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隆基才死几十年,白居易就敢在《长恨歌》里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并公开发表?

carrrrrson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的开篇两句看似有批判性,其实充满了唐朝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

白居易本身也是唐诗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并反思帝王在江山和爱情间的取舍或平衡,没有对唐玄宗进行污蔑,这才是他敢于发表《长恨歌》的原因。

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唐开放包容的政治风气,以及文人放飞自我的风骨!


唐朝是个浪漫主义色调比较重的王朝,胸怀宽广,没有文字狱的困扰!

因为大唐的开放,造就了一个无比荣光的时代。即使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向衰弱,但开放包容的胸怀并没有改变。

而且白居易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在《长恨歌》中采用“汉皇”借代“唐玄宗”的文学写法,是符合时代思想潮流的。

在轻松的政治环境下,又注意分寸的《长恨歌》,白居易自然是敢发表的。

爱情是恒古不变的真理,永远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和尊重。白居易就是用诗歌告诉大唐人民,帝王也有选择爱情的权力,但也要深思身上的重任!

安史之乱有它现实的历史因素,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大唐人民是认识不到的。

他们只会把这场让大唐由盛变衰的叛乱归责到唐玄宗和杨贵妃身上,才会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祸害君王。

白居易迎难而上,他用手中的笔告诉世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凄美爱情,化解了大唐人民对他们的怨恨;同时也对君王在国家和爱情间如何权衡作出了最客观、最公正的看法。

在文人这种放飞自我的思想潮流驱使下,白居易当然敢发表《长恨歌》。


最重要的还在于,白居易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风骨。

藐视权贵、亲善布衣的处事风格,才是他深受民间爱戴,真正无所畏惧,毅然发表《长恨歌》的真正原由吧!


江东汪郎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优美,形象鲜明,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诗魔、诗王之称。

白居易的《长恨歌》写于806年(元和元年),当时他34岁,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而唐玄宗已去世40多年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隐晦曲折地讽刺了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很平实地描写了李隆基自尝苦果狼狈景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但是白居易对李、杨之间真诚相思,追求美满爱情,可谓泼墨如雨,淋漓尽致,颇有同情之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能公开发表,我想有两个原因:

其一,白居易抹去唐朝故事的背景,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言明我写的是汉武帝刘彻, 加上汉代李延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歌词,使人信以为真。再如,唐朝是没有诗中的渔阳这个地名的,只有范阳,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时任范阳节度史。这种借古喻今手法,叫人抓不到“现行”,这是他的妙招。

其二,唐朝极为开放,没有“文字狱”,帝王心胸还算大度,何况诗中并未提及李、杨两人的名字,描写的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皇帝之爱情悲剧,没有半个字涉及什么宠信奸臣,打击异己之类的东西,如果当朝者硬要对号入座,也抓不到什么“小辫子” 。因为一个向往爱情的帝王总比一个葬送江山的帝王要好,李隆基的继承者也需要考虑父辈或祖辈的声望的。

所以唐朝第16位皇帝唐宣宗李忱,还写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网络图片)


天宁阁

首先,白居易不傻,他敢写并且敢于公开,就说明没有问题!原因在于:

一,唐朝是个相对宽容的朝代

唐朝是个开放的历史时期,唐宣宗还为自己治理之下的开放宽容自豪呢,在当时,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朝基本没有文字狱,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到宋朝,文学上的禁锢逐渐加深,就没人敢写了。

二,白居易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美化

长恨歌》诗中没有直指玄宗名讳,“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底是哪个汉皇呢?白居易并没有把杨玉环是李隆基儿媳妇的事儿说出去,还是挺谨慎地。但是写唐玄宗太真贵妃之事是显而易见的。 白居易通过自己艺术化的笔法,铺陈夸饰,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宫闱之事,描摹成了至纯至真的美好爱情!并且加入一些神话色彩!由于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所以大家完全有理由把它当做一个野史来听!

