拓者,對蘇軾抱有感激之情,很多東西都以“東坡”命名,比如東坡村,東坡路,東坡橋,甚至有一種語言被稱作東坡話。

當然,除以上兩位,還有諸多歷史名人,就不一一列舉了。


發配邊疆後有沒有活著回來的可能?

1、官員舉薦

咱們上頭有人,需要用到咱,咱們又跟這個皇帝信任的官員關係不錯,就可以求他跟皇帝說說好話,誇誇咱們,說哎呀,親愛的皇帝啊,那個被髮配的誰誰誰,可以去做這件事,別人不行啊之類的。皇帝一聽,說的有道理,好吧,那就讓他回來吧,於是,就可以回去繼續當官了。

2、大赦天下

這四個字在電影電視劇裡邊常常出現,其實大致的意思是皇帝有大喜事了,比如說剩下龍子了,皇帝一高興,犯罪的都免了,再給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如果趕上這種事,那平時的人品值可是積累的相當不錯的,這個完全是靠運氣。


好啦,這個問題咱們就討論到這裡,如果各位小夥伴們有任何指導意見,請不吝賜教,畢竟本人也是才疏學淺,能力有限,如有錯誤,歡迎批評。

然後咱們就以一首打油詩結束問題吧:

發配邊疆路程長,到了邊疆更彷徨;

上頭沒人運氣差,不如一刀見閻王。


九叔看

外國人是站在法律角度上看問題,覺得發配是比死刑輕的刑罰,但事實上古代中國人寧願被砍頭也不願發配邊疆。

原因有三:

第一,發配時是披枷戴鎖走著去,路途遙遠,而且走慢了,解差會用棍子打你。發配之地一般是東、南、西、北的荒涼之地,那麼遠的地方,和萬里長征差不多,而且戴著刑具,簡直是生不如死。走到了,往往雙腿也就廢了。所以許多人未到流放地就被累死了。

第二、就是勉強走到了流放地,你以為可以過上幸福生活嗎!那裡往往是鳥不拉屎的地方,沒有水、電、暖的,荒郊野外的,什麼東西都沒有,就好象來到了月球火星,什麼東西都要你自己去建造,和羅賓漢差不多。所以,腿累瘸了,手該派上用場了。修長城,開水渠,墾荒地,種糧食,反正你不幹活照樣死。牢城營裡乾的是苦力,稍有反抗,殺威棒的伺侯。所以往往發配的人,不是累死的,就是被打死了。

其三、大赦天下不包括這幫在邊疆的犯人,被判發配邊疆的人,往往是皇帝或仇人最恨的人,存心想讓你生不如死,出發點就是想折磨你,你說你好得了嗎?哀莫大於心死,那種沒有任何希望的絕望,與親人遠隔數千裡的思念,基本上屬於萬念俱灰,只求一死了。但還死不了,你說這種滋味得多難受。外國人和中國人國情不同,所以不理解中國人這種刑罰。發配是一種不人道的刑罰。別被電視劇忽悠了。


春秋史社

其實對於發配邊疆來說,路上的辛苦和發配之地的環境,並不是主要的痛苦來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故鄉,地望,家族發源地和所在地。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就寫: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所謂的落葉歸根,魂歸故里,都是希望生前死後都能跟家族的親人們在一起,所以才會有家族墓地,像孔子的家族墓地,世界最大。這是農業文明,儒家思想的一種表現。

蘇軾多次被流放,所以在他的詩歌中表達思鄉之愁的非常多,明確寫了故鄉的有九十首左右,越到晚年,思鄉之情更勝,如《初發嘉州》中的: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他在流放期間還有著名的書帖《寒食帖》也是述說了無盡的鄉愁。

劉禹錫比他寫得更直白:“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被流放了二十三年回來所發表的感慨。小時候只知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豁達。長大了才明白首聯的悽苦。

《資治通鑑》裡面記載:“班超久在西域,年齡大了之後非常思念故土,上書乞歸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不管是流放還是出差,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能回到故鄉,葬入祖墳是每一個在外遊子的願望。

所以,遠離故鄉,特別是客死他鄉,孤零零的埋葬,對於古代人來說比蹲砍頭更可怕。流放對古代犯人來說,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折磨。


考古系大師姐

你以為發配邊疆是長途旅行嗎? 看沒看過水滸傳?武松被髮配到孟州,要不是自身生命力頑強,早就被折騰死了。


古代能被髮配到邊疆的,一般都是家裡有人犯了重罪,或者是因為某件事被牽連了。

最有名的發配,估計就是蘇軾了。不過人家那也不叫發配(叫貶謫),那是支援祖國邊疆建設。因為烏臺詩案先貶黃州,又貶惠、儋。

蘇大學士去的地方,現在可都是旅遊勝地啊,而且他到那地方也是個父母官。可是他高興了嗎?從他寫的詩詞裡,無不體現著苦中作樂的自嘲。

犯人可就不一樣了,儘管他們去的地方比蘇軾還要苦逼,可是到地方之後,還要當苦力。沒準兒,半道上就被押送的給整死了。

蘇軾那是朋友多,不管走到哪兒,都有人照應,所以才沒死。武松也是。可古代的犯人呢?又有幾個人會照顧他們?餓了怎麼辦?病了怎麼辦?

