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隆基才死幾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長恨歌》裡寫“漢皇重色思傾國”並公開發表?

carrrrrson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長恨歌》的開篇兩句看似有批判性,其實充滿了唐朝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色彩。

白居易本身也是唐詩中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並反思帝王在江山和愛情間的取捨或平衡,沒有對唐玄宗進行汙衊,這才是他敢於發表《長恨歌》的原因。

從這也可以看出大唐開放包容的政治風氣,以及文人放飛自我的風骨!


唐朝是個浪漫主義色調比較重的王朝,胸懷寬廣,沒有文字獄的困擾!

因為大唐的開放,造就了一個無比榮光的時代。即使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走向衰弱,但開放包容的胸懷並沒有改變。

而且白居易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在《長恨歌》中採用“漢皇”借代“唐玄宗”的文學寫法,是符合時代思想潮流的。

在輕鬆的政治環境下,又注意分寸的《長恨歌》,白居易自然是敢發表的。

愛情是恆古不變的真理,永遠能得到人們的諒解和尊重。白居易就是用詩歌告訴大唐人民,帝王也有選擇愛情的權力,但也要深思身上的重任!

安史之亂有它現實的歷史因素,但因為時代的侷限性,當時的大唐人民是認識不到的。

他們只會把這場讓大唐由盛變衰的叛亂歸責到唐玄宗和楊貴妃身上,才會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禍害君王。

白居易迎難而上,他用手中的筆告訴世人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悽美愛情,化解了大唐人民對他們的怨恨;同時也對君王在國家和愛情間如何權衡作出了最客觀、最公正的看法。

在文人這種放飛自我的思想潮流驅使下,白居易當然敢發表《長恨歌》。


最重要的還在於,白居易真正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人風骨。

藐視權貴、親善布衣的處事風格,才是他深受民間愛戴,真正無所畏懼,毅然發表《長恨歌》的真正原由吧!


江東汪郎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優美,形象鮮明,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詩魔、詩王之稱。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於806年(元和元年),當時他34歲,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相當於縣公安局長),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隱晦曲折地諷刺了李隆基的荒淫無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實地描寫了李隆基自嘗苦果狼狽景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但是白居易對李、楊之間真誠相思,追求美滿愛情,可謂潑墨如雨,淋漓盡致,頗有同情之感,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的《長恨歌》能公開發表,我想有兩個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言明我寫的是漢武帝劉徹, 加上漢代李延年“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歌詞,使人信以為真。再如,唐朝是沒有詩中的漁陽這個地名的,只有范陽,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就是時任范陽節度史。這種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現行”,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極為開放,沒有“文字獄”,帝王心胸還算大度,何況詩中並未提及李、楊兩人的名字,描寫的是一個至情至性的皇帝之愛情悲劇,沒有半個字涉及什麼寵信奸臣,打擊異己之類的東西,如果當朝者硬要對號入座,也抓不到什麼“小辮子” 。因為一個嚮往愛情的帝王總比一個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繼承者也需要考慮父輩或祖輩的聲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還寫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網絡圖片)


天寧閣

首先,白居易不傻,他敢寫並且敢於公開,就說明沒有問題!原因在於:

一,唐朝是個相對寬容的朝代

唐朝是個開放的歷史時期,唐宣宗還為自己治理之下的開放寬容自豪呢,在當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朝基本沒有文字獄,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說:“唐人詩歌,其於先世及時事,直辭詠寄,略無避隱。至宮禁嬖暱,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而上之人亦不以為罪。”到宋朝,文學上的禁錮逐漸加深,就沒人敢寫了。

二,白居易對人物和事件進行了美化

長恨歌》詩中沒有直指玄宗名諱,“漢皇重色思傾國”,到底是哪個漢皇呢?白居易並沒有把楊玉環是李隆基兒媳婦的事兒說出去,還是挺謹慎地。但是寫唐玄宗太真貴妃之事是顯而易見的。 白居易通過自己藝術化的筆法,鋪陳誇飾,將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宮闈之事,描摹成了至純至真的美好愛情!並且加入一些神話色彩!由於唐朝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所以大家完全有理由把它當做一個野史來聽!

三,唐人對安史之亂根源有反思

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雖然唐朝政治開明,但明眼人還是能看出箇中奧妙!但是為什麼就不治白居易的罪呢?這是因為統治者對“安史之亂也有反思,玄宗沉迷音色,實屬誤國。從馬嵬兵變就能直觀看出,即使在玄宗尚在之時,朝臣及軍中就對他們荒淫誤國有著清醒的認知!可以說,“玄宗有過”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朝野的一種共識!在唐朝開放的環境中,以曲筆寫事,也就自然不會被問責了!

總之,在寬鬆的政治環境中,白居易用“曲筆”寫本朝之事,通過藝術化的手法,渲染並美化唐玄宗楊貴妃之間所謂的愛情故事,人們只是將其當成一個野史來聽,白居易自然也就不會有牢獄之災了!


沐海聽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包括後邊描寫楊貴妃美貌時所用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都是引用了漢武帝與李夫人之間的典故,或者受到了這個典故的影響。

漢武帝一生最愛的女人不是衛子夫更不是陳阿嬌,而是李夫人,以至於他死後是和李夫人合葬,而不是和衛皇后。當初李延年以一首《佳人歌》稱頌其妹李夫人的絕世美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因此成為千古佳句,漢武帝聽後立即召見了這位歌詞中有“傾國傾城”之貌的李夫人,驚為天人,李夫人從此寵冠後宮。因此,《長恨歌》中前兩句中的“漢皇”不是說漢人皇帝李隆基,而是指大漢天子劉徹,包括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是受到了《佳人歌》中“一顧傾人城”的影響。



可是,即便“重色思傾國”說的不是唐玄宗,後邊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說的可就是唐玄宗了,白居易怎麼有那麼大的膽子,膽敢對先皇指手畫腳?這還是與唐朝開放的風氣有關。

唐宋兩代,不僅社會風氣開放,政治風氣也相當開放。寫首《長恨歌》算什麼?魏徵和寇準敢拉唐太宗和宋真宗的袖子,寇準甚至敢“脅迫”宋真宗御駕親征。因此在唐宋時期是沒有“文字獄”這種事的,批評國家政策的作品多了去了,像南宋有那麼多愛國詞人整天寫詞呼籲收復故土,不也是變相批評國家政策嗎?宋廷根本不放在心上。

此外,總體上看,《長恨歌》雖然有批評唐玄宗因美色誤國的意思,但也有讚美唐玄宗楊貴妃悽美愛情故事的意思,白居易用大量詞藻描述楊貴妃死後李隆基的哀思之情,而最後兩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更是徹底表明這是一首愛情詩,而不是時政詩。既然是愛情詩,那就更不必在意了。


耶律蕭

說到皇帝,很多人會覺得就是天下第一,享有絕對的王權霸道,想讓誰死誰就要死。其實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中國皇權的大大加強是在明朝,到了清朝到達了中央集權的頂峰。而且明朝有東廠錦衣衛,清朝大興文字獄,對民眾對控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那時候不要說一般老百姓,哪怕是大臣官員,說錯了話寫錯了文章,都有可能喪命。

但是在唐朝是什麼景象呢,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長官權力很大,可以限制皇權。想想唐太宗一代明主,殺兄逼父,奪取皇位,這是何等狠人,還不是被魏徵頂的一愣一愣的,人家死了還要痛哭流涕。

再比如武則天時期,武則天雖然建立了一個武周,卻可以看作唐朝一部分,對於她看不順眼的武則天大力鎮壓,但是對於有才華的人即使罵她也會大加讚揚。駱賓王寫了一篇檄文罵她,她自己也讀到了,當她讀到“試問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時連連讚歎,只恨這等人才不能為己所用。

唐朝的中央集權並不嚴重,地方權力卻是很大,比如節度使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權。安史之亂可以說也是有一部分這個誘因。

等到了白居易時代,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早已經由盛轉衰。地方權力日益強大,皇權日益衰弱。這個時候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並沒有多大限制。何況白居易寫的還是比較含蓄的,用漢皇替代唐玄宗,更是不會有人糾結這點了。想想人家老祖宗唐太宗有人正面剛他都忍著,這時候的唐朝皇帝會為寫一個死去祖爺輩的事而遷怒詩人?這也太小瞧唐朝皇帝了。


唐朝盛世的由來不是沒有理由的,正是這種開放的制度造就了唐朝的繁榮。其實現在來看,那種開放的制度並沒有動搖統治者的根基,反而讓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絢爛,大唐盛世真不是蓋的。


張三鳴

因為文人的自尊和豪情還在。唐代詩人習慣以漢朝指代唐朝,"漢皇"本來就是避諱的寫法了,這也和當時的風氣有關。

第一,唐朝開放的風氣不是白來的,這時候還沒有像明清時候的文字獄,整個環境還是相對開放,白居易的這首詩比較客觀寫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感情,古今夾雜,沒有直接寫"唐皇",而用"漢皇",本來就是避諱的寫法。

第二,安史之亂後,不管是皇室,貴族,還是普通百姓,對唐玄宗楊貴妃是有怨氣的,白居易的這首詩還適當美化了這段愛情,相對客觀,而且寫的好,所以才能流傳開。

第三,要看統治者的態度了。當時在位的唐憲宗多次誇獎白居易寫的好,皇帝都贊同了,其他人還能說什麼。再說唐玄宗退位那是被逼的,後來就任者不在乎他的名聲也是非常有可能。

小妞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自尊和脊樑還在,加上大唐開放的風氣,才能讓這首詩得以千古流傳。



農村妞說事兒

原因很簡單。安史之亂暴發後,人們普遍認為是李隆基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而導致戰亂髮生。太子李亨和羽林衛大將軍陳玄禮以及普通士兵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才導致了馬嵬驛兵變。而民間老百姓思維簡單,他們也這麼認為,把安史之亂的禍首都推到了玄宗與楊貴妃身上。其次,安史之亂的破壞性太大了,它使唐朝的政治經濟遭受巨大破壞,人口損失極為嚴重,而且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患,如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等,無論是王朝的權貴,還是普通百姓都深受其害。而他們自然就會把罪責歸於玄宗。還有,由於宦官力膨脹,地方勢力做大,導致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被嚴重削弱,這使得皇帝和政府的權威大打折扣,同時也導致輿論空氣的寬鬆自由,所以,很難出現像明清時期動輒因言得咎的現象。再說了,玄宗已經去世幾十年來,混亂的時代誰都忙著為自己謀劃,怎麼會去管一個死人的事呢?因此,白居易可以大膽的寫作。



此心光明604

因為大唐是一個政治自信、文化寬容的王朝。唐朝對待文人非常優待,沒有文字獄之類的事。所以大家寫文章、寫詩都非常放的開,並沒有什麼顧忌。

像《長恨歌》這樣內容敏感的詩文,在唐朝是非常多的。前人都沒有受到處罰,白居易又有什麼害怕的。

最著名的就是大詩人杜甫了,他寫了大量的批判現實的詩歌,也沒見被封殺。比如《石壕吏》、《兵車行》,寫大唐官吏之嚴苛、徵兵之殘酷。還有《麗人行》,更是直接諷刺楊國忠、楊貴妃姐妹之驕縱荒淫生活的,可比《長恨歌》辛辣多了。


國史拾遺

白居易之所以敢在長恨歌當中,對於唐玄宗的一些行為提出批評就在於大唐盛世的寬容和包容。


大唐盛世作為一個開放和包容的時代,唐朝兼容幷包了,歷史上任何比任何時期更開放的風氣,所以那時候的文人士大夫感更加敢於對發表一些個人看法。


而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更是天下皆知,而由此帶來的一些影響,也並沒有什麼可隱會,所以長恨歌借歌頌了二人之間的愛情,有死檔的批評描寫也非常正常,能被當時的社會和皇帝所接受。


再有我們要說古人士大夫的風骨是很堅硬的,所以像白居易這樣的人,為了一部曠世不朽的作品詩不惜冒著得罪人的風險而會執意的寫實描寫,既然歷史曾經發生過,白居易就要將他寫道,長恨歌當中,供後人所瞻仰。


所以從這一點看,白居易也是當之無虧的,鐵骨錚錚,當然,他對於他長恨歌本身也是比較得意的。


貓貓86414

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皇權較為開明,尊重文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詩也描繪了以李白為代表的唐代文人的風貌。

另一個原因是唐玄宗是被迫讓位,繼任的唐肅宗雖然尊其為太上皇,但其實一直在防備他復位,“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平定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初居南內,後來又被遷到西宮,甚至身邊的高力士等人都被支開,就是因為肅宗的提防。

最後,白居易也還是顧及了皇室的顏面,比如,對楊貴妃入宮的具體事實隱晦帶過,“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