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用户6631021602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砍头,也就是疼一下,死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发配边疆则是生不如死,折腾到痛苦不堪再死。

水浒里面,有个什么沙门岛,只要一提流放到哪里,谁都怕的要命。卢俊义因为被污蔑和梁山勾结,虽没有被杀,却流放到沙门岛。

蔡京女婿的贺礼被晁盖抢走,蔡京派人来恐吓县长:“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

县长立即吓得魂不附体。

沙门岛是什么?

就是受活罪的地方。

沙门岛是胶东半岛烟台市,黄海上的一个小岛。

资料写道:公元1073年,犯人为200名,其后增至300名。朝廷始终只提供300人额定口粮,但由于刺配沙门岛是是朝廷的定制,刺配最多时犯人达1400人左右。口粮供应不上,只能减少犯人口粮。犯人一天只能吃一个窝头,还要做诸如养马、造船等重体力活。犯人大批大批累死或者自尽。即便如此,沙门岛的官吏还嫌没有贪污的机会,不能贪污粮食。熙宁时代,这里的负责人李庆丧失人性,将超额人犯活着扔进大海,2年内虐杀罪囚700余人,目的是节省口粮,以便于贪污。由此看来被刺配到沙门岛的流犯的命运极为悲惨,生杀予夺由沙门寨主一手遮天,犯人人身安全没有保障,朝不保夕。天禧3年,两位文官流配来岛。沙门寨监押董索贿未遂,诬陷谋反,杀死2人。其子进京,击登闻鼓鸣冤告状,结果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除了没有粮食,还要干重活,这里其他一切都极差。

小岛面积有限,犯人都拥挤的住在破房中,住宿条件极差。

更惨的是,一旦爆发传染病,肮脏拥挤的条件导致迅速传播,无数人立即会感染。

沙门岛上面,几乎没有医疗一说,差役会直接将尸体和染病者丢入大海。

后来统计,到沙门岛上的犯人,死亡率竟高达94%,而且均是被折磨致死。

换句话说,发配沙门岛就等于判处死刑,区别是斩首是快死,没什么痛苦。发配沙门岛则是慢死,让你受惊折磨再死。

所以,暗算卢俊义的差役说:你就算到了沙门岛,也是一个死。不如现在就结果你。

客观来说,这个差役没说假话。


萨沙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问:发配边疆是什么?边疆是哪儿?长什么样子?可以活着为什么宁愿选择砍头?都有哪些古代名人被发配边疆了?有没有活着回来的可能?


发配边疆是什么?

发配边疆,是古代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概秦汉之际,发明出了这种刑罚。那时的皇帝要求高度集权, 需要剥夺各贵族的权利及势力,引起贵族们的不满。有胆大的,干脆就反了,这种人好处理,直接抓了直接杀头;可是有的人,不光胆大还心细,始终找不到方法将其处死,这怎么办?于是,便有了发配边疆的处罚方式。

发配边疆的路程需要靠犯人双脚一路走完,可以想象这个路程是多么的艰苦。当然,这只是万里路程第一步,走到目的地之后,是要干活儿的,都需要干啥呢?

充军驻守,建造城墙,挖矿,开垦荒地,基本上是什么活儿累,什么活儿苦就让犯人干什么,当然了,被发配边疆的文官待遇不同,做一些文案工作就可以了,毕竟古时有知识的人不多,这种技能还是要充分利用。


边疆是哪里?

古代边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东北极度苦寒之地,西南烟瘴遍布之地和东南荒岛几近无人之地。这些地方,首先条件极为艰苦,有些人刚到被发配的目的地,因为气候变化,水土不服,无法适应,也许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没有病死,不一定哪天运气不好就被饿极的野兽吃掉。边疆地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战事,战事来了,犯人上阵杀敌就是炮灰,不上阵杀敌就会被当做逃兵杀掉,可谓是求生不能,求死怎么样都能。

因不同朝代边疆不同,在这里举例古代四大流放地,分别为南邻神农架林区的房县,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与泉州相邻的丰州,以及现在的伊犁附近。古代的流放地,几乎都是现在的地美人美著名旅游景点。


为什么宁愿选择被砍头也不去边疆

综上所述,发配边疆这种刑罚指的“边疆”,都是在古代时地理未得到开发,气候恶劣,物质条件极差的地方,如果真的被发配到这些地方,不光要走很远的路,到了地方还要不停的干活儿,而且不一定哪天就死于非命,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反而还不如一刀来的痛快,这简直就是慢性死刑,折磨致死。


被发配到边疆的名人

1、林则徐

禁毒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军妄图贿赂林则徐,被林则徐拒绝。于是英军便派海军封锁珠江口,企图武力攻打广州,被林则徐指挥的将士打跑,英军不死心,直接北上攻占上海并进军天津大沽口,道光帝慌了,作为谈判条件,林则徐便成了替罪羊被发配伊犁。