就算僥倖,活著走到地方了。到那邊也有人照應,隨便給個狗窩讓你住,還給你一份工作,不讓你餓死。你想不想家?想不想兒子?

古人講究安土重遷、落葉歸根,出個遠門尚且要三思而行,何況發配遠方。被髮配之人,這輩子幾乎別想回家了。即使運氣爆棚,遇到皇帝大赦,你還得走回來,不定半道上就被老虎吃了。

古代邊疆是什麼地方?除了條件不好,更讓人畏懼的,是戰爭。邊疆遊牧外族土著入侵,這些犯人就是肉牆,必須上去擋刀。一場戰役下來,一百個犯人能活下來一個就不錯了。

上不得敬父母,下不能顧妻兒;死不得歸故里,生不能做完人。不孝,是古代社會對一個人最大的惡評,被流放者自帶不孝屬性。

為什麼這些犯人寧肯被殺頭,也不願被流放?流放意味著被折磨而死,砍頭至少還有人收屍。


紙老鼠鼠

人們常說好死不如賴活,但有一種活著叫生不如死,而且受盡折磨還難免一死,古代的犯人古代犯人寧願被砍頭也不願發配邊疆就是這個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受盡折磨,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苦寒之地,不死也要脫一層皮。古代犯人被髮配邊疆,這距離可就是幾千裡,在古代可是全靠走路,而且犯人還是帶著枷鎖,這一路那叫一個酸爽。如果得罪了人,還有可能在路上受盡折磨,例如《水滸傳》中的林沖被髮配邊疆,路上被押解的差役各種虐待,差一點就小命難保,這一路可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達邊境,不死也要脫一層皮。

二、發配邊境,可不是去觀光旅遊的,終身免費勞動力。古代的邊疆都是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環境惡劣,甚至還是戰火不斷。犯人到了這些地方就是免費勞動力,各種苦活累活都要幹,不僅沒有工資,而且還吃不飽穿不暖,生病了也沒有人管,自生自滅,這就是生不如死呀!

三、犯人被赦免的機會渺茫,最終就是客死他鄉。古代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很難被赦免,即使有赦免,可能他還沒有等到就已經死了。大部分犯人的結局就是客死他鄉,成為孤魂野鬼。

總之,古代被髮配邊疆的犯人橫豎都是個死,為什麼要在歷盡折磨後再死,還不如早死早託生,還能免受折磨,還能埋在家鄉,因此古代犯人寧願被砍頭也不願發配邊疆。


密探零零發

很多人覺得。發配邊疆這種刑罰是僅次於死刑的,就相當於如今的死緩而已,可是,古人們認為,這可比死刑要可怕的多了。代邊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煙稀少之地,東北極度苦寒之地,西南煙瘴遍佈之地和東南荒島幾近無人之地。這些地方,首先條件極為艱苦,有些人剛到被髮配的目的地,因為氣候變化,水土不服,無法適應,也許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沒有病死,不一定哪天運氣不好就被餓極的野獸吃掉。邊疆地區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有戰事,戰事來了,犯人上陣殺敵就是炮灰,不上陣殺敵就會被當做逃兵殺掉,可謂是求生不能,求死怎麼樣都能。古代這麼落後的交通條件,馬匹都十分珍貴,你一個犯人,總不會讓你騎馬坐車吧!所以,你的交通工具是什麼?一雙腿。被流放之地,無非四個方向,東北,西南,西北,東南,都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遙不可及的地方,其中旅途有多艱險,只怕難以想象。

順治初年,統治者對流放做了詳細的規定,這主要表現在流放的原因、類型、刑期、流放距離等都有了規定。比如乾隆初年曾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

當時流放寧古塔的犯人,一般以十年為期間,這期間犯人能改過自新,是有機會回到家鄉的。如果犯人被判處無期,將永遠不能回到原籍,除非受到皇帝的特赦。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許許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為句點,因此“寧古塔”三個再平靜不過的字成了全國官員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彪哥公益

 很多人覺得。發配邊疆這種刑罰是僅次於死刑的,就相當於如今的死緩而已,可是,古人們認為,這可比死刑要可怕的多了!應該稱之為是“刑莫慘於此”。

從秦漢時期開始,統治者就發明了這種刑罰,當時,皇帝制度下要求高度的中央集權,必須剝奪許多貴族勢力的權力,因此,造成了許多人的不滿。膽子大的,頭腦一發熱,那就是造反了。這幫人解決起來容易,一刀砍了便是,真正讓統治者們擔心受怕的,是那些有權力在手腦子有很聰明的人。

