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不能永生,為什麼要死?

新世界新發現

首先我們要明白生老病死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是“道”的體現。

不僅僅是人不能永生,所有的生物同樣不能永生。

從進化的角度看,死亡時間表跟身高發育一樣,是必要的、必須的,就像身體的新陳代謝,消化過的東西不排出來,對身體是有害的。

如果長壽是好事情,如果死亡是壞事情,為什麼進化過程就沒有把人的壽命定在八百年或一千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並不是進化的錯誤,這雖然不是生理代謝的必然宿命,卻是這個物種長久生存的基礎。如果大家“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願望都實現了,那就是人類的末日了。

動物的壽命,大概在生殖力喪失或失去生殖的競爭力的時候。

從進化和自然選擇來看,生命的意義就是生殖,生殖任務結束,就是該死的時候。蟬的壽命幾年或十幾年,大概是壽命最長的昆蟲了,其生命的絕大部分旅程是幼蟲,在黑暗的地下度過。一旦成蟲,產卵後,很快就死掉,成蟲的壽命最長的也只有幾十天。蟬若有知,或許也會感嘆,天啊,等了漫長的十年,何不讓我看看冬天的雪!

然而,自然選擇是沒有感情的。人類超出繁殖期延長的部分壽命,就如同殘留的闌尾,還是有用的。進化過程選擇的是生命延續和擴張的能力,而不是生存的能力。到了該死的時間還不死,就是禍害了,對自己的後代也沒好處,至少是消耗後代可利用的資源。


大道之光

司馬遷雲,人固有一死。文天祥反問:人生自古誰無死?誠然,生而為人,孰人不死?誰能逃脫死亡的牢籠?

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遲緩,一再錯過復仇良機,並非因為他懦弱無能,而是因為他痛苦地意識到,無論英明的父王,還是邪惡的叔父,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免不了一死。縱然殺死仇人,自己的父王仍不能復活,自己就算也作了國王,終究也難逃一死。

既然最終都是死,復仇還有意義嗎?既然不免一死,人生還有意義嗎?

生而為人,不免一死。除非極度痛苦,以致絕望,沒人想死要死。因此,題主的問題應該是:“人為何不能永生,人為何會死?”


亞伯拉罕教派的看法

亞伯拉罕教派看來,人為上帝的造物,是幫上帝管理動植物的。只要神是不死的、永生的。人類一旦吃了生命之樹的果子,長生不死,就與神一樣了。這是神不能忍受的。神不能接受祂的造物與自己平起平坐,好比現代人不能想象機器人和人類一樣智能、富有情感和意識一樣。

在《舊約》中,人註定會死的一個原因是,人類是上帝用泥土和水造就的,人類來自塵土,終將歸於塵土(All are of the dust,and aIl turn to dust again.)。


佛教的看法:

按照佛教的看法,宇宙處於因緣起滅的永恆輪迴之中。萬事萬物都在流轉之中,不斷變化,每個瞬間又可以分為更短暫的許多瞬間,以致剎那。每個剎那,都與上個剎那不同。

人類作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個階段,與阿修羅、畜生、餓鬼道和地獄道一樣,仍處在輪迴的道階內,還須繼續遭受輪迴之苦。除非得昇天道,否則,還須繼續輪迴。所謂輪迴,就是要繼續流轉,變化。

人類繼續流轉,生老病死苦,皆為其中之義。從狹隘的人類視野來看,死是可怕的,是對生命的否定。而從佛教的觀點看,死未必是壞事。如果此生種下善因,下一生得享受福報。繼續種下善因,繼續堅持修行,積累多了,自然距離天道更近。如能成佛,進入天道,便可超脫輪迴。

可是,以人類的眼光,成佛了也已非人類了。


世俗眼光:

如果人人得以永生,地球上可能到處都是人,資源供應緊張,終將導致問題。最終,永生的不少人,可能會失去了永生的資格。


科學的眼光:

人的基因中,含有一種自我毀滅的因子,它不免會衰老枯竭。到了一定年級,人們自己的細胞更新速度,已經低於細胞衰亡的速度,關鍵的某些細胞,逐漸喪失再生的能力和可能。

如此一來,衰老死亡,將無法避免。


哲學的眼光:

生與死圓融無二,如無死,就無所謂生,有生必有死。就像有東必有西,有南必有北。人作為生物,誕育之後,便是生了。既然生了,便不能逃脫死了。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事實上,既已生,必會死。生死相依,得此去彼。


鄙人淺見:

在我看來,當然,所謂的我及我見,並非全然自我的,我來自父母,我見來自見聞習染,所謂我見,何曾見我?