即使在流放中,林则徐依然为国为民家尽自己最后一份力。在流放时林则徐主持修建伊犁龙口水利工程,此时的林则徐已年近花甲,疾病缠身,却依然顶风冒雨指挥修建。后人为纪念这位可敬的老人,2001年,人们为林则徐雕刻了青石雕像,以示纪念。


2、苏轼(苏东坡)

公元1097年,已经62岁的苏轼被一条小船送到今天的海南儋州。在当时,流放海南只是比满门抄斩稍微轻一点的罪行。苏轼流放之地虽然人烟稀少,但苏轼依然在此办起了学堂,其他地方的人听闻苏老师教学品质之高,竟然从老远的地方来此学习。在苏轼流放儋州之后不久,儋州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后人们一直吧苏轼当做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苏轼抱有感激之情,很多东西都以“东坡”命名,比如东坡村,东坡路,东坡桥,甚至有一种语言被称作东坡话。

当然,除以上两位,还有诸多历史名人,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配边疆后有没有活着回来的可能?

1、官员举荐

咱们上头有人,需要用到咱,咱们又跟这个皇帝信任的官员关系不错,就可以求他跟皇帝说说好话,夸夸咱们,说哎呀,亲爱的皇帝啊,那个被发配的谁谁谁,可以去做这件事,别人不行啊之类的。皇帝一听,说的有道理,好吧,那就让他回来吧,于是,就可以回去继续当官了。

2、大赦天下

这四个字在电影电视剧里边常常出现,其实大致的意思是皇帝有大喜事了,比如说剩下龙子了,皇帝一高兴,犯罪的都免了,再给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如果赶上这种事,那平时的人品值可是积累的相当不错的,这个完全是靠运气。


好啦,这个问题咱们就讨论到这里,如果各位小伙伴们有任何指导意见,请不吝赐教,毕竟本人也是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如有错误,欢迎批评。

然后咱们就以一首打油诗结束问题吧:

发配边疆路程长,到了边疆更彷徨;

上头没人运气差,不如一刀见阎王。


九叔看

外国人是站在法律角度上看问题,觉得发配是比死刑轻的刑罚,但事实上古代中国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原因有三:

第一,发配时是披枷戴锁走着去,路途遥远,而且走慢了,解差会用棍子打你。发配之地一般是东、南、西、北的荒凉之地,那么远的地方,和万里长征差不多,而且戴着刑具,简直是生不如死。走到了,往往双腿也就废了。所以许多人未到流放地就被累死了。

第二、就是勉强走到了流放地,你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生活吗!那里往往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有水、电、暖的,荒郊野外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好象来到了月球火星,什么东西都要你自己去建造,和罗宾汉差不多。所以,腿累瘸了,手该派上用场了。修长城,开水渠,垦荒地,种粮食,反正你不干活照样死。牢城营里干的是苦力,稍有反抗,杀威棒的伺侯。所以往往发配的人,不是累死的,就是被打死了。

其三、大赦天下不包括这帮在边疆的犯人,被判发配边疆的人,往往是皇帝或仇人最恨的人,存心想让你生不如死,出发点就是想折磨你,你说你好得了吗?哀莫大于心死,那种没有任何希望的绝望,与亲人远隔数千里的思念,基本上属于万念俱灰,只求一死了。但还死不了,你说这种滋味得多难受。外国人和中国人国情不同,所以不理解中国人这种刑罚。发配是一种不人道的刑罚。别被电视剧忽悠了。


春秋史社

其实对于发配边疆来说,路上的辛苦和发配之地的环境,并不是主要的痛苦来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故乡,地望,家族发源地和所在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就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所谓的落叶归根,魂归故里,都是希望生前死后都能跟家族的亲人们在一起,所以才会有家族墓地,像孔子的家族墓地,世界最大。这是农业文明,儒家思想的一种表现。

苏轼多次被流放,所以在他的诗歌中表达思乡之愁的非常多,明确写了故乡的有九十首左右,越到晚年,思乡之情更胜,如《初发嘉州》中的: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他在流放期间还有著名的书帖《寒食帖》也是述说了无尽的乡愁。

刘禹锡比他写得更直白:“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被流放了二十三年回来所发表的感慨。小时候只知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长大了才明白首联的凄苦。

《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班超久在西域,年龄大了之后非常思念故土,上书乞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不管是流放还是出差,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能回到故乡,葬入祖坟是每一个在外游子的愿望。

所以,远离故乡,特别是客死他乡,孤零零的埋葬,对于古代人来说比蹲砍头更可怕。流放对古代犯人来说,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


