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水生萬物,地發千祥,這一方靈動的沃土,在中國,在華北,在太嶽山與汾河水的護佑與包容裡。飛馬逐鹿,刀耕火種的久遠歷史,康衢擊壤,天下大和的清平歲月,求賢若渴,任賢圖治的唐堯古風,協和萬邦,平章百姓的上古傳奇,這裡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堯帝,誕生,建都及安息之所——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

堯都,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字最初的形態)

堯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勳,13歲被封到陶地任職,15歲被封到唐地為唐侯,因而亦稱陶唐氏。堯16歲被推為首領,在位90年,他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欽定曆法,廣鑿水井,推進農耕,用古樸的科學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設立“華表木”“敢諫鼓”,實行禪讓,首開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眾,協和萬邦,創堯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贊堯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帝堯高壽114歲而終,至今民間將高壽者亦稱為“堯年”。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廟位於臨汾南約3公里處,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是專門紀念堯、舜、禹三帝的廟宇,又稱三聖廟。其規模面積之廣闊建築之雄偉,歷為全國堯廟之首。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廟內有很多建築細節都與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有關。堯廟內有一條路被稱為龍鳳之脈,這是堯宮甬道,從大門一直通到廣運殿,全長300餘米,兩側全刻龍鳳圖案,龍和鳳均為堯舜時期的圖騰,又是中國古代的吉祥之物,這條堯宮甬道,是象徵著吉祥的龍鳳之道。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儀門”就是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帝堯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心須“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然後恭恭敬敬的嚴肅前行。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帝堯創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評價。儀門背面題詞“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為堯殿題寫的門匾,意為堯的功德象日月光渾潤澤四方萬民。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擊壤歌最早記載於《古詩源》一書,相傳採集與堯時期襄汾席村,是我國最早的詩歌之一。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井——堯“尋蟻造井”,人類就圍井而居,開始定居生活,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至今人們把城市稱為市井,把城市文化稱為市井文化,把遠離家鄉叫做“背井離鄉”。這口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井”。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帝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的古柏,西側這兩棵為“柏抱楸”和“柏抱槐”,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廣運殿”——亦稱堯殿,是帝堯召見群臣的殿堂。殿內安放堯與四位大臣的銅象。堯兩側與堯並稱為“五鳳”的四位大臣是:四嶽,掌管山嶽祭祀。后稷,主掌農業。羲和,天文學家並掌管曆法。皋陶,主管刑律,據說“畫地為牢”就是創造的。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蟠龍圖雕——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製作,這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殿兩側木樁,是堯設立的“誹謗木”,亦稱華表木。《辭海》記載:“華表,亦稱桓表,古代用堯都華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樁”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廟處還有一處特別之物是“中國帝堯鼓”,迄今為止,天下還沒有發現比它更大的鼓,因此又被成為“天下第一鼓”。這面鼓直徑3.11米,高1.2米,兩面均由整張牛皮製作,2000年已被列為世界吉尼斯紀錄。

“天下第一門”——華門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華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廟廣場西側,它代表著中華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因此可以稱為華夏文明之門,被譽為“天下第一門”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華門整體由基座、主門及門樓三部分構成,正面三門矗立,象徵著堯、舜、禹三帝,整個建築高達50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門建築。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華門主門前長達25米的瀑布牆,代表著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水高懸而下,華夏文明由此淵源

。中間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個綵球,代表著堯舜之後的二十一個朝代,前面的56階黃褐色的臺階,代表著中華56個民族。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華門內景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華門的鎮門之寶——“連環九鼎”

堯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姑射(yè)山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仙山自有仙人隱。姑射山,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名作《逍遙遊》中的原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後人把藐姑射之山確定在臨汾西北的仙洞溝一帶,構建了不少人文景觀,衍生出種種傳說故事。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相傳,4300多年前的堯帝於此地訪賢,邂逅鹿仙女,並與之在姑射山上的一個洞中結為良緣,從此,後人結婚不論新房多麼豪華,都一律稱為洞房。山中有一景曰“華夏第一洞房”與對面花燭山遙遙相對,是“洞房花燭”之由來。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姑射山,屬於呂梁山脈,以溝壑縱橫,地貌奇待堪稱晉西南第一大峽谷。南北兩處仙洞相呼應,兩洞中間橫臥一條深達50米的壕溝,也即峽谷,溝南稱為南仙洞,溝北稱為北仙洞,兩洞間深溝隔斷,無法逾越。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這裡山勢奇險,環境幽雅,仙洞創建於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有建築40餘處,共有房屋廟堂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臺、樓、閣,大小殿宇,多數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築。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抱。其間一條數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仙洞的道觀建築最早建於唐武德年間。南北仙洞又建起一些佛家寺廟與原有建築相間雜陳,使姑射山成為三教九流匯聚之地。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陵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堯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的澇河北岸,距市區35公里。墓塚高50米,周長300餘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佈局緊湊,木雕精細。陵墓由黃土堆積而成,古柏蔥鬱覆蓋,清流環繞而過,景色秀麗壯觀。1984年中國考古研究院專家考證,陵丘屬人為形成,再根據堯陵附近發現陶片推測,4000餘年前人類曾在此活動居住。這與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鼓樓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大中樓位於堯都城中偏西街衢,俗稱鼓樓,是臨汾古老文明的象徵。樓從基座往上,總高24丈,其基座為長40米的正方形,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四向券切門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門洞上方各鐫有石雕匾額,依其4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大中樓基座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石階樓門,40級臺階。臺坪高10米,四面可入一廳,登木梯上二層,二廳外有迴廊,出廳憑欄四顧,山河勝景,盡收眼底。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世傳民諺:“平陽府有座大鼓樓,半截子插在天裡頭。” 坐落在臨汾市區的大中樓龍盤虎踞,衝大而立,以其高大雄偉著稱於世。千百年來,邑中父老引以為榮,外地遊客有口皆碑,此樓實堪為帝堯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徵。 大中樓因建於東、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

元代戲臺

山旅臨汾,第一站,堯都區——中國文明從這裡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