人的力量、智慧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縱然把這些有些的因素複合起來,也無法達到無限的境地。而長生不死,壽命無限,乃是無限的一種。這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顯然是不可能的。

況且,若人人得而長生不死,無論做什麼,怎樣生活,都不會死,生命的意義將安放在哪裡?如果不能死去,不會死去,那麼,做任何事情,可能都將沒有快樂可言。如果是這樣的話,長生的人們,必將把死亡成為人生理想。總有一天,人們將找到死去的路途。


更多人文文章,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對人類無法永生問題,你怎麼看?如果自己可以長生不死,你願意選擇嗎?



風雅人文觀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人的生老病死是寫在基因裡的,因為:

1.每個單個的細胞生命是有限的

DNA會因為各種外界的因素受到損傷,而且代謝過程中的廢物、毒物也會累積,所以單個細胞的壽命是有限的,細胞會凋亡,這種機制也防止了癌變的出現,所以癌症雖然不少,但是在整個人類大範圍裡,還是不多的。

2.細胞的分裂次數也是有限的

因為DNA的分裂機制,導致這種線性的結構,在分裂的過程中,會出現DNA的端粒丟失,也就帶來了損耗。細胞分裂有上限,那麼就必然會導致生命有盡頭。

再從宏觀角度講,生物要進化,人也會進化。至於不死這個選項,且這個物種仍然保持生殖能力的話,那必然會導致整個族群指數性地增長。這種方式會迅速導致周遭資源的快速消耗,也就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物種的進化,原則是讓族群活的更長、更能適應環境的DNA得到保留,這就是自然的選擇,所以不會出現永生就是如此,為了族群的延續性,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出現永生的機制。

但是,像一些樹啊等植物,生命能達到上萬年甚至更久,一方面,植物不動,代謝更慢,也就老的慢,另一種情況,也因為P53的基因存在,會讓細胞在一定情況下減少、停止複製分裂,而去修復損傷。


不哈韓的小韓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到最近的一個新聞,“預測人類2029年開始實現永生”。Ray Kurzweil,谷歌未來科學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機合成將會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奇點,而不是機器世界的奇點。

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死亡?

首先,我們的細胞/DNA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受損。例如,我們的基因在會複製和突變,而在這個過程中,會出錯。於是事情就被搞砸了。年齡越大,錯誤積累的越多,最後做為一個系統,就難以順利運作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生物會有一些特殊的聰明基因,例如P53,它有著聰明的判斷,如果發現有細胞分裂次數太多,P53就會停止分裂,並且激活修復機制。如果說無法修復這個細胞,最後會選擇讓這個細胞自殺。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存在一萬多歲的狗,和八萬年曆史的白楊樹。

其次,生物生長都會有一定的週期。假如鮭魚、牡蠣,那麼這個過程就十分快,把大量的卵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後就會死掉。假如是海豚、老虎等,這個過程就相對比較慢,除非被捕食。但是,作為人類,雖然沒有掠食者的侵害,但是也會有一定的週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出現大腦萎縮、器官癌變、記憶消失等一系列問題。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壽命和社會地位、健康也有關係。平均而言, 奧斯卡獲獎者比普通的好萊塢演員多活4年。蜂王的壽命是工蜂的10倍。

最後說一下永生, 永生一直是神話中的傳說,也是古代帝王的追求的目標,但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誰可以永生。至於未來能不能實現永生,更是一個未知的答案。谷歌首席未來科學家說,到2045年,醫療技術的進步將使人均壽命每過一年就延長一歲。

當然了,拋開能不能實現的問題,假如可以實現的話,我們的地球是否能夠承載這麼多的人口也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此外,除了生物層面,永生還面臨著倫理層面、社會層面等諸多問題,從這些角度來看,永生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留白說

當大自然不再需要的時候,生物會變老。因為生命的最原始目的只是成功地生殖和複製 - 所謂的自私基因理論的邏輯 - 那麼它只需保持健康足夠長的時間來產生孩子併為他們提供食物就夠了。在這個觀點上,永生首先沒有必要。另外永生還可能會和後代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