考古系大师姐

你以为发配边疆是长途旅行吗? 看没看过水浒传?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要不是自身生命力顽强,早就被折腾死了。


古代能被发配到边疆的,一般都是家里有人犯了重罪,或者是因为某件事被牵连了。

最有名的发配,估计就是苏轼了。不过人家那也不叫发配(叫贬谪),那是支援祖国边疆建设。因为乌台诗案先贬黄州,又贬惠、儋。

苏大学士去的地方,现在可都是旅游胜地啊,而且他到那地方也是个父母官。可是他高兴了吗?从他写的诗词里,无不体现着苦中作乐的自嘲。

犯人可就不一样了,尽管他们去的地方比苏轼还要苦逼,可是到地方之后,还要当苦力。没准儿,半道上就被押送的给整死了。

苏轼那是朋友多,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照应,所以才没死。武松也是。可古代的犯人呢?又有几个人会照顾他们?饿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

就算侥幸,活着走到地方了。到那边也有人照应,随便给个狗窝让你住,还给你一份工作,不让你饿死。你想不想家?想不想儿子?

古人讲究安土重迁、落叶归根,出个远门尚且要三思而行,何况发配远方。被发配之人,这辈子几乎别想回家了。即使运气爆棚,遇到皇帝大赦,你还得走回来,不定半道上就被老虎吃了。

古代边疆是什么地方?除了条件不好,更让人畏惧的,是战争。边疆游牧外族土著入侵,这些犯人就是肉墙,必须上去挡刀。一场战役下来,一百个犯人能活下来一个就不错了。

上不得敬父母,下不能顾妻儿;死不得归故里,生不能做完人。不孝,是古代社会对一个人最大的恶评,被流放者自带不孝属性。

为什么这些犯人宁肯被杀头,也不愿被流放?流放意味着被折磨而死,砍头至少还有人收尸。


纸老鼠鼠

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但有一种活着叫生不如死,而且受尽折磨还难免一死,古代的犯人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就是这个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受尽折磨,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苦寒之地,不死也要脱一层皮。古代犯人被发配边疆,这距离可就是几千里,在古代可是全靠走路,而且犯人还是带着枷锁,这一路那叫一个酸爽。如果得罪了人,还有可能在路上受尽折磨,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被发配边疆,路上被押解的差役各种虐待,差一点就小命难保,这一路可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边境,不死也要脱一层皮。

二、发配边境,可不是去观光旅游的,终身免费劳动力。古代的边疆都是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环境恶劣,甚至还是战火不断。犯人到了这些地方就是免费劳动力,各种苦活累活都要干,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还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没有人管,自生自灭,这就是生不如死呀!

三、犯人被赦免的机会渺茫,最终就是客死他乡。古代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很难被赦免,即使有赦免,可能他还没有等到就已经死了。大部分犯人的结局就是客死他乡,成为孤魂野鬼。

总之,古代被发配边疆的犯人横竖都是个死,为什么要在历尽折磨后再死,还不如早死早托生,还能免受折磨,还能埋在家乡,因此古代犯人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发配边疆。


密探零零发

很多人觉得。发配边疆这种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就相当于如今的死缓而已,可是,古人们认为,这可比死刑要可怕的多了。代边疆多指四大地域:西北人烟稀少之地,东北极度苦寒之地,西南烟瘴遍布之地和东南荒岛几近无人之地。这些地方,首先条件极为艰苦,有些人刚到被发配的目的地,因为气候变化,水土不服,无法适应,也许就生病死掉了。就算没有病死,不一定哪天运气不好就被饿极的野兽吃掉。边疆地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战事,战事来了,犯人上阵杀敌就是炮灰,不上阵杀敌就会被当做逃兵杀掉,可谓是求生不能,求死怎么样都能。古代这么落后的交通条件,马匹都十分珍贵,你一个犯人,总不会让你骑马坐车吧!所以,你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一双腿。被流放之地,无非四个方向,东北,西南,西北,东南,都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的地方,其中旅途有多艰险,只怕难以想象。

顺治初年,统治者对流放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主要表现在流放的原因、类型、刑期、流放距离等都有了规定。比如乾隆初年曾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

当时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一般以十年为期间,这期间犯人能改过自新,是有机会回到家乡的。如果犯人被判处无期,将永远不能回到原籍,除非受到皇帝的特赦。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朝廷在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


彪哥公益

 很多人觉得。发配边疆这种刑罚是仅次于死刑的,就相当于如今的死缓而已,可是,古人们认为,这可比死刑要可怕的多了!应该称之为是“刑莫惨于此”。

从秦汉时期开始,统治者就发明了这种刑罚,当时,皇帝制度下要求高度的中央集权,必须剥夺许多贵族势力的权力,因此,造成了许多人的不满。胆子大的,头脑一发热,那就是造反了。这帮人解决起来容易,一刀砍了便是,真正让统治者们担心受怕的,是那些有权力在手脑子有很聪明的人。