你抓不到他們的把柄,找不到殺他們的理由,於是,只能從小罪治起,雖然罪不至死,但是可以發配邊疆,讓你遠離權力中心,這樣一來,皇帝才可以高枕無憂。於是,發配邊疆成為皇帝解決尾大不掉的貴族們的主要手段。

 這個過程剛開始的懲罰就是徒步數百公里的磨礪。其中旅途有多艱險,只怕難以想象。

到了目的地之後才剛剛開始,修長城,開水渠,墾荒地,種糧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們這幫被髮配的人啊,只有被累死之後,才能得到安寧。

大部分發配邊疆的人的後果大多是被活活累死。

所以說,古代皇帝有時候不喜歡打打殺殺的,砍人多沒意思啊,一點成就感都沒有,他們更傾向於讓自己恨的人受盡折磨而死,發配邊疆就是這麼一種手段。


伯牙子期

文|廖保平

首先是發配之苦難痛苦,發配時是披枷戴鎖走著去,你想那種苦頭有多難吃!為了早點到達目的,解差會用棍子打你,簡直是生不如死。走到了,往往雙腿也就廢了。所以許多人未到流放地就被累死了。

比如《小水滸傳》裡的林沖,因為高衙內看上了自己的老婆,二次調戲林沖的娘子不成功,搞得高衙內相思成災鬧出病了,無奈之下,高太尉為保兒子,與陸虞侯、富安一起陷害林沖,誘其帶刀進入“白虎節堂”。就這樣,林沖犯事被抓。送往開封府後,林沖被判脊杖二十,刺字發配滄州牢城。

從京城到滄州二千多里地,在那個時代靠走路去,是相當遠的距離,而且還有到達的時間要求。小說裡就講到“天道盛熱,(林沖)棒瘡卻發,又是個新吃棒的人,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動”,說是棒瘡發作,走不動,兩個解差急了:“好不曉事,此去滄州二千里有餘的路,你這般樣走,幾時得到?”

當然,他們可能並不真的急趕到滄州,而是奉高太尉要求,將林沖殺死在野豬林。

其次,好多人到了發配地,無房無米無藥還幹苦力,要麼餓死,要麼病死,要麼累死。明代大儒王陽明就差點因為發配貴州送了小命。

弘治18年(1505)五月,明孝宗駕崩,年僅15歲的獨子朱厚照繼位,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昏庸皇帝--明武宗。長期在東宮陪伴武宗長大的太監劉瑾掌握大權,他與其他宦官結成“八虎”,貪贓枉法、禍亂朝政,激起朝中正直大臣的強烈不滿。

正德元年(1506)十月,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聯合六部九卿大臣聯名上疏,要求殺掉“八虎”,以絕後患;遭到劉瑾反撲,劉健、謝遷等被迫辭職,其他官員被或被革職,或被流放。稍後,南京御史官員戴銑、薄彥徽等再次上疏,也慘遭劉瑾迫害。

十一月,王陽明挺身而出,仗義上疏,要求赦免戴銑等人,由是觸怒劉瑾;王陽明被廷杖四十、投下監獄,流放貴州龍場驛。

當時的貴州龍場驛,處於萬山叢棘之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王陽明與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不通,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之徒。

王陽明與三位僕人一到達龍場,就陷入到生命絕境之中:無房、無米、無醫藥,面臨飢餓、疾病乃至死亡威脅。無房,就尋找一處地下洞穴棲身;無米,就採野菜充飢;無醫藥,就靜坐調養身體。

好在王陽明沉得下氣來,一心求學悟道,成功度過了三年十分艱難的日子,一般人恐怕早就尋死算了。據《年譜》載,王陽明在洞穴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所以說,這一路上的兇險一點都不亞於被處決,最後的結果可能還是死路一條,而且是客死他鄉。很多相就想,與其受這種罪而最終是一死,還不如一死了之。


廖保平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很簡單,其實對於搭配邊疆的說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是僅這點對我來說,真的很殘酷,發配邊疆的人大多數是那些被冤枉和那些犯了死罪的人受的刑法。 在我們看到的眾多歷史劇情中,最悲慘的一部劇情就是就要數美人心計了,五兒是皇后妹妹的兒子,深得皇后竇漪房的喜愛,最後被親女兒陶害死,其親兒子被冤病死,劇情總是錯中複雜,這是前幾年最火的一部電視劇了,我們真的很難看出,遠古時期的人心,真的讓人難以琢磨,但是這種情景,我們也不能忽視。由此,我們能體會到真正的酷刑,是最能反應社會的局勢,不是寧願被砍頭,也不願意去邊疆,真正讓人內心不寒而慄的是人心。 每一部電視劇的背後反應的是當時局勢的動盪,其實也是反應現實社會的人心,讓我們警醒過去,預防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