作為人類,生物鐘遲早會開始流失。細胞忠實地自我更新開始失敗。一個完美同步的心臟在幾十億次跳動之後就開始流失。經得起橄欖球,橄欖球,搖滾樂和體育館跑步機的身體開始吱吱作響。春天的陽光下開滿的皮膚開始在生命的秋天裡褪去。大腦萎縮,脊椎曲線,眼睛開始衰竭,聽力下降,器官變得癌變,骨頭開始崩潰,記憶消失。

老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於一些科學家來說,這個過程為什麼是不可避免的。為什麼以及如何將端粒與衰老聯繫起來尚不清楚。有些基因似乎決定了果蠅,線蟲和小鼠的存活率,而且這些基因幾乎可以肯定存在於人類身上,但對於昆蟲甚至是另一種哺乳動物來說,起作用的東西可能對幫助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即使如此,在20世紀後半葉,只要有適當的衛生,營養,教育和醫療服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所有地區的預期壽命都在增加。

一個更大更簡單的問題是:一個健康的,積極的,愉快的生活能延長一點壽命嗎?不管怎樣,在個人或整個社會中這樣做是不容易的,但流行病學和生物化學研究已經開始為壽命的延長提供了一些線索和建議。下面就是具體的建議:

日本,美國和英國的研究證實,社會地位與健康和壽命息息相關。高級公務員比普通人長。平均而言,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明星比普通的好萊塢演員多活4年。女王的蜜蜂也是如此,蜜蜂的壽命是工蜂的10倍。

英國人在更舒適的社會環境中,即使他們在醫療方面花費較少,他們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肺病和癌症的發病率也比美國同行低。日本人當然做得更好。

仔細選擇你的祖先:有控制衰老的基因。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工作的,但是如果你有一個100歲的兄弟姐妹,你就有更好的機會成為百歲老人。所以它是繼承的一部分。

明智地吃:忘了超級食物,但看你吃什麼。大鼠,小鼠和其他受限制卡路里攝入的生物比他們的同胞兄弟姐妹生存得更久。對老鼠有用的東西可能不適合人類,但毫無疑問,暴飲暴食會增加對健康的危害。


低熵製造機

人類不能永生,必須要死的原因是組成人類的器官和組織,總會衰竭,從而必然會使整個人體系統失能!

比如人體的心臟,在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它一刻也不能停歇。因而堪稱最忙碌的器官,同時它還要遭受各種大喜大悲的情緒發生時的猛烈衝擊。所以,很多人的心臟在中年甚至青年時期就開始出現問題,甚至發生猝死。

而即使你保持樂觀心態,吃的健康,睡的高質量,最終也會死。是由於在漫長的歲月裡,器官不停的被使用,總有達到其壽命的那一天。而當一個器官產生嚴重問題的時候,由於人體的精密性和獨立性,其他器官也無法替代其完成這一任務,必然會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最終拖垮整個人體,使人走向死亡。比如肝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一個老年人肝臟發生問題,那麼由於不能解毒,必然會殃及其它器官,除非能夠肝移植,否則必然會危及生命!


地震博士

死亡只是自身的這一團光和宇宙這一大型、整體的光團融為一體。生命並不是以死亡作為結束,死亡僅是生命另一階段的開始。

三摩地是一種最深沉、最喜悅,一心能於萬境(萬物同一體),而又都不散亂的境界。

處在三摩地中就是一種死亡(指的是頭腦)的體驗,這種死亡並不痛苦,而是一種喜悅的死亡的體驗。

佛門裡講“三界唯心”,這是真實的。有許多境界、許多事情都是心想象出來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一種潛在力,沒有這種力量的存在,人又怎麼可能會想象呢?

真正和佛溝通,就是和你周圍的人溝通。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獨立存在的,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的。

無論你是信,還是不信,是修,還是不修,事實上,你所做的一切和宇宙都是相連的,都是息息相關的,你和宇宙是一體的。宇宙原本是“一”,是一個整體,你的心念搖動一下,整個宇宙都在搖動,只是你未覺察到而已。

肉體只不過是不滅的“真我”的工具罷了,肉體和真我中間還有一個身體,它既不是氣體,也不是光體,又類似光體,還是傳統佛教起的名字好:報身(肉體)、化身(中間類似氣體和光體的存在)、法身(真我,也即本體)。

常人所見到的多數是中間的“氣體”身,根本沒有進入本體之中,法身不解決掉,功夫不算圓滿。煉精化氣所充實的,也只是中間這個“氣體”身,法身根本不是精氣所能充實的,它原本就是現成的,亙古迄今永遠是圓滿現成的,無需假修。