三,唐人对安史之乱根源有反思

白居易用“曲笔”写本朝之事,虽然唐朝政治开明,但明眼人还是能看出个中奥妙!但是为什么就不治白居易的罪呢?这是因为统治者对“安史之乱也有反思,玄宗沉迷音色,实属误国。从马嵬兵变就能直观看出,即使在玄宗尚在之时,朝臣及军中就对他们荒淫误国有着清醒的认知!可以说,“玄宗有过”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朝野的一种共识!在唐朝开放的环境中,以曲笔写事,也就自然不会被问责了!

总之,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白居易用“曲笔”写本朝之事,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渲染并美化唐玄宗杨贵妃之间所谓的爱情故事,人们只是将其当成一个野史来听,白居易自然也就不会有牢狱之灾了!


沐海听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包括后边描写杨贵妃美貌时所用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都是引用了汉武帝与李夫人之间的典故,或者受到了这个典故的影响。

汉武帝一生最爱的女人不是卫子夫更不是陈阿娇,而是李夫人,以至于他死后是和李夫人合葬,而不是和卫皇后。当初李延年以一首《佳人歌》称颂其妹李夫人的绝世美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因此成为千古佳句,汉武帝听后立即召见了这位歌词中有“倾国倾城”之貌的李夫人,惊为天人,李夫人从此宠冠后宫。因此,《长恨歌》中前两句中的“汉皇”不是说汉人皇帝李隆基,而是指大汉天子刘彻,包括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是受到了《佳人歌》中“一顾倾人城”的影响。



可是,即便“重色思倾国”说的不是唐玄宗,后边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说的可就是唐玄宗了,白居易怎么有那么大的胆子,胆敢对先皇指手画脚?这还是与唐朝开放的风气有关。

唐宋两代,不仅社会风气开放,政治风气也相当开放。写首《长恨歌》算什么?魏征和寇准敢拉唐太宗和宋真宗的袖子,寇准甚至敢“胁迫”宋真宗御驾亲征。因此在唐宋时期是没有“文字狱”这种事的,批评国家政策的作品多了去了,像南宋有那么多爱国词人整天写词呼吁收复故土,不也是变相批评国家政策吗?宋廷根本不放在心上。

此外,总体上看,《长恨歌》虽然有批评唐玄宗因美色误国的意思,但也有赞美唐玄宗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意思,白居易用大量词藻描述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的哀思之情,而最后两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彻底表明这是一首爱情诗,而不是时政诗。既然是爱情诗,那就更不必在意了。


耶律萧

说到皇帝,很多人会觉得就是天下第一,享有绝对的王权霸道,想让谁死谁就要死。其实学过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皇权的大大加强是在明朝,到了清朝到达了中央集权的顶峰。而且明朝有东厂锦衣卫,清朝大兴文字狱,对民众对控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那时候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哪怕是大臣官员,说错了话写错了文章,都有可能丧命。

但是在唐朝是什么景象呢,唐朝施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权力很大,可以限制皇权。想想唐太宗一代明主,杀兄逼父,夺取皇位,这是何等狠人,还不是被魏征顶的一愣一愣的,人家死了还要痛哭流涕。

再比如武则天时期,武则天虽然建立了一个武周,却可以看作唐朝一部分,对于她看不顺眼的武则天大力镇压,但是对于有才华的人即使骂她也会大加赞扬。骆宾王写了一篇檄文骂她,她自己也读到了,当她读到“试问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连连赞叹,只恨这等人才不能为己所用。

唐朝的中央集权并不严重,地方权力却是很大,比如节度使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安史之乱可以说也是有一部分这个诱因。

等到了白居易时代,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早已经由盛转衰。地方权力日益强大,皇权日益衰弱。这个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没有多大限制。何况白居易写的还是比较含蓄的,用汉皇替代唐玄宗,更是不会有人纠结这点了。想想人家老祖宗唐太宗有人正面刚他都忍着,这时候的唐朝皇帝会为写一个死去祖爷辈的事而迁怒诗人?这也太小瞧唐朝皇帝了。


唐朝盛世的由来不是没有理由的,正是这种开放的制度造就了唐朝的繁荣。其实现在来看,那种开放的制度并没有动摇统治者的根基,反而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绚烂,大唐盛世真不是盖的。


