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農民的休息時間多嗎?

阿森聊世界

現代社會,農業生產有了各項機器設備,效率是顯著提高了。但是回想幾十年前,農民還是很累的。一到農忙時節,忙得不可開交。由此想到古代農民應該更累的。

我們現在看不到古人,所幸有不少詩詞流傳下來,可以想像下當時的場景。

宋南宋翁卷的《鄉村四月》:“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農村裡四月中沒有人閒著,蠶桑之事剛結束又要栽秧了。

唐代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詩中第一句便說了農民一年之中少有閒暇,到了麥收時節倍加忙碌。連婦女兒童都下田幫忙去了。

南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就寫了多首關於農家生活的詩。現欣賞下收稻穀的場景:“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獲稻畢工隨曬穀,直須晴到入倉時”。

古代沒有脫粒機,也沒有拖拉機,詩中的“連枷”便是用來拍打稻穀使稻粒掉下來。稻收時節忙碌一整夜是常有的事。稻穀收好後還需晾曬,直至曬乾方能入倉。這其中的勞動量很大。

除了這農忙時節,平時應該相對略輕鬆一些,不過也還有許多事要做的,譬如澆水、施肥、除草等。以前沒有打水機,澆水得自己去車水或是挑水,水鄉還好辦一些,缺水地區要澆水那是非常辛苦的。施肥、鋤草也多是人力去做。

范成大還寫了句詩:“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男人們白天下地耕田鋤草,婦女們白天干完家務活後,晚上還要搓麻線,再織成布。果然是婦女能頂半邊天呀。

總之,在沒有現代化設備的古代,農民們活得很累,休息自然也少。


楚水喬木

相比於現代的農民而言,當然是古代的農民的休息時間更多一些!這主要歸結於以下幾個原因!古代農耕社會,農民的土地數量相對有限,他們很少會去開墾山林用地或是荒野,而是耕種世代相傳的土地,而且數量極少,因為古代土地大都被王侯將相劃為領地或是封土,而且古代地主掌握了本地區過多的土地資源!而農民的自有土地則寥寥無幾,而且因為古代生產機械不是很發達,都是借用黃牛耕地播種收穫,所以各方面原因造成農民所能耕種的土地有限,而且生產力低下,也種不了太多耕地,並且因為機械不發達,大部分農民都只能祈盼風調雨順,也就是說俗話說的靠天吃飯!而閒暇時間又不能像現在經濟社會這樣有這麼多的賺錢渠道!另外古代也沒有現代人所擁有的照明設備,只能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相比各種因素之下古代農民要比現代農民的作息時間更多一些!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人大都鄰里關係普遍不錯的原因,也正因為那時閒暇時間多,而大家又沒有像現在社會所有的電視電腦等方式消遣,所以鄰里之間走動的就更加頻繁!而現代人處於經濟社會,事事以賺錢為目的,即使有時間閒下來不是考慮怎麼去賺更多的錢,就是一家人坐在家裡看電視上網等消遣!所以說這也是為什麼說有得必有失的俗話說得好,在現在人們生活條件變好的同時,大家也失去了那種純真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滿足感!



唐伯虎愛上網

古代的農民並不閒,比現的農民要繁忙得多。

因為在那個農耕年代,種地就是農民唯一賴以生存的希望,土地就是“命根子”古代人因為沒有“節育”政策,所以每個家庭人口眾多,這就需要耕種很多的土地來維持生活。


早期的農民“刀耕火種”一方面耕種工具十分簡陋,生產上效率很低,另一方面由於缺少肥料來源,土地廣種薄收,但同時又要耕作大量的土地,這樣就導致了農民需要不斷地勞動才能有收穫,因此上說古代的農民是很苦的,他們很難閒得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