“真我”無形無相,但並非無影無蹤,更不是不可觀到,欲觀到它,靠的就是煩惱和妄念,沒有強烈的煩惱和妄念,是無法觀到真我的,欲見到風的形象,必須讓空氣流動,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樹搖枝擺,這時你才見到風的形象,風就是以這種形式讓你見到它的。

當你藉助煩惱見到真我後,才豁然明瞭,煩惱妄念原本就是菩提,原本就是真我,煩惱除盡菩提也無。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3次7年閉關、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萬場開示、千萬餘字的開示錄、16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4千萬多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餘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禪》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其實你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誰告訴你人不能永生的,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人是可以永生的,是可以不死的。你所見到人的生老病死只不過是普通人罷了。

首先,從玄學角度來說,人通過修煉就可以擺脫天地桎梏,達到長生不老,人是可以長生不老的,通過修煉就可以長生不老。修行要記住這兩句話:“‘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

 人的身體是個小宇宙,對於凡人而言,身體比大腦更加智慧,凡人要多傾聽身體的聲音,做一件事造成能量升高還是下降,身體會告訴你答案!什麼叫能量高?能量高就是您覺得身體更加的舒適、入睡更加容易、睡眠質量更高、外表更加健康美麗等等。

道家要學神仙長生不老的修法,如果不懂明心見性,是無法談修神仙長生不老的。明心見性是心靈的。如果我們說人們修長生不老之道是個圓,明心見性是屬於一個圓的一半,身體方一面是長生不老的另一半。兩半合起來才能成功一個圓、才完整。所以道家稱做性命雙修,就是根據《易經》來的。

關於修道的入門功法,網上有很多售賣的,但是由於現在很多人都不相信,所以幾乎沒人成功。

從科學角度來講,人是有細胞構成的,而細胞的壽命只有短短几分鐘甚至幾十秒,人的細胞一直在更新,為什麼會老呢?是什麼原因?所以,只要能夠讓細胞一直更新就行了,科學只要能解決這個問題,人長生不老是指日可待的!


頭號TV

比較符合科學觀點的來說,外加個人的看法,不太具備科學性。

人之所以不能永生,從微觀(不是分子以下的微觀)來說,細胞一般的生存為: 人體的細胞眾多,各自的生活週期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比較短,比如小腸的上皮細胞更新週期約為3-6天;胃內胃底腺的頸粘液細胞壽命約1周,但主細胞和壁細胞的壽命則長達200天.血細胞中,紅細胞壽命是120天,但白細胞就只有幾天.正常表皮細胞的更新時間平均為28天。(以上抄源於搜狗問答,是否真實不給肯定,可以用來做參考。)腦細泡(神經元細胞)生存時間更久,神經元細胞死亡則人死亡(腦部神經元細胞),一般是從人出生到正常死亡的時間(好像是50年還是60年左右開始死亡,比如老年痴呆症就是部分腦細胞死亡而造成的);而控制細胞生存時間的則由我們人體的基因(DNA,遺傳物質,由核糖核苷來組成,初中生物有)來控制的,而卻細胞分裂也有次數限制(也是有基因來控制的,如果無限制的話就變成癌細胞,如果所有細胞分裂沒有限制的話,人將變成可以無限長大的肉球,從而需要的能量和物質將無限增大),到一定的時間後,基因會控制細胞逐漸的停止分裂(比如老人的質量比較少(可以稱體重來確定),肉少了,體內的細胞也鎖不住水了(皺紋就是水了少了,從而造成乾巴巴的,部分肉凹陷)),所以人要永生則需要人體細胞永久的保持活性,而細胞的活性則由基因控制,所以人要永生則需要從基因上來解決,不過每一片段的基因其功能不一樣,而正片基因又長,基因片段多達上億,而卻基因又不能亂改,一改誰知產生什麼後果,所以想要永生則不知多少年之後的事情了,現在只能想想了。

不過還有一種另類永生,那就是把我們人類的意思體轉接到機械體上,不過這個工程也很難,比如如何把電能轉化成人類意思體可接受的能量(不過這種電能轉化成意思體可吸收的能量有必要去轉接到機械體麼,直接修仙就好),機械體處理器怎麼接收人類的意思體的指令和運作,意思體怎麼接收機械體反饋或者發送給意思體信息,意思體怎麼保存在機械體上,意思體 休眠時如何休眠(意思體休眠就是我們人類睡覺,那時大腦任然在活動,人體的各個系統都是由大腦來控制的,人類睡覺時大部分腦細胞處於安靜狀態,意思體只是一團存在於大腦的能量,或者說是電磁波(是否真如此就不得而知,意思體不在不影響大腦的運作,可以參考電腦,沒有系統只要硬件沒壞,還可以運行,不過你不可以很舒服的玩,只靠電腦是否耗電來證明電腦是否正常運作。))都是難題。以上是個人看法,你們有和看法和補充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一元道人

直接從知乎複製來的,侵刪。

1

死亡有兩種。

第一種我們可以命名為“對數死亡”或者“意外死亡”。被車撞死,被老虎咬死,天上掉鋼琴砸死,塗滿毒藥的長劍刺死,凡是一切來自外因的都歸於此。

之所以稱為“對數死亡”,是因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還活著的人呈對數衰減。假如1000個理想人裡頭10年有500個死於車輪下,那麼第二個十年就有250個,第三個十年又125個,依此類推。事實上,這和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遵循同樣的道理:其他條件不變時,任意一個人死於任意一種意外的概率不變。

第二種我們可以命名為“預定死亡”或者“程控死亡”。指的是老死或者老年病而死。這種情況下,似乎死亡是一個基本確定的年限,不管你之前多麼健康多麼好運,也不會有任何餘地。就人類而言,這個上限似乎在120歲左右。

顯然第一種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僅對人類,更對一切生物成立。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存在第二種死亡。

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從第一種死亡說起。

第一種死亡雖然不可避免,但並非無計可施。我們有很多方法來減小死於它的可能性。

比如增強免疫力,防止飛來傳染病取人性命;比如跑得更快,免受捕食者襲擊;比如長出更發達的大腦,分辨出哪一支長矛最終會指向自己。

但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強化這一切都需要資源,而資源是有限的,要補西牆必須拆東牆。

在轟轟烈烈的尋找東牆運動中,某些生物發明了“貸款”這麼一種東西。

所謂“貸款”,在生物界裡其實指的是:我得到一種性狀,這種性狀使我年輕時受益,但年老了受損。現在借債將來還。

端粒可能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照理說,端粒縮短這件事情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存在可以修復端粒的酶。但是生物通常都放任大部分體細胞端粒縮短,為什麼?一種假說認為,端粒是對抗癌細胞的防線之一,如果潛在癌變細胞不能突破端粒防線,那麼複製不了幾次就嗚呼哀哉了。現實中真正能成癌的,肯定都是突破了端粒防線;至於這道防線攔住了多少潛在癌,那就無人知道了。這便是年輕時的益處。

但是,老來還債,端粒的損害就體現出來了——等端粒耗盡時,即便是正常細胞也無法繼續分裂了。

這個害處看起來很大啊?好像遠遠比癌症危險要大?

然而別忘了,第一種死亡是對數衰減的。這意味著,就算端粒不作梗,大部分個體根本就活不到這個老年。

那麼,端粒的處境是:年輕時的益處,雖然有限,但受益幾乎是肯定的;年老時的害處,看起來雖然很大,可是真活到那麼老的概率極小,一加權,害處也就很小了。

所以這筆買賣是划算的。

而當許多筆買賣都在這個基礎上成交之後,老年生物就真的是活不下去了。

這便是第二種死亡的起源。

現在我們觀察第二種死亡,一般只能觀察到它的直接原因,比如端粒,比如自由基積累。

但這不是根本原因。端粒縮短本是不必要的,自由基只要下足夠大的功夫理論上也是可以清除的。事實上,考慮一下你手上的細菌或者你體內的生殖細胞,它代代相傳延續了至少38億年,都沒有被自由基、突變、病原體等等外界因素拖垮,這證明不朽(遠離第二種死亡)完全是可能的。但是,多細胞生物不朽在生物學上卻是近乎不可能的——真正的原因在於背後的那些交易。比如我不肯事無鉅細地清除自由基,省下的資源用來幹別的;等到自由基積累到明顯危害時,正好我也行將就木。

所以,某種意義上,我們每個人都和梅菲斯托菲勒士做了一筆交易。我們拋棄永生的可能,去換取現世的幸福,因為我們知道,按照我們的累累罪孽,本來也沒有多少永生的指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