你抓不到他们的把柄,找不到杀他们的理由,于是,只能从小罪治起,虽然罪不至死,但是可以发配边疆,让你远离权力中心,这样一来,皇帝才可以高枕无忧。于是,发配边疆成为皇帝解决尾大不掉的贵族们的主要手段。

 这个过程刚开始的惩罚就是徒步数百公里的磨砺。其中旅途有多艰险,只怕难以想象。

到了目的地之后才刚刚开始,修长城,开水渠,垦荒地,种粮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你们这帮被发配的人啊,只有被累死之后,才能得到安宁。

大部分发配边疆的人的后果大多是被活活累死。

所以说,古代皇帝有时候不喜欢打打杀杀的,砍人多没意思啊,一点成就感都没有,他们更倾向于让自己恨的人受尽折磨而死,发配边疆就是这么一种手段。


伯牙子期

文|廖保平

首先是发配之苦难痛苦,发配时是披枷戴锁走着去,你想那种苦头有多难吃!为了早点到达目的,解差会用棍子打你,简直是生不如死。走到了,往往双腿也就废了。所以许多人未到流放地就被累死了。

比如《小水浒传》里的林冲,因为高衙内看上了自己的老婆,二次调戏林冲的娘子不成功,搞得高衙内相思成灾闹出病了,无奈之下,高太尉为保儿子,与陆虞侯、富安一起陷害林冲,诱其带刀进入“白虎节堂”。就这样,林冲犯事被抓。送往开封府后,林冲被判脊杖二十,刺字发配沧州牢城。

从京城到沧州二千多里地,在那个时代靠走路去,是相当远的距离,而且还有到达的时间要求。小说里就讲到“天道盛热,(林冲)棒疮却发,又是个新吃棒的人,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动”,说是棒疮发作,走不动,两个解差急了:“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般样走,几时得到?”

当然,他们可能并不真的急赶到沧州,而是奉高太尉要求,将林冲杀死在野猪林。

其次,好多人到了发配地,无房无米无药还干苦力,要么饿死,要么病死,要么累死。明代大儒王阳明就差点因为发配贵州送了小命。

弘治18年(1505)五月,明孝宗驾崩,年仅15岁的独子朱厚照继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庸皇帝--明武宗。长期在东宫陪伴武宗长大的太监刘瑾掌握大权,他与其他宦官结成“八虎”,贪赃枉法、祸乱朝政,激起朝中正直大臣的强烈不满。

正德元年(1506)十月,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联合六部九卿大臣联名上疏,要求杀掉“八虎”,以绝后患;遭到刘瑾反扑,刘健、谢迁等被迫辞职,其他官员被或被革职,或被流放。稍后,南京御史官员戴铣、薄彦徽等再次上疏,也惨遭刘瑾迫害。

十一月,王阳明挺身而出,仗义上疏,要求赦免戴铣等人,由是触怒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投下监狱,流放贵州龙场驿。

当时的贵州龙场驿,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王阳明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之徒。

王阳明与三位仆人一到达龙场,就陷入到生命绝境之中:无房、无米、无医药,面临饥饿、疾病乃至死亡威胁。无房,就寻找一处地下洞穴栖身;无米,就采野菜充饥;无医药,就静坐调养身体。

好在王阳明沉得下气来,一心求学悟道,成功度过了三年十分艰难的日子,一般人恐怕早就寻死算了。据《年谱》载,王阳明在洞穴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所以说,这一路上的凶险一点都不亚于被处决,最后的结果可能还是死路一条,而且是客死他乡。很多相就想,与其受这种罪而最终是一死,还不如一死了之。


廖保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很简单,其实对于搭配边疆的说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仅这点对我来说,真的很残酷,发配边疆的人大多数是那些被冤枉和那些犯了死罪的人受的刑法。 在我们看到的众多历史剧情中,最悲惨的一部剧情就是就要数美人心计了,五儿是皇后妹妹的儿子,深得皇后窦漪房的喜爱,最后被亲女儿陶害死,其亲儿子被冤病死,剧情总是错中复杂,这是前几年最火的一部电视剧了,我们真的很难看出,远古时期的人心,真的让人难以琢磨,但是这种情景,我们也不能忽视。由此,我们能体会到真正的酷刑,是最能反应社会的局势,不是宁愿被砍头,也不愿意去边疆,真正让人内心不寒而栗的是人心。 每一部电视剧的背后反应的是当时局势的动荡,其实也是反应现实社会的人心,让我们警醒过去,预防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