张三鸣

因为文人的自尊和豪情还在。唐代诗人习惯以汉朝指代唐朝,"汉皇"本来就是避讳的写法了,这也和当时的风气有关。

第一,唐朝开放的风气不是白来的,这时候还没有像明清时候的文字狱,整个环境还是相对开放,白居易的这首诗比较客观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感情,古今夹杂,没有直接写"唐皇",而用"汉皇",本来就是避讳的写法。

第二,安史之乱后,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对唐玄宗杨贵妃是有怨气的,白居易的这首诗还适当美化了这段爱情,相对客观,而且写的好,所以才能流传开。

第三,要看统治者的态度了。当时在位的唐宪宗多次夸奖白居易写的好,皇帝都赞同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再说唐玄宗退位那是被逼的,后来就任者不在乎他的名声也是非常有可能。

小妞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文人的自尊和脊梁还在,加上大唐开放的风气,才能让这首诗得以千古流传。



农村妞说事儿

原因很简单。安史之乱暴发后,人们普遍认为是李隆基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而导致战乱发生。太子李亨和羽林卫大将军陈玄礼以及普通士兵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才导致了马嵬驿兵变。而民间老百姓思维简单,他们也这么认为,把安史之乱的祸首都推到了玄宗与杨贵妃身上。其次,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太大了,它使唐朝的政治经济遭受巨大破坏,人口损失极为严重,而且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患,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政等,无论是王朝的权贵,还是普通百姓都深受其害。而他们自然就会把罪责归于玄宗。还有,由于宦官力膨胀,地方势力做大,导致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这使得皇帝和政府的权威大打折扣,同时也导致舆论空气的宽松自由,所以,很难出现像明清时期动辄因言得咎的现象。再说了,玄宗已经去世几十年来,混乱的时代谁都忙着为自己谋划,怎么会去管一个死人的事呢?因此,白居易可以大胆的写作。



此心光明604

因为大唐是一个政治自信、文化宽容的王朝。唐朝对待文人非常优待,没有文字狱之类的事。所以大家写文章、写诗都非常放的开,并没有什么顾忌。

像《长恨歌》这样内容敏感的诗文,在唐朝是非常多的。前人都没有受到处罚,白居易又有什么害怕的。

最著名的就是大诗人杜甫了,他写了大量的批判现实的诗歌,也没见被封杀。比如《石壕吏》、《兵车行》,写大唐官吏之严苛、征兵之残酷。还有《丽人行》,更是直接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姐妹之骄纵荒淫生活的,可比《长恨歌》辛辣多了。


国史拾遗

白居易之所以敢在长恨歌当中,对于唐玄宗的一些行为提出批评就在于大唐盛世的宽容和包容。


大唐盛世作为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时代,唐朝兼容并包了,历史上任何比任何时期更开放的风气,所以那时候的文人士大夫感更加敢于对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而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更是天下皆知,而由此带来的一些影响,也并没有什么可隐会,所以长恨歌借歌颂了二人之间的爱情,有死档的批评描写也非常正常,能被当时的社会和皇帝所接受。


再有我们要说古人士大夫的风骨是很坚硬的,所以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为了一部旷世不朽的作品诗不惜冒着得罪人的风险而会执意的写实描写,既然历史曾经发生过,白居易就要将他写道,长恨歌当中,供后人所瞻仰。


所以从这一点看,白居易也是当之无亏的,铁骨铮铮,当然,他对于他长恨歌本身也是比较得意的。


猫猫86414

最重要的原因是唐代皇权较为开明,尊重文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诗也描绘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文人的风貌。

另一个原因是唐玄宗是被迫让位,继任的唐肃宗虽然尊其为太上皇,但其实一直在防备他复位,“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初居南内,后来又被迁到西宫,甚至身边的高力士等人都被支开,就是因为肃宗的提防。

最后,白居易也还是顾及了皇室的颜面,比如,对杨贵妃入宫的具体事实隐晦带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分享到:


